《春秋战国思想史话》由嵇文甫所著,本书论孔墨老庄孟荀韩非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内容、社会背景以及随时代发展的升降浮沉,自成一家之言。尤其可贵的是,因为作者对西方哲学亦有研究,所以能够以世界眼光的比较视野来关照先秦哲学,特别是先秦政治思想。附录收入《民族哲学杂话》,拈出中、仁、诚、理气、天人、义命、常变、一多、行知、王霸等十个核心的传统哲学范畴,一一论析,融会贯通,古为中用。因为写于抗战时期,其对当下时事的究心,可以启发读者思考传统哲学研究的现实关怀。
嵇文甫(1895—1963),原名嵇明,**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生于汲县(今河南卫辉市),1915年再次考进北京大学,与冯友兰、陈钟凡等同学,他和河南同乡冯友兰被并称为“南冯北嵇”。1926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曾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国大学等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任河南大学副校长、校长;1956年郑州大学成立,嵇文甫出任首任校长。195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扭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尤有其卓越和独特的贡献,他*着力于先秦和晚明清初这两段中国思想界*为活跃的时代。他于1932年出版《先秦诸子政治社会思想述要》,1934年讲授《先秦诸子与古代社会》。1958年专门为青少读者写作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1961年出版,这是他写作*晚、*通俗,也是*成熟的著作。 作者发表于1942年的思想性随笔《民族哲学杂话》,拈出中国哲学的“中”“仁”“王霸”等十个核心范畴,自抒心得,亲切透彻,可以和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并读,特附录本书。
向青年读者说几句话(代序)
**章 春秋战国
——一个“百家争鸣”的伟大历史变革时代
第二章 孔子
第三章 墨子
第四章 老子
第五章 庄子
第六章 孟子
第七章 荀子
第八章 惠施、公孙龙
第九章 宋□、许行、邹衍等
第十章 韩非
第十一章 秦汉大一统与先秦诸子的结局
附 民族哲学杂话
楔子
一、中
二、仁
三、诚
四、理气
五、天人
六、义命
七、常变
八、一多
九、行知
十、王霸
这部作品的叙事方式真叫一个酣畅淋漓,完全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板着脸孔。作者像一个资深说书人,信手拈来便能把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梳理得井井有条。读起来,你仿佛置身于那个群雄逐鹿、百家争鸣的时代,能真切感受到思想的碰撞是如何塑造历史的走向。特别是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哲人,比如孔子、老子,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介绍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思想产生的时代土壤,以及这些思想在当时社会中激起的涟漪。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彩的论述,那种感觉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和历史进行一次深入的、愉快的对话。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图景和微观的思想演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在享受故事性的同时,也收获了深刻的洞察力。对于想要快速入门又不想牺牲深度的新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打开大门的金钥匙。
评分我个人认为,本书在结构编排上非常巧妙,它采用了类似“主题串联”而非“时间线索”的组织方式,这使得它更像是一部思想的导览图,而不是一份编年史。比如,它可能会将不同时期对“理想君主”的定义进行横向对比,然后引申到治理模式的差异。这种跳跃式的结构,反而更有助于读者建立起不同学派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参照。作者的功力在于,无论叙述如何灵活多变,整体的脉络始终清晰可见,绝不让人迷失方向。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对中国思想史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有机的、相互交织的知识网络。它成功地将看似无关的历史碎片,用思想的线索重新编织成了一件完整而精美的挂毯。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在处理观念的演变时,其逻辑链条的构建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学派的观点,而是清晰地展示了 A 思想是如何对 B 思想产生回应、甚至是反动的过程。这种“来龙去脉”的梳理,让原本抽象的哲学思辨变得具象化、可追踪。尤其是对法家和道家之间那种微妙的张力,作者描绘得入木三分,让你理解为什么在同一个时代,对“治”与“不治”的理解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分野。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叙述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的平衡感,既不偏袒任何一家之言,又能恰到好处地指出每种思想局限性所在。这使得整本书的基调非常稳健,读完后,你对那个时代的思想图谱会有一个非常立体和全面的把握,而不是被某一种声音所主导。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风格,老实讲,是偏向于一种现代的、略带幽默感的散文体,这使得阅读体验变得非常轻松惬意。它避开了那些拗口的古文和晦涩的术语,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甚至带点“段子”味道的语言来阐释深奥的道理。比如,它可能用一个现代人都能理解的职场困境来类比墨家的“兼爱非攻”,这种手法非常高明,瞬间拉近了古今的距离。我欣赏作者这种“去神圣化”的处理方式,它让历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我们脚下切实发生过、并且依然影响着我们的日常。不过,这种轻松感也带来一个小小的挑战,那就是对于那些特别追求严谨学术引证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自己再去查证某些论断的出处,但对于大众读者而言,这无疑是极大的福音。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探讨。作者并非把那些思想家描绘成凭空出现的“天才”,而是将他们置于特定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权力斗争之中去考察。例如,他会详细分析某一学派的兴盛与某一诸侯国的国策之间的共生关系,让你明白,思想的流行往往是政治角力的结果,而非纯粹的灵光乍现。这种“社会学视角”的切入,极大地拓宽了对思想史的认知边界。它告诉我们,哲学不是在真空中诞生的,它永远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环境下为了解决特定问题而发出的呐喊。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我们今天的各种社会思潮,又是在回应着怎样未被言明的时代困境呢?这种反思的力量,是这本书给予读者的宝贵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