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思想史话/大家小书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大家小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嵇文甫 编
图书标签:
  • 春秋战国
  • 思想史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历史
  • 文化
  • 百家争鸣
  • 先秦
  • 通俗历史
  • 大家小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
ISBN:9787200103434
商品编码:10264558917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4-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春秋战国思想史话/大家小书
  • 作者:嵇文甫
  • 定价:24
  • 出版社:北京
  • ISBN号:978720010343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4-03-01
  • 印刷时间:2014-03-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66
  • 字数:90千字

编辑推荐语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由嵇文甫所著,本书论孔墨老庄孟荀韩非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内容、社会背景以及随时代发展的升降浮沉,自成一家之言。尤其可贵的是,因为作者对西方哲学亦有研究,所以能够以世界眼光的比较视野来关照先秦哲学,特别是先秦政治思想。附录收入《民族哲学杂话》,拈出中、仁、诚、理气、天人、义命、常变、一多、行知、王霸等十个核心的传统哲学范畴,一一论析,融会贯通,古为中用。因为写于抗战时期,其对当下时事的究心,可以启发读者思考传统哲学研究的现实关怀。

作者简介

嵇文甫(1895—1963),原名嵇明,**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生于汲县(今河南卫辉市),1915年再次考进北京大学,与冯友兰、陈钟凡等同学,他和河南同乡冯友兰被并称为“南冯北嵇”。1926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曾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国大学等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任河南大学副校长、校长;1956年郑州大学成立,嵇文甫出任首任校长。195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扭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尤有其卓越和独特的贡献,他*着力于先秦和晚明清初这两段中国思想界*为活跃的时代。他于1932年出版《先秦诸子政治社会思想述要》,1934年讲授《先秦诸子与古代社会》。1958年专门为青少读者写作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1961年出版,这是他写作*晚、*通俗,也是*成熟的著作。 作者发表于1942年的思想性随笔《民族哲学杂话》,拈出中国哲学的“中”“仁”“王霸”等十个核心范畴,自抒心得,亲切透彻,可以和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并读,特附录本书。

目录

向青年读者说几句话(代序)
**章 春秋战国
——一个“百家争鸣”的伟大历史变革时代
第二章 孔子
第三章 墨子
第四章 老子
第五章 庄子
第六章 孟子
第七章 荀子
第八章 惠施、公孙龙
第九章 宋□、许行、邹衍等
第十章 韩非
第十一章 秦汉大一统与先秦诸子的结局
附 民族哲学杂话
楔子
一、中
二、仁
三、诚
四、理气
五、天人
六、义命
七、常变
八、一多
九、行知
十、王霸


《风云激荡:文明的破晓与思想的洪流》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时代,如同一场震彻寰宇的雷暴,席卷而过,却在土地上留下最肥沃的土壤,催生出前所未有的文明景象。而要论及这片古老东方土地上,最为璀璨夺目、思想激荡的时代,无疑是那段长达数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分崩离析的时代,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但同时,它又是一个思想勃发的时代,百家争鸣,智慧碰撞,为后世留下了取之不尽的宝藏。 本书并非是枯燥的史料堆砌,也不是对某个学派的片面解读。它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是一次深入古人精神世界的奇幻旅程。我们将穿越千年的时光,去聆听那些不朽的声音,去理解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魂魄的思想。 第一章:破碎的邦国,孕育的种子 我们从那个曾经辉煌却日益衰落的周天子开始。王权的旁落,诸侯的崛起,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礼崩乐坏”的背后,是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封建制度的松动,血缘关系的淡化,让个体有了更多的空间去思考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在这破碎的土地上,曾经固若金汤的旧秩序开始瓦解,而新的思想的种子,也正是在这片松动的土壤中悄然萌发。 我们将看到,那些曾经被束缚在宗法制度中的贵族,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他们关注政治、军事、经济,更开始反思人与社会的关系。曾经的“天下”概念,在分裂中逐渐被“国家”的概念所取代,而“国家”的命运,也与无数个体的命运紧密相连。 第二章:士的崛起,思想的先锋 春秋战国,也是“士”阶层崛起的时代。这些原本依附于贵族的知识分子,在社会动荡中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礼乐教育,而是开始关注现实问题,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谋划国家、影响统治者。他们是游说诸侯的辩士,是战场上运筹帷幄的谋士,更是思想的传播者和创新者。 我们将在书中看到,这些“士”们如何凭借口才与学识,在列国之间奔走,将自己的政治理想、治国方略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见,播撒到广袤的土地上。他们的个人命运,也与他们所侍奉的国家和所信奉的思想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书写了一段段荡气回肠的传奇。 第三章:百家争鸣,智慧的交响 而真正让这个时代熠熠生辉的,便是那场持续数百年之久的“百家争鸣”。这不是简单的学术争论,而是一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个体生命意义、道德伦理构建的深刻探讨。各种思想流派如同璀璨的星辰,在这片古老的夜空中闪耀,它们之间相互激荡、相互启发,也相互批判,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思想的基石。 儒家的温润与坚韧: 我们将追溯孔子“仁者爱人”的理想,感受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抱负,体会荀子“性恶论”的现实审视。儒家思想,以其对道德修养、社会秩序、人伦关系的强调,成为了影响中国社会最深远的思想体系。它既有对个体品德的严苛要求,也有对社会和谐的殷切期盼,在动荡的时代,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的慰藉和行为的准则。 道家的超脱与自然: 伴随着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辨,以及庄子“逍遥游”的汪洋恣肆,道家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与世无争、返璞归真的精神出路。在政治的漩涡之外,道家思想提供了一种审视生命、超越功利的视角,它教会我们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宁静,寻求精神的自由。这种对生命本源的探索,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注入了独特的清流。 法家的严谨与实用: 面对乱世,法家如同一剂猛药,以其对法律、权术、制度的极致追求,为统治者提供了治国强兵的思路。商鞅变法、韩非子的法治理论,无不体现着法家思想的冷峻与高效。它强调以法治国,赏罚分明,为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墨家的博爱与兼济: 墨子“兼爱非攻”的口号,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显得尤为可贵。墨家思想以其朴素的实用主义和对普世平等的追求,为社会底层民众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支撑。他们对战争的批判,对国家责任的强调,以及他们严谨的逻辑和精湛的工艺,都展现了其独特的价值。 名家的辨析与逻辑: 在思想交锋的时代,逻辑与辩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名家虽然在后世影响相对较小,但他们对概念、语言、逻辑的严谨分析,为我们理解思想的精确性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他们的“白马非马”等论辩,至今仍是逻辑学研究的经典案例。 阴阳家的神秘与宇宙观: 阴阳五行学说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宇宙运行规律的框架。它将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试图从中解读人世间的变化。这种神秘而宏大的宇宙观,渗透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方方面面。 第四章:思想的传承与演变 百家争鸣并非孤立的存在,他们之间既有相互的借鉴,也有激烈的碰撞。我们将探讨这些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又是如何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演变、融合的。例如,儒家思想如何在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精华后,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法家思想如何在秦朝统一后,被融入到新的国家体制中;道家思想又如何在民间和文人的精神世界中,持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第五章:回响与启示 为何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回望这段历史,品味这些思想?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所产生的思想,早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塑造了我们的文化基因,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处理问题的方式。 对人性的思考: 儒家对道德的追求,道家对本真的探索,法家对现实的考量,都触及了人类永恒的议题。 对政治的审视: 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为我们理解不同政治体制的优劣提供了历史的参照。 对社会秩序的构建: 礼、法、德的争论,至今仍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对个人价值的追寻: 在变幻的时代中,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实现自我,这些问题依然 resonates with us today.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从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抽离出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火花。它不是让你成为一个古代思想的研究者,而是希望你能通过了解这些思想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从中汲取力量,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这不是一场关于过去的纯粹回顾,更是一场关于未来的深刻启迪。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去感受思想的温度,去聆听文明的脉搏,去发现那份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方式真叫一个酣畅淋漓,完全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板着脸孔。作者像一个资深说书人,信手拈来便能把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梳理得井井有条。读起来,你仿佛置身于那个群雄逐鹿、百家争鸣的时代,能真切感受到思想的碰撞是如何塑造历史的走向。特别是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哲人,比如孔子、老子,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介绍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思想产生的时代土壤,以及这些思想在当时社会中激起的涟漪。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彩的论述,那种感觉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和历史进行一次深入的、愉快的对话。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图景和微观的思想演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在享受故事性的同时,也收获了深刻的洞察力。对于想要快速入门又不想牺牲深度的新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打开大门的金钥匙。

评分

我个人认为,本书在结构编排上非常巧妙,它采用了类似“主题串联”而非“时间线索”的组织方式,这使得它更像是一部思想的导览图,而不是一份编年史。比如,它可能会将不同时期对“理想君主”的定义进行横向对比,然后引申到治理模式的差异。这种跳跃式的结构,反而更有助于读者建立起不同学派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参照。作者的功力在于,无论叙述如何灵活多变,整体的脉络始终清晰可见,绝不让人迷失方向。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对中国思想史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有机的、相互交织的知识网络。它成功地将看似无关的历史碎片,用思想的线索重新编织成了一件完整而精美的挂毯。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在处理观念的演变时,其逻辑链条的构建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学派的观点,而是清晰地展示了 A 思想是如何对 B 思想产生回应、甚至是反动的过程。这种“来龙去脉”的梳理,让原本抽象的哲学思辨变得具象化、可追踪。尤其是对法家和道家之间那种微妙的张力,作者描绘得入木三分,让你理解为什么在同一个时代,对“治”与“不治”的理解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分野。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叙述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的平衡感,既不偏袒任何一家之言,又能恰到好处地指出每种思想局限性所在。这使得整本书的基调非常稳健,读完后,你对那个时代的思想图谱会有一个非常立体和全面的把握,而不是被某一种声音所主导。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风格,老实讲,是偏向于一种现代的、略带幽默感的散文体,这使得阅读体验变得非常轻松惬意。它避开了那些拗口的古文和晦涩的术语,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甚至带点“段子”味道的语言来阐释深奥的道理。比如,它可能用一个现代人都能理解的职场困境来类比墨家的“兼爱非攻”,这种手法非常高明,瞬间拉近了古今的距离。我欣赏作者这种“去神圣化”的处理方式,它让历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我们脚下切实发生过、并且依然影响着我们的日常。不过,这种轻松感也带来一个小小的挑战,那就是对于那些特别追求严谨学术引证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自己再去查证某些论断的出处,但对于大众读者而言,这无疑是极大的福音。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探讨。作者并非把那些思想家描绘成凭空出现的“天才”,而是将他们置于特定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权力斗争之中去考察。例如,他会详细分析某一学派的兴盛与某一诸侯国的国策之间的共生关系,让你明白,思想的流行往往是政治角力的结果,而非纯粹的灵光乍现。这种“社会学视角”的切入,极大地拓宽了对思想史的认知边界。它告诉我们,哲学不是在真空中诞生的,它永远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环境下为了解决特定问题而发出的呐喊。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我们今天的各种社会思潮,又是在回应着怎样未被言明的时代困境呢?这种反思的力量,是这本书给予读者的宝贵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