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填补了中国设计类图书市场的一个空白。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位建筑记者带有如此强烈主观观点地去写一段西方的建筑史——用自己既有的知识体系,全新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
本书是一本带有强烈主观特色的讲述西方建筑史的图书。书中作者重新梳理了包豪斯短暂的历史成就、包豪斯风格、包豪斯教育体系和包豪斯理想等。作者还亲自到德国拜访了包豪斯的三次迁徙之地,在各地的档案馆进行了相关文献研究,同时,她还采访了超过20位如今仍然与德国包豪斯领域相关的从业者。这让她得以跳出传统包豪斯历史研究仅仅是根据历史线来写作的方式,将历史从过去延续到现在。
张云亭,资深记者、编辑。曾任职于《surface china》、《商业周刊/中文版》、《新视线》等杂志,发起设计工作室旧好、DEMO,现供职于《第一财经周刊》。长达九年时间在建筑、设计领域进行持续的报道,访谈对象包括了国内外著名建筑师事务所和设计公司、设计咨询公司,见证了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关于包豪斯在德国本土的历史以及它在美国和中国的传播,本书并未陷入对传奇的盲目崇拜,而是用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去尽量接近真实。相对于严肃刻板的设计史著作,这是一本大胆有趣的读本。”——欧宁(前《天南》主编,现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
“这本书跳出了历史的框架来观察包豪斯历史,作者个人的洞见和观察让历史本身变得鲜活。”——青山周平( 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002 前言
1
包豪斯风格
011 亨利·范·德·维尔德的新艺术风格
015 年轻人格罗皮乌斯
029 到美国去、到世界去
2
包豪斯教育体系
041 艺术是否可以被传授
051 一所技术学校的养成
3
包豪斯理想
061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065 为大众而建造?
079 摩天楼 — 石匠的儿子密斯
087 包豪斯理想后来怎么样了
4
包豪斯风格在今天的德国
101 他们为什么还在推广包豪斯
123 德国人怎么看包豪斯风格
135 包豪斯只是公关做得好
5
把包豪斯带到中国
145 理查德·鲍立克在中国
163 布洛翰的博物馆梦
172 参考书目
附录
006 包豪斯时代
170 世纪之交的建筑与艺术
亨利·范·德·维尔德的新艺术风格
从德国北部的城市柏林去往中部城市魏玛,坐两个半小时火车即可抵达,中间会路过莱比锡、哈雷、德绍、耶拿,然后,就到了这个位于埃特斯山山脚下、伊尔姆河河畔的迷人小城。
1902 年,建筑师亨利·范·德·维尔德(Henry van de Velde)沿着同样的路线从柏林来到魏玛,沿途乡村风景美不胜收,他的心情不错。这个中等个子、一张长脸的比利时人穿着他标准的三件套,头发向后 整齐地梳着,将对襟马甲上的怀表链整理了一番,打算在此大展宏 图。此时的他,早已把画家时期在家乡布鲁塞尔的郁郁不得志抛诸脑 后。尽管与维克多·霍塔(Victor Horta)等同为比利时先锋派运动“20 人小组”(后更名为自由美学社)的成员,但范·德·维尔德却并不像霍塔那样为大多数比利时人所知。
从 19 世纪 90 年代开始,范·德·维尔德就以一种改革者的精神,坚定地拒绝维多利亚时代繁复且无意义的装饰风格,这便是新艺术风格的开端。它反对传统的过度装饰,强调自然的装饰风格,并相信手工艺和工业化生产可以相互结合。1895 年,他得到一个重要的机会, 为巴黎著名的新艺术商店(Maison de l’Art Nouveau)设计三间屋子的室内和家具。为了表现出比谁都更有决心,不向陈腐的传统低头, 他把所有建筑、家具、瓷器、墙纸都打上了新艺术的记号。瓷器上装 饰着花朵,家具模拟着树枝的形状,这些从自然中取材的曲线,吸引 了浪漫的法国人。
结果他在法国大获成功,而他那些先锋的理念也传到了德国人那里, 并且被他们欣然接受。在德累斯顿成功举办了一场关于新艺术的展览 后,范·德·维尔德于 1900 年搬到柏林,两年后,魏玛大公向他抛来了橄榄枝,邀请他为当地的艺术和应用艺术大学设计两栋房子。
于是这位新艺术风格大师就这样来到了魏玛这个德国小城。他先是着手设计了这所大学位于城市中心的学校。为了展现自己是新时代的代表人物,他的设计就一定要与四周传统的古典欧洲房子区别开来,不要有那些尖的斜屋顶和狭小的窗户,也不要在室内摆放雕刻花纹的家具。他给这栋房子装上了大扇的窗户,甚至把窗户装到了倾斜的屋顶上,以便更多的自然光照射进来 ;他减少了室内的装饰,只使用简洁和轻盈的钢铁材料。他要确保这所学校是现代的,既承接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又大胆地采用了新的技术。这样的设计展现出包豪斯前期在装饰风格和功能简洁两种维度上的克制和自省。
显然,魏玛大公和人民完全认可了他的杰作,紧接着,他就在魏玛设计了多个建筑,包括 Hohe Papplin 住宅和如今的尼采档案馆,这 些建筑都跟学校的设计相似,以大片的玻璃窗户为标签。此时正值 范·德·维尔德春风得意之时,他不但一手创办了魏玛工艺学校,还是德国 1907 年成立的一个重要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初创者之一,与当时德国赫赫有名的建筑师赫尔曼·穆特修斯、彼得·贝伦斯、约瑟夫·玛利亚·奥布里希、布鲁诺·保罗、理查德·里门施密特等具有民族主义精神的德国建筑师、设计师以及企业家们一起,誓要改变“德国制造”在欧洲人心中粗制滥造的形象。在那个年代,“德国制造”还不是“好设计”的代名词,英国人甚至要求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贴上特殊标签,以便与别的好产品区别开来。
直到 1917 年,范·德·维尔德都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在他出生的 19 世纪 60 年代,整个欧洲正在兴起一场手工艺复兴运动,以抵制工业革命。这场运动诞生于英国,由威廉·莫里斯和约翰·拉斯金等人 共同发起,主张抵制工业制造品以及媚俗的矫饰艺术,倡导手工艺 的回归,把工匠提升到艺术家的地位,并认为艺术应当是平民可以 承受的、手工的、诚实的。这场工艺美术运动逐渐席卷了整个欧洲。范·德·维尔德是个聪明人,他视莫里斯和拉斯金为偶像,但同时也 意识到了手工艺在二十世纪已经显得不合时宜。此时,工人阶级已经 开始发声,他们对住宅有了新的需求,工厂建筑开始发展,工业流水 线的使用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业。通过对莫里斯等人的主张的 吸纳和反叛,范·德·维尔德创立了衔接工艺美术运动和包豪斯运动的新艺术风格。在德国建筑领域,它还有一个名字叫作“青年风格”(Jugendstil)。
……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学术探讨性,但绝不枯燥。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精力在挖掘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边缘人物和次要事件上,这使得整个叙事维度一下子丰富了起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包豪斯后期在德绍的商业化尝试,以及这种尝试对最初艺术与技术结合理想的冲击。很多历史记载都倾向于聚焦于柏林时期的封闭与最终关闭,但这本书却深入剖析了在经济压力下,教学方针如何微妙地向市场需求倾斜,以及这种妥协在设计界内部引发的争议。书中引用了大量当时的设计师和学生的私人信件与会议记录,使得这些历史“灰烬”重新焕发了生命力。阅读过程就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即便是最坚定的现代主义者,在面对现实的生存问题时,其理想之光也会产生摇曳和折射。这种对复杂性的忠实记录,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视觉艺术的人士,我发现这本书在解读包豪斯对字体设计和版式影响方面,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视角。它不仅仅罗列了赫伯特·拜耶的经典作品,而是将这些设计置于当时德国社会信息传播变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比如,书中详细分析了在魏玛共和国初期,面对日益增长的大众媒体需求时,包豪斯如何试图用清晰、高效的视觉语言去“净化”信息流。我特别喜欢作者关于“新视觉”如何挑战传统美学的论述,那种对可读性和结构美的极致追求,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功能驱动。这种将设计视为社会工具而非纯粹审美活动的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排版规范。读完后,我再去看任何一本采用无衬线字体的书刊,都能立刻联想到背后那场关于清晰度和秩序的理性革命。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部历史专著,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一种方法论”的深度指南。作者并没有沉溺于对既有成就的颂扬,而是着力拆解了包豪斯美学背后的思维模型——如何从实践中提炼原则,如何通过基础训练培养设计师的整体观。我对其中关于“材料与工艺”教学理念的论述尤为着迷。它强调的不是学会使用某种工具,而是通过与不同材料(木材、金属、纺织品)的深入互动,理解物质的固有属性和潜力。这种“让材料说话”的教学法,远比我们今天常见的软件操作培训要来得有生命力。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让读者明白,包豪斯的设计思维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逻辑自洽性,而非仅仅是外部风格的模仿。它教会了我如何带着审视的眼光去看待任何设计学科的底层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高明,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时间线索,而是通过聚焦于几个关键的“转折点”来进行结构布局,使得阅读体验充满悬念和探索欲。例如,书中对包豪斯三任校长的领导风格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格罗皮乌斯的奠基人姿态,到汉内斯·迈耶强烈的社会政治倾向,再到密斯·凡德罗的纯粹美学回归,每一次权力交替都伴随着教学理念的剧烈震荡。这种“危机驱动”的叙事结构,成功地捕捉到了包豪斯作为一个动态机构的本质。它迫使读者去思考:一个理想化的艺术教育体系,在面对政治干预和内部意见分歧时,究竟能保持多久的纯粹性?这种对“生存哲学”的探讨,比单纯介绍设计作品要深刻得多,它触及了所有致力于创造性实践的团体都难以回避的核心困境。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对设计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包豪斯就是那种冷峻、极简的几何线条,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这个流派的内部其实充满了思想的碰撞和不同视角的交锋。作者非常细腻地描绘了魏玛时期那种充满理想主义和乌托邦色彩的氛围,以及这种氛围如何影响了早期教师们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关于功能主义与艺术表现自由之间的张力,探讨得极为深入。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对比了格罗皮乌斯和康定斯基在基础课程设置上的分歧,那种学术上的争论火花四溅,远比教科书上描述的要生动得多。它没有简单地把包豪斯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典范,而是展现了一个充满人性挣扎、不断自我修正的复杂有机体。这种还原历史本真的努力,让人在敬佩之余,也深感其思想的厚重与迷人。从材料的革新到对社会角色的重新定位,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那个时代最前卫的思考,绝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性冷淡风”那么肤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