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贝多芬弦乐四重奏降E大调
原价:7.00元
作者:(德)贝多芬 作曲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4-01
ISBN:9787540429591
字数:
页码: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弦乐四重奏这一艺术形式,是由作为贝多芬老师的海顿以及在创作上曾给于贝多芬很大影响的莫扎特开创并形成的。贝多芬一生共写下了十六部弦乐四重奏,这个数字与海顿的八十四部或者莫扎特的近三十部相比虽然不算多,但这十六部中几乎每一部都有鲜明的特点,成为弦乐四重奏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弦乐四重奏的发展史中成为前继海顿,莫扎特,又对后世作曲家有极大影响的里程碑。
目录
1、庄严的——快板
2、不太慢的、非常富有歌唱性的柔板——稍快的行板——非常富有表情的柔板
3、谐谑的很快的快板——急板
4、终曲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作品的节奏处理极其复杂,但听起来却异常流畅自然,这是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它绝不是简单的四四拍或三四拍的简单叠加,而是充满了复杂的切分和错位感。某些段落,尤其是快速的谐谑曲部分,会让人产生一种“音乐正在加速,但同时又在缓慢前行”的奇妙感觉,仿佛听众的听觉感知本身受到了某种形而上的影响。我试着去分析那些快速跑动的音符组,发现它们往往不是独立的音型堆砌,而是几个声部在进行精密的“卡农”式追逐,但这种追逐有着非常松弛的弹性,没有丝毫的机械感。而且,在全曲的张力达到顶点时,作曲家往往会选择一个出人意料的、近乎空白的停顿,这种对“寂静”的运用,比任何强音都更具戏剧性。这种对时间节奏的精妙掌控,体现了作者对音乐结构近乎建筑师般的严谨思维。
评分我是一个对和声色彩非常敏感的听众,而这部降E大调的弦乐四重奏,在我听来,简直就是一堂关于色彩学和对比的课程。它将明亮、温暖的E大调调性基调运用得炉火纯青,但又不断地利用那些半音进行和不协和音程来“打磨”这种明亮感,使其不至于流于平庸或过于甜腻。特别是在某些转调的处理上,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不是生硬地跳跃,而更像是在一个固定的空间里,通过调整光线的角度,瞬间营造出全新的氛围。我注意到,作曲家似乎很偏爱使用长音的持续音(pedal point)来锚定整体的听觉空间,即使旋律线在上方如何翻腾起伏,下方总有一个稳固的低音支撑着,这种安全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深度。我曾尝试在清晨,带着微醺的慵懒感去听,效果出奇地好,那音乐仿佛与清晨的薄雾融为一体,既有清醒的轮廓,又有梦境般的柔和。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部室内乐作品抱有很高的期待,但实际聆听后,我发现它带来的冲击感比我想象的要更加细腻和持久。它没有磅礴的管弦乐来营造气势,全靠四个独立声部之间的微妙平衡来构建整个场景。我特别喜欢它在结构上的那种“不对称美学”。某些乐段的处理显得出乎意料,比如第三乐章突然插入的一段近乎无调性的片段,一下打破了之前建立起来的和谐感,但这种“不和谐”并非为了制造冲突,而更像是一种短暂的迷失,随后音乐又以更坚实、更富目的性的姿态回归主线。这让我联想到人生的某些时刻,那些看似偏离轨道的经历,最终反而会成为推动整体进程的关键力量。高音区的小提琴线条常常像一道穿透云层的光束,锐利而坚定,与中提琴和大提琴提供的扎实地基形成了完美的张力支撑。这是一部需要你放下所有预设,用心去倾听细节的作品,随便分心一秒,可能就会错过一次精彩的声部交替。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乐迷,我通常对古典时期的作品有种先入为主的认知,但这部降E大调的弦乐四重奏彻底颠覆了我对“古典”的刻板印象。它具备古典时期的清晰结构和逻辑性,但其情感的深度和动机发展的复杂程度,却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主流的简洁表达。它像是一座精心规划的花园,每一个灌木和花坛的位置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当你漫步其中时,你感受到的却是无尽的生机与自由。我特别留意了对位法的运用,它不像巴赫那样强调绝对的逻辑服从,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充满幽默感和人情味的辩论,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观点”要表达,它们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有时甚至略微“抬杠”,但最终都会达成一个更丰富的共识。这部作品的美妙之处在于它的“可重听性”——每一次聆听,都会因为注意力的侧重不同,而发现全新的细节和情绪层次,它似乎永远不会被完全“听完”。
评分这部作品的音响世界简直是另一个维度的入口,初听时,那种由四个声部编织出的精妙结构,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它不是那种炫技式的展示,而是非常内敛、却又充满力量的对话。我尤其惊叹于作曲家如何处理主题的变形和再现,每一个乐章的动机似乎都在不断地自我复制、演化,最终汇集成一个宏大而统一的情感景观。尤其是第二乐章,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慢板,而更像是一场深刻的冥想,仿佛时间在这里被拉伸、扭曲,只留下纯粹的听觉体验。演奏者对乐句的呼吸感把握得极为精准,从最轻微的揉弦到迸发出的强音,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雕琢,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听完整个作品,我感觉自己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那些原本生活中纠缠不清的烦恼,似乎都在这精密的对位法和清晰的和声走向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梳理和解答。这不仅仅是音乐,更像是一种哲学思辨,只是它通过弦乐的共鸣来完成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