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详尽记录并深刻分析美国式“高考”(SAT)的诞生、发展与现状!
美国新闻界领军人物对于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反思与诘问!
内容简介
《美国式“高考”:标准化考试与美国社会的贤能政治》对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学术潜能测试)的来龙去脉进行了一番颇具启发性的详尽梳理,过程可谓引人入胜,戏剧张力十足:从创设这项考试的探路先驱,到受益于这项考试的莘莘学子,各路角色粉墨登场,而标准化考试与平权行动之间的激烈较量,更是如同压轴大戏。本书不光是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教育考试服务中心)的发迹史,作者既讲述了ETS如何崛起并在高校入学考试领域占山为王的历程,也对伴随着这种考试文化的兴盛而在美国社会中发生的种种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
作者简介
尼古拉斯·莱曼 | Nicholas Lemann,美国资深媒体人、学者。197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随即投身新闻事业,先后供职于《华盛顿月刊》《得克萨斯月刊》《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月刊》,自1999年开始担任《纽约客》特约撰稿人。2003年9月,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2010年入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现任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普利策二世与伊迪丝?普利策?摩尔新闻学讲席教授”,以及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名誉院长。
目录
目 录
推荐序
第一部分:道德等价物的诞生
1. 亨利·昌西的点子
2. 水晶舞鞋
3. 智慧天成
4. 自然贵族
5. 初战告捷
6. IQ男生
7. 有限共识
8. 标准轨道
9. 体制之内
10. 贤能政治
第二部分:总体规划
11. 万岁!万岁!万万岁!
12. 山姆·昌西在耶鲁
13. 黑人之难
14. 克拉克·科尔之殇
15. 亚裔美国人的发明
16. 学人们
17. 薄弱环节
18. 行之有效
19. 威廉?特恩布尔的倒下
第三部分:护国者
20. 帷幕之后
21. 榨干伯克利
22. 莫莉的危机
23. 温顿·曼宁的遭遇
24. 突然袭击
25. 绝不后退
26. 理想与现实
27. 改弦更张
28. 虽败犹荣
尾 声
余 言:真正的贤能政治
注 释
致 谢
索 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余言:真正的贤能政治
贤能政治(Meritocracy)算得上一个颇为精妙的词汇。最早,迈克尔·杨发明这个词的时候,是用其指代作为恐怖代名词的某种社会秩序。今天,在美国,其被用来表示某种无可辩驳的神圣先验原则:社会依据个体后天努力所取得的成就,而非出生时就具备的条件,分配社会资源。而且,一般认为,在本书所介绍的这个年代,每个社会个体都会参与的,建立在IQ测试基础上的全国标准化考试体制——选出若干高分者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是实现贤能政治原则的基本或者说唯一的可行方法。
迈克尔·杨誓死都不认同“能者多得”可以被用来作为一个美好社会的建构前提。在美国,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似乎要比其在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显得更具价值,也更具可行性。但由此并不能推导出美国人目前必须在现行的贤能政治体制与“结果平等”之间做出抉择。在被我们逐渐接受的贤能政治理念,与我们所实际适用的贤能政治体制之间,存在着乎想象的空间与距离。
那些身处于这个社会顶层的人士,会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为优秀,不是靠出身,而是靠实力赢得了自己的位置。现在来看,那些我们认为更倾向于贵族政体,而非贤能政治体制的社会,如二战期间的美国,以及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都处于认为自己有能力治理这个国家的人手中。历史上取得成功的那些贤能之人怎么会如此自视?通常情况下,这些人的确参与了竞争程度有限的贤能政治体制,正如《斯托弗在耶鲁》里描述的那样:一小组范围有限的人相互竞争最高的荣誉,胜利者心安理得,而大多数永远无法参与竞争的人则遭到无视,被赶得远远的。
今天,美国中上层学人,就抱持着上述态度。他们由衷地认为自己是宏大、广泛、公平、公开的全国性竞争的参与者(及获胜者),的确,只有那些最有能力、最聪明的人才有可能争取到贤能政治机制所分配的最佳资源。贤能政治理论也可以用来支持学人的一个共识,即其所属的社会阶层,对于有能力的局外人,要比二战前更具开放性与包容性。即便如此,认定美国这个庞大社会的角角落落都和常春藤盟校的招生改革保持同时、同步,仍属十分危险的观点。那些在贤能政治体制里胜出之人,也经常用每年仅仅千把人的成功,作为在美国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佐证。但真相却是,目前的学人阶层已经固化,以至于出身于这个阶层的后代们未来发展相对可以预期,留给外人进入的空间非常有限。
美国目前贤能政治体制的进展,并不代表这个国家开始接受贤能政治理念——如果贤能政治意味着机会平等,代表着能人多得,等同于有才必有用。美国建国理念中,羼杂了太多有关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综观美国历史,机会的普遍性堪称各个历史时期著书立说乃至大众修辞的共同主题。目前的贤能政治体制是一个相对特别、甚至颇具实验性的发展倾向,只不过是人们在后来错误地将其放大为一项基本原则而已。
其实,现在所谓的美国贤能政治,是被无意且庞杂地捆绑在一起的若干独立理念的集合。其中包括的理念之一,也是贤能政治体制设计者最为看重的理念,就是:国家由精英治理,这些精英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根据学习成绩被选拔出来,公费接受充分的教育,被期待能够在未来通过公共服务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公帑的支出作出回报。其中包括的理念之二,是指心理测量应当成为社会的统治力量——特别是,IQ测试实际上考察的是天生的智力水平这种最为重要的人类素质,由于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遗传,因此可以通过幼年时的测试成绩,预测受测者未来的发展轨迹。催生这一理念的优生运动,认为随着社会变得愈发复杂,聪明人必将脱颖而出,占据统治地位。但随着IQ测试的出现,其推动者开始开展游说活动,通过设立一整套大规模的儿童及成年人IQ测试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甄别筛选机制,实现其所鼓吹的预言个人成败功能。ETS为大学及研究生院入学所提供的考试,实际上就是将进入一流大学学习,以及获得重要职业或岗位的机会,限制在IQ测试成绩较高的少数人群当中。这种进展很难被视为高智商人群的自动崛起,相反,这只能算是一种刻意为之的预期结果。
ETS成立时渲染的是为大众提供机会,以及制造一个无差别的社会,但实际上,这一考试机构的目的只是为了选拔尖子,而不是改善大众的生活质量。这一点,即使当ETS提供的考试后来的确发展为大众考试——成为美国教育历史上最早,也是最为重要的国家考试后——也依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发端于ETS自身的机构利益——中心靠考生缴纳的考试费生存,因此必然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大学适用其提供的考试作为考生的遴选标准。其在这一点上推进的颇为高效。对于大学而言,适用入学考试可以彰显其声望。在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间,美国大学规模持续扩张(扩张的理由与ETS提供的考试无关),而ETS则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推波助澜。二者相互作用,催生出一种独特的杂交体系,一方面是公开、民主的体系,另一方面却又呈现出限制、选择的表征。
如今,对于美国贤能政治的大众认知,已经演变为通过将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分门别类纳入到与工作和职业密切相关的大学系统,实现机会的分配。以至于其“初心”,即选拔能力超群、训练有素的官员,被抛在了脑后,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只是决定谁能占据更多的物质财富的捷径。因此,与之相关的道德计算,已经和贤能政治理念的创建者所秉持的理想相去甚远。现在的判断标准已经超越了为一流大学选拔少数精英的传统目的,开始基于更为宽泛的宏观效果。SAT以及其他入学考试,如同副作用极大的灵丹妙药:其重要意义在于其传递给每年几百万考生、数以千计适用SAT的高校以及数以万计积极备考的高中生的信号——而不是其帮助大学发掘那些站在金字塔尖上的5%的尖子生。
美国式“高考” 标准化考试与美国社会的贤能政治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