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詳盡記錄並深刻分析美國式“高考”(SAT)的誕生、發展與現狀!
美國新聞界領軍人物對於美國大學入學考試製度的反思與詰問!
內容簡介
《美國式“高考”:標準化考試與美國社會的賢能政治》對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學術潛能測試)的來龍去脈進行瞭一番頗具啓發性的詳盡梳理,過程可謂引人入勝,戲劇張力十足:從創設這項考試的探路先驅,到受益於這項考試的莘莘學子,各路角色粉墨登場,而標準化考試與平權行動之間的激烈較量,更是如同壓軸大戲。本書不光是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教育考試服務中心)的發跡史,作者既講述瞭ETS如何崛起並在高校入學考試領域占山為王的曆程,也對伴隨著這種考試文化的興盛而在美國社會中發生的種種變化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繪。
作者簡介
尼古拉斯·萊曼 | Nicholas Lemann,美國資深媒體人、學者。1976年畢業於哈佛大學,隨即投身新聞事業,先後供職於《華盛頓月刊》《得剋薩斯月刊》《華盛頓郵報》《大西洋月刊》,自1999年開始擔任《紐約客》特約撰稿人。2003年9月,齣任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院長;2010年入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現任哥倫比亞大學“約瑟夫?普利策二世與伊迪絲?普利策?摩爾新聞學講席教授”,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名譽院長。
目錄
目 錄
推薦序
第一部分:道德等價物的誕生
1. 亨利·昌西的點子
2. 水晶舞鞋
3. 智慧天成
4. 自然貴族
5. 初戰告捷
6. IQ男生
7. 有限共識
8. 標準軌道
9. 體製之內
10. 賢能政治
第二部分:總體規劃
11. 萬歲!萬歲!萬萬歲!
12. 山姆·昌西在耶魯
13. 黑人之難
14. 剋拉剋·科爾之殤
15. 亞裔美國人的發明
16. 學人們
17. 薄弱環節
18. 行之有效
19. 威廉?特恩布爾的倒下
第三部分:護國者
20. 帷幕之後
21. 榨乾伯剋利
22. 莫莉的危機
23. 溫頓·曼寜的遭遇
24. 突然襲擊
25. 絕不後退
26. 理想與現實
27. 改弦更張
28. 雖敗猶榮
尾 聲
餘 言:真正的賢能政治
注 釋
緻 謝
索 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餘言:真正的賢能政治
賢能政治(Meritocracy)算得上一個頗為精妙的詞匯。最早,邁剋爾·楊發明這個詞的時候,是用其指代作為恐怖代名詞的某種社會秩序。今天,在美國,其被用來錶示某種無可辯駁的神聖先驗原則:社會依據個體後天努力所取得的成就,而非齣生時就具備的條件,分配社會資源。而且,一般認為,在本書所介紹的這個年代,每個社會個體都會參與的,建立在IQ測試基礎上的全國標準化考試體製——選齣若乾高分者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是實現賢能政治原則的基本或者說唯一的可行方法。
邁剋爾·楊誓死都不認同“能者多得”可以被用來作為一個美好社會的建構前提。在美國,機會麵前人人平等似乎要比其在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顯得更具價值,也更具可行性。但由此並不能推導齣美國人目前必須在現行的賢能政治體製與“結果平等”之間做齣抉擇。在被我們逐漸接受的賢能政治理念,與我們所實際適用的賢能政治體製之間,存在著乎想象的空間與距離。
那些身處於這個社會頂層的人士,會發自內心地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為優秀,不是靠齣身,而是靠實力贏得瞭自己的位置。現在來看,那些我們認為更傾嚮於貴族政體,而非賢能政治體製的社會,如二戰期間的美國,以及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都處於認為自己有能力治理這個國傢的人手中。曆史上取得成功的那些賢能之人怎麼會如此自視?通常情況下,這些人的確參與瞭競爭程度有限的賢能政治體製,正如《斯托弗在耶魯》裏描述的那樣:一小組範圍有限的人相互競爭最高的榮譽,勝利者心安理得,而大多數永遠無法參與競爭的人則遭到無視,被趕得遠遠的。
今天,美國中上層學人,就抱持著上述態度。他們由衷地認為自己是宏大、廣泛、公平、公開的全國性競爭的參與者(及獲勝者),的確,隻有那些最有能力、最聰明的人纔有可能爭取到賢能政治機製所分配的最佳資源。賢能政治理論也可以用來支持學人的一個共識,即其所屬的社會階層,對於有能力的局外人,要比二戰前更具開放性與包容性。即便如此,認定美國這個龐大社會的角角落落都和常春藤盟校的招生改革保持同時、同步,仍屬十分危險的觀點。那些在賢能政治體製裏勝齣之人,也經常用每年僅僅韆把人的成功,作為在美國機會麵前人人平等的佐證。但真相卻是,目前的學人階層已經固化,以至於齣身於這個階層的後代們未來發展相對可以預期,留給外人進入的空間非常有限。
美國目前賢能政治體製的進展,並不代錶這個國傢開始接受賢能政治理念——如果賢能政治意味著機會平等,代錶著能人多得,等同於有纔必有用。美國建國理念中,羼雜瞭太多有關機會麵前人人平等的理念。綜觀美國曆史,機會的普遍性堪稱各個曆史時期著書立說乃至大眾修辭的共同主題。目前的賢能政治體製是一個相對特彆、甚至頗具實驗性的發展傾嚮,隻不過是人們在後來錯誤地將其放大為一項基本原則而已。
其實,現在所謂的美國賢能政治,是被無意且龐雜地捆綁在一起的若乾獨立理念的集閤。其中包括的理念之一,也是賢能政治體製設計者最為看重的理念,就是:國傢由精英治理,這些精英在年齡很小的時候,就根據學習成績被選拔齣來,公費接受充分的教育,被期待能夠在未來通過公共服務的形式在某種程度上對於公帑的支齣作齣迴報。其中包括的理念之二,是指心理測量應當成為社會的統治力量——特彆是,IQ測試實際上考察的是天生的智力水平這種最為重要的人類素質,由於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先天遺傳,因此可以通過幼年時的測試成績,預測受測者未來的發展軌跡。催生這一理念的優生運動,認為隨著社會變得愈發復雜,聰明人必將脫穎而齣,占據統治地位。但隨著IQ測試的齣現,其推動者開始開展遊說活動,通過設立一整套大規模的兒童及成年人IQ測試體係,以及與之配套的甄彆篩選機製,實現其所鼓吹的預言個人成敗功能。ETS為大學及研究生院入學所提供的考試,實際上就是將進入一流大學學習,以及獲得重要職業或崗位的機會,限製在IQ測試成績較高的少數人群當中。這種進展很難被視為高智商人群的自動崛起,相反,這隻能算是一種刻意為之的預期結果。
ETS成立時渲染的是為大眾提供機會,以及製造一個無差彆的社會,但實際上,這一考試機構的目的隻是為瞭選拔尖子,而不是改善大眾的生活質量。這一點,即使當ETS提供的考試後來的確發展為大眾考試——成為美國教育曆史上最早,也是最為重要的國傢考試後——也依然沒有發生任何改變。這種發展在很大程度上發端於ETS自身的機構利益——中心靠考生繳納的考試費生存,因此必然希望有盡可能多的大學適用其提供的考試作為考生的遴選標準。其在這一點上推進的頗為高效。對於大學而言,適用入學考試可以彰顯其聲望。在二戰結束後的幾十年間,美國大學規模持續擴張(擴張的理由與ETS提供的考試無關),而ETS則為瞭自己的利益,不斷推波助瀾。二者相互作用,催生齣一種獨特的雜交體係,一方麵是公開、民主的體係,另一方麵卻又呈現齣限製、選擇的錶徵。
如今,對於美國賢能政治的大眾認知,已經演變為通過將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分門彆類納入到與工作和職業密切相關的大學係統,實現機會的分配。以至於其“初心”,即選拔能力超群、訓練有素的官員,被拋在瞭腦後,在大多數人看來,這隻是決定誰能占據更多的物質財富的捷徑。因此,與之相關的道德計算,已經和賢能政治理念的創建者所秉持的理想相去甚遠。現在的判斷標準已經超越瞭為一流大學選拔少數精英的傳統目的,開始基於更為寬泛的宏觀效果。SAT以及其他入學考試,如同副作用極大的靈丹妙藥:其重要意義在於其傳遞給每年幾百萬考生、數以韆計適用SAT的高校以及數以萬計積極備考的高中生的信號——而不是其幫助大學發掘那些站在金字塔尖上的5%的尖子生。
美國式“高考” 標準化考試與美國社會的賢能政治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