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建築、規劃和設計專業人士,以及廣大藝術愛好者 1.精美的版麵和裝幀,精彩的建築故事,一本為廣大藝術愛好者而作的羅馬建築史藝術科普書!
2.510餘幅精美插圖輔助閱讀,並配有超值免費視頻公開課。
3.綫裝四色印刷,帶給您精緻的閱讀享受。
4.《西方建築的故事》叢書,為您開啓一條瞭解從古希臘到現代建築和曆史的路:
文明的開端:從伊甸園到雅典學堂
巨人的文明:羅馬,從共和國到帝國,從愷撒到基督
天國的榮光:璀璨的中世紀
天纔的世界:文藝復興與巴洛剋時代
罪惡的裝飾:從啓濛運動到現代主義
5.建築大V建築學院閤作,60萬專業用戶鼎力支持。
6.我們學習曆史,不僅僅是要去瞻仰那些在曆史夜空中耀眼奪目的星,也是要從無數平凡而微弱的閃爍中去捕捉閤作和智慧的光芒,更是要去尋找那些錯誤和教訓的黑洞。隻有這樣,我們纔能更好地麵對未來。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為建築、規劃和設計專業人士,以及廣大藝術愛好者而著的有故事的羅馬建築史。本書將不僅為您詳盡介紹羅馬各個時代的城市和建築的特徵及發展脈絡,還會抖開曆史的塵土,為您講述這些建築背後的故事,再現羅馬從共和國走嚮帝國、從愷撒的世界變成基督的世界這樣一個波瀾壯闊又跌宕起伏的曆程。本書配有510餘幅精美的插圖輔助您的閱讀。
作者簡介
陳文捷
1991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建築係,1995年研究生畢業並任教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1998年起執教於廈門大學藝術學院。主要擔任建築史和城市設計方麵的教學和研究,其所講授的《西方古代建築藝術史》和《中國暨東方古代建築藝術史》等課程是廈門大學受歡迎的通識課程之一。著有《世界建築藝術史》(2004)一書。
目錄
第一部 王政時代
第一章 羅馬王國
1-1 羅馬誕生
1-2 伊特魯裏亞人統治時代的羅馬
1-3 伊特魯裏亞人的城市
1-4 伊特魯裏亞人的陵墓
第二部 共和時代
第二章 羅馬共和國
2-1 從王國到共和國
2-2 阿庇亞輸水道
2-3 阿庇亞大道
2-4 阿庇烏斯·剋勞狄烏斯
2-5 羅馬的擴張
2-6 羅馬的博阿留姆廣場
2-7 羅馬的“斷橋”和法布裏西奧橋
第三章 動蕩年代
3-1 馬略與蘇拉
3-2 帕萊斯蒂納的福爾圖納聖殿
3-3 龐培
3-4 羅馬的龐培劇場
第四章愷撒時代
4-1 愷撒
4-2 愷撒與高盧
4-3 愷撒與不列顛
4-4 愷撒與日耳曼
4-5 獨裁者愷撒
4-6 羅馬的羅馬廣場
4-7 羅馬的愷撒廣場
4-8 羅馬的尤利婭選舉會場
4-9 愷撒之死
第三部 帝國時代
第五章 奧古斯都時代
5-1 奧古斯都
5-2 羅馬的奧古斯都廣場
5-3 羅馬的奧古斯都住宅
5-4 羅馬的馬塞盧斯劇場
5-5 羅馬的阿格裏帕大浴場
5-6 羅馬的少女輸水道
5-7 羅馬的奧古斯都海戰錶演池
5-8 那不勒斯的公路隧道
5-9 裏米尼
5-10 尼姆
5-11 梅裏達
5-12 萊茵河與易北河
5-13 新迦太基
5-14 巴爾貝剋
5-15 羅馬的奧古斯都和平祭壇
5-16 羅馬的奧古斯都陵墓
第六章 尤利烏斯—剋勞狄烏斯王朝
6-1 提比略
6-2 羅馬帝國與羅馬公民
6-3 羅馬的提比略住宅
6-4 羅馬軍團與羅馬的近衛軍軍營
6-5 維羅納
6-6 奧朗日
6-7 卡普拉島的喬伊斯彆墅
6-8 卡利古拉
6-9 羅馬的卡利古拉賽車場
6-10 羅馬的剋勞狄烏斯輸水道和馬焦雷門
6-11 剋勞狄烏斯
6-12 奧斯蒂亞
6-13 巴斯
6-14 尼祿
6-15 羅馬的尼祿金宮
第七章弗拉維亞王朝
7-1 弗拉維亞王朝的建立
7-2 羅馬的韋斯巴薌和平廣場和圖密善涅爾瓦廣場
7-3 羅馬的大角鬥場
7-4 韋斯巴薌
7-5 龐貝和赫庫蘭尼姆
7-6 羅馬的室內裝飾繪畫藝術
7-7 羅馬的提圖斯凱鏇門
7-8 羅馬的弗拉維亞宮
7-9 羅馬的納沃納廣場
7-10 阿爾勒
7-11 日耳曼長城
第四部 極盛時代
第八章 圖拉真時代
8-1 涅爾瓦
8-2 達契亞戰爭與多瑙河大橋
8-3 羅馬的圖拉真廣場
8-4 羅馬的圖拉真市場
8-5 盧卡
8-6 賽格維亞
8-7 提姆加德
8-8 龍柏斯
8-9 佩特拉
8-10 布斯拉
8-11 帕提亞戰爭
第九章 哈德良時代
9-1 哈德良
9-2 羅馬的萬神廟
9-3 羅馬的維納斯與羅瑪神廟
9-4 哈德良長城
9-5 雅典
9-6 以弗所
9-7 蒂沃裏的哈德良離宮
9-8 羅馬的哈德良陵墓
第十章 安東尼和奧勒留時代
10-1 安東尼和奧勒留
10-2 羅馬的奧勒留紀功柱
10-3奧勒留和康茂德
第五部 危機降臨
第十一章 塞維魯王朝
11-1 塞維魯
11-2 羅馬的塞維魯凱鏇門
11-3 大萊布提斯
11-4 薩迪斯
11-5 羅馬的卡拉卡拉大浴場
11-6 卡拉卡拉
11-7羅馬的亞曆山大輸水道
第十二章 士兵皇帝時代
12-1 士兵皇帝
12-2 傑姆
12-3 納剋什·魯斯塔姆的瓦勒良被俘浮雕和舒什塔爾的愷撒橋
12-4 羅馬的奧勒良城牆
12-5 帕爾米拉
12-6 奧勒良
第十三章 從戴剋裏先到君士坦丁
13-1 戴剋裏先和四帝共治
13-2 羅馬的戴剋裏先大浴場
13-3 皮亞紮—阿爾梅裏納的卡薩來彆墅
13-4 特裏爾
13-5 斯普利特的戴剋裏先宮
13-6 爭端再起
13-7 羅馬的馬剋森提烏斯賽車場
13-8 羅馬的馬剋森提烏斯—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13-9 羅馬的君士坦丁凱鏇門
13-10 新羅馬——君士坦丁堡
第六部 帝國落幕
第十四章 基督教的勝利
14-1 基督教的誕生
14-2 杜拉歐羅普斯的住宅教堂
14-3 羅馬的殉道者墓窟
14-4 基督教——羅馬帝國國教
14-5 羅馬——基督教世界的首都
14-6 羅馬的老聖彼得巴西利卡教堂
14-7 羅馬的牆外聖保羅教堂
14-8 羅馬的大聖母瑪利亞教堂
14-9 羅馬的聖科斯坦察教堂
14-10 羅馬的聖司提反圓形教堂
14-11 修道院
第十五章 分裂與中興
15-1 羅馬帝國的分裂
15-2 蠻族入侵
15-3 拉韋納的普拉西提阿陵墓
15-4 西羅馬帝國滅亡
15-5 東哥特王國和阿裏烏教義
15-6 拉韋納的新聖阿波利納爾教堂
15-7 查士丁尼奪迴意大利
15-8 拉韋納的聖維塔萊教堂
15-9 抹角拱和帆拱
15-10 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第十六章 拜占庭時代
16-1 拜占庭帝國
16-2 君士坦丁堡的君士坦丁·利普斯修道院
16-3 卡帕多西亞
16-4 聖路加修道院
16-5 聖山阿索斯
16-6 邁泰奧拉的“空中修道院”
16-7 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
16-8 帝國終麯
尾聲
附錄
羅馬城古羅馬時代曆史建築分布圖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最早瞭解羅馬建築,跟大傢一樣,是從羅馬的大角鬥場開始的。然後知道羅馬人在羅馬不但建造瞭大角鬥場,還建造瞭大賽車場、大劇場和大浴場,覺得真是很瞭不起的事情。後來又知道,原來羅馬人不是隻在首都羅馬城建這些公共建築,他們實際上是在羅馬帝國境內的每一座城市都建造起大角鬥場、大賽車場、大劇場和大浴場,這份驚奇就大大加深瞭。再後來又發現,與這些瞭不起的巨型單體建築相比,似乎羅馬人為每一座城市供水而修建的輸水道是一項更讓人驚奇的成就。比如尼姆城的輸水道,50 公裏的長度,頭尾的水位落差隻有17 米,相當於每1 米距離隻能下落0.34 毫米,而且沿途還要遇山鑿洞、逢水架橋,每天輸水多達2 萬噸,這如何能做到呢?而現在,最讓我感到驚奇的是,羅馬人所建設的這些物質成就幾乎全部是用來提供給普通百姓使用的。平均下來,每一個普通的羅馬人每天可以分配到差不多1 噸的清潔用水,即使是奴隸也可以經常在公共浴場洗澡。他們齣門旅行的時候,行走的全是石闆鋪的大路,沿途都有完善的路標、裏程碑和驛站。哪怕是像阿爾卑斯山這樣幾韆米高的雪山,他們都可以坐著馬車一路穿行。或者是像多瑙河這樣1000 米寬的大河,他們也可以從平坦的大橋上駛過。要知道那是2000 年前的羅馬人啊!
令人驚奇的不止這些。除瞭不朽的愷撒,以及蘇拉、尼祿、圖拉真、戴剋裏先等這樣一些伴隨著羅馬成長壯大的傳奇人物,我還特彆驚奇於耶穌和他創立的基督教。最初隻不過是被羅馬帝國徵服和統治下的一個弱小而絕望的民族所信奉宗教中的旁門分支,300 年的時間,竟然席捲瞭整個帝國,並且最終把它徹底降服和改變。
下麵,我將把我的這份驚奇用建築的視角與大傢分享。
巨人的文明:羅馬,從共和國到帝國 從愷撒到基督 引言:羅馬的永恒迴響 羅馬,這個名字本身就蘊含著無盡的力量、榮耀與爭議。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坐標,更是一種文明的象徵,一個跨越韆年的政治、法律、軍事和文化實驗場。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間的長河,探尋羅馬共和國從萌芽到鼎盛,最終蛻變為龐大帝國,直至基督教興起這一關鍵曆史轉摺點的宏偉曆程。我們聚焦於那些塑造瞭西方世界基礎的關鍵人物、決定性的戰役、復雜的社會結構,以及驅動羅馬從一個城邦崛起為地中海霸主的內在精神。 本書的敘事核心在於“變遷”與“繼承”。羅馬的偉大不在於其永恒不變,而在於其無與倫比的適應性、兼收並蓄的能力,以及在麵對內部危機和外部挑戰時展現齣的殘酷效率。從早期的平民與貴族鬥爭,到布匿戰爭的生死較量,再到屋大維最終建立的元首製,羅馬的每一步都充滿瞭戲劇性的張力。 第一部分:共和國的基石與擴張(公元前509年—公元前133年) 羅馬的起源籠罩在神話與曆史的迷霧之中,但其共和國的建立標誌著一個基於法律和公民權力的政體誕生。在這一階段,我們將深入剖析羅馬政治製度的精妙設計——元老院的權威、保民官的權力製衡,以及公民大會的作用。這種混閤政體,盡管時常伴隨著激烈的內部傾軋,卻為羅馬的持續擴張提供瞭堅實的製度基礎。 城邦的命運與軍事力量的崛起: 羅馬的擴張並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係列艱苦卓絕的戰爭的結果。我們將細緻考察羅馬如何通過“拉丁同盟”的建立、對意大利半島的整閤,逐步統一瞭復雜的意大利城邦體係。隨後,焦點將轉嚮地中海的霸權之爭——布匿戰爭(Punic Wars)。漢尼拔的軍事天纔、迦太基的堅韌,以及斯巴達式堅毅的羅馬軍團,共同譜寫瞭人類戰爭史上最壯麗的篇章之一。坎尼會戰的慘敗如何沒有擊垮羅馬?Scipio Africanus是如何在紮馬最終扭轉乾坤?這些戰役不僅決定瞭羅馬的命運,也奠定瞭其在西方的絕對主導地位。 社會與法律的演進: 伴隨對外徵服的,是內部結構性的深刻變化。大量財富、奴隸和新領土的湧入,加劇瞭貧富分化,古老的“公民-農民”理想受到侵蝕。平民派與貴族派的衝突日益尖銳,這為後來的社會動蕩埋下瞭伏筆。同時,羅馬法典的初步形成,及其對財産、契約和繼承權的界定,開始顯露齣其作為未來歐洲法律體係藍本的潛力。 第二部分:共和國的黃昏與內戰的陰影(公元前133年—公元前30年) 公元前第二個世紀後半葉,羅馬共和國展現齣其最大的矛盾:一個以城邦治理模式建立的政體,如何有效管理一個橫跨地中海的龐大疆域?舊有的製度機構在處理帝國事務時顯得力不從心,政治生活日益軍事化和個人化。 改革者的呐喊與暴力政治的開端: 格拉古兄弟(Gracchi Brothers)的土地改革嘗試,以悲劇收場,卻宣告瞭政治暴力的閤法化。軍隊的職業化(馬略改革)雖然提高瞭戰鬥力,卻也使得軍團對個人的忠誠超越瞭對國傢的忠誠,為“軍事獨裁者”的齣現鋪平瞭道路。 愷撒的崛起與終結: 本書將著重分析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Gaius Julius Caesar)這一曆史巨人的復雜性。他不僅是傑齣的軍事傢(高盧戰爭的描繪將細緻入微),更是敏銳的政治傢和煽動傢。跨越盧比孔河的決定性舉動,象徵著共和國原則的徹底崩潰。愷撒對羅馬的改造,包括對元老院的重組和對公民權的擴大,預示著一個更集中的權力中心的必然性。而他的遇刺,則引發瞭更血腥、更徹底的內戰循環。 三巨頭的角力與新秩序的奠基: 愷撒遇刺後,安東尼、雷必達與屋大維之間的權力鬥爭,將共和國推嚮瞭最後的深淵。菲利皮戰役的清算,以及最終亞剋興海戰(Actium)的決勝,標誌著傳統共和時代的徹底終結。屋大維,這位愷撒的繼承者,以其非凡的耐心和政治手腕,避免瞭前任的命運,巧妙地將軍事獨裁包裝在恢復共和國的幌子之下。 第三部分:帝國的建立與“黃金時代”(公元前27年—公元180年) 屋大維(後來的奧古斯都)的統治標誌著羅馬曆史進入瞭一個嶄新的紀元——元首製(Principate)。本書將詳細闡釋他是如何通過“第一次政變”和對元老院的“巧妙平衡”,在不廢除共和製外衣的情況下,實際建立瞭世襲的君主製。 奧古斯都的和平與秩序(Pax Romana): “羅馬和平”不僅僅是軍事上的休止符,更是一場深遠的行政、經濟和文化重建工程。我們將探討奧古斯都如何建立常備軍、改革行省管理、發展公共工程、規範稅收體係,並重塑羅馬的道德與宗教信仰(如提倡傳統傢庭價值)。他的統治為接下來的近兩百年奠定瞭穩定的基調。 “五賢帝”時期:帝國的巔峰: 從涅爾瓦到馬可·奧勒留(Nerva-Antonine Dynasty),羅馬帝國達到瞭其領土、財富和文化影響力的最高峰。這一時期的皇帝們大多通過“收養製”而非血緣繼承權力,保證瞭治理能力的延續性。圖拉真將帝國版圖推嚮極緻,哈德良則以築牆(如哈德良長城)鞏固邊界,轉嚮防禦和內部整閤。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將為我們提供一個在帝國巔峰期掙紮的哲學統治者的內心世界。 帝國的社會肌理與文化遺産: 在和平的錶象下,羅馬社會展現齣驚人的多樣性。本書將審視羅馬化的進程——行省精英如何融入羅馬體係,以及羅馬公民權如何逐步擴展到帝國各地。從龐貝古城的日常生活到宏偉的萬神殿,我們將考察羅馬在建築、工程(渡槽、道路)和公共娛樂(角鬥場)方麵的非凡成就。 第四部分:信仰的轉變——從羅馬諸神到基督的興起(公元1世紀—3世紀) 羅馬帝國的穩定,也為一種全新的、顛覆性的宗教提供瞭成長的溫床。本書的最後部分將聚焦於基督教的早期發展,這一過程與帝國的政治權力結構緊密交織。 猶太背景與早期教會的形成: 耶穌的生平、教誨及其在猶太教背景下的誕生,是理解基督教早期傳播的關鍵。我們將考察使徒保羅如何成功地將這一信仰從一個猶太教派彆,轉變為一個麵嚮所有民族的普世宗教。 迫害與適應: 在帝國早期,基督教因其拒絕嚮皇帝獻祭而被視為政治上的不忠和迷信,遭受瞭數次殘酷的迫害(如尼祿和戴剋裏先時期)。然而,這種迫害反而強化瞭信徒的凝聚力。我們將分析基督教信仰如何通過其獨特的社區結構、對窮人的關懷以及對來世的堅定希望,在帝國的社會底層和知識分子階層中悄然傳播。 君士坦丁的轉摺: 公元4世紀初,君士坦丁大帝的皈依(或至少是對基督教的認可)是羅馬曆史上最重大的文化轉摺點。米蘭敕令的頒布,標誌著基督教從邊緣運動走嚮帝國主流。這一事件不僅重塑瞭宗教地理,也為基督教最終成為國教、並最終接替衰落的帝國精神職能,奠定瞭不可逆轉的基礎。 結論:永恒之城的遺産 “巨人的文明”的終結並非一聲巨響,而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演變過程。從愷撒的鐵腕到基督的福音,羅馬在軍事徵服和法律構建中留下瞭清晰的印記,但更深刻的是,它在信仰和文化上為後世歐洲的形成提供瞭必要的“容器”。本書旨在揭示這種從世俗權力到精神主導的深刻過渡,理解羅馬如何既是西方文明的搖籃,也是其主要破壞性力量的源頭。羅馬的故事,是關於野心、秩序、腐敗和不朽精神的永恒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