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新刑律 立法资料补编汇要

大清新刑律 立法资料补编汇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汉成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法律史
  • 刑律
  • 立法
  • 史料
  • 汇编
  • 档案
  • 清代
  • 历史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70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20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大清新刑律〉立法资料汇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的姊妹篇。如果说,《〈大清新刑律〉立法资料汇编》所汇集的官方立法文献反映了《大清新刑律》立法的主流过程,本补编则汇集了立法参与者在场外的争论和博弈、私人的日记和回忆、媒体的报道以及民国初年对《大清新刑律》的继受理解,编著者对这些材料的编撰者和内容、意义逐一进行了点评和解读。再加上当代《大清新刑律》的研究成果选萃(附录),可以说基本上反映了《大清新刑律》立法的潜流和支流过程。本书与《〈大清新刑律〉立法资料汇编》一起构成了一个全息影像,使我们对这第一部中国近现代刑法典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立体。

作者简介

高汉成,男,1970年生,山东安丘人。1987-2005年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学习并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以及法学博士学位,期间曾任教于青岛大学。先后以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法律史学作为学术兴趣,在《法学研究》、《清史研究》、《政法论坛》、《环球法律评论》等发表论文十余篇,已出版专著《签注视野下的大清刑律草案研究》(2007年)和《<大清新刑律>与中国近代刑法继受》(2015年),主编《中国法律史学的新发展》(2013年)和《<大清新刑律>立法资料汇编》(2013年)。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制史研究室副主任,兼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秘书长。目前专注于中国近现代刑法研究,对当代港澳台研究亦有兴趣。



《近代中国司法制度变迁史论:兼论律例沿革》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自晚清“修律”运动肇始,直至民国初期,中国近代司法制度经历的深刻变革历程。不同于传统仅关注刑法典编纂的叙事,《近代中国司法制度变迁史论》立足于宏大的制度史视角,系统梳理了这一时期司法权力的重构、法院体系的建立、司法理念的演进,以及法律人才的培养等多个维度。全书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础,辅以精细的制度分析,力求还原近代中国司法体系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思想激烈碰撞下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晚清“法政转型”的初始阶段与外力驱动 本书开篇追溯了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背景下,启动的意义非凡的“修律”事业。重点分析了甲午战败后,清廷为争取“收回领事裁判权”这一核心外交目标,所采取的司法改革举措。 领事裁判权的困境与应对: 详细考察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列强治下租界内司法实践的特殊性,以及清政府力图通过“参酌各国”立法来证明中国司法已达“文明”标准的努力。 《大清新刑律》的诞生及其局限: 虽然本书不聚焦于具体法律条文的分析,但会探讨《大清新刑律》等重要法典出台的时代背景、其在立法技术上对德日法系的引入,以及在实际执行层面遭遇的权力掣肘与地方阻力。尤其强调了中央司法权与地方行政权力之间持续存在的张力。 司法机构的初步建构: 考察了自《钦定宪法大纲》颁布前后,中央审判厅、地方审判厅等机构的设立过程,揭示了司法机构在权力结构中“半行政化”的早期特征。 第二部分:民国初年的法律重塑与权力角逐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司法系统的重建成为新政府面临的紧迫任务。本书将重点分析这一时期司法独立理念的艰难落地过程。 临时约法与司法权限的界定: 深入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关于司法权的初步界定,以及司法权与临时大总统权力之间的早期摩擦。探讨了司法机关在袁世凯掌权后所面临的政治干预。 法院体系的重构与实践中的分化: 详述了最高法院、地方审判厅等机构的组织架构调整。本书关注的重点在于,在军阀割据的背景下,不同区域的法院如何运作,中央司法指令的有效性如何被削弱。分析了“临时法院”、“军事法庭”等非常设机构对常设司法体系的冲击。 “司法官”身份的塑造与挑战: 考察了民国初期司法官的选拔制度(如“法科进士”的退场与新式法律人才的崛起),以及他们在动荡政治环境下所坚持或妥协的职业伦理。 第三部分:司法理念的本土化与现代化冲突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对深层次的司法理念和法律文化的考察,探讨了传统观念与西方法治思想的冲突。 习惯法与成文法的张力: 考察了在处理婚姻、继承、土地等与民间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时,新颁布的成文法典如何与长期存在的乡村习惯法产生摩擦,以及法院如何进行裁量和解释。 “公理战胜人言”的信仰危机: 分析了近代知识分子对“法治”的理想构建,以及在军人政治、地方势力抬头等现实面前,这种理想所经历的挫折与调适。探讨了司法在维护社会秩序与保障个人权利之间的微妙平衡。 律师制度的兴起与法律普及: 详细论述了近代律师阶层的出现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他们如何成为连接法律条文与社会现实的桥梁,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政治压力与执业困境。 第四部分:附录与结论 本书的结论部分对近代中国司法制度的变迁进行了阶段性总结。认为这一时期的司法改革是一项漫长而曲折的“制度移植与本土化”过程,其特点在于:立法与司法实践的严重脱节、中央权威的持续弱化,以及司法权独立性在政治权力面前的脆弱性。 本书特色: 本书的史料基础扎实,广泛采撷了清末民初的政府公报、司法判例汇编(如《民事判例汇辑》、《戒痕录》等早期司法文书)、时人回忆录以及各类法政期刊的论述。它不满足于仅描述某部法律的修订过程,而是将司法机构的设立、司法官的实践、以及法律思想的传播视为一个整体,力求提供一个关于近代中国如何尝试构建现代国家司法体系的全面图景。读者将通过本书,清晰地看到中国在迈向法治国家道路上所付出的历史代价与做出的制度探索。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法史学、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制度史、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者、专业学生,以及对晚清民初社会转型感兴趣的普通历史爱好者阅读。本书对“大清新刑律”的具体条文解读不作为重点,而是将其视为近代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整个司法体系的构建与运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大清新刑律 立法资料补编汇要》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关于“制度”与“人性”的思考。它不是一本关于现代法典的讲解,而是通过展示过去法律条文及其立法资料,让我得以审视法律的制定过程本身,以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和权力意志。我尤其关注其中一些在今天看来显得“宽泛”或“模糊”的法律条文,比如关于“扰乱社会秩序”的规定。这些条文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种对社会控制的强烈渴望,以及对异见的警惕。我试图从中解读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统治者如何试图用法律这把“万能钥匙”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并维护其既有的权力结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法律的局限性,也看到了法律在面对复杂社会现实时的无奈。我将它视为一部“思想史”的切片,通过法律条文的演变,去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以及社会价值观是如何被重塑或被挑战的。它不是提供答案的书,而是引发思考的书,让我得以反观当下,并对法律的本质有更深的认识。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法律书籍,不如说它是晚清社会文化研究的一扇窗口。《大清新刑律 立法资料补编汇要》以其独特的文本形式,为我提供了一个窥探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权力格局的独特视角。我并非试图从中学习具体的法律知识,而是被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信息所吸引。那些关于财产犯罪、人身犯罪的条文,在对照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际关系时,显得格外生动。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些条文被制定出来的日子里,社会上发生了怎样的案件,引发了怎样的讨论,最终促成了法律的修改。书中对于一些“礼俗”或“风俗”在法律适用中的考量,尤其让我感到兴趣,这清晰地表明了法律在当时并非完全独立于社会习俗而存在,而是与复杂的社会网络紧密相连。我试图从中理解,晚清统治者是如何在内外压力之下,试图通过修律来巩固统治、驯化民众,并同时回应日益增长的“变法图强”的呼声。这本书就像一幅古老的地图,虽然上面标注的地点和路标可能已经面目全非,但它依然能指引我们去想象那个曾经存在过的世界。

评分

《大清新刑律 立法资料补编汇要》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历史进程的深刻体悟。这本书并非提供现代意义上的法律指导,而是让我站在一个历史学者的角度,去审视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是如何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缓慢演变的。我特别着迷于书中那些看似与现代刑法相去甚远的条文,比如关于“妖术”、“蛊惑人心”等内容的规定。它们不仅揭示了当时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朴素认知,更反映出一种权力试图通过法律来控制思想、维护社会稳定(即便这种稳定是基于迷信和恐惧)的努力。我试图像侦探一样,从这些“过时”的条文背后,挖掘出那个时代社会心理、宗教信仰、以及政治考量的蛛丝马迹。这本书让我明白,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与现实的互动,而一个国家的刑律,更是其社会肌体健康与否的晴雨表。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条文与晚清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联系起来,试图理解法律的变迁是如何与时代的洪流相互激荡的。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乐趣,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评分

翻开这本《大清新刑律 立法资料补编汇要》,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虽然书名明确指向了刑律的立法资料,但我更多的是被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变迁和思想碰撞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部法律条文的汇集,更像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映照出旧制度的残垣断壁与新思潮的萌芽涌动。书中那些关于刑罚、审判程序、以及犯罪定义的条文,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陌生,甚至显得粗糙,但正是这种“不完美”才凸显了历史的真实性。我尤其关注其中一些涉及社会习俗、宗族观念对法律适用的影响的论述,它们似乎在诉说着法律与人情、传统与现代之间永恒的拉锯战。我试图从中探寻,在那个西方列强环伺、内部革新呼声高涨的时代,统治者是如何在维护自身统治与回应社会压力之间寻找平衡的。那些被认为“罪”的界定,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其背后所蕴含的权力逻辑和社会秩序的考量,都值得深入挖掘。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让我得以窥见中国近代法律转型时期,那些在字里行间流淌的权力、思想与社会力量的博弈。

评分

阅读《大清新刑律 立法资料补编汇要》,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规避法律风险的书,也不是一本轻松的闲书。相反,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扇通往遥远年代的门。我常常会在阅读具体法条时,跳出法律本身的框架,去想象它们诞生的土壤。例如,关于“不孝”等家族伦理观念被纳入刑法范畴的条文,让我深思传统儒家思想对刑律体系的渗透程度。又例如,一些与对外关系、租界司法权相关的规定,则无声地诉说着那个屈辱而又充满抗争的时代。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法律并非是纯粹抽象的规则,而是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之中。每一次立法,每一次条文的增删,都可能牵动着社会肌体的每一根神经。我试图从中解读出,在那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潮涌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家是如何在西方近代法律思想的冲击下,试图重塑国家法律体系的。那些零散的立法资料,仿佛是拼图的碎片,等待着读者去耐心拼接,还原出那个时代的法律图景,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与权力运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