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大清新刑律〉立法资料汇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的姊妹篇。如果说,《〈大清新刑律〉立法资料汇编》所汇集的官方立法文献反映了《大清新刑律》立法的主流过程,本补编则汇集了立法参与者在场外的争论和博弈、私人的日记和回忆、媒体的报道以及民国初年对《大清新刑律》的继受理解,编著者对这些材料的编撰者和内容、意义逐一进行了点评和解读。再加上当代《大清新刑律》的研究成果选萃(附录),可以说基本上反映了《大清新刑律》立法的潜流和支流过程。本书与《〈大清新刑律〉立法资料汇编》一起构成了一个全息影像,使我们对这第一部中国近现代刑法典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立体。
高汉成,男,1970年生,山东安丘人。1987-2005年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学习并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以及法学博士学位,期间曾任教于青岛大学。先后以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法律史学作为学术兴趣,在《法学研究》、《清史研究》、《政法论坛》、《环球法律评论》等发表论文十余篇,已出版专著《签注视野下的大清刑律草案研究》(2007年)和《<大清新刑律>与中国近代刑法继受》(2015年),主编《中国法律史学的新发展》(2013年)和《<大清新刑律>立法资料汇编》(2013年)。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制史研究室副主任,兼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秘书长。目前专注于中国近现代刑法研究,对当代港澳台研究亦有兴趣。
《大清新刑律 立法资料补编汇要》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关于“制度”与“人性”的思考。它不是一本关于现代法典的讲解,而是通过展示过去法律条文及其立法资料,让我得以审视法律的制定过程本身,以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和权力意志。我尤其关注其中一些在今天看来显得“宽泛”或“模糊”的法律条文,比如关于“扰乱社会秩序”的规定。这些条文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种对社会控制的强烈渴望,以及对异见的警惕。我试图从中解读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统治者如何试图用法律这把“万能钥匙”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并维护其既有的权力结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法律的局限性,也看到了法律在面对复杂社会现实时的无奈。我将它视为一部“思想史”的切片,通过法律条文的演变,去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以及社会价值观是如何被重塑或被挑战的。它不是提供答案的书,而是引发思考的书,让我得以反观当下,并对法律的本质有更深的认识。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本法律书籍,不如说它是晚清社会文化研究的一扇窗口。《大清新刑律 立法资料补编汇要》以其独特的文本形式,为我提供了一个窥探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权力格局的独特视角。我并非试图从中学习具体的法律知识,而是被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信息所吸引。那些关于财产犯罪、人身犯罪的条文,在对照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际关系时,显得格外生动。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些条文被制定出来的日子里,社会上发生了怎样的案件,引发了怎样的讨论,最终促成了法律的修改。书中对于一些“礼俗”或“风俗”在法律适用中的考量,尤其让我感到兴趣,这清晰地表明了法律在当时并非完全独立于社会习俗而存在,而是与复杂的社会网络紧密相连。我试图从中理解,晚清统治者是如何在内外压力之下,试图通过修律来巩固统治、驯化民众,并同时回应日益增长的“变法图强”的呼声。这本书就像一幅古老的地图,虽然上面标注的地点和路标可能已经面目全非,但它依然能指引我们去想象那个曾经存在过的世界。
评分《大清新刑律 立法资料补编汇要》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历史进程的深刻体悟。这本书并非提供现代意义上的法律指导,而是让我站在一个历史学者的角度,去审视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是如何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缓慢演变的。我特别着迷于书中那些看似与现代刑法相去甚远的条文,比如关于“妖术”、“蛊惑人心”等内容的规定。它们不仅揭示了当时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朴素认知,更反映出一种权力试图通过法律来控制思想、维护社会稳定(即便这种稳定是基于迷信和恐惧)的努力。我试图像侦探一样,从这些“过时”的条文背后,挖掘出那个时代社会心理、宗教信仰、以及政治考量的蛛丝马迹。这本书让我明白,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与现实的互动,而一个国家的刑律,更是其社会肌体健康与否的晴雨表。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条文与晚清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联系起来,试图理解法律的变迁是如何与时代的洪流相互激荡的。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乐趣,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评分翻开这本《大清新刑律 立法资料补编汇要》,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虽然书名明确指向了刑律的立法资料,但我更多的是被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变迁和思想碰撞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部法律条文的汇集,更像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映照出旧制度的残垣断壁与新思潮的萌芽涌动。书中那些关于刑罚、审判程序、以及犯罪定义的条文,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陌生,甚至显得粗糙,但正是这种“不完美”才凸显了历史的真实性。我尤其关注其中一些涉及社会习俗、宗族观念对法律适用的影响的论述,它们似乎在诉说着法律与人情、传统与现代之间永恒的拉锯战。我试图从中探寻,在那个西方列强环伺、内部革新呼声高涨的时代,统治者是如何在维护自身统治与回应社会压力之间寻找平衡的。那些被认为“罪”的界定,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其背后所蕴含的权力逻辑和社会秩序的考量,都值得深入挖掘。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让我得以窥见中国近代法律转型时期,那些在字里行间流淌的权力、思想与社会力量的博弈。
评分阅读《大清新刑律 立法资料补编汇要》,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规避法律风险的书,也不是一本轻松的闲书。相反,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扇通往遥远年代的门。我常常会在阅读具体法条时,跳出法律本身的框架,去想象它们诞生的土壤。例如,关于“不孝”等家族伦理观念被纳入刑法范畴的条文,让我深思传统儒家思想对刑律体系的渗透程度。又例如,一些与对外关系、租界司法权相关的规定,则无声地诉说着那个屈辱而又充满抗争的时代。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法律并非是纯粹抽象的规则,而是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之中。每一次立法,每一次条文的增删,都可能牵动着社会肌体的每一根神经。我试图从中解读出,在那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潮涌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家是如何在西方近代法律思想的冲击下,试图重塑国家法律体系的。那些零散的立法资料,仿佛是拼图的碎片,等待着读者去耐心拼接,还原出那个时代的法律图景,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与权力运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