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派盆景/符号江苏口袋本

如派盆景/符号江苏口袋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花永怒,高国兴 著
图书标签:
  • 如派艺术
  • 盆景艺术
  • 江苏文化
  • 园艺
  • 艺术设计
  • 园林
  • 文化艺术
  • 地方文化
  • 口袋书
  • 艺术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580365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253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符号江苏口袋本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如派盆景/符号江苏口袋本》详细描述了如皋盆景的人文历史与艺术特色。如派盆景凭借工艺成熟、章法严谨、程式规范、造型独特,在中国盆景艺苑中占有一席之地,蜚声中外。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盆景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 盆景的起源
第二节 盆景的发展演变
第三节 中国盆景的主要艺术流派

第二章 关于如派盆景
第一节 如派盆景的历史
第二节 如派盆景的传承
1.私家园林与如派盆景传承
2.师徒传承与如派盆景艺术
第三节 如皋绿园与如派盆景
第四节 地方政府与如派盆景

第三章 如派盆景的内容
第一节 如派盆景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 如派盆景的其他形式
第三节 如派盆景的衍生形式
第四节 如派盆景的三要素
第五节 如派盆景和中国道教的渊源
第六节 如派盆景的儒家思想
第七节 如派盆景与造园艺术

第四章 如派盆景的工艺流程
第一节 选材和养坯
第二节 盘扎工具
第三节 立意构思
第四节 用棕技巧
第五节 造型定位
第六节 后续养护

第五章 盆景杂谈
第一节 盆景的养护管理
1.干湿度的掌握
2.光照度的掌握
3.环境温度的掌握
4.形态控制的掌握
5.盆土改良方面
6.一般病虫害的防治
7.开花盆景的处理
第二节 如派盆景与长寿

精彩书摘

  《如派盆景/符号江苏口袋本》:
  川派盆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唐朝时候就进入了宫廷,被称为“剑南盆景”。川派盆景以桩头盆景而著称,桩头盆景是以孤树为主体,它以悬根露爪、主干弯曲见长,以树干、树叶、花和果的美态、色形、风韵为追求,古朴而秀雅,苍劲而又健茂,藏参天覆地之意于盈握之间,给人们以自然美和艺术美的享受。它不配石、不布山、不点缀物,也不作地貌处理,只是因为盘扎、造型手法不同,区分为规则型和自然型两种不同形式,但多以规则型为主。规则式盆景都以主干造型为主,以主干造型的有15种形式,即“身法”枝条的去留得当进行盘扎而成。规则式造型的桩头初时显得呆板,几十年后即变为非常古朴苍劲。自然式盆景取材于树干的自然弯曲或直立,枝条多以修剪成型。自然式桩头的造型是完全按画意行事的。
  川派盆景形式归为三类,枝条的形状分为五种,称为“三类五枝型”。三类即立式、卧式、悬崖式;“五枝型”为平枝、垂枝、滚枝、半平半滚枝和自然枝。垂枝、平枝、滚枝、半平半滚枝多是立式盆景上的枝型,自然枝则多是卧式和悬崖式的枝型。规则式盆景的15种身法是:三弯九拐、方拐、三翻拐、对拐、掉拐、汉纹拐、挂弓拐、一弯二回三掉拐、滚龙抱柱、两弯半、大弯垂枝、接弯掉拐、直身加冕、一弯大二弯小二三弯四弯看不到和螺旋拐。这15种身法在格局上有的大同小异,有的迥然不同,如果师法不严,造出来的盆景就不伦不类。树桩以古朴严谨、虬曲多姿为特色;山水盆景则以气势雄伟取胜,高、悬、陡、深,典型地表现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风貌。岭南派盆景是以“花城”广州为中心的广东盆景,将自然界参天大树的风姿神韵,用“缩龙成寸”的手法,精心栽培,经过千百次锐意裁剪,把优美的自然景物浓缩在咫尺小盆之中,酷似自然,又高于自然。这里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水充沛,草木滋润,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盆景艺术繁荣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传统的广东盆景,形似北派的“游龙弯”式,树干蛇行直立,左右垂臂横出,作五托或七托,树顶扁平,称“古树”,又叫“将军树”。这种盆景很费工夫,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才能成型。上世纪30年代以后,广东盆景分作三个流派一是以盆景艺术家孔泰初为首的一派,树形苍劲浑厚,树冠秀茂稠密,构图严谨,表现旷野古木的风姿;二是以广州三元宫道士为首的一派,主要利用将要枯死的树桩作材料,经过精心培育,从某一部分长出新芽,以潇洒流畅为贵;三是以广州海幢寺的素仁和尚为首的一派,扶疏挺拔,兀立云霄,枝托虽少而不觉空虚,含蓄简括,高雅自然,很有点郑板桥“冗繁削尽留清瘦”、“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意。
  海派盆景(上海盆景)广泛吸取了国内各主要流派的优点,同时还借鉴了日本及海外盆景的造型技法,创立了师法自然、苍古入画的海派盆景。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强调主题性、层次性和多变性,在制作过程中力求体现山林野趣,重视自然界古树的形态和树种的个性,因势利导,随类赋彩,按照国画理论要求,努力使之神形兼备。技法上也另辟蹊径,扎剪并重,不用棕丝而用金属丝缠绕枝干进行弯曲造型,而后细修细剪,以保持优美形态,刚柔相济,流畅自然。海派山水盆景有两大类型:其一是用硬质山石表现近景,盆内奇峰峻峭,林木葱茏;其二是用海母石、浮石等软质石材,细致雕琢出山纹石理,种上小树(小草),以表现平远、深远的意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体现出冲积平原的地域特色。
  海派盆景造型的特点是形式自由,不拘格律,讲究自然入画,精巧雄健,明快流畅。海派盆景有自然式与圆片式。虽然有些树木盆景成圆片,但与苏派、扬派的云朵、云片不同,主要表现在片子形状多种多样、大小不一、数量较多等方面,且分布自然,聚散疏密,注意变化,因此形式仍倾向于自然。海派盆景还以自然界的千姿百态的古木为模本,参考中国山水画的画树枝法,因势利导,进行艺术加工,赋予作品更多的自然之态。因此有“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效果。
  ……
《如派盆景·符号江苏口袋本》一书,旨在探索中国传统盆景艺术中“如派”独树一帜的风格,并将其与江苏地域文化符号进行深度对话。本书并非是对具体某一本盆景作品的直接介绍,也不是一本简单的图录。它更多的是一种艺术评论、文化解读和创作理念的梳理。 内容核心: 本书的核心在于“如派”盆景艺术的意境美学与江苏文化的内在联系。 “如派”盆景的艺术特质: “如派”盆景,作为中国盆景艺术流派中的重要一支,以其独特的造型手法、材质选择以及蕴含的哲学思想而著称。书中将深入剖析“如派”盆景的几个关键特征: 师法自然,形神兼备: “如派”盆景并非简单的模仿自然,而是追求在高度提炼和艺术加工的基础上,捕捉自然景物的神韵。它强调树木的生命力、姿态的动感以及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这里的“如”字,可能蕴含着“如其本然”、“如其所是”的自然精神,也可能指代一种“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艺术意境。 材质的选用与处理: 书中会探讨“如派”盆景在选择树种、挖掘古桩、以及对枝干、根部的造型和处理上所遵循的原则。例如,对针叶树、阔叶树等不同材质的特点如何通过技法得以充分展现,以及如何通过“缩龙成寸”的技法,将生命的沧桑与伟岸浓缩于方寸之间。 意境的营造: 这是“如派”盆景的灵魂所在。本书将重点阐述如何通过盆景的整体构图,如山水、写意、抽象等,来传达出一种深远、宁静、超脱的哲学意境。例如,一株遒劲的老松,可能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一丛疏朗的竹子,可能传递出君子淡泊高洁的气节。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了一个微缩的宇宙,寄托着创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对“形”与“意”关系的辩证处理: “如派”盆景并非一味追求形式的奇特,更注重内在精神的表达。书中会探讨如何在造型的“形”中注入“意”,让观赏者在欣赏其形态的同时,能感受到其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力、历史感或某种哲理。 “符号江苏”的地域文化解读: 江苏,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如派”盆景的艺术特质与江苏地域的文化符号进行巧妙的链接: 江南水乡的灵秀之气: 江苏多水,太湖、长江穿流而过,孕育了温婉秀丽的江南风光。书中将探讨“如派”盆景中,是否能从中汲取灵感,通过对水景、云雾、或柔美线条的处理,来体现江南特有的水韵与灵气。例如,某些造型的婉转曲折,或是盆器与水的搭配,是否能唤起观者对江南烟雨朦胧景致的联想。 文人雅士的诗意情怀: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文人荟萃之地,书画、诗词、园林艺术等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本书会尝试解读“如派”盆景中是否体现了江南文人的审美情趣——注重意境、追求淡泊、崇尚自然。盆景作为一种“立体的诗”,是否能反映出“写意”的东方美学,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历史遗迹与人文精神: 江苏拥有众多历史古迹,如古典园林、古镇、寺庙等。这些地标性的文化符号,可能在“如派”盆景的创作中留下印记。例如,某些造型的古朴苍劲,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城墙或寺庙的飞檐;某些构图的严谨大气,可能蕴含着江南地区深厚的历史人文精神。 地域植物的象征意义: 江苏特有的植物,如松、竹、梅、兰、桂花等,在传统文化中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本书将探讨“如派”盆景是否会侧重选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并赋予其特殊的寓意,从而强化地域文化的辨识度。 本书的特点: 非教学类,偏重理论与鉴赏: 这本书不是一本盆景制作的“how-to”指南,而更侧重于盆景艺术的理论探讨、风格解读和文化层面的挖掘。它旨在提升读者的审美认知和文化理解。 “口袋本”的设计理念: “口袋本”的定位意味着本书的篇幅和内容会相对精炼,便于携带和随时翻阅。在有限的空间内,力求信息密度高,观点鲜明。 符号化的解读视角: “符号江苏”的提出,暗示了本书会采用一种“符号学”的解读方式,将“如派”盆景的每一个造型元素、每一个细节,都视为一种承载特定文化含义的符号,从而揭示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蕴。 总而言之,《如派盆景·符号江苏口袋本》是一部致力于将中国传统盆景艺术的精髓——“如派”的风格化表达,与江苏地域的文化特质进行深度交融与解读的著作。它通过对盆景艺术的意境美学、造型技法以及江苏文化的符号化解读,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感受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地域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深远影响。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思考和鉴赏的框架,而非现成的答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极具匠心。它没有按照地理位置或者景点类型来划分章节,而是将如派盆景的特点,巧妙地穿插在对江苏各个地域文化的介绍之中。我感觉,作者是在用一种“联想”的方式来引导读者。比如,在介绍苏州园林时,会自然而然地引申到园林中精致的盆景,再借此引出如派盆景的技艺。而在介绍南京的历史文化时,又会巧妙地将历史建筑的符号化特征,与盆景的造型艺术进行对比。这种穿插和关联,让整本书读起来行云流水,丝毫没有生硬的痕迹。我感觉,我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跟着作者的思路,进行一场精彩的探索。每一个章节的结尾,都给我留下了回味的空间,让我忍不住去思考,去联想,去发现更多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文化内涵。这种“留白”的处理,恰恰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它让读者成为故事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并不是大量的文字介绍,而是几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的清晰度不高,画面也有些模糊,但正是这种模糊感,却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我看到了几位穿着长衫的老者,他们围在一株形态奇特的盆景旁,神情专注,似乎在进行着某种神圣的仪式。盆景的造型极其考究,枝干弯曲有度,叶片疏密得当,仿佛是大自然的精华被浓缩其中,又经过了匠人鬼斧神工般的雕琢。我努力辨认照片中的人物,虽然看不清面容,但从他们的姿态和环境,我能感受到那份传承了多年的技艺和精神。随后,书页中又穿插了一些手绘的插图,线条流畅,细节丰富,将盆景的生长过程、修剪技巧、甚至是不同造型所代表的寓意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其中一幅图,描绘的是匠人如何运用细密的工具,一点点地为盆景塑造出崖柏那种饱经风霜的质感,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匠心。我感觉,这本书不是在“教”我盆景,而是在“诉说”盆景的故事,从它的起源,到它的发展,再到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一切都在这静默的画面和寥寥数语的旁白中娓娓道来。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书,应该能够引导我去思考,去发现,去改变。而《如派盆景/符号江苏口袋本》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关于盆景和江苏的介绍,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启迪。通过对如派盆景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解读,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追求速度和效率,却忽略了细节和耐心。而盆景,恰恰是这种慢生活、精打细磨的完美体现。这本书也让我对“符号”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开始留意身边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符号,去探究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我感觉,这本书让我变得更加敏锐,更加善于观察,也更加懂得去欣赏那些隐藏在平凡之中的不凡。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宁静,也更加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符号”的解读。我一直以为“符号”就是文字或者图像,但这本书却将“符号”的概念延伸到了极其广阔的领域。它不仅仅是讲解了如派盆景的造型符号,比如“龙游”“卧虎”等,更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江苏。书中提到,江苏的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符号。比如,苏州园林建筑中的飞檐翘角,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排水和采光,这是一种功能与审美的符号化结合。又比如,南京的明孝陵,那宏伟的石像生,它们不仅仅是雕塑,更是皇权至上、功德无量的符号象征。甚至,书中还提到了江苏的民间习俗,比如端午节赛龙舟,那不仅仅是一项体育活动,更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集体符号化表达。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对“符号”的理解一下子被打开了。我开始意识到,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很多东西都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它们以最朴实的形式存在,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种视角,让我对江苏这片土地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我不再是那个简单的游客,而是一个能够解读古老密码的探险家。

评分

阅读《如派盆景/符号江苏口袋本》的过程,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入口微涩,但越品越有滋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如派盆景的精髓和江苏的文化符号一一呈现。我特别喜欢其中描述盆景制作过程的段落,作者用极其精炼的语言,勾勒出匠人如何凭借一双粗糙却灵巧的手,将一株普通的植物,化腐朽为神奇。我能想象到,在那个寂静的工作室里,只有微弱的灯光,和匠人专注的呼吸声。他手中的剪刀,每一次落下,都像是完成一次精密的切割,既要保留生命的活力,又要塑造出艺术的美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联想到了苏绣、昆曲,它们都以一种极其内敛的方式,展现着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书中对江苏文化的解读,也同样如此,它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而是悄悄地在你耳边低语,让你在不经意间,便被深深吸引。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它所营造出的那种“静谧”的氛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放慢翻页的速度,仿佛生怕惊扰了书中的那份宁静。作者在描述如派盆景的时候,总是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一些意象,比如“静水流深”,“古木参天”,这些词语虽然简洁,却能勾勒出盆景那深沉而悠远的美感。而当他将这种意境延伸到对江苏文化的解读时,我更是仿佛置身于那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听着远处传来的吴侬软语,看着小桥流水人家。这本书没有大声喧哗,没有浮光掠影,它只是静静地在那里,用一种温婉而有力量的方式,诉说着属于如派盆景和江苏的故事。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盆景和江苏的窗户,更是在我内心深处,播下了一颗对美好事物追求的种子。

评分

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面上类似的图书太多了,大多是走马观花式的介绍,看过了就忘。但是,《如派盆景/符号江苏口袋本》却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它没有给我提供一个简单的“打卡清单”,而是邀请我进行一场深度对话。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意境”的阐述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仅是在介绍盆景的形态,更是在引导读者去体会盆景背后所蕴含的东方哲学。一株盆景,在匠人手中,不仅仅是植物,更是山水,是宇宙,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我看到了书中对一株老松的描写,它历经风雨,枝干扭曲,却依然挺立,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生命的坚韧。这种“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让我深深折服。而将这种对“意境”的追求,延伸到江苏的各个方面,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有灵魂的江苏。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流传的民俗,那些平凡的生活细节,在作者的笔下,都变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符号。

评分

这本《如派盆景/符号江苏口袋本》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不寻常的韵味。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色彩斑斓、图文并茂的旅游指南,而是采用了一种低饱和度的米白色作为底色,上面印着一幅极简风格的写意画,寥寥几笔勾勒出一株形态古朴的松树,树干虬劲,枝条舒展,仿佛饱经风霜,又带着一丝禅意。旁边点缀着几个篆体字,模糊而又清晰,猜测是“如派”二字。这样的封面,一下子就将我的思绪拉到了江南水乡,那烟雨朦胧中若隐若现的白墙黛瓦,还有庭院深处精心打理的盆景。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攻略,更像是一件被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细细品味。它没有那些花哨的噱头,却在最朴素的外表下,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底蕴。这让我对书中即将展开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藏着不少不为人知的关于如派盆景的故事,或许还有一些关于江苏的文化符号,它们会以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呈现在我眼前,而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介绍。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风格,反而激起了我更强烈的好奇心。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非常出色。纸张的质感非常好,摸起来温润而有韧性,一点也不像那种廉价的印刷品。书页的裁剪整齐,装订牢固,即使经常翻阅,也不担心会散架。我尤其喜欢书中的插图,虽然不是那种高清大图,但色彩还原度很高,线条清晰,细节丰富。尤其是那些手绘的盆景图,每一个枝桠,每一片叶子,都充满了生命力,仿佛触手可及。有时候,我甚至会对着插图发呆,想象着这株盆景在阳光下闪耀的光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身姿。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体现在文本的排版上。字体的选择恰到好处,大小适中,行距也舒适合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感觉,这本书从内到外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读者的尊重,和对艺术的热爱。

评分

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这本书没有使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非常生活化的方式来讲述。我感觉,作者就像我身边的朋友,在和我分享他对于盆景和江苏文化的独特见解。他不会强迫我去接受某种观点,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形象的比喻,让我自己去领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养盆景”和“养心”之间关系的探讨。作者认为,养盆景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需要耐心,需要细心,需要对生命的敬畏。这让我联想到了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内心的平静。而盆景,恰恰提供了一个让我们慢下来,去感受生命的力量,去体会宁静之美的契机。这种将艺术与生活、哲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盆景和江苏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哲学的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