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深空探测技术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深空探测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泽洲 等 著
图书标签:
  • 深空探测
  • 航天技术
  • 国家重大工程
  • 科技前沿
  • 工程技术
  • 科学普及
  • 国防科技
  • 中国航天
  • 技术创新
  • 空间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5682562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940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8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展现了我国空间科学技术的众多原创性科研成果。
2.反映“互联网+”与航天技术的融合发展。
3.体现我国空间探索和空间应用的科技创新能力。
4.丛书由叶培建院士领衔,孙家栋、闵桂荣、王希季三位院士联袂推荐。
5.力图为研究和设计的人员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明确了深空探测的内涵,系统地梳理了深空探测的发展历程,前瞻了无人深空探测活动的发展趋势和技术需求。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从深空探测器设计所面临的特殊环境、总体设计、飞行轨道、科学载荷、制导导航与控制、大气减速、测控通信、热控、推进、电源、自主管理、机构、遥操作、地面试验验证等多个方面,对设计方法、设计要素、典型技术、发展展望等内容,结合探月工程和首次火星等任务的工程实践和实例做了系统的阐述和总结。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宇航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宇航工程、航天器总体设计及有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孙泽洲,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航天深空探测领域专家,现任职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嫦娥四号”、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主要从事深空探测项目论证、探测器总体设计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研制“嫦娥三号”,并成功完成我国首次月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防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多项奖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目录

第 1章 概论 001
1.1 深空探测的意义 002
1.2 深空探测发展概况 004
1.2.1 国外深空探测发展概况 005
1.2.2 我国深空探测发展概况 006
1.2.3 深空探测的发展趋势 010
1.3 未来深空探测技术发展需求 012
1.4 展望 015
参考文献 016
第 2章 深空环境特征及其影响 017
2.1 引言 018
2.2 地球空间环境 020
2.2.1 深空探测器面临的主要地球空间环境特征 020
2.2.2 地球空间环境对深空探测器的影响 023
2.3 月球空间环境 026
2.3.1 概述 026
2.3.2 月球辐射环境及其影响 027
2.3.3 月球大气及其影响 031
2.3.4 月壤/月尘及其影响 032
2.3.5 月面地形地貌及其影响 036
2.4 火星空间环境 038
2.4.1 概述 038
2.4.2 火星辐射环境及影响 039
2.4.3 火星大气环境影响 040
2.4.4 火星尘埃环境影响 041
2.4.5 火星表面地形地貌 041
2.4.6 火星的卫星 042
2.5 木星空间环境 043
2.5.1 概述 043
2.5.2 木星强磁场环境 044
2.5.3 木星强辐射带环境 045
2.5.4 木星等离子体环境 045
2.5.5 木星大气环境 045
2.5.6 木星的卫星 046
2.6 金星空间环境 047
2.6.1 概述 047
2.6.2 金星磁场 048
2.6.3 金星大气环境 048
2.6.4 金星表面地形 049
2.7 其他行星际空间环境 051
2.7.1 行星际环境 051
2.7.2 小行星环境 051
2.7.3 彗星环境 052
2.8 展望 054
参考文献 055
第3章 总体设计技术 056
3.1 引言 057
3.2 深空探测器总体设计概述 058
3.2.1 深空探测器任务特点 058
3.2.2 系统任务分析 060
3.2.3 系统总体设计流程 062
3.3 环绕探测类任务总体设计 063
3.3.1 任务分析 063
3.3.2 技术指标分解 065
3.3.3 飞行程序设计 066
3.3.4 关键技术分析 066
3.3.5 设计验证 067
3.4 着陆探测类任务总体设计 068
3.4.1 任务分析 068
3.4.2 技术指标分解 071
3.4.3 飞行程序设计 071
3.4.4 关键技术分析 073
3.4.5 设计验证 074
3.5 巡视探测类任务总体设计 075
3.5.1 任务分析 075
3.5.2 技术指标分解 078
3.5.3 工作程序设计 079
3.5.4 关键技术分析 079
3.5.5 设计验证 080
3.6 采样返回探测类任务总体设计 081
3.6.1 任务分析 081
3.6.2 技术指标分解 087
3.6.3 飞行程序设计 088
3.6.4 关键技术分析 089
3.6.5 设计验证 093
3.7 展望 094
参考文献 095
第4章 轨道设计技术 096
4.1 引言 097
4.2 典型轨道类型 098
4.2.1 月球探测 098
4.2.2 行星探测 099
4.2.3 小行星探测 100
4.2.4 平动点任务 102
4.3 轨道设计过程概述 103
4.4 转移轨道设计 105
4.4.1 直接转移 105
4.4.2 借力飞行 113
4.4.3 深空机动 117
4.4.4 小推力转移 119
4.5 使命轨道设计 136
4.5.1 环绕探测 136
4.5.2 平动点任务 141
4.5.3 交会对接 147
4.6 轨控策略设计 153
4.7 展望 155
参考文献 156
第5章 有效载荷技术 159
5.1 引言 160
5.2 深空探测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162
5.2.1 从系统角度看深空探测的科学问题 162
5.2.2 我国月球和火星探测的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 165
5.3 形貌获取技术 172
5.3.1 科学探测任务 172
5.3.2 立体像对获取技术 172
5.3.3 彩色CMOS器件 173
5.3.4 相机系统设计 174
5.3.5 自动曝光技术 176
5.3.6 定标与地面验证试验 178
5.4 元素成分鉴别技术 179
5.4.1 科学探测任务 179
5.4.2 元素成分鉴别原理 179
5.4.3 激发源的选取策略 180
5.4.4 传感器的选取与设计技术 181
5.4.5 系统设计 183
5.4.6 定标与地面验证试验 185
5.5 月基天文观测技术 186
5.5.1 科学探测任务 186
5.5.2 谱段和观测天区选择 187
5.5.3 望远镜设计 187
5.5.4 杂散光抑制 187
5.5.5 定标与地面验证试验 188
5.6 展望 189
参考文献 190
第6章 制导导航控制技术 192
6.1 引言 193
6.2 轨道控制技术 194
6.2.1 深空探测器轨道控制特点 194
6.2.2 大冲量轨道控制策略 195
6.2.3 精确轨道控制 200
6.2.4 轨道控制系统设计 205
6.3 天体进入与着陆GNC技术 209
6.3.1 天体进入与着陆GNC技术特点 209
6.3.2 大气进入控制 210
6.3.3 动力下降控制 211
6.3.4 障碍识别与规避 212
6.3.5 天体进入与着陆GNC系统设计 213
6.4 天体表面巡视GNC技术 219
6.4.1 巡视器GNC特点 219
6.4.2 环境感知 220
6.4.3 位姿确定与估计 222
6.4.4 路径规划 223
6.4.5 运动控制 225
6.4.6 天体表面巡视GNC系统设计 227
6.5 展望 232
参考文献 233
第7章 大气减速技术 234
7.1 引言 235
7.2 气动力与气动热分析 238
7.2.1 空气动力学基本概念 238
7.2.2 大气进入气动问题研究 243
7.2.3 大气进入气动分析与预测 247
7.3 气动热防护设计 258
7.3.1 热防护技术基础理论 258
7.3.2 大气进入热防护技术 263
7.3.3 大气进入热防护设计 267
7.4 大气进入制导与控制设计 275
7.4.1 大气进入制导控制技术 275
7.4.2 大气进入轨道设计 277
7.4.3 大气进入制导与控制设计 282
7.5 降落伞减速设计 284
7.5.1 降落伞减速概述 284
7.5.2 大气进入降落伞技术 287
7.5.3 深空探测器降落伞设计 290
7.5.4 降落伞设计仿真分析 303
7.6 展望 305
参考文献 306
第8章 测控通信技术 307
8.1 引言 308
8.2 深空无线电测量技术 310
8.2.1 深空测距 310
8.2.2 深空测速 312
8.2.3 深空测角 315
8.3 深空射频系统技术 320
8.3.1 射频调制 320
8.3.2 高灵敏度接收 321
8.3.3 高EIRP发射 322
8.3.4 激光通信 323
8.4 深空遥测遥控和数据通信技术 325
8.4.1 数据格式 325
8.4.2 信道编码 328
8.5 深空测控通信系统设计 331
8.5.1 任务分析 331
8.5.2 系统方案 338
8.5.3 仿真与验证 342
8.6 展望 345
参考文献 347
第9章 热控技术 349
9.1 引言 350
9.2 深空热环境特点 351
9.2.1 水星热环境 352
9.2.2 金星热环境 353
9.2.3 月球热环境 354
9.2.4 火星热环境 355
9.2.5 外行星热环境 357
9.3 热控关键技术 359
9.3.1 重力辅助两相流体回路技术 359
9.3.2 水升华器技术 361
9.3.3 可变热导热管技术 364
9.3.4 气凝胶技术 365
9.4 深空探测器热控系统设计 369
9.4.1 国内外典型深空探测器热控系统简介 369
9.4.2 热设计的基本原则 375
9.4.3 热设计 376
9.4.4 热分析 379
9.4.5 地面模拟试验 384
9.5 展望 389
参考文献 391
第 10章 推进技术 393
10.1 引言 394
10.2 推进系统分类 395
10.2.1 冷气推进 395
10.2.2 化学推进 396
10.2.3 电推进 406
10.2.4 新概念推进 411
10.3 深空探测推进系统设计与验证 415
10.3.1 任务分析 415
10.3.2 推进系统选型 419
10.3.3 方案设计 420
10.4 展望 430
参考文献 432
第 11章 电源技术 434
11.1 引言 435
11.2 太阳电池技术 436
11.2.1 光谱匹配 436
11.2.2 防尘技术 439
11.3 MPPT技术 441
11.3.1 MPPT基本原理 441
11.3.2 MPPT实现方式 442
11.3.3 MPPT拓扑结构 444
11.4 锂离子蓄电池技术 446
11.4.1 锂离子蓄电池概述 446
11.4.2 锂离子电池的耐低温技术 447
11.5 空间核电源 452
11.5.1 空间核电源概述 452
11.5.2 RTG技术 453
11.5.3 核反应堆电源 456
11.6 深空电源系统设计 462
11.6.1 任务分析 462
11.6.2 太阳电池阵设计 467
11.6.3 蓄电池组设计 469
11.6.4 电源控制器设计 471
11.6.5 电源系统设计示例 471
11.7 展望 477
参考文献 479
第 12章 自主管理技术 482
12.1 引言 483
12.2 自主管理技术概述 484
12.2.1 自主运行体系结构 485
12.2.2 体系结构及其组件 485
12.2.3 故障检测和诊断 488
12.2.4 规划和调度 491
12.3 深空探测器自主管理技术 496
12.3.1 火星车自主能力发展历程 497
12.3.2 火星车自主管理技术需求分析 498
12.3.3 火星车自主管理实现方案框架 505
12.3.4 火星车自主任务规划 507
12.4 展望 511
参考文献 512
第 13章 机构技术 514
13.1 引言 515
13.2 着陆缓冲机构 516
13.2.1 着陆缓冲机构的功能及组成特点 517
13.2.2 着陆缓冲机构设计与验证 519
13.3 巡视器转移机构 529
13.3.1 巡视器转移机构的功能及组成特点 530
13.3.2 巡视器转移机构设计与验证 532
13.4 巡视器移动机构 539
13.4.1 巡视器移动机构的功能及组成特点 539
13.4.2 巡视器移动机构设计与验证 541
13.5 取样机构 554
13.5.1 样品取样机构的功能及组成特点 554
13.5.2 样品取样机构设计与验证 557
13.6 展望 567
参考文献 568
第 14章 遥操作技术 569
14.1 引言 570
14.2 巡视器的遥操作 572
14.2.1 遥操作与遥科学 573
14.2.2 空间环境下遥操作的特点 573
14.2.3 空间环境下遥操作的分类 574
14.2.4 地外天体表面巡视器遥操作 574
14.3 国外巡视器遥操作技术发展情况 576
14.3.1 苏联月面巡视器“月球车”的遥操作 576
14.3.2 美国载人月面巡视器LRV的遥操作 577
14.3.3 美国火星巡视器“索杰纳”的遥操作 577
14.3.4 美国火星巡视器MER的遥操作 578
14.3.5 美国火星巡视器MSL的遥操作 581
14.4 巡视探测器遥操作系统任务分析 582
14.5 遥操作系统关键技术 584
14.5.1 绝对定位与相对定位技术 584
14.5.2 图像信息融合技术 585
14.5.3 任务规划 588
14.5.4 路径规划 590
14.5.5 机械臂规划 590
14.6 遥操作系统实现与实施 593
14.6.1 系统功能与组成 593
14.6.2 系统框架 594
14.6.3 操作实施流程 595
14.6.4 控制指令生成系统 597
14.6.5 数字仿真系统 597
14.6.6 物理仿真系统 597
14.7 展望 599
参考文献 600
第 15章 地面试验验证技术 602
15.1 引言 603
15.2 技术发展现状 604
15.2.1 气动减速环节试验技术 604
15.2.2 动力减速环节试验技术 612
15.2.3 软着陆环节验证技术 614
15.2.4 起飞环节验证技术 618
15.3 需求分析 621
15.3.1 试验规划原则 621
15.3.2 验证试验需求 621
15.4 试验验证技术 625
15.4.1 气动减速环节试验技术 625
15.4.2 动力减速、软着陆及起飞环节验证技术 633
15.5 展望 653
参考文献 654
索引 656
《星辰大海的召唤:人类深空探索的史诗》 本书并非《国之重器出版工程·深空探测技术》一书的简单概述,而是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为您描绘人类自古以来对宇宙的无限遐想,以及将这些梦想一步步转化为现实的壮丽征程。它将带领您穿越时空的维度,感受那些改变我们认知的伟大发现,体验那些为了触碰星辰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最终,一同展望人类在深空探索领域所能达到的无限可能。 第一章:仰望星空,萌生梦想 自人类文明伊始,星空便是最令人着迷的画布。从远古先民对日月星辰的敬畏与观察,到古代文明中对宇宙秩序的朴素认知;从古希腊哲学家们对宇宙构成的大胆猜想,到哥白尼革命推翻地心说的惊世骇俗,人类对宇宙的好奇从未停止。这一章将回顾那些思想的火花,那些奠定我们理解宇宙基石的早期智慧。我们将深入了解,是什么样的原始冲动,促使我们跨越地理的限制,将目光投向遥远的星系,开始对“我们在哪里?”“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里?”这些终极问题的追问。 第二章:迈出脚步,叩响宇宙之门 当望远镜的出现,将宇宙的神秘面纱揭开一角,人类探索的步伐便变得更加坚定。从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测月球的陨石坑,到哈勃太空望远镜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展现宇宙的浩瀚,科学仪器的进步是人类迈向深空的翅膀。本章将聚焦于早期太空探索的里程碑事件,包括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第一位宇航员进入太空的壮举,以及阿波罗计划载人登月所带来的震撼。我们将不仅仅是罗列数据和事件,而是试图还原那些紧张激动的时刻,感受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智慧与勇气,以及全人类共同分享的喜悦与自豪。 第三章:探测器之眼,洞察未知的奥秘 载人航天固然激动人心,但更多时候,我们派遣的是无畏的探测器,它们如同人类延伸的感官,深入宇宙的每一个角落。从探测太阳的先驱者号,到登陆火星的勇气号、机遇号、毅力号,再到飞掠木星、土星的旅行者号、卡西尼号,探测器的足迹遍布太阳系。本章将详细介绍这些“太空信使”们所肩负的任务,它们携带的先进科学仪器如何分析行星的大气成分、地质构成,如何捕捉黑洞的影像,如何探测遥远星系的射电信号。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些看似冰冷的机器,承载了多少人类的智慧结晶,又为我们带来了多少令人惊叹的科学发现。 第四章:深邃之遥,挑战极限的疆界 太阳系之外,是更为广袤的宇宙,那里充满了未知的星云、炽热的恒星、神秘的黑洞,以及可能存在的地外生命。本章将探讨人类对于系外行星的探索,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发现,到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对早期宇宙和系外行星大气的深度解析。我们将了解,天文学家们如何通过各种间接手段“看到”那些远在数光年之外的行星,如何分析它们的温度、大小、甚至是否存在液态水。这一章节还将展望未来,设想人类如何克服巨大的星际距离,去探寻宇宙深处更宏大的图景。 第五章:文明之光,星际播撒的可能 深空探测不仅仅是科学的求索,更是人类文明向外拓展的必然。当我们逐渐了解宇宙的浩瀚与自身的渺小,也激发了我们对自身文明未来的思考。本章将讨论深空探测的深远意义,包括对地外生命的搜寻,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理解,以及未来人类向其他星球移民的可能性。我们将思考,当人类文明不再局限于一颗星球,我们的认知将发生怎样的改变?我们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这一章节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次哲学层面的思考,将科学探索与人类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六章:创新驱动,技术飞跃的引擎 每一个伟大的深空探测项目,都离不开尖端科技的支撑。本章将剖析深空探测背后所驱动的科技创新,包括先进的推进技术、通信技术、能源技术、材料科学、生命支持系统等。我们将了解到,为了应对真空、极端温度、高辐射等恶劣环境,科学家们研发出了多少令人难以置信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服务于太空探索,更在日常生活中催生出无数革命性的产品和应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尾声:未来的回响 《星辰大海的召唤》并非止步于已有的成就,而是着眼于未来。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书将以开放的视角,展望未来深空探测的发展趋势,从月球和火星基地的建设,到小行星资源的开发,再到更遥远的星际旅行的设想。我们相信,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每一个仰望星空的人,都将是这场伟大征程的一部分。 本书旨在激发您对宇宙的无限好奇,点燃您对科学探索的热情,让您深刻理解人类文明在星辰大海中不断前行的意义与价值。它将是一次精神的启迪,一次视野的拓展,一场关于人类未来最宏大叙事的分享。

用户评价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深空探测技术》这本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过去,我总觉得宇宙是遥远的、神秘的,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大关联。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与宇宙相连。书中详细介绍了深空探测器是如何采集和分析数据的,这些数据又如何被科学家们解读,最终成为我们认识宇宙的依据。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系外行星探测”的章节印象深刻。通过这些探测器,我们能够发现那些遥远的、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这不禁让我思考,在广袤的宇宙中,我们是否是唯一的生命?这种思考,让我感到既渺小又伟大。书中还探讨了深空探测对地球科学的意义。例如,通过对其他行星的大气成分、地质构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甚至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这让我意识到,探索宇宙,其实也是在探索我们自己的家园。书中还提到了“太空资源开发”的可能性,比如月球上的氦-3,以及小行星上的稀有金属。这些资源的开发,可能会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这让我对人类的未来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人类的未来,关于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走向未来。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对宇宙的探索,都是一次对自身的探索。

评分

拿到这本《国之重器出版工程:深空探测技术》,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宇宙深处的大门。我一直对浩瀚的星辰大海充满了好奇,尤其对那些人类探索未知宇宙的壮举心驰神往。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渴望。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精美的封面设计,深邃的星空背景,点缀着几颗闪烁的恒星,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古老而神秘的宇宙故事。我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文字如同丝绸般滑过指尖,带我进入一个宏大而精彩的世界。作者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深空探测这个看似高深莫测的领域,以一种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语言娓娓道来。书中详细介绍了人类如何从最初仰望星空,到一步步迈出探索的步伐,再到如今能够发射探测器飞往遥远的行星,甚至是太阳系之外。每一个阶段的描述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科技的魅力。特别是关于航天器的设计原理、动力系统、通信技术等方面,书中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尤其对那些关于“深空探测器”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们就像是人类派往宇宙的使者,承载着我们的梦想和智慧,去揭示宇宙的奥秘。书中对不同类型探测器的介绍,比如轨道器、着陆器、巡视器,以及它们各自承担的任务,让我对这些“太空漫游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们在极端恶劣的太空环境中工作,克服重重困难,传回宝贵的数据和图像,这种精神本身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地攻克技术难关,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冥思苦想,以及宇航员们在太空中执行任务的画面。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探索精神的赞歌。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是无限的,只要我们敢于梦想,勇于探索,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读完这本书,我对宇宙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深空探测技术》这本书,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人类在探索宇宙这件事情上的长期规划和战略部署。它不仅仅是关于某一个探测器,或者某一次任务,而是展现了从国家层面到国际合作,整个深空探测体系是如何运作的。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崛起,从“嫦娥工程”到“天问一号”,每一个项目的背后,都凝聚了国家的力量和民族的智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国家航天战略”和“国际合作机制”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深空探测并非一个独立的科技项目,而是关乎国家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乃至人类共同未来的重大战略。书中还对一些国际上的深空探测合作项目进行了介绍,比如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行,以及一些跨国的天文观测项目。这些合作,不仅能够分摊巨大的成本和风险,更能汇聚全球的智慧,共同推动人类科学的进步。我读到关于“深空探测的伦理和法律问题”的章节时,感到耳目一新。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关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思考。比如,如何对待可能发现的地外生命?如何规范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问题,虽然目前看起来有些遥远,但对于人类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展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也引发了我对人类未来在宇宙中角色的深刻思考。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深空探测是一项需要全球协作、长期投入的伟大事业,它承载着人类的梦想,也塑造着人类的未来。

评分

当我翻开《国之重器出版工程:深空探测技术》这本书时,我被其中详尽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所吸引。作者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将深空探测技术以一种清晰、有序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书中的图表和数据分析部分,虽然初看有些令人望而却步,但仔细研读,你会发现它们是理解深空探测原理的基石。例如,在介绍深空探测器的轨道设计时,书中引用了大量复杂的轨道力学方程,但作者并没有仅仅列出这些公式,而是详细解释了每一个变量的含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探测器的飞行轨迹。我尤其对关于“霍曼转移轨道”和“双椭圆转移轨道”的讲解印象深刻,它们是实现行星际飞行的关键技术,理解这些概念,就能明白探测器是如何从地球飞往其他行星的。书中还涉及到了大量的材料科学知识,例如探测器外壳的材料选择,需要能够承受极端的温度变化和太空辐射。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先进材料的性能特点,以及它们在深空探测器设计中的应用。此外,我对书中关于“深空探测器的电源系统”的描述也颇感兴趣。核动力、太阳能电池,以及各种能量储存技术,都是维持探测器在漫长旅途中正常运行的关键。书中对各种电源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让我对这些“太空能量站”有了更深的理解。读到关于“深空探测器的热控系统”时,我才意识到,如何在宇宙的极寒与极热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保持仪器和设备的稳定工作,是多么一项复杂的技术挑战。书中关于“被动热控”和“主动热控”的讲解,让我对探测器的“保温杯”效应有了全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数据和逻辑上都做得非常扎实,它让我对深空探测的科学性和技术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更加敬佩。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深空探测技术》这本书,让我对“国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书中,我看到了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更是国家实力和民族自信心的体现。书中详细介绍了“嫦娥工程”、“天问一号”等重大项目的立项、研制、发射和运行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和智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航天技术自主创新”的论述印象深刻。从模仿到超越,中国航天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在深空探测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让我对“国之重器”这个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指尖端的武器装备,更是代表着一个国家在关键科技领域的实力和地位。书中还探讨了深空探测对于国家战略安全、经济发展以及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发展深空探测技术,可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读到关于“深空探测的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章节时,深感在太空探索领域,既有激烈的竞争,也有广泛的合作。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发展,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也为全球的太空探索事业贡献了力量。这本书让我为祖国的科技成就感到自豪,也更加坚定了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

评分

当我合上《国之重器出版工程:深空探测技术》这本书时,心中涌动着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宇宙的敬畏,也有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赞叹。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梦想、智慧与勇气的史诗。作者用一种极富感染力的笔触,将深空探测的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被那些关于“行星科学”的章节所吸引,它们揭示了太阳系内各个行星的独特之处,从炙热的金星到寒冷的冥王星,每一个世界都充满了未知的奥秘。书中对“土星的卫星泰坦”的探测,让我惊叹于宇宙的奇妙,那里的大气成分、液态甲烷的河流,都与地球截然不同,却又展现出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性。此外,关于“天体生物学”的探讨,也让我对宇宙生命的存在充满了期待。书中介绍了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分析行星的大气成分、寻找有机分子来判断是否存在生命迹象,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我对科学的探索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对那些“未解之谜”的章节感到着迷,比如“旅行者号”探测器在深空中遇到的异常信号,或者“巨石阵”的来源等等,这些未解之谜,都激发了我对宇宙的无尽遐想。这本书让我明白,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旅程,每一次的发现,都只是冰山一角。它鼓励着我保持好奇心,不断学习,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评分

这部《国之重器出版工程:深空探测技术》,让我看到了人类科技发展的速度和潜力。在书中,我不仅了解了那些已经实现的壮举,更看到了未来深空探测的无限可能。作者在描绘未来发展趋势时,列举了许多令人激动的前沿技术,比如“曲速引擎”、“虫洞穿越”等概念,虽然目前还停留在理论阶段,但这些构想本身就充满了科幻的魅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人工智能在深空探测中的应用”的章节印象深刻。未来,人工智能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自主决策、处理复杂信息,甚至在极端环境下执行任务,大大提高深空探测的效率和成功率。书中还提到了“载人深空探测”的可能性,比如前往火星甚至更远的行星。虽然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载人深空探测或许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书中对未来太空殖民、资源开发等设想,让我对人类的未来有了更宏大的憧憬。我读到关于“近地小行星防御”的章节时,感到了一种紧迫感。宇宙并非总是风平浪静,如何保护地球免受小行星的撞击,也是深空探测的重要课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在科技发展道路上,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探索精神。它激励着我去思考,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是否能够真正成为一个跨越星际的文明。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首先体现在它所承载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作者在《国之重器出版工程:深空探测技术》中,并非简单地罗列一些枯燥的技术名词,而是将深空探测的整个发展脉络、关键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读第一部分的时候,我被带回到了人类最初对宇宙的朦胧认知,从古代的天文观测,到伽利略的望远镜,再到更后来的空间望远镜,每一个里程碑式的发现都与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书中对每一个关键技术节点的讲解都相当到位,比如火箭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推进剂的选择,以及不同类型的轨道力学计算,这些内容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可能有点难度,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图示,使得理解起来轻松不少。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引力弹弓效应”的解释,它形象地展示了如何利用行星的引力来加速探测器,这简直是太空中的“顺风车”技术,令人叹为观止。接着,书中深入探讨了深空探测器的关键部件,如导航系统、通信系统、供能系统以及科学载荷。对于通信系统,我之前一直以为只要有一个强大的信号发送器就行了,但书中详细讲解了深空通信的复杂性,比如信号衰减、延迟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问题,这让我对“深空”这两个字的含义有了更深的体会。书中还花了很大的篇幅来介绍各种科学载荷,比如光谱仪、相机、质谱仪等,它们是探测器进行科学研究的“眼睛”和“鼻子”,如何根据不同的探测目标设计和选择合适的载荷,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都得到了详尽的介绍。读到这里,我才真正明白,每一次成功的深空探测任务,背后都凝聚了多少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心血。

评分

这部《国之重器出版工程:深空探测技术》,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是一本充满“匠心”的书。作者在每一个细节的处理上都力求完美,从文字的表述到图文的搭配,都充满了专业性和艺术性。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精美的插图和航拍照片,它们不仅仅是图片,更是对宇宙深邃之美的直观呈现。比如,书中关于“土星环”的图片,那壮丽的景象,仿佛真实地展现在我眼前,让我对宇宙的宏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作者在描述一些复杂的科学原理时,会引用大量的比喻和类比,使得原本晦涩的概念变得生动易懂。例如,在解释“黑洞”时,作者将其比作一个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靠近它的物体都会被无情地吸入,这种形象的描述,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黑洞的核心特征。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深空探测器背后的故事”的小章节,讲述了工程师们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经历。这些故事,让这本书不再仅仅是一本冰冷的技术书籍,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关于“毅力号”火星车的报道,其中提到了工程师们为了让火星车能够适应火星恶劣的环境,在地球上模拟了各种极端条件进行测试,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由衷地感到钦佩。书中还对一些“未解之谜”进行了探讨,比如“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些宇宙中的未知领域,也激发了我对科学探索的无限遐想。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让我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深空探测技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的知识。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梦想与坚持的史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被那些为了探索未知而付出的巨大努力所感动。书中对于每一次重大深空探测任务的背景介绍,任务的艰巨性,以及最终的成就,都描绘得十分生动。例如,关于“旅行者号”探测器的章节,我被它穿越太阳系,飞向星际空间的壮举所震撼。这个小小的探测器,带着人类的问候,承载着地球的希望,孤独地在宇宙中航行了数十年,将人类的信息带给可能存在的地外文明。这种勇气和毅力,是何其令人钦佩。书中还详细讲述了探测器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挑战,比如极低的温度、强烈的辐射、以及漫长的通信延迟。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宇宙的严酷考验时,所表现出的非凡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作者在书中穿插了一些关于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访谈片段,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情味。我特别记得一位工程师讲述他们在发射前一夜,如何在发射塔架下彻夜不眠,时刻关注着探测器的情况,那种紧张、期待和责任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书中关于“火星探测”的章节,让我看到了人类对生命迹象的不懈追求。从早期的“维京号”到现在的“毅力号”和“好奇号”,每一次的火星任务都充满了挑战,但也带来了越来越令人兴奋的发现。书中对探测器在火星上如何钻探、采集样本、分析土壤成分的描述,让我对火星的认识不再停留在科幻电影的层面,而是有了更具体的科学认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深空探测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更是为了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寻找新的资源,甚至是为了解答“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终极哲学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