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震亨撰写的《长物志(手绘彩图修订版)》是经过多次修订和改版且畅销十余年的彩图本。 明代文人士大夫物态生活的古雅方案。 全书文白对照,注释详细,*根据文义手绘二百余幅插图,直观呈现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香茗,以及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的选材、制式与为用之道。其中,很多重要插图还进行了式样分解,既益于结构辨析,也*利于好此者顺式仿制。
文震亨撰写的《长物志》与《园冶》,为中国古 代制器、造园、栽植艺术的双璧。《长物志》偏重制 器、栽植及风雅的家居物态营造,《园冶》则侧重于 造园,以及物态生活的空间选择。二者互为补充,构 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整体风貌。
《长物志》共十二志,分属制器、栽植、造园诸 学科,含衣、食、住、用、行、游等各方面的生活内 容。其中,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等志,阐 述了中国古代园林生活的构建要素,指出了这些要素 的互用关系及其选用原则。而书画、几榻、器具、衣 饰、舟车、位置、香茗七志,其记述,或重制法,或 重摆放,或重材质,却都体现了古代士大夫阶层掩去 人巧,不使人巧外露的审美心志。
《长物志》讲求的并非材料价值,而是黯雅古朴 的材质与形态美感,其营建的古雅天然的物态环境, 不仅是古代文人对精致生活的一贯追求,而且是风雅 文士温文气质的物化表达。
晚明士大夫生活中的造物艺术(代序)
原序
卷一·室庐
门
阶
窗
栏杆
照壁
堂
山斋
丈室
佛堂
桥
茶寮
琴室
浴室
街径庭除
楼阁
台
海论
附辑:窗的式样
栏杆诸式样图
铺地式样
廊的式样
古代合院式建筑——四合院图示
卷二·花木
牡丹 芍药
玉兰
海棠
山茶
桃
李
杏
梅
瑞香
蔷薇木香
玫瑰
紫荆棣棠
紫薇
石榴
芙蓉
黄兰花
茉莉 素馨 夜合
杜鹃
松
木槿
桂
柳
黄杨
……
卷三·水石
卷四·禽鱼
卷五·书画
卷六·几榻
卷七·器具
卷八·衣饰
卷九·舟车
卷十·位置
卷十一·蔬果
卷十二·香茗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选取非常考究,触感温润细腻,即便是印刷的彩图,色彩的饱和度和层次感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没有那种廉价的塑料感,反而透着一股典雅的古韵。翻开书页,那些手绘的插图简直就是艺术品,每一笔都透露出作者对描绘对象的深入观察和独特理解,线条的精妙、色彩的搭配,都让人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品味。我尤其欣赏的是,这种精细的手绘并非简单的复制实物,而是融入了作者对“物”背后精神内涵的理解,使得每一个物件仿佛都有了生命和故事,这种视觉上的享受,是纯文字书籍完全无法比拟的,对于我这种偏爱实体书和精美装帧的读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其内在的逻辑自洽和情感的真挚流露。它并非一本冷冰冰的器物图鉴,而是饱含了作者对“物”深沉的爱与敬意。这种情感的穿透力,使得即便是对某个特定物件原本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作者的热情所感染,从而产生探究的兴趣。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的论述逻辑严密,绝无故作高深之嫌,所有的观点都有扎实的基础支撑,无论是对材质的解析还是对纹饰的溯源,都体现了极为扎实的学识功底。这种知识性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使得阅读过程既是知识的汲取,也是精神的愉悦,让人在合卷之时,心中充满了满足感和对生活更深一层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旅行。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古代匠心与现代生活的桥梁。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正置身于那个物件诞生的年代,亲眼目睹了工匠们如何倾注心血,一刀一刻,将一块普通的材料转化为具有灵魂的器物。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让现代生活中许多转瞬即逝的电子信息显得如此轻飘。它提醒着我们,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精心打磨的事物,才真正具备抵御时间侵蚀的价值。对于那些渴望从喧嚣中抽离,寻求内心平静和文化滋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方。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像一位老者在冬日暖阳下,沏上一壶陈年的老茶,娓娓道来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深意的生活哲理。它的叙事节奏缓慢而从容,不急不躁地引导读者进入一个与现代快节奏截然不同的心境。作者的文字功底极深,遣词造句既古典雅致又不失亲切感,读起来毫不费力,反而有一种被熨帖的舒适感。特别是它对那些“长物”——那些承载着时间、记忆和生活痕迹的物件——的描摹,充满了哲思,让人在品味物件本身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关系。这不是一本快速阅读的书,它需要你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字里行间的留白和温度,仿佛能透过纸页闻到过去岁月的芬芳。
评分作为一个对生活美学有着执着追求的人,我发现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为宝贵的“慢思考”视角。它并没有堆砌大量的理论术语,而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细致剖析,自然而然地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审美体系。这种“由微观及宏观”的叙事方式,让人更容易将书中的理念代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和体验。例如,书中对某一特定器皿的介绍,不仅仅是记录它的形制和功能,更深入地探讨了它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被使用的情境,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态度。这种深入骨髓的观察力,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审美”的理解边界,让我明白,真正的品味,源于对周遭万物的细致体察和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