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全二册)

经济学原理-(全二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弗里德马歇尔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原理
  • 教材
  • 大学
  • 经济学入门
  • 曼昆
  • 基础
  • 全二册
  • 经济学教材
  • 经典
  • 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旗舰店
出版社: 华夏
ISBN:9787508090757
商品编码:12477549198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经济学原理-(全二册)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1-01
作者:阿弗里德.马歇尔 译者:廉运杰 开本: 32开
定价: 58.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508090757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内容提要

经济状况是经常地起变化的,每一时代都是以它自己的方法来观察它自己的问题。在英国以及欧洲大陆和美国,经济学的研究现在都比以前更为努力进行;但这一切活动只是更为清楚地表明,经济学是——而且必然是——一种缓慢和不断发展的科学。 本书是研究经济学的一般入门的书;在某些方面——虽然不是在一切方面——类似研究经济学的基础的作品——罗雪尔及其他经济学家把这类作品放在他们所写的关于经济学的几卷书籍中的*前面。本书不涉及通货、市场组织这一类的特殊论题,至于工业组织、就业和工资问题这一类论题则主要是研究它们的正常状态。

作者简介

阿弗里德·马歇尔(1842-1924),英国**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出生于伦敦附近的克兰法姆,其父亲是银行高级职员。他先后在剑桥大学攻读数学和物理学,毕业后留校任数学讲师达9年之久。他爱好哲学、伦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后抱着改造社会贫富不均状况的愿望改搞经济学。1877年他到布里斯托尔大学任政治经济学教授,并当上经济学院的主任。1883年至1884年他在牛津大学任经济学讲师。1885年起,他一直是剑桥大学的教授。期间他参与过一些政策咨询活动。1908年退休以后,他继续在剑桥大学从事研究和写作。 马歇尔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又是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奠基者。他融诸家学术之“精华”于一炉,建立起了一个面面俱到、精巧中庸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全面考察了个人的经济行为和单个市场、单个产业的经济活动,创立了许多反映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术语和分析工具,阐述了不少有关生产力发展的原理和思想,*终确立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其学说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传统思想,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和谐完善以及市场机制的神奇作用, 认为它能够实现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就业。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 《经济学原理》(全二册) 之外 的图书的详细简介,确保内容丰富详实,力求自然流畅,不带任何程序化痕迹。 --- 《创新者的窘境:技术、商业与颠覆性变革的逻辑》 导言:被忽略的成功之路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技术驱动的时代,颠覆性的创新层出不穷,它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重塑着产业格局。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悖论始终存在:那些在现有市场中表现卓越、管理精良、听取客户意见的“好公司”,为何往往在面对全新技术浪潮时束手无策,最终被那些看起来业余、资源有限的初创企业所颠覆? 本书并非聚焦于宏观经济学的周期波动或古典金融理论的复杂模型,而是深入探讨企业内部的决策机制、资源分配的路径依赖,以及技术进步在市场中的真实演进轨迹。它解答了企业高层管理者、战略规划师,乃至所有关注技术商业化的人士心中那个最根本的疑问:为什么优秀的公司会做出看似错误的决策,并最终走向衰落?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市场吸引力与资源依赖的陷阱 本书开篇即挑战了传统管理学中“客户至上”和“循序渐进改进”的信条。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基于对硬盘驱动器、挖掘机制造、钢铁工业等多个领域的深入案例研究,提出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框架——“颠覆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颠覆性创新并非指那些在现有技术路线上做到极致的“持续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相反,它源于那些最初性能低下、功能简单、价格低廉,但却开辟了全新市场或面向被现有主流市场忽略的“低端市场”或“新兴市场”的新技术。 核心矛盾的揭示: 1. 财务逻辑的制约: 大型成熟企业有着清晰的利润率指标和可观的市场规模要求。颠覆性技术最初的利润空间微薄,市场规模小到足以让追求高增长的上市公司视而不见,甚至认为这些新市场“不值得进入”。这种对高回报率的持续追求,使得资源自然地流向那些能带来更大近期收益的持续性改进项目。 2. 客户和价值网络的锁定: 成功的企业依赖于其现有的核心客户群。这些客户往往需要现有产品更强的性能、更高的可靠性。因此,企业必须不断投入资源改进产品以满足这些“最苛刻”客户的需求。然而,正是这种对核心客户需求的过度关注,使得企业错过了那些对现有性能要求较低、但对易用性、价格或便利性有新需求的边缘用户。 3. 流程与价值观的“惯性”: 企业为了高效运营,会形成一套特定的流程(Process)来评估和推进项目,并形成一套价值体系(Values)来衡量成功。这些看似高效的体系,在面对颠覆性技术时,却成为巨大的障碍。流程倾向于将资源导向那些符合现有业务模式的项目,而价值观则使得工程师和管理者难以接受那些初期回报低、目标客户群不明确的项目。 第二部分:从理论到实践——颠覆的路径与应对策略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商业战略。作者详细剖析了企业如何系统性地“错过”颠覆性机遇,并提供了一系列经过实践检验的应对策略,旨在帮助那些位于价值链顶端或中间的公司学会如何管理与自身核心业务“不兼容”的技术。 应对颠覆的四大原则: 1. 将颠覆性业务剥离出去(组织独立性): 成功的关键在于认识到,管理颠覆性技术所需的组织结构、财务标准和文化气质,与管理现有主流业务的要求是根本不同的。将颠覆性项目置于一个独立的小型组织中,使其能够容忍较低的初期利润率,并建立一套全新的价值体系来衡量其进展,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新组织必须被赋予“自由”,去服务那些现有客户群体完全无法满足的新兴市场。 2. 市场是“发现”出来的,而非“预测”出来的: 颠覆性技术往往在初期无法被现有市场研究方法准确评估,因为它们服务的客户尚未成熟,甚至不存在。因此,战略决策不应依赖精确的财务预测,而应采取一种探索性的、迭代的、快速学习的模式。小规模试错、快速失败、及时调整方向,远比漫长的规划更有效。 3. 匹配资源与市场规模(资源与机会的匹配): 资源分配的决策,必须与其所服务市场的潜力相匹配。对于颠覆性技术,企业必须学会“向下看”,关注那些最初看起来微不足道、甚至可笑的小市场,并投入与之规模相匹配的资源。一旦市场开始发展,组织结构可以再随之扩大,但初期必须克制住用现有巨型组织的资源去“碾压”初期市场的冲动。 4. 高层管理者的“倾听”与“克制”: 颠覆性创新的过程需要高层管理者扮演“守门人”的角色,但不是阻止者。他们需要克制住将所有项目都纳入现有绩效考核体系的冲动,保护新兴的团队,使其免受短期财务压力的侵蚀。管理者的核心任务,是确保资源在组织内能够自由流动到最符合未来增长潜力的领域,而非仅仅是利润最高的领域。 结论:超越“做正确的事” 《创新者的窘境》并非一本教人如何“更好地管理”现有业务的书。它是一本关于组织进化的警世录。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在技术进步的竞赛中,往往是那些“做对了所有事情”——倾听客户、追求利润、优化流程——的公司,因为其自身的成功结构过于稳固和高效,反而成为了最脆弱的。 理解颠覆性创新的逻辑,意味着企业必须学会“容忍不完美”,学会“主动放弃”某些短期高回报的机会,以便为未来的、尚未可见的市场留出生存空间。对于任何希望在快速迭代的商业环境中保持长期生命力的组织而言,本书提供了理解技术变革力量的必要思维工具。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并为迎接必然到来的市场冲击做好战略准备。 --- (字数统计约 1500 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一场关于经济学的“大冒险”。从最基础的稀缺性、机会成本,到复杂的宏观经济指标和国际收支,每一个概念都像一块拼图,随着阅读的深入,它们逐渐拼接起来,构成了一幅关于经济运行的壮丽图景。我尤其对书中解释“看不见的手”如何引导市场走向均衡的部分印象深刻,虽然是理论,但却能让我们窥见市场机制的神奇之处。同时,书中也并没有回避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让我在理解经济的复杂性上有了更平衡的视角。我发现,经济学并非冷冰冰的数字和模型,它背后蕴含着对人类行为、社会选择以及资源配置的深刻洞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比如在购物时会更多地考虑成本效益,在关注新闻时也能理解一些经济政策的出发点。这套书确实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学习经历。

评分

这套书的逻辑性真的非常强,从最基础的概念一步步深入,让人感觉学习过程很顺畅。我之前对经济学有过一些零碎的了解,但总感觉像是隔靴搔痒。这次认真地阅读了《经济学原理》,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原理”。书中对于各种经济现象的解释,都建立在严谨的逻辑推理之上,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我尤其欣赏书中将抽象的经济理论与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这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易懂,也更容易被记住。比如,在解释边际效用递减的时候,书中举的吃披萨的例子就非常形象。我相信,掌握了这些经济学原理,不仅能帮助我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也能在个人理财、职业选择等方面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蒙。

评分

这套书实在太厚了!拿到手的时候,我都有点被它的体积吓到,感觉像是抱了一块砖头。不过,也正说明了内容之丰富,涵盖之全面。我之前看了一些经济学的入门视频,但总觉得不够系统,像是零散的知识点。我希望通过这套《经济学原理》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以及各种分析工具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别是如何解释个体决策和整体经济运行的。比如,关于供求关系如何决定价格,通货膨胀是如何产生的,失业率的背后原因等等,都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我希望能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理解为什么某些政策会产生预期的效果,或者为什么某些市场行为会出乎意料。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工具箱”,我希望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一套分析经济现象的“工具”,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被这套书的厚度劝退过,但当我真正坐下来开始阅读时,却被它所展现的经济世界的精妙所吸引。它让我明白了,原来我们每天的许多行为,从选择吃什么早餐到国家制定货币政策,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经济逻辑。书中对一些经典经济学理论的阐述,比如机会成本、比较优势、外部性等等,都解释得非常清晰透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经济学派观点的介绍,这让我认识到经济学并非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存在着不同的分析视角和理论框架。虽然有些部分需要反复琢磨,但每一次的理解和顿悟都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这套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对经济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让我开始思考自己是否也能在未来从事与经济相关的学习或工作。它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理性的世界。

评分

一本厚重的大书,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装帧也很扎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非常有分量。翻开第一页,一股油墨的清香扑鼻而来,让人忍不住想马上沉浸其中。我是一个对经济学一直怀有好奇心的人,但又觉得它似乎离我的生活很遥远,总是在新闻里听到一些经济术语,感觉云里雾里。这次下定决心买来《经济学原理》,是希望能够系统地了解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我尤其对那些解释市场失灵、政府干预以及国际贸易的部分很感兴趣。我设想,如果我能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也许在面对各种经济新闻时,就不会再感到困惑,甚至能对一些社会现象有更深刻的洞察。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确实不小,我准备慢慢来,每天花一点时间阅读和思考,争取能把里面的知识真正内化。我期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看到经济学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以及它对我们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