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贤的妻,*才的女
壹 |从前,世上我只是一个人(1911~1928)
家世
人间
南方
无邪
苏州
贰 |后来,遇见你才有了我们(1928~1933)
花年
东吴
世念
初见
流火
叁 |如今,终于是有了我们仨(1933~1937)
孤艳
连理
远方
牛津
盛世
肆 |庆幸,你们一直在我身旁(1937~1945)
清
归巢
风烟
江河
迸发
伍 |可是,我很怕你们走在前(1945~1972)
匠人
北方
黄昏
暗夜
黎明
陆 |然而,终究只剩了我一个(1972~2016)
浮生
安然:
告别
矜独
优雅
外一篇 |钱钟书传:若无死别,永不生离
外二篇 |钱瑗传:我要的只是一个寂静无声的黎明
附录 |杨绛年表
初见
与君初相识,
犹如故人归。
天涯明月新,
朝暮*相思。
那日,在清华“古月堂”,杨绛与蒋恩钿谈心。除了来京解读的事,两人大约说的都是从前。彼时,天上流云飞渡,地中繁花初吐。杨绛不知道就是这一日,她会遇见那个与自己携手一生穿越黑暗追觅光明之人。待孙令衔见过表兄,来“古月堂”接杨绛同回燕大之时,杨绛看见了那人,孙令衔的表兄。
这是杨季康。
这是我表兄钱锺书。
就在孙令衔如此简陋的两句介绍里,杨绛与钱锺书相识。那日,她与他甚至无话。只是两两站定,凝望彼此。虽然杨绛说,“人世间也许有一见倾心的事。但我无此经历”,可是当日一见,分明已各自心惊。仿佛,世界刹那寂静无声,天地所有光影褪去,唯有他们二人。
有些人,遇见只为擦肩而过。
有些人,遇见是等一见如故。
诡趣的是,孙令衔不知是不是看出了什么,竟分头说谎。跟钱锺书说杨绛有男朋友,跟杨绛说钱锺书已订婚。孙令衔所言杨绛的男朋友指的便是费孝通。孙令衔与费孝通交情甚深,胜过表兄钱锺书,两人早已互为知己,帮衬费孝通也在情理之中。
孙令衔的话令杨、钱二人如鲠在喉。可是杨绛冷静,而钱锺书却焚心如煮。无论杨绛对他是否一见钟情,钱锺书对杨绛则是一眼即一生,再不能忘。他全完无法片刻停歇心中之记挂。随即便给杨绛写信,约她见面。两人约在清华工字厅的客厅见面。
也许,在见面之前,钱锺书在心中徘徊许久,设想过无数言语,该如何与她招呼,如何与她走路,如何把握自己的目光。杨绛或许也想过,但她从未与人恋爱过,懵懂之中只知道去见钱锺书,要认认真真,要仔仔细细。单单这一点思绪,已然是从未有过的。
两人见面,钱锺书脱口竟说,“我没有订婚”。其实,也是情理之中。遇见对的人,是分分秒秒都生怕那人不知自己心意。钱锺书似忘却所有或更温柔或更熨帖的言辞一般,一心只想她看到自己的清白,看到自己的决心。杨绛明白。因此,她回应道,“我也没有男朋友”。
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你。
钱锺书,年长杨绛一岁,与她同邑,都是江苏人,出生于书香世家。他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1929年,他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父亲钱基博是国学大儒。兄弟姐妹四人:长子钱锺书,次子钱锺纬,三子钱锺英,四女钱锺霞。身为长子的钱锺书,他的婚姻自然是钱家大事。
说到钱锺书订婚的事,也并非空穴来风。早年,孙令衔的远房姑妈嫁给了书画家叶恭绰先生。叶家是世家,叶恭绰曾历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孙中山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等要职,诗文、书画、考古更是样样精通。
叶恭绰与钱锺书父亲钱基博关系甚厚。叶家有一养女,名叫叶崇范。叶家看中钱锺书,想把女儿许配给钱锺书,钱家也同意。唯有钱锺书和叶小姐,两两不肯。叶小姐容貌姣好,社交广泛,为人热情活跃。钱锺书看不上她,不打紧。她本有男朋友,自有她的去处。不久她便和男朋友私奔了。
听上去,叶小姐的性情与钱锺书已不大般配。不过,钱锺书心中所喜,唯有他自己知晓。谁不曾在年少时候遥想过心上人的形容、气韵。只是,在遇见那人之前,仿佛总不大清晰。直至穿越人海,钱锺书看见了杨绛。只那一眼,他便知道:是她,就是她。
那是一个写信的年代。世事缓慢,无需匆急。一支笔,几页纸,昏默灯光下,拉开老旧的木凳,安静坐下。托腮想着,要在信里说怎样的话,才能将心中绵密悠长的爱意好好地表达。字斟句酌,小心翼翼。每一个字都写得用力,就好像她坐在你的面前,你的每一个眼神都想把她看进心底。
你真的喜欢一个人,你会想要写一封信。
从相识起,钱锺书便给杨绛写信。一直写,写了一辈子。他还在信中作诗,他说,“缬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初见杨绛“肤如凝脂”之景,令他毕生难忘。杨绛从不觉得自己美,每每钱锺书夸赞,总觉是他虚饰。
钱锺书对杨绛的爱,来得迅疾、猛烈又斩钉截铁。杨绛的心,则如溪水潺湲,徐徐缓缓,从他的身边朝暮流淌,时间久了,也就不愿再去别的地方。学校有邮筒,寄信收信方便。当年,钱锺书给杨绛,几乎是一日一封。诗书和理想,从前和远方,无一不谈。
钱锺书告诉杨绛,自己“志气不大,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一点,与杨绛算是不谋而合。杨绛说,“我虽学了四年政治,并无救世救民之大志”,一生所求,也就是做学问、写文章,安稳度日。不知何时,当杨绛从外头回到宿舍的时候,突然发现心中有了期待。期待桌上会有一封一日一寄的信。
直到此时,杨绛了悟自己也爱上了他。
在清华借读的半年,课业繁重,杨绛日日忙的晕头转向。钱锺书的存在,大概是那半年清华时光带给她的*大安慰。不过,身边的人似乎不大喜欢钱锺书。这极有可能与他素来孤傲的性子有关。总有人与杨绛说钱锺书不好,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唯独无人批评他的学问。
尤其是费孝通。他在得知杨绛和钱锺书交好的消息之后,心中愤懑。他的愤懑又夹杂了一点委屈、伤心和不甘。费孝通从燕大赶到清华,找杨绛谈话。当时,包括蒋恩钿在内,还有杨绛的室友也在场。他说自己更有资格做杨绛的“男朋友”。
此话一出,更确证昔日孙令衔讹传他们的男女朋友关系不实。虽然杨绛看重与费孝通的友谊,但是谈到男女情感的问题,杨绛从不含糊,更不妥协,始终立场明确,表诉清晰。在东吴的时候,费孝通已追求过杨绛,杨绛明确地回绝了他。
她说,“(做)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度;换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这个“普通朋友”的原则,在杨绛心中,从未更改。东吴时候如此,如今亦然。
令人唏嘘的是,费孝通对杨绛的情意甚深,经年未失。多年之后,钱锺书去世,费孝通拜访杨绛。杨绛不大乐意。可是,人已经来了,总不好撵人的。因此,在费孝通离开的时候,杨绛送他下楼,对他说,“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再‘知难而上’了”。话已至此,他方才慢慢放下。
四年大学时光能在清华读*后一个学期,对杨绛来说已很欣慰。虽然课业压力很大,但是杨绛在念书一事上很有天赋。选的课目也都是分量不轻的大课。比如,蒋廷黻的《西洋政治史》、浦薛凤的《政治经济史》、朱自清的《散文》、温源宁的《英国浪漫诗人》,还有俄罗斯人类学家史禄国(S.M.Shirokogor)的《人类学》等课程。
钱锺书是温源宁的得意门生。选修温源宁的课,对杨绛来说很有难度。一次测验难住了缺乏西洋文学历史基础的杨绛,倔强的杨绛不愿乱写,索性交了白卷。此事令温源宁印象深刻,后来还跟钱锺书讲,“Pretty girl往往没头脑”。也算趣事一桩。
1932年7月,杨绛读完清华大学的课,拿到了东吴的大学文凭,还获得了学校的金钥匙奖。至此,杨绛大学毕业。虽然杨绛始终遗憾自己没有在本科的时候来到清华,但是世事早有注定,早一点,晚一点,未必还有钱锺书。其实,她知道,有些遗憾,不能当真。
因为她相信:
一切都是*好的安排。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这八个字,让我对《杨绛传》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之所以被这个书名吸引,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人生课题。我非常想了解,杨绛先生是如何在青年时期,就以一种“认真”的态度来度过自己的时光。这种认真,我想象着,绝非简单的努力,而是一种对生命、对知识、对事业的全身心投入,一种不被外界干扰,坚持自我追求的韧性。她年轻时的经历,想必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而她又是如何在这其中汲取养分,为日后的成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优雅地老去”,更是让我心生向往。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是看淡一切的超然,还是在经历风雨后的豁达?我渴望从这本书中,窥见她晚年生活的智慧,她是如何在岁月的流逝中,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平静与尊严,那种不卑不亢,从容淡定的风度,我想必是她一生积累的宝贵财富。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提供一面镜子,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如何在年轻时认真生活,如何在晚年优雅地面对一切。
评分《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这个书名,直击人心,仿佛是一种人生哲理的浓缩。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去深入了解杨绛先生的人生轨迹,尤其是她“认真地年轻”时所展现出的精神特质。我猜想,她的年轻,绝非是无所顾忌的放纵,而是充满目标和热情的投入,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坚定追求。我想象着,她年轻时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奋斗,都是在为她日后的人生奠定基石。而“优雅地老去”,更是让我对她晚年的生活充满了好奇。这种优雅,我想象着,绝非是外在的装扮,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智慧与从容,是对生命起伏的深刻理解,是对得失的淡然看待,是对岁月馈赠的感恩。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展现她如何在经历人生的种种磨难后,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与高贵,那种超越年龄的魅力,那种返璞归真的智慧。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提供一种关于如何有意义地度过一生,如何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方向的深刻启示。
评分这本《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来阅读。杨绛先生,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生榜样。我尤其好奇她“认真地年轻”时,是如何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生活的热情。我想象着,她的年轻,不是浮华的追逐,而是内在的积淀,是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创作。那些埋首书卷的日夜,那些与文字搏斗的时光,想必都蕴含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与喜悦。而“优雅地老去”,这四个字更是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我期待着,书中能描绘出她晚年依然保持着怎样的精神风貌,是如何在岁月的洗礼下,依旧保有那份纯真与豁达。她的晚年,是否如她所言,是一种“坐看云起”的从容,是一种“回首前尘”的淡然?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找到那种经历风雨后的平静,那种看透世事后的智慧。这本书,或许能为我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提供一种安顿心灵的力量,一种面对衰老和生命的积极态度。我期待着,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她那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富足,那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评分书名《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本身就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哲学的高度。我非常好奇,杨绛先生究竟是凭借着怎样的内在力量,才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活出如此动人的姿态。她的“认真地年轻”,想必不仅仅是积极地投入生活,更是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晰的规划和执着的追求。在那个年代,女性的成长道路或许充满了挑战,而她又是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如何描绘她年轻时的思想,她的困惑,她的选择,以及她如何在这些经历中塑造了自己坚韧不拔的品格。而“优雅地老去”,这不仅仅是外在的修饰,更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质。我想象着,她的晚年,一定是在智慧的沉淀和对过往的释然中,呈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美。我期待着,书中能有更多的篇幅去展现她晚年生活的细节,她的思考,她的感悟,以及她是如何在失去中找到新的意义。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提供一种关于如何度过一生,如何平衡年轻时的激情与晚年时的宁静的深刻启示,让我明白,真正的优雅,源于内心的丰盈和对生命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人,它直击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生命流转的思考。杨绛先生,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的敬意和回忆。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探寻她“认真地年轻”时,是如何以怎样的热情和坚持去拥抱生活,去耕耘自己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热爱驱使着她在学术的海洋里遨游,在文学的殿堂里耕耘?她的年轻,想必不是无谓的冲动,而是饱含着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深思熟虑。而当她步入“优雅地老去”的阶段,又会展现出怎样一种豁达与从容?我想象着,那是一种看透世事后的宁静,是一种岁月沉淀后的智慧,是一种宠辱不惊的淡然。她会如何看待曾经的欢笑与泪水,如何理解人生的得失与无常?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这位伟大女性身上那种超越年龄的魅力,那种内在的光芒,那种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保持独立与清醒的姿态。我希望读到书中那些关于她个人成长的故事,关于她与先生钱锺书先生的深厚情谊,关于她对文学、对翻译的极致追求。我想象着,她的文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治愈的力量,一种启迪人心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