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港台原版《在家玩蒙特梭利》 李利 野人文化 掌握0~6岁九大敏感期

现货港台原版《在家玩蒙特梭利》 李利 野人文化 掌握0~6岁九大敏感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蒙特梭利
  • 亲子教育
  • 0-6岁
  • 早教
  • 育儿
  • 家庭教育
  • 原版书籍
  • 港台图书
  • 李利
  • 野人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国图书进出口深圳公司
出版社: 野人文化
ISBN:9789865723057
商品编码:12530303481

具体描述

书名:《在家玩蒙特梭利》

 

作者:李利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日期:2014年3月5日

 

ISBN:9789865723057

 

页数:288

 

尺寸:17X23CM

 

装帧: 平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內容簡介

 

No.1 第一本針對「兒童敏感期」教養專書 

針對0~6歲,兼具理論、故事案例、遊戲活動的全方位教養書 

 

在對的時間,做對的教養! 

掌握孩子學習力爆發的關鍵時刻, 

孩子就能快樂學、父母輕鬆教! 

 

暴力語言、固執愛哭鬧、自我中心…… 

當孩子出現以下行為,請注意! 

這表示:孩子的敏感期=學習爆發期到了! 

 

.2歲半後,孩子常說:「我打你」「我踢死妳」等暴力語言! 

家長OS:孩子居然想打我?我的孩子是不是有暴力傾向? 

蒙特梭利:孩子經過模仿階段→發現語言會引起大人注意→實驗語言的力量! 

 

.3歲時,不順孩子意就哭鬧!一定要「先穿衣,再穿襪子、褲子,最後才梳頭」 

家長OS:孩子是不是太固執了!不行,我一定要讓他知道「彈性」「配合」的重要性! 

蒙特梭利:孩子的秩序規律代表安全感,一旦打破會不安、恐懼→哭鬧→重來→才有安全感。 

 

.2歲多,孩子常說「這是我的!誰都不能碰」「媽媽買給我的,你不能吃!」 

家長OS:孩子會不會太自私了!我應該也要讓他懂得「分享」! 

蒙特梭利:這是孩子社會化的敏感期到了→認知「我」→才能學會獨立→勉強孩子分享→反而會引起強烈的不安全→哭鬧循環…… 

 

關於敏感期—— 

◎0~6歲,是孩子各種學習力敏感期爆發最密集的階段。 

◎ 九大敏感期:語言(0-6歲)、動作(0-3歲)、書寫(3.5-4.5歲)、閱讀(4.5-5.5歲)、秩序(2-4歲)、感官(0-6歲)、文化(6-9歲)、社會化(2.5-6歲)、對細微事物感興趣(1.5-4歲)。 

◎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孩子的心智水準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各個敏感期之間的發展快慢息息相關,例如:嬰兒手的敏感期會幫助口腔敏感期的發展;當孩子在動作敏感期裡的手腕、小肌肉能力打底打得好,書寫的敏感期就會提前…… 

 

本書特色

◎第一本針對「兒童敏感期」教養專書。詳細說明敏感期對兒童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關鍵的六大特性。 

◎分章介紹九大敏感期,每一章前均附可供家長自我評估的檢測表,以及簡單易懂的發展階段表格,說明各敏感期的時間點、行為徵兆、教養重點。 

◎ 從日常生活的案例故事中,提醒孩子最容易出現、且家長最擔心的各種特殊狀況與對應方法。 

◎ 配合48個和孩子互動的感覺統合遊戲,激發孩子的潛能。

 

 

作者簡介

 

李利/編著 

國際認證育嬰導師,中國親子教育活動創始人之一,從事幼兒教育近20年,在著名的早教機構及幼稚園擔任首席培訓講師,熟悉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生長特點及總體發展情況。研發多套特色型、綜合型0~3歲早期親子課程,以及幼稚園托育全套課程。

 

本書目錄

 

【推薦序】科學的育兒方法,給孩子生命的滋養 

【推薦序】搭著「敏感期」的順風車,孩子的學習快速又快意 

  

第1章 重視孩子的敏感期 

生機勃勃的敏感性 

.寶寶這是怎麼了? 

.毛毛蟲的特殊時期 

.花嘴鴨的特殊現象 

.腦科學的研究與發現 

敏感期對生命的影響 

.「小狼女」為何無法發展人類智能 

.長期與世隔絕的士兵,為何馬上恢復正常生活? 

.沒得到外界刺激的新生兒為何無法過正常人生活? 

敏感期的六大特點 

 

第2章 語言敏感期(0~6 歲) 

【語言敏感期檢測表】 

不斷重複和模仿,正是語言敏感期的徵兆 

.寶寶為什麼喜歡反復說一個詞? 

.寶寶為什麼模仿大人特別像? 

強烈效果的辭彙,是寶寶在驗證語言的力量 

.寶寶為何出現暴力語言? 

.寶寶為什麼愛罵人? 

.對詛咒語言敏感期的孩子該如何處理? 

自我言語階段,語言轉換的過渡階段 

.寶寶為什麼愛自言自語? 

.多嘴的寶寶怎麼突然不活潑了? 

.為什麼有的寶寶特別能言善道? 

口吃,獲得語言時短暫發生的退化現象 

.寶寶為什麼會突然口吃? 

.還有什麼原因會造成寶寶口吃 

.當寶寶出現口吃現象時,爸媽應該怎樣對待呢? 

寶寶在胎兒時期就開始學習語言 

.寶寶記得胎兒時期聽到的聲音? 

寶寶出生後語言發展的七大關鍵階段 

.0~8個月:前語言理解階段 

.9~12個月:語言理解階段 

.13~16個月:以詞代句階段 

.17~24個月:簡單句階段 

.25~32個月:複合句階段 

.33~48 個月:自我言語階段 

.4~6 歲:幼兒語言綜合能力的發展 

打造「能說會道」寶寶的制勝秘笈 

.啼哭是語言的開始 

.母親是寶寶語言發展的直接影響人 

.副食品的添加促進口腔的良好運動 

.兒語是寶寶最愛的語言形式 

.優秀、豐富、多元的語言環境,決定語言發展的優劣 

.過於精細的照顧會阻礙語言的發展 

.炫耀、指責、攀比,是寶寶語言發展中的大忌 

.雙語家庭是寶寶的幸運 

遊戲1:引導寶寶看媽媽的臉 

遊戲2:媽媽也來咿咿呀呀 

遊戲3:做事情時別忘了和寶寶說話 

遊戲4:叫出寶寶的名字 

遊戲5:做一本專屬寶寶的小書 

遊戲6:用起床歌叫醒寶寶 

遊戲7:多玩觸摸遊戲 

遊戲8:認識動物世界 

遊戲9:聽兒歌,做動作 

遊戲10:讓寶寶挑錯 

遊戲11:和寶寶玩猜謎 

遊戲12:講錯故事,讓寶寶來糾正 

遊戲13:傳遞悄悄話 

遊戲14:自言自語的手指遊戲 

遊戲15:鼓勵寶寶邊說兒歌邊表演 

遊戲16:看圖講述 

 

第3章 秩序敏感期(2~4 歲) 

【秩序敏感期檢測表】 

外在的秩序感,瞭解自己與環境的關係 

.剛滿月的寶寶就知道「認生」? 

.為什麼「媽媽的枕頭,爸爸不能睡」? 

.為何再難受,也要將鞋擺正? 

.為何寶寶只讓固定的人接送? 

.為什麼非得先穿上衣→再穿襪子→褲子→最後綁頭髮? 

.寶寶為什麼追著別人要東西? 

內在的秩序感,讓寶寶更安全、快樂 

.寶寶為什麼會對某件事情「樂此不疲」? 

.寶寶為什麼突然不適應? 

.寶寶為什麼會在旅行中生「怪病」? 

.寶寶為何變得很執拗? 

怎樣和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寶寶相處 

.嬰兒期秩序感的良好儲備 

.幼兒期滿足秩序敏感期的爆發需求 

遊戲17:親子按摩讓寶寶更有安全感 

遊戲18:玩過玩具後要歸位 

遊戲19:讓寶寶幫忙收拾家 

遊戲20:讓寶寶給「娃娃」洗澡 

 

第4章 感官敏感期(0~6 歲) 

【感官敏感期檢測表】 

視覺,最先發育的感官 

.寶寶的眼睛為何對光沒有反應? 

.寶寶對視覺的敏感度為何那麼強? 

.錯過視覺發育關鍵期有什麼後果? 

.如何促進寶寶視覺發育 

聽覺,耳聰才能目明 

.新生兒有聽覺嗎? 

.寶寶為何容易被周遭聲響嚇到? 

.寶寶的聽力潛能有多大? 

.瞭解寶寶聽覺發展紅燈 

嗅覺與味覺,密不可分的感覺 

.寶寶為什麼突然挑食了? 

.為什麼小朋友的鼻子那麼靈? 

.為什麼給寶寶換奶粉那麼難?  

觸覺,認識世界的主要手段 

.寶寶的觸覺是不是出了問題? 

.為什麼寶寶特別愛吃手? 

.寶寶這麼大了,為什麼東西都還放到嘴裡嘗一嘗? 

.寶寶為什麼愛咬人? 

.寶寶為什麼喜歡抓黏稠和稀軟的東西? 

遊戲21:鍛煉寶寶的眼睛 

遊戲22:追影子、踩影子 

遊戲23:寶寶聽聲音 

遊戲24:聽聲辨人 

遊戲25:寶寶聞一聞 

遊戲26:嘗味道 

遊戲27:靈敏的小鼻子 

遊戲28:好喝的八寶粥 

遊戲29:親子肌膚接觸 

遊戲30:小蟲歌 

遊戲31:認識草莓 

 

第5章 對細微事物感興趣敏感期(1.5~4 歲) 

【對細微事物感興趣敏感期檢測表】 

對細微事物感興趣,開啟寶寶智慧第一道門 

.寶寶為什麼喜歡「撿破爛」? 

.為什麼寶寶更喜歡細小的事物? 

.愛觀察的寶寶為何表現較優秀? 

.寬容和理解寶寶的探索行為 

.創造機會,讓寶寶體驗觀察的樂趣 

.親近大自然,提高寶寶的觀察能力 

.多和寶寶玩觀察力、注意力的遊戲 

遊戲32:幫助寶寶認識花草 

遊戲33:對超市貨物進行分類 

遊戲34:用細小物品做手工 

 

第6章 動作敏感期(0~6 歲) 

【動作敏感期檢測表】 

運動,寶寶身心發展的重要養分 

.為何寶寶專門喜歡做「高難度」動作? 

.為什麼寶寶老喜歡走路肩? 

.寶寶為何不停地倒東西? 

.寶寶為什麼喜歡「破壞」東西? 

遊戲35:找家 

遊戲36:小小體操運動員 

遊戲37:投球 

遊戲38:用筷子吃飯 

 

第7章 社會化發展敏感期(2.5~6 歲) 

【社會化發展敏感期檢測表】 

社會性發展,父母送給寶寶最實用的禮物 

.為什麼孩子睡覺總含著小毛巾被? 

.為什麼喜歡和父母唱「反調」? 

.孩子為什麼變得愈來愈自私 

.寶寶的巧克力,為何媽媽也不能咬太多? 

.為何要拿精美的車子模型跟別人交換小破車? 

.小小年紀也會稿「小團體」? 

.寶寶為何喜歡問:「我從哪裡來?」 

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影響寶寶的一生 

.瞭解寶寶社會性發展的過程,適時配合和引導 

.為寶寶創設良好豐富、自由探索、交往的環境和機會 

.多和寶寶玩親子、社會性遊戲 

遊戲39:一起「烙燒餅」 

遊戲40:我是男孩,她是女孩 

遊戲41:做個孝敬長輩的小可愛 

遊戲42:請客人喝茶 

 

第8章 書寫敏感期(3.5~4.5 歲) 

【書寫敏感期檢測表】 

讓書寫不再變成寶寶難以掌握的負擔 

.寶寶為何愛寫「甲骨文」? 

.小小年紀也會製作自己的名片? 

.寶寶為何會突然迷上書寫? 

.如何聰明應對孩子的亂塗鴉? 

.能寫好字的手的兩個特徵 

.為寶寶做好寫字前的準備工作 

遊戲43:撕圖形 

遊戲44:夾球比賽 

 

第9章 閱讀敏感期(4.5~5.5 歲) 

【閱讀敏感期檢測表】 

閱讀訓練,從寶寶會閱讀人臉開始 

.能看懂的故事,寶飽讀一次就能記住? 

.孩子學認字為何走到哪學到哪? 

.孩子為何強烈地要認識每一個字? 

閱讀敏感期幾個重要的指標 

不同年齡段寶寶不同的閱讀方法 

.0~2 歲:前期閱讀時期和語言的萌芽期 

.2~4 歲:引導寶寶感受閱讀樂趣 

.4~6 歲:滿足書寫與閱讀敏感期的爆發需求 

.多和寶寶做提高閱讀能力的遊戲 

遊戲45:缺頁的故事書 

遊戲46:什麼不見了? 

 

第10章 文化敏感期(6~9 歲) 

【文化敏感期檢測表】 

孩子文化的敏感期始於3歲 

.為何孩子對音樂特別熱愛? 

.孩子為何特別喜愛動植物? 

.為何有的孩子對天文地理特別感興趣? 

.為寶寶創設豐富、適宜的文化環境 

遊戲47:中國茶文化——八寶茶 

遊戲48:看京劇,畫臉譜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特定图书《在家玩蒙特梭利》的简介,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的任何具体信息,而是构建了一个关于另一种教育理念或实践的详尽介绍。 --- 探索“心流”驱动的自主学习:构建面向未来的认知图景 引言:超越教条,抵达内在驱动力 在快速迭代的现代社会,我们对教育的期望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培养能够适应不确定性、具备深度思考能力和强大内驱力的个体。本书《认知疆界:心流、联结与适应性思维的构建》,旨在提供一套全新的、基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前沿研究的教育实践框架。它跳出了传统应试教育的窠臼,专注于如何激发学习者(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内在的“心流”体验,从而构建起持久、灵活且富有创造性的认知图景。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真正的深度学习发生在个体完全沉浸于任务,并感受到挑战与能力达到完美平衡的状态,即“心流”(Flow State)。 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环境设计、任务匹配和反馈机制,将日常的学习活动转化为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心流体验。 第一部分:心流的科学与环境设计(The Science of Flow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第一章:心流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本章将从大脑的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出发,解析心流状态下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变化。我们将引入“挑战-技能匹配模型”,解释为何只有在“刚刚好”的难度区间内,学习效率和愉悦感才能达到峰值。内容涵盖多巴胺回路在动机维持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小胜利”(Micro-victories)来稳定并延长心流体验。我们详细分析了心流体验的八个关键要素,并提供了实用的评估工具,帮助家长和教育者识别出当前学习环境与心流状态之间的偏差。 第二章:构建沉浸式学习空间 一个物理和信息环境的设计,直接决定了“专注力”能否被有效捕获。本书提出了“去干扰化设计原则”(De-distraction Design Principles)。这不仅关乎减少视觉噪音,更重要的是优化信息呈现的结构。例如,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信息层级结构”(Information Hierarchy)来减少认知负荷,使学习者能够毫不费力地进入深度处理模式。对于家庭学习环境,我们将提供一套基于“动态空间规划”的指南,强调空间应能随学习主题和心流强度的变化而灵活重构。 第三章:时间艺术:节奏与间歇性专注 现代人常陷入“持续性低效工作”的陷阱。本章挑战了传统的长时间学习模式,引入了基于“超循环”(Ultradian Rhythms)的学习节奏管理。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定制化的时间块(Time-blocking)策略,指导如何将高强度专注与主动休息(Active Recovery)科学地结合起来。重点在于训练大脑在短时间内达到极高效率,而非长时间维持低效的“在场”状态。 第二部分:联结的艺术:培养深度理解与批判性思维(The Art of Connection) 第四章:从信息到知识:内化与重构的路径 本书强调,知识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被重新组合和应用的能力。我们探讨了“生成效应”(Generation Effect)——即学习者主动创造内容比被动接收内容时,记忆和理解更为深刻。内容包括:如何引导学习者设计自己的解释模型、构建概念地图,以及利用“类比思维”(Analogical Reasoning)将新知识嵌入既有的认知结构中。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将孤立的事实转化为可以横向迁移的智慧。 第五章:批判性思维的非线性训练 批判性思维并非简单的质疑,而是一种结构化的、多角度的评估能力。本章引入了“反事实推理”(Counterfactual Reasoning)的训练方法。我们指导教育者和学习者如何系统地构建“如果……将会怎样?”的思维链条,以探究事件背后的深层机制和潜在后果。内容还包括“论点分解矩阵”的使用,这是一种工具,能够帮助学习者快速识别论证中的预设、证据效力和逻辑谬误,从而构建起坚实的判断基础。 第六章:跨学科联结:打破学科壁垒 未来世界的挑战往往是跨领域的。本书倡导“融合式学习路径”。我们详细阐述了如何识别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结构性同构”(Structural Isomorphism),例如,物理学中的熵增原理与经济学中的市场衰退现象之间的潜在联系。通过一系列“联结任务”(Bridging Assignments),引导学习者打破学科的固有界限,培养系统性思维。 第三部分:适应性思维与终身学习的构建(Adaptive Mindset and Lifelong Learning) 第七章:应对失败:从固定型到成长型思维的转化 本书将“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的培养具体化为一套可操作的干预措施。我们聚焦于如何重新定义“错误”——将其视为高价值的数据点而非能力的终结。重点内容是“过程赞美”(Process Praise)的精确应用,即如何赞美努力的策略、专注的过程以及有效应对挑战的韧性,而非仅仅赞美结果。我们还探讨了“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阶梯式构建方法。 第八章:元认知:成为自己学习过程的架构师 元认知能力(Metacognition)是所有高效学习者的共同特征——知道自己如何学习。本章提供了具体的“自我监控日志”和“反思工具包”。我们将指导学习者如何系统地提问自己:我此刻的策略有效吗?我遗漏了哪些关键信息?我是否被情绪干扰?通过定期的“认知审计”,学习者将学会主动调适学习方法,最终实现学习过程的自动化和优化。 第九章:面向未来的适应性技能 本书最后一部分展望了在AI时代背景下,人类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方向。我们认为,最关键的适应性技能是“情境感知决策”和“跨文化协作”。内容涵盖如何利用模拟技术(Simulation)训练在信息不完全情况下的快速决策能力,以及如何设计促进有效冲突解决和共识建立的协作项目。最终目标是培养出不仅能掌握知识,更能主动创造知识、并在复杂世界中游刃有余的“认知架构师”。 --- 目标读者群: 寻求系统性、科学化学习指导的家长与教师。 对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感兴趣的终身学习者。 希望提升个人专注力、深度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专业人士。 本书不是一套速成的技巧手册,而是一张通往内在驱动力和持久学习能力的导航图。它邀请读者踏上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重塑我们对“学习”本身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对“敏感期”的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敏感期”的概念是模糊的,只知道孩子在特定阶段会有某种强烈的偏好。但这本书用非常直观的例子和大量的插图,把0到6岁这九个关键时期的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关于“语言敏感期”,书中不仅强调了多和孩子对话的重要性,更提供了一系列“如何回应”的实用技巧,比如在孩子发出第一个音节时,家长应该如何给予高质量的回应,以及如何避免不经意间打断孩子的表达欲。更让我茅塞顿开的是关于“秩序敏感期”的阐述。我一直以为秩序就是要求孩子把玩具放回原位,但书中指出,这种对外部秩序的追求,实际上是孩子内心建立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保持环境的一致性和可预测性,比惩罚孩子混乱更重要。这种深层次的理解,让我对孩子偶尔表现出的“执拗”有了更多的包容和理解。这本书的排版也很人性化,关键信息都有高亮或总结,非常适合我这种需要经常翻阅的忙碌家长。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给新手爸妈的“救命稻草”啊!我刚开始接触蒙特梭利教育的时候,感觉信息量太大,各种理论名词把我绕晕了。但是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接地气,它没有大谈特谈深奥的教育哲学,而是聚焦于“在家怎么做”。比如,它详细指导了如何利用家里的常见物品来制作教具,这一点我特别欣赏。我记得有一章讲到“日常生活操作”,里面细致地描述了如何引导孩子自己穿鞋、叠衣服,甚至如何正确使用小勺子。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书里被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让我明白了这些活动背后蕴含的专注力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培养价值。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动手布置了家里的低矮收纳架,把孩子常用的物品放在他能自主拿取的高度,效果立竿见影。他突然间对“自己动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种成就感让他自己都觉得很开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读起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耐心分享她的“育儿秘籍”,而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它真正做到了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让每一个普通家庭都能轻松入门。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早期教育的书汗牛充栋,很多读起来都是空泛的口号,读完让人觉得“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实战性”和“去神圣化”。它打破了蒙特梭利教育=昂贵教具=专业老师的刻板印象。作者非常巧妙地介绍了许多低成本或自制的教具替代方案。我记得书中提到一个用米粒和豆子来练习“精细动作”的练习,只需要家里的旧瓶子和一些厨房里的常见材料就能完成,效果却不输给任何昂贵的购买品。这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它教会我的核心理念是:蒙特梭利教育的精髓在于观察和准备环境,而不是拥有多少“官方”产品。每当我在为孩子的事情感到焦虑时,翻开这本书的某个章节,总能找到让我立刻行动起来的灵感。它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合理,知识点之间层层递进,不会让人有信息过载的感觉。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著,更像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温柔倡导。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强调孩子自主性的同时,也非常关注父母的情绪管理。在关于“纠正错误”的部分,作者没有采用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而是分享了自己作为母亲在面对孩子挫折时内心的挣扎与调整。这种真诚的分享,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孤军奋战。例如,书中建议当孩子在尝试新技能失败时,家长应该采取“等待的艺术”,即提供必要的安全感,但坚决不插手,直到孩子主动求助。这种对“等待”的深入探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急于帮忙的习惯。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爱,有时是需要克制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更像是一个“环境的园丁”,而不是一个“进度的监督员”,这种心态上的转变,对亲子关系的改善是润物细无声的。

评分

我用了快半年的时间,才把这本书仔仔细细地读完第二遍,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收获,这说明它的内容密度和深度是非常惊人的。尤其是在探讨孩子“专注力培养”的那几章,我感觉作者对人类幼年心智发展规律的洞察力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她不仅仅停留在“让孩子玩什么”,而是深入到“如何创造一个让他愿意沉浸其中的场域”。书中提到一个“无干扰时间”的概念,要求父母在特定时段内完全放下手机,只是安静地在孩子身边“陪伴”,不干预他的探索。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执行起来却需要极大的定力和自我约束。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很好,描述性强,画面感十足,读起来毫不枯燥。它成功地将一个略显严肃的教育体系,转化成了一套充满爱与智慧的家庭实践指南,让教育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高质量的亲子互动时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