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裝包郵 軍事書籍 插圖典藏版3冊:海權論+空權論+陸權論 政治理論 世界島

套裝包郵 軍事書籍 插圖典藏版3冊:海權論+空權論+陸權論 政治理論 世界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哈爾福德·約翰·麥金德 著,餘傑 譯
圖書標籤:
  • 軍事書籍
  • 政治理論
  • 海權論
  • 空權論
  • 陸權論
  • 世界島
  • 典藏版
  • 插圖
  • 套裝
  • 包郵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世紀慧泉旗艦店
齣版社: 颱海齣版社
ISBN:9787516812747
商品編碼:1253103851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套裝數量:3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空權論 : 插圖典藏版》

《空權論》可以讓我們安靜地欣賞20世紀20年代經典的空戰史大戲,依照後來的既定事實檢驗我們的想法,驗證杜黑的假設和結論的準確性。在我們看來,書中的某些思想稱得上是戰爭中使用飛機的永恒真理。硃裏奧·杜黑是位瞭不起的預言傢。即便是現在,他的思想依舊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陸權論 : 插圖典藏版》

麥金德的《陸權論》在其齣版後半個世紀中成為西方地緣政治學的通行理論直到今天,多數西方戰略傢還是按照麥金德的描述來觀察世界。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傢從未放鬆對東歐的爭奪這一事實中,就不難找到《陸權論》作者麥金德地緣政治思想的痕跡。


海權論 : 插圖典藏版

馬漢在本書中劃時代地提齣瞭“海權”的概念,將控製海洋提高到國傢興衰的高戰略層麵。他認為海權與國傢興衰休戚與共,海洋利益對於一個國傢的強大至關重要,同時主張大力發展海軍、發展商船隊、發 展海洋貿易、建設海軍基地和商港。 馬漢的海權論思想既是對曆史的總結,也集中反映瞭世界主要軍事大國對海洋戰略地位重要性的認識。自馬漢去世以降,兩次世界大戰以及世界戰略格局的變化,已充分驗證瞭海權論的觀點。 
  作為一部海權著作的同時,本書也不乏文學性。馬漢不僅客觀而生動地再現瞭曆次海戰的過程,也不露聲色地錶達瞭對那些卓越海軍將領的贊美。 我們似乎能直麵四天海戰的硝煙、特拉法加海戰的激烈、馬拉加海戰、拉烏格海戰......我們仿佛能看到被海軍官兵尊稱為爺爺的德?賴特,膽敢懸掛著掃帚駛過英吉利海峽的特龍普,總是能在艱苦的環境中找到補給的敘弗朗,身負巨債但富於軍事纔華的羅德尼,贏得特拉法加海戰的智慧勇敢的納爾遜......  

作者簡介

《空權論 : 插圖典藏版》

杜黑(1869—1930),空軍之父,空軍戰略學說創始人、製空權理論創立者,被譽為空軍的馬漢。與美國的米切爾、英國的特倫查德,並稱為“三大空軍戰略傢”。其主要作品有《製空權》《19XX年的戰爭》《未來戰爭的可能麵貌》《扼要的重述》。杜黑依據意大利的潛在敵人在地緣地理上距離很近,高山阻隔,易守難攻,從陸上難以入侵等國情形勢,提齣瞭奪取製空權,阻止敵人從空中入侵的軍事戰略主張。他的名著《空權論》(又譯為《製空權》)對世界空軍建設、戰爭形式産生瞭深遠影響,開創瞭空軍新時代。


《陸權論 : 插圖典藏版》
麥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英國著名政治地理學傢、曆史地理學傢,英國地理學代錶人物。他創立瞭一項世界觀點,提齣“大陸腹地說”的全球戰略觀念,把歐亞大陸和非洲閤稱為“世界島”,把世界島僻遠的地方稱為“腹地”。他把他的思想歸納為三句名言:“誰統治瞭東歐,誰就統治瞭大陸腹地;誰統治瞭大陸腹地,誰就統治瞭世界島;誰統治瞭世界島,誰就統治瞭世界。”


海權論 : 插圖典藏版
? 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 :美國曆史知名、頗有影響的海軍戰略理論傢和曆史學傢。被美國史學界稱為“海權論的思想傢”、“帶領美國海軍進入20世紀的有先見之明的天纔”。 
  主要作品有闡釋其理論的“海權論三部 麯”——《海權對曆史的影響》、《海權對法國革命和帝國的影響》、《海權的影響與1812年戰爭的關係》及《海軍戰略》等。

目錄

《空權論 : 插圖典藏版》

目 錄

第一捲 空權論

第一編… …………………………………………………………………2

第一章 戰爭的新形式………………………………………………2

第二章 獨立空軍…………………………………………………28

第三章 空戰………………………………………………………39

第四章 空戰的組織………………………………………………54

結論…………………………………………………………………72

第二編………………………………………………………………73

第一章………………………………………………………………73

第二章………………………………………………………………76

第三章………………………………………………………………79

第四章………………………………………………………………83

第五章………………………………………………………………91

第六章………………………………………………………………98

第七章………………………………………………………………100

第八章………………………………………………………………102

結論…………………………………………………………………112

第二捲 未來之展望

引言…………………………………………………………………116

- 2 -

第一章… ………………………………………………………………118

第二章………………………………………………………………136

第三章………………………………………………………………148

第四章………………………………………………………………157

結論…………………………………………………………………171

第三捲 要點重述

導言…………………………………………………………………176

第一章 輔助航空兵………………………………………………179

第二章 對空防禦…………………………………………………194

第三章 空中作戰…………………………………………………201

第四章 作為決定性戰場的空中戰場……………………………206

結論…………………………………………………………………241

第四捲 19××年戰爭

引言…………………………………………………………………245

第一編………………………………………………………………246

第一章 戰爭的起因………………………………………………246

第二章 精神準備…………………………………………………248

第三章 理論準備…………………………………………………249

第四章 物質準備——法國和比利時……………………………260

第五章 物質準備——德國………………………………………280

第二編………………………………………………………………291

第六章 法-比同盟的作戰計劃……………………………………291

第七章 德國的作戰計劃…………………………………………296

第八章 6月16日之戰………………………………………………309

第九章 6月17日之作戰行動………………………………………323


《陸權論 : 插圖典藏版》

目 錄

第一章 遠景…………………………………………………………………1

未來與和平;過去曆次戰爭爆發的原因;敵對利益集團的發展;國際聯盟純屬法律概念的危險性;齣現一種世界暴政的可能性;業已公認的問題。

第二章 社會的動力…………………………………………………………6

民主的理想主義,隨之而來的災難,以及它與現實的關係;“進行中的事業”的經濟現實;“進行中的事業”的組織者;革命中湧現齣來的組織者;組織者與社會紀律;偉大的組織者也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者;對於專業人士的民主性偏見;組織者戰略性地思考問題;其“手段與方法”的思想;拿破侖;俾斯麥;普魯士的戰略精神;“德國文化”[1]和戰略;德國的戰爭地圖;經濟學裏的戰略思想;但民主從道德方麵來考慮問題;“不吞並,不索賠”;除非是為瞭防禦而被迫這樣做,否則就不願從戰略角度來思考問題;倘若不重視地理與經濟現實,那麼民主必敗無疑。

第三章 海洋民族的觀點……………………………………………………40

從地理學角度來看海洋的整體性;其諸多重要性卻尚未得到世人的完全公認;因此有必要從一種曆史學的觀點來加以看待;埃及河流兩岸各個相互爭戰的強國;尼羅河被陸上力量“封鎖”瞭;地中海地區相互爭戰的海上強國;地中海被陸上力量“封鎖”瞭;拉丁半島是一個海上基地;海上力量通過拉丁半

[1] Kultur:本義指“文化,文明”,後演變成貶義,暗指含有沙文主義、軍國主義等內涵的“德國文化”,也可用於指納粹分子統治下的社會組織。

- 2 -

島這個基地包圍瞭“世界海角”;拉丁歐洲半島內部的分裂;因此,海上力量便有瞭機會,能夠從麵積雖然較小、卻以海島為海上基地的不列顛發展起來;關於通常的海上基地;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海上力量;“世界島”;海上力量的重要基地。

第四章 陸上民族的觀點……………………………………………………85

從內部來看“世界島”;按照自然法則所確定的“中心地帶”;其他的自然區域;阿拉伯中央地帶;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阿拉伯人試圖建立起一個世界帝國;草原地帶;韃靼人的入侵及其影響;西藏高原以及進入中國和印度的西北通道;從“中心地帶”到阿拉伯半島和歐洲的通途大道;從戰略角度來定義“中心地帶”;“中心地帶”包括瞭黑海盆地;波羅的海盆地亦包括在內;“中心地帶”與“世界島”都是客觀存在的現實;陸上力量的終極堡壘。

第五章 帝國之間的競爭……………………………………………………124

哥薩剋人嚮“中心地帶”推進;俄羅斯人的故土急劇分裂;真正的歐洲;歐洲分裂成瞭東歐和西歐;東、西歐之間的關係史;它們之間的根本性對抗;它們之間的主要分歧;位於東歐的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特拉法爾加[1]海戰似乎將一個世紀的曆史長河分為瞭兩支;不列顛與“不是歐洲”;但實際上東歐位於“中心地帶”內部,曆史長河也並未分成兩支;英、法兩國的政策在19世紀保持著一緻;德國人企圖控製東歐和“中心地帶”,從而引發瞭第一次世界大戰;有組織的人力這一經濟現實——即“進行中的事業”;政治經濟與國民經濟;1878年的經濟巨變;德國的政策是刺激人力增長,然後利用人力來占領“中心地帶”;但自由經濟[2]也是帝國的一種政策;這兩種政策的衝突;它們是兩種“進行中的事業”,這一事實使得衝突無法避免。

[1] Trafalgar:特拉法爾加。西班牙位於直布羅陀海峽西端的一個城市。1805年,英國海軍在此海域與法、西聯閤艦隊作戰並大獲全勝,從而鞏固瞭英國海洋霸主的地位。

[2] Laissez-faire:(經濟上的)放任政策,不乾涉主義。源自法語,19世紀早期和中期變成瞭自由市場經濟學的同義詞。自由放任主義反對政府乾涉經濟,並且反對政府徵收除足以維持和平、治安和財産權以外的其他稅賦。

- 3 -

第六章 國傢自由……………………………………………………………158

盡管我們已經贏得此次大戰,但差點兒失敗瞭;若是德國獲勝,就算隻是在陸地上獲勝,我們可能也得嚴肅認真地去對付一個“中心地帶”的帝國瞭;“中心地帶”在地理上對世界自由構成瞭持久威脅;德國怎樣犯下瞭在西綫發動攻勢的錯誤;漢堡及其人力政策;我們如今必須把東歐和“中心地帶”分割開來;東歐必定會分成3種國傢體製,而非兩種國傢體製;處於“中間層”國傢中的各個民族;實現這一點之後,國際聯盟纔有可行性;但是,其中決不能有“占據支配地位的夥伴”[1];不過,我們仍須去應對各個“進行中的事業”;在你們的國際聯盟中,多數會員國應當保持閤理的勢力均衡;具有全球重要性的某些戰略要地;未來“進行中的事業”,以及各國的不均衡發展;理想的情況是經濟發展均衡的“獨立國傢”;“進行中的事業”的悲劇;走嚮和平與真正自由的國際聯盟的政策。

第七章 人的自由……………………………………………………………189

在這樣一種自由的國際聯盟內,人民是否會變得更加自由;在國內以地區為基礎建立起組織的必要性;另一種組織是以全國範圍的階級和利益集團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這必然會導緻階級間的國際戰爭;因此理想的情況便是,在勢力均衡的國傢當中,各個地區的勢力也保持均衡;這種組織能夠讓最多的人獲得最大的機會;民族運動的起因;反對過度集權化;友好國傢間的經濟實力必須保持均衡,並由友好地區所組成;友好關係若想持久,必須掌控各個“進行中的事業”的發展。

第八章 後記…………………………………………………………………208

最近的大選及其在世界舞颱上的意義;關於睦鄰友好這種留存下來的美德。

附 1919年l月25日法國外交部一件小事備忘……………………………212

[1] predominant partner:優先閤夥人,占有支配地位的夥伴。多用於喻指英格蘭在英國國內的重要地位。作者此處顯然是指國際聯盟中各個成員國應當平等。


海權論 : 插圖典藏版

導 論… ……………………………………………………………………1

第一章 海權諸要素之探討……………………………………………24

第二章 1660年之歐洲形勢……………………………………………79

第三章 英國革命………………………………………………………119

第四章 1702-1713年間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40

第五章 法國攝政時期…………………………………………………166

第六章 1739年的英西戰爭……………………………………………184

第七章 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206

第八章 自《巴黎和約》到1778年間形勢的發展……………………246

第九章 1778-1781年間北美和西印度群島的海上戰爭………………269

第十章 1779至1782年間的歐洲海戰…………………………………301

第十一章 批判性地討論1778年海戰…………………………………315


前言/序言

《空權論 : 插圖典藏版》

在製空權理論領域那些偉大的代錶性人物當中,硃利奧·杜黑無疑處於核心的地位。他的著作,可能並沒有多少人閱讀,卻經常被人們引用,作為摘錄或者警句,齣現在製空權的其他代錶人物、支持者甚至是批評者的作品當中。雖然他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但正是圍繞著他的這些爭議,我們纔有瞭證據來錶明其作品的價值與深度,來說明當今空軍應當熟悉其思想的必要性。

製空權如今已經發展到瞭這樣一個階段:雖說它更多的是指航空航天力量,但這一點卻並沒有讓杜黑的觀點變得過時。實際上,作為全球性空軍技術的提供者,我國所擁有的多種技術力量,在許多方麵都證明瞭他的眼界非常廣闊。杜黑與英國的休·“波姆”·特倫查德和美國的威廉·“比利”·米切爾,被人們公認為空權時代早期的三大代錶人物。此次再版其作品,旨在繼續進行杜黑本人利用本書1921初版、富有洞察力地開啓的那種對話。讀者可能會發現,自己雖然並不贊同本書中的許多內容,但還是會承認,其中很多方麵都具有不朽的價值。杜

休·特倫查德(1873~1956)。英國空軍將領,因組建皇傢空軍而被譽為“皇傢空軍之父”,是早期提倡進行戰略轟炸的代錶人物之一。

杜黑(1869-1930),意大利著名軍事理論傢、製空權理論的倡導者。首先係統地提齣瞭製空權理論,在世界軍事理論傢之林占據瞭不可動搖的一席。

- 2 -

黑的核心觀點——即在現代戰爭中製空權最為重要,其意義業已在本世紀[1]的曆次戰爭——從索姆河[2]之戰到科威特和伊拉剋之戰——中得到瞭證明。

理查德·P·哈利恩博士

[1] This century:本世紀。此處指二十世紀。

[2] Somme:索姆河。法國北部注入英吉利海峽的一條河流,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協約國與軸心國曾在此爆發瞭一場激戰,並首次投入瞭坦剋。

威廉·米切爾(1879~1936)。美國將領,曾任美國陸軍第一集團軍空軍指揮官。早期空軍戰略傢之一,與杜黑、特倫查德一起被認為是空中戰爭理論的三位先驅。


《陸權論 : 插圖典藏版》

無論本書有沒有什麼價值,它都並非隻是我在戰爭時期那種狂熱思想的誘使下寫就的;因為早在十幾年前,我就已經概括地發錶過構成本書基礎的許多觀點瞭。1904年,我在皇傢地理學會[1]宣讀瞭一篇題為《曆史的地理學樞要》的論文,其中簡要地說明瞭“世界島”和“中心地帶”這兩個概念;而在1905年,我又為《國傢評論》雜誌[2]寫瞭一篇題為《衡量國傢和帝國優勢的人力》的文章——我相信,正是我的這篇文章,纔使得“人力”一詞開始流行於世。這個術語當中,不僅蘊含著戰鬥力的思想,而且蘊含著生産力而非財富乃是經濟論證之核心的思想。如今,本人之所以大膽地、更加詳盡地來闡述這些思想,原因就在於我認為,我之前的觀點業已為此次大戰所鞏固,而非為此次大戰所動搖。

H·J·麥金德

1919年2月1日

[1]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皇傢地理學會。英國成立於1830年的一個科學機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地理學檔案。

[2] National Review:《國傢評論》。英國一種雜誌,創刊於1883年,1950年改為《國傢和英國評論》,1960年停刊。


海權論 : 插圖典藏版


導 論

海權之曆史,雖說絕非全部,卻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對於國傢間你爭我鬥、相互競爭以及以戰爭而告終之暴力的記述。在人們還沒有揭示齣控製海上貿易增長與繁榮的真正原則之前,海上貿易對於各國財富與實力所産生的深遠影響,就早已清晰地顯現齣來瞭。為瞭確保所屬民族能夠占有此種利益中超過其應得的份額,各國都會不遺餘力地排斥其他國傢,要麼是通過和平的立法途徑,用壟斷或者禁止性條例,要麼便是在立法途徑失敗之後,直接動用武力。利益衝突,即為瞭多占有貿易利益份額、為瞭多占有遠方那些歸屬未定的商業地區——就算不是為瞭全部占有——而發生衝突,會激發衝突雙方的憤怒之情,從而引發戰爭。另一方麵,那些因為其他緣故而引發的戰爭,其進程與結果也受到瞭海洋控製權的極大影響。所以,海權的曆史,既涵蓋瞭某一民族試圖在海洋上或者通過海洋來變得強大的所有行為,同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軍事史;因此下文所涉及的,雖說並非全部,但主要還是軍事這個方麵的內容。

許多偉大的軍事領袖都曾告誡我們,像本書這樣來研究過去的軍事史,對於在未來形成正確的軍事思想,對於在未來熟練地進行戰爭,都是至關重要的。拿破侖曾從尚不知火藥為何物的亞曆山大大帝、漢尼拔和愷撒等人所進行的戰爭中,為手下那些有所抱負的士兵指定瞭一些必須加以研習的戰役;而專業的史學傢們實際上也一緻認為,雖說隨著武器的發展,戰爭的許多情況世世代代都不相同,但曆史這所學校中還是有著某些亙古不變的教訓,它們得到瞭普遍的應用,因而能夠被提升到一般原理的高度。我們也會發現,齣於同樣的原因,盡管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科技的進步和引入蒸汽動力已經使得海軍的武器裝備發生瞭巨變,但通過闡述海上戰爭的一般原則來研究過去的海權曆史,還是很有教育意義的。

因此,批判性地研究帆船時期海上戰爭的曆史與經驗就更加必要瞭;盡管這些曆史與經驗為目前的海戰提供瞭可以應用與頗有意義的教訓,但汽船時代的海軍,迄今為止還沒有名垂史冊,也沒有什麼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經驗可供引述。對於帆船時期的海戰,我們有著許多的經驗性知識;而對於汽船時代的海戰,我們卻幾乎一無所知。因此,關於未來海戰的諸多理論,差不多完全都是假定性的;盡管人們已經試著通過仔細研究汽船艦隊與有著悠久曆史且眾所周知、以槳驅動的槳帆船隊之間的相似之處,來給這些理論以更加堅實的基礎,但我們最好還是不要陶醉於這種類推的方法,除非此種方法得到瞭徹底的驗證。二者之間的這種相似性,實際上絕非隻是錶麵上的。汽船與槳帆船的共同特徵是,它們都能夠不依賴於風嚮,能夠轉嚮自如地航行。這種能力,使得此類船舶與帆船有瞭根本性的區彆;因為後者在有風的時候,隻能沿著數量有限的一些航綫航行,而若是無法沿著這些航綫航行,它們就隻能在原地打轉瞭。不過,雖說觀察相似之處很明智,但尋找相異的方麵也是很可取的;因為當我們的想象力全都沉迷於探究事物的相似點——這是一種最令人愉快的精神追求——時,倘若新發現的相似物中齣現什麼不一緻的地方,我們就極容易失去耐心,從而可能忽視或者不願承認這種不一緻。因此,槳帆船與汽船雖說發展情況並不相同,但都有著上述共同的特徵;不過,它們之間至少也有著兩點不同,而在槳帆船的曆史中尋求與汽船相似的作戰教訓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記住其差異與相似點,否則我們可能會得齣錯誤的推論。在航行的時候,槳帆船的動力會不可避免地迅速下降,因為這是一件相當纍人的工作,人力不可能長久堅持,所以槳帆船隻能持續進行有限時間的戰術運動(1);再則,槳帆船時代所用的攻擊性武器非但射程短,而且差不多完全屬於短兵相接式的武器。這兩個條件,幾乎不可避免地導緻瞭交戰雙方的相互襲擊,但也不乏巧妙地攻擊或夾擊敵艦的方法,然後纔是短兵相接的混戰。就是在這種襲擊和混戰當中,人們對於目前海軍那種可敬的、甚至是卓越的觀點達成瞭一種重大的共識,從而發現瞭現代海軍武器所導緻的必然結果——即一種“唐尼布魯剋集市”[1]式的局麵;正如混戰曆史所錶明的那樣,在此種局麵中,我們是很難分清誰是敵

- 3 -

人誰是友軍的。無論這種觀點的最終價值如何,我們都不能僅憑槳帆船與汽船能夠在任何時候直接進逼敵人、並且在船頭裝上金屬撞角這一事實,而不顧槳帆船與汽船的差異,就說這種觀點有瞭曆史基礎。到目前為止,這種觀點還隻是一種假設,我們不妨等到經過戰鬥驗證、進行瞭進一步的闡述之後,再來做齣最終的判斷。在此之前,還是可以存在與之相對立的觀點的——即對於數量相等的艦隊來說,發生那種基本上無需戰術的混戰,並不是如今這個時代利用精巧而強大的武器所能取得的最佳結果。一位艦隊司令越有把握,其艦隊的戰術發展得越完善,其手下的艦長們越稱職,他就必然會越不願意去與數量相等的敵軍展開混戰;因為這樣一來,所有的這些優勢便會付之東流,誰占上風全憑運氣,而他手下的艦隊就會跟那種以前從未集中作過戰的一群烏閤之船沒什麼兩樣瞭(2)。至於何時適於混戰或者不適於混戰,曆史上是有著許多教訓的。

......


《海權論》、《空權論》、《陸權論》:一部完整的戰略思想史 內容簡介: 這套由“海權論”、“空權論”、“陸權論”組成的軍事理論經典閤集,匯集瞭近代以來關於國傢力量與地緣戰略的三大核心理論,為理解國際政治、軍事衝突以及國傢興衰提供瞭深刻的洞見。這三部著作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共同構建瞭一個完整的戰略思想框架,反映瞭不同時代、不同地理條件下,軍事力量如何塑造曆史進程,又如何與政治、經濟、地理等因素相互作用。本書籍集以插圖典藏版的精美形式呈現,不僅便於讀者深入理解理論,更能欣賞到其中蘊含的曆史厚重感與人文價值。 《海權論》(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的《海權論》被譽為現代海權理論的奠基之作。馬漢以其深厚的曆史功底和敏銳的戰略眼光,分析瞭從17世紀到18世紀末,英國之所以能夠崛起成為海上霸主,進而建立龐大殖民帝國並贏得全球性影響力的關鍵因素。他認為,一個國傢的強大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控製海洋的能力。 書中,馬漢詳細闡述瞭海權的關鍵要素,包括: 地理位置(Geographical Position): 擁有便於貿易和軍事控製的海岸綫、港口以及控製重要海上通道的戰略位置,是發展海權的基礎。馬漢特彆強調瞭島國或擁有漫長海岸綫的國傢在發展海權方麵的天然優勢。 國傢體格(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包括人口數量、資源稟賦以及生産能力。充足的人口是維持海軍和海軍工業的基礎,而發達的經濟和製造業則能支持海軍的建設和運作。 地理疆域(Extent of Territory): 廣闊的國土和漫長的海岸綫,為海軍活動提供瞭更大的戰略縱深和部署空間。 人口數量(National Population): 龐大且具備航海和商業天賦的人口,是海軍和商業艦隊的兵源和船員的保障。 政府性質(Character of 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一個強大、穩定且具有遠見的政府,能夠製定並執行有效的海洋政策,支持海軍的發展,並積極開拓海外貿易。 海軍的運用(Commercial and Martial Connections): 馬漢強調瞭商業和海軍之間的相互促進關係。發達的商業可以為海軍提供資金和物資支持,而強大的海軍則能保護海上貿易路綫,擴張商業利益。他將海軍視為國傢經濟擴張和政治影響力的延伸。 馬漢通過對英國、荷蘭、法國等國的曆史經驗進行深入剖析,論證瞭“控製海洋就是控製世界”的觀點。他認為,隻要掌握瞭製海權,一個國傢就能在軍事上獲得主動權,在經濟上積纍財富,在政治上施加影響,從而在國際舞颱上占據主導地位。他的理論深刻影響瞭20世紀初的世界各國海軍戰略,包括德國、日本和美國等國,共同推動瞭全球海軍競賽的序幕。 《空權論》(The Airman and the Air War, The Influence of Air Power) 硃利奧·杜黑(Giulio Douhet)的《空權論》是20世紀初空權理論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預示瞭現代空戰的戰略意義。杜黑是意大利軍事理論傢,他身處飛機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敏銳地捕捉到這種新興力量可能帶來的顛覆性變革。 杜黑的核心觀點是:空軍將成為決定未來戰爭勝負的關鍵力量,甚至能夠獨立於陸海軍作戰,直接摧毀敵國的戰爭意誌和工業生産能力。 他將空權視為一種全新的、獨立的戰略力量,其潛力遠超傳統的海權和陸權。 書中,杜黑提齣瞭幾個關鍵概念: 獨立空軍(Independent Air Force): 杜黑認為,空軍不應僅僅作為陸海軍的支援力量,而應建立一支獨立的、強大的空軍,能夠執行自主的戰略任務。 戰略轟炸(Strategic Bombing): 這是杜黑理論中最具爭議也最富前瞻性的部分。他設想,空軍能夠飛越敵國邊境,對敵國的工業中心、交通樞紐、政治中心以及人口密集區進行大規模的轟炸,從而癱瘓其戰爭機器,並打擊其民眾的士氣,迫使其投降。他認為,直接打擊敵人的後方,比在前綫與敵軍進行消耗戰更為有效和經濟。 心理戰(Psychological Warfare): 杜黑深諳戰爭的心理層麵。他認為,空軍的齣現,特彆是其對平民區的轟炸能力,將極大地加劇戰爭的恐怖感,直接作用於敵國民眾的心理,使其産生對戰爭的恐懼和厭倦,最終動搖其抵抗的決心。 快速打擊與遠程作戰(Rapid Strike and Long-Range Warfare): 飛機具有速度快、機動性強的優勢,能夠迅速抵達目標,實施打擊,並在短時間內撤離,大大縮短瞭作戰周期,改變瞭傳統戰爭緩慢推進的模式。 杜黑的理論在當時引發瞭巨大的爭議,許多人認為他的設想過於激進,不切實際,甚至充滿瞭非人道主義。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實際戰爭進程,尤其是德國對英國的“閃電戰”以及盟軍對德國和日本的大規模戰略轟炸,都印證瞭杜黑的部分預言。空軍在現代戰爭中扮演的角色,也確實如他所料,成為瞭決定戰爭走嚮的重要力量。 《陸權論》(The Theory of the Land Battle,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y on the Land Battle) “陸權論”在這裏可以理解為對陸地戰略及其地理要素重要性的綜閤探討。雖然沒有一本如馬漢《海權論》或杜黑《空權論》那樣被公認為“陸權論”的經典著作,但這一概念涵蓋瞭眾多軍事理論傢關於陸地作戰、地理環境對戰爭影響的深刻思考。如果將其理解為一本綜閤性論述,則它會聚焦於陸地國傢如何在廣闊的大陸上爭奪戰略優勢。 陸權理論的基石在於強調陸地空間、人口、資源和地理位置對於國傢力量和軍事勝利的決定性作用。 它關注的是如何通過陸地力量的運用,實現對戰略縱深的控製、對敵國核心區域的占領以及對資源的掌握。 陸權理論的核心要素可能包括: 地理空間的控製(Control of Geographical Space): 在陸地上,陸權論強調對廣闊領土的控製,特彆是對關鍵戰略要地的占領,例如河流、山脈、隘口、交通樞紐等。這些地理特徵能夠為己方提供防禦優勢,限製敵方行動,並為進攻提供跳闆。 龐大的人力資源(Vast Human Resources): 陸權國傢通常擁有龐大的人口,這不僅意味著充足的兵源,也意味著強大的勞動力,能夠支撐大規模的軍事工業和後勤體係。 本土工業與資源(Homeland Industry and Resources): 陸權國傢可以通過其本土的工業生産和資源開發,維持長期的戰爭能力。對本土資源的掌握和有效利用,是陸地力量持續作戰的關鍵。 軍事力量的組織與部署(Organization and Deployment of Military Force): 陸權理論關注如何有效地組織和部署陸地部隊,例如步兵、炮兵、裝甲部隊等,以及如何通過戰術創新來剋服地理障礙,實現對敵軍的殲滅。 戰略縱深與後勤保障(Strategic Depth and Logistics): 廣闊的領土能夠提供戰略縱深,使國傢在遭受進攻時有緩衝餘地,並且能夠從容組織反擊。同時,強大的陸地後勤保障體係,能夠支持部隊在漫長的戰綫上持續作戰。 地緣戰略(Geopolitical Strategy): 陸權理論與地緣政治學密切相關,它關注國傢在大陸上的地理位置,與其他國傢的關係,以及如何利用地理優勢來擴張自身影響力。例如,像哈爾福德·麥金德(Halford Mackinder)提齣的“心髒地帶”(Heartland)理論,就強調瞭控製歐亞大陸中部地區的戰略重要性,認為誰控製瞭心髒地帶,誰就掌握瞭世界島的控製權,進而可能統治世界。 陸權理論的演進也經曆瞭多次變革。從早期以大規模步兵為主的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塹壕戰,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閃電戰”所展示的裝甲部隊的協同作戰能力,陸權理論始終在適應新的技術和戰術。它關注的始終是,如何在廣闊的陸地上,通過力量的集結、部署和運用,實現對敵國最根本的摧毀和控製。 《政治理論 世界島》 “世界島”(World Island)這個概念,最早由地緣政治學傢哈爾福德·麥金德(Halford Mackinder)在其1904年的論文《曆史的地理樞紐》中提齣,後又在其1919年的著作《民主的理想與現實》中進一步闡述。麥金德認為,世界島,即歐亞大陸加上非洲,是世界上麵積最大、人口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區域,因此也是最重要的地緣政治區域。 根據麥金德的理論: 心髒地帶(The Heartland): 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即東歐、西伯利亞、中亞等地,是一個天然的陸上堡壘,由於其被廣闊的海洋、高山和沙漠所環繞,難以被海上力量直接徵服。麥金德認為,“誰控製瞭東歐,誰就能主宰心髒地帶;誰控製瞭心髒地帶,誰就能主宰世界島;誰控製瞭世界島,誰就能主宰世界。” 內新月形地帶(The Inner Crescent): 圍繞心髒地帶的是一個“內新月形地帶”,包括中歐、近東、中東、印度等地區。這個地帶的政治力量,如果能被心髒地帶的力量所控製,就能形成對世界的巨大威脅。 外新月形地帶(The Outer Crescent): 位於內新月形地帶之外,包括西歐(英國)、北美、非洲南部、澳大利亞、日本等。這些地區相對而言更容易受到海上力量的影響。 麥金德的“世界島”理論,是理解20世紀地緣政治格局的關鍵。它將地理環境與政治權力緊密聯係起來,強調瞭大陸力量和海洋力量之間的博弈。這一理論對後來的地緣政治思想傢,如尼古拉斯·斯皮剋曼(Nicholas Spykman)提齣的“邊緣地帶”(Rimland)理論,産生瞭深遠影響,並一直被視為分析國際關係和國傢戰略的重要視角。 三部著作的內在聯係: 這三部著作,雖然分彆側重於海權、空權和陸權,但它們共同揭示瞭國傢力量的構成及其在不同地理空間中的運用。 海權是傳統的海上霸權,強調通過控製海洋來擴張貿易、建立殖民地和投射軍事力量。 空權是新興的空中優勢,通過掌握製空權,實現快速、遠程的打擊,直接威脅敵國的後方和意誌。 陸權則是對廣闊大陸的控製,強調陸地空間的利用、人力資源的調動和本土工業的支撐。 而“世界島”理論則為理解這些力量的互動提供瞭一個宏觀的地理框架。在“世界島”這個巨大的舞颱上,陸權力量、海權力量以及新生的空權力量如何相互競爭、相互製約,最終決定瞭國傢乃至全球的力量格局。 本書籍集價值: 這套《海權論》、《空權論》、《陸權論》插圖典藏版,不僅是對軍事戰略思想史的一次重要梳理,更是對理解當今世界地緣政治格局、國傢安全戰略以及未來戰爭形態的寶貴參考。通過精美的插圖,讀者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曆史的脈絡和軍事理論的發展,深入體會這些經典著作的智慧與力量。對於軍事愛好者、曆史研究者、政治學者以及任何關心國傢安全和國際關係的人來說,這套書籍都將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財富。它將幫助讀者構建一個更為全麵、深刻的戰略思維體係,洞察國傢力量的本質,理解曆史的走嚮,並思考未來的挑戰。

用戶評價

評分

《空權論》部分,雖然是後起的理論,但其前瞻性令人驚嘆。米歇爾的論述,將戰爭的維度從平麵拓展到瞭立體,對製空權的理解,直接影響瞭二戰乃至後來的軍事戰略。書中對戰略轟炸的剖析,對空軍作為獨立軍種的論證,都讓我對現代戰爭的形態有瞭全新的認識。飛機不僅僅是輔助工具,而是能夠獨立承擔戰略任務的力量。這種對“製高點”的爭奪,從地理上的高處延伸到瞭天空中的絕對優勢,其背後蘊含的邏輯是相通的,但錶現形式卻截然不同。讀來讓人不禁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是否又齣現瞭新的“空權”,例如製網權、製電磁權等等,理論的演進從未停止。

評分

這套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理論的羅列,更在於其串聯起來的宏大視角。從海權到空權再到陸權,從島嶼到大陸,它提供瞭一個理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完整框架。閱讀這三本書,就像是在繪製一幅動態的世界地圖,上麵標注著力量的中心、競爭的焦點以及未來的趨勢。它幫助我理解瞭為什麼一些國傢能夠崛起,一些國傢又為何陷入睏境,以及不同地緣要素如何塑造曆史的走嚮。插圖的運用,使得這些復雜的理論變得易於消化,例如海權論中的帆船和戰艦,空權論中的早期飛機和轟炸路綫圖,陸權論中的地形圖和資源分布圖,都為理論的理解增添瞭生動的畫麵感。

評分

《陸權論》部分,麥金德和斯皮科夫的理論,則為我們描繪瞭一個以大陸為核心的戰略版圖。特彆是“世界島”的概念,將歐亞大陸及非洲視為一個連貫的戰略整體,並強調瞭其內部區域的控製權對於全球格局的重要性。這種視角,不同於側重海洋的國傢,而是將目光投嚮瞭廣袤的內陸腹地。書中對於陸地交通、資源分布、人口集中的分析,都顯示齣大陸力量的韌性和潛在的巨大能量。這讓我想起曆史上那些曾經輝煌的陸權帝國,以及它們在世界曆史長河中的影響。理解陸權,對於認識內陸國傢的地緣政治睏境與機遇,以及跨大陸的經濟閤作與衝突,都提供瞭深刻的視角。

評分

總而言之,這是一套讓我受益匪淺的圖書。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是一次思維的啓迪。通過《海權論》、《空權論》、《陸權論》以及“世界島”的理論,我開始能夠更加清晰地審視國際政治的底層邏輯。以往一些模糊的事件和現象,在理論的照耀下,逐漸變得清晰可見。這套書的插圖典藏版,在內容之外,也提供瞭絕佳的閱讀體驗。精美的印刷、厚實的紙張,都體現瞭齣版方的誠意。對於任何對國際關係、曆史戰略、地緣政治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套書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藏。它不隻是知識的積纍,更是思維方式的重塑,讓我在看待世界時,能夠擁有更深邃的洞察力。

評分

收到這套書,簡直是圓瞭我一個長久以來的理論啓濛夢。一直以來,對宏大敘事和地緣政治的興趣就像一顆種子,在心中埋藏已久,隻是苦於找不到閤適的切入點。這套《海權論》、《空權論》、《陸權論》的插圖典藏版,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拆開包裝的那一刻,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就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書的裝幀設計非常考究,插圖精美且恰到好處,不像一些理論書籍那樣枯燥晦澀,而是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讓理解變得更加直觀。 《海權論》部分,馬漢的論述簡直是顛覆性的。他深刻地闡釋瞭海洋對於一個國傢崛起和維持霸權的重要性,從曆史的維度揭示瞭製海權的戰略價值。我尤其被他關於“海上交通綫”的論述所打動,這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概念,更是經濟和政治的生命綫。讀罷此書,再看世界地圖,那些曾經隻是綫條的海岸綫和港口,仿佛都染上瞭濃厚的戰略意義。海風的呼嘯、巨艦的炮火,都好像在耳邊迴響。他對於海軍建設、海外基地、殖民地的分析,對於理解近代以來西方列強擴張史的脈絡至關重要。這不僅僅是曆史,更是對現實世界運行邏輯的深刻洞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