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1703 张立宪主编读库丛书MOOK)2017年第三期 《大舅回乡》+《盲流》

读库1703 张立宪主编读库丛书MOOK)2017年第三期 《大舅回乡》+《盲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读库
  • 张立宪
  • MOOK
  • 文学
  • 短篇小说
  • 农村
  • 社会
  • 底层
  • 中国当代文学
  • 现实主义
  • 乡土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百尺楼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5905
商品编码:12717463192

具体描述

本信息

 

丛书名

读库丛书

书名

《读库1703》

作者/译者

张立宪主编

ISBN

978-7-5133-2590-5

定价

30.00元

出版时间

2017年4月

装帧

平装

开本

/成品尺寸

32k/185*125

印张/页码

11印张/352页

实际字数

220千字

作者介绍

主编:张立宪

内容介绍

本辑《读库》是2017年第三期,包含九篇文章:《大舅回乡》、《盲流》、《远去的背影》、《“爱乐”之梗》、《浮生(续二)》、《琳琅满堂》、《极限玩家》、《时差》和《分裂时代的前夜》。

张冲波的大舅狄丰义1949年离开家乡与亲人,随国民党到台湾。生前,他一共回过大陆五次。《大舅回乡》记述了流落台湾的大舅这五次返回大陆探亲的经历,以及家族成员的不同命运。骨肉分离多年,父母生死未卜,妻女音讯渺茫,只身漂洋过海……大舅身在台湾,却始终心怀对家国故土的眷恋。

骆武英,生于1931年,河南省卢氏县杜关镇民湾村人。《盲流》是由他口述,骆淑景记录整理的。骆武英幼年在战乱中度过,“土改”时,十七岁的他逃到山里跟师傅学会了木匠手艺,从此靠这个养家糊口。从1969年到1971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骆武英自河南到山西,颠沛流离,受尽磨难。这篇回忆录,以亲身经历和个人视角,描绘了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

李怀宇走访文化名家多年,《读库》曾刊发过他访问周有光、廖冰兄、许倬云、张充和、余英时等先生的文章。《远去的背影》记录了他与辛丰年、吴冠中、王钟翰、范用、车辐等诸位先生的采访交流。

当前的歌舞片已经不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那样普遍了。虽然偶能见到,但大都无法再现歌舞片鼎盛时期的天真与烂漫。2016年的电影《爱乐之城》对歌舞片的探索并未拘泥于形式,也延伸至故事层面,既有传承,也有革新,还加入了导演对于爵士乐的小趣味,因此显得层次丰富、现代感十足。《“爱乐”之梗》就细细梳理了电影《爱乐之城》中几十处细节,从中可以管窥其他影片的影子。

继《读库1505》的《浮生》和《读库1606》的《浮生(续)》之后,作者任晓雯继续她的“浮生”系列,《浮生(续二)》通过白描多个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构成群像,完成了一场关于历史的微观叙述。本文的素材依然来自任晓雯对人物的当面采访与翻阅口述材料,用非虚构的手法趋近人性的真实。她在创作中还加入文言和沪语,令细节更加充实,也使人物形象更具地域性。

琳琅阁是日本东京都内*老牌的汉学书店(创建于1875年),它“多有中国难得之书”的口碑在晚清士大夫中流传广泛。在《琳琅满堂》中,尹敏志广泛搜集史料,精心梳理了清朝与日本名士到此访书的片断,以及一百多年来琳琅阁书店的变迁。

极限片是极限明信片的简称,由明信片、邮票和戳记三大要素组成。极限片的“极限”,就是*大限度的接近。在《极限玩家》中,“漫邮记”系列的作者谭夏阳借由四十余张极限片,展现了几十年前工农生产、教育科研、体育运动等领域的场景。

由于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人处于不同的时区,因此形成的时差曾经给过去的人带来过极大的不便。直到1986年,全世界的时间才得以统一。通过《时差》一文,能看到电报、铁路以及天文学家对此的推动与促进。

近代以前,中国大的威胁不是来自海洋,而是草原。游牧社会人口少、经济落后、组织形态原始,虽然机动性强,但总体上在与农耕社会中的交锋中落于下风。然而,汉晋之际中国内地战乱频仍,瘟疫、饥荒接踵而至,胡汉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刘勃的《分裂时代的前夜》追述了这段骚动不安的历史,揭示大变乱来临的背后缘由。

目录

1-40大舅回乡       张冲波

41-64盲流       骆武英 口述/骆淑景 记录整理

65-125远去的背影       李怀宇

126-187“爱乐”之梗       亓冠奇

188-214浮生(续二)       任晓雯

215-237琳琅满堂       尹敏志

238-313极限玩家  谭夏阳

314-330时差      周烨

331-345分裂时代的前夜   刘勃


《读库1703 张立宪主编读库丛书MOOK)2017年第三期》是一本集结了丰富思想与深刻洞察的读物。本期聚焦于时代变迁下个体命运的轨迹,通过一系列精选文章,试图勾勒出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精神图景与生活百态。 本期杂志尤其关注了“大舅回乡”这一具有普遍性与象征意义的群体现象。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许多曾经远离家乡、闯荡都市的“大舅”们,或因年岁渐长,或因时代变迁,开始重新审视并选择回归故土。这种回归,不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是情感上的重塑,是身份认同的再确认。杂志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细腻的人物访谈以及富有温度的叙事,展现了“大舅们”在回乡过程中所面临的文化冲突、代际隔阂、以及他们与日渐陌生的家乡之间建立新的联系的努力。这些故事,或温馨感人,或引人深思,勾勒出在城市化浪潮中,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交织下的复杂情感与生活图景。读者将能从中看到,个体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寻找归属,如何在变化中坚守或重塑自我。 同时,本期也深入探讨了“盲流”这一长期存在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议题。“盲流”,作为一种对大规模、非计划性的人口流动现象的称谓,其背后承载着无数普通人的梦想、挣扎与无奈。杂志以多角度的报道,解构了“盲流”现象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因,分析了流动人口在城市中遇到的生存困境、身份歧视以及他们在异乡寻求立足的艰辛历程。这并非仅仅是冰冷的统计数据,而是通过鲜活的个体故事,将那些被淹没在宏大叙事下的“盲流”群体拉回到公众视野。从他们的视角出发,读者能够理解他们的付出与牺牲,感受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并对这一群体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杂志试图提供一种更具同理心的视角,去理解和面对这一社会现象,而非简单地标签化和排斥。 《读库1703》通过对“大舅回乡”与“盲流”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话题进行深入挖掘,展现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深刻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个体命运产生的巨大影响。本期杂志所呈现的内容,既有对宏观社会现象的冷静分析,也有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深情关照。它鼓励读者跳出固有的认知框架,去理解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浮沉的普通人,去感受他们复杂而真实的生活。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回乡”与“流动”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社会变迁、个体生存状态以及时代精神的深度解读。它以其一贯的深刻、诚恳和人文关怀,为读者提供了一次触及时代脉搏、理解社会肌理的阅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库》这本杂志,简直就是一本打开就能沉浸进去的宝藏。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和一位博学的老友促膝长谈,他娓娓道来,你则全神贯注,时而惊叹,时而沉思,时而扼腕,时而会心一笑。它不像那些速食的刊物,只提供一些碎片化的信息,而是有着一种温润的厚度,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扎实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我尤其喜欢它那种不温不火的叙述方式,不矫揉造作,也不故弄玄虚,就是把故事讲给你听,把道理摆给你看。那些人物,那些事件,无论年代远近,无论地域何方,都被赋予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或者就发生在你的身边。它让你在纷繁的世界里,找到一种沉静的力量,一种对生活本真的探寻。这种感觉,就像是在喧嚣的都市里,偶然发现了一片宁静的竹林,空气清新,光影斑驳,让人心旷神怡。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慰藉。

评分

有一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像是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找不到方向,也找不到力量。是《读库》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伸出了援手。它就像是一盏灯,照亮了我迷茫的内心。我记得有一次读到一篇关于历史的回顾,不是那种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那些文字,没有激昂的评论,也没有简单的褒贬,只是冷静地陈述,却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复杂。它让我明白,我们个体,虽然渺小,但同样是历史的一部分,同样承载着时代的重量。这种认识,让我不再感到孤立无援,而是找到了一种与过去、与时代连接的感觉。它提供了一种更广阔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眼前的琐碎,去审视自己,去理解世界。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是《读库》独有的魅力,它让你在阅读中,实现一种精神上的超越。

评分

《读库》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它总能挖掘出那些被遗忘的故事,那些被忽视的人物。它不像其他媒体那样,追逐热点,而是有一种“逆流而上”的勇气,去关注那些真正值得被记录和被铭记的东西。每一次翻开,都像是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那里有我从未听说过的人,从未了解过的经历,但读进去之后,却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鸣。它让我明白,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无数个精彩的故事,正在被悄悄地讲述着。它拓宽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认知,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敬畏。它是一种“看见”的力量,让你看到那些本应被看见的,理解那些本应被理解的。这种发现的乐趣,这种知识的积累,让我欲罢不能,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滋养。

评分

我特别欣赏《读库》那种“返璞归真”的文字风格。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就是用最朴素、最真诚的语言,去讲述一个故事,去描绘一个人,去展现一种情感。这种平实的力量,反而更能打动人心。它让你感受到的是一种真实,一种不加修饰的生命力。就像是看着一位老匠人,用最简单的工具,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你会被他的技艺所折服,更会被他那份对技艺的专注和热爱所感动。在《读库》里,我看到了太多的“老匠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默默地耕耘,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人生的篇章。它让我重新认识到,真正的价值,往往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里,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发现,去品味。这种对“慢”的尊重,对“真”的追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评分

我一直觉得,《读库》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那种“不讲道理”的讲道理方式。它不会直接给你灌输什么“人生哲理”或者“成功秘诀”,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一点点渗透进你的内心。就像那次读到一篇关于某个普通人如何坚守自己小梦想的文章,字里行间没有大张旗鼓的励志口号,却能让你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韧性。你会在那些平凡的细节中,看到闪光点,看到坚持的力量,看到人性的温暖。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更深刻。它让你明白,生活的美,并不总是在波澜壮阔的史诗里,更多时候,它藏在细水长流的平凡之中。每一次读完,都感觉心里被某种东西充盈了,不一定是具体的知识,更多是一种对生活更深的理解和热爱。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让你在不经意间,学会如何去感受,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