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老了吗 文化 传统文化 中华书局 历史人物论述 文化评论【新华书店旗舰店】

中国文化老了吗 文化 传统文化 中华书局 历史人物论述 文化评论【新华书店旗舰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克木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评论
  • 历史人物
  • 中华书局
  • 文化
  • 历史
  • 新华书店
  • 国学
  • 论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凤凰新华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4195
商品编码:1274476402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传统,我们逃不开、割不断,就像孙悟空的筋斗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金克木用智慧用学术拨开重重迷雾,让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

  当代 学者、金克木先生高足钱文忠教授推*——大家喜欢他的散文随笔,喜欢他的文化评论,其实也就是一句话,被他字里行间的智慧迷倒了。他的智慧何以洋溢着摄人心魂的神秘?要回答这个问题,毕竟还是要好好想想他的学术的。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到底怎样才能读懂。金克木有着惊人的披沙拣金的能力,拨开重重迷雾,呈现传统文化内核。这其中有他寻找到的文献之根,有他对“无文”文化的探隐,有他对历史人物的论述。这也是本书的三条脉络。让我们一起翻阅这本书,解开“中国老了吗”“中国的文化老了吗”的答案吧!

作者简介

  金克木,生于一九一二年,字止默,笔名有辛竹、维谷等,祖籍安徽寿县,出生在江西。 学者、文学家、翻译家。一生经历传奇,三十年代赴北平求学,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在北京大学当过图书馆管理员。后来辗转各地,做过记者、教员。一九四三年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学习梵文和巴利文。回国后历任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教梵文、巴利文、印地语等。金克木不仅精通多种语言,而且学贯中西,在国学、中外文化交流学、比较文学等方面也颇有建树。著有《蝙蝠集》、《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旧巢痕》、《文化的解说》、《旧学新知集》等。二〇〇〇年八月,金克木逝于北京,临终遗言:“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精彩书评

  “像金先生那样博学的长者,并非只此一人;但像他那样保持童心,无所顾忌,探索不已的,可就难以寻觅了。以“老顽童”的心态与姿态,挑战各种有形无形的——包括难以逾越的学科边界,实在是妙不可言。”

  ——陈平原

  “比起历史上的杂家,金克木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学问之杂是可以肯定的,后无来者也可以基本断言,除非人类*终能摆脱讲究“专业”的时代。”

  ——张汝伦

目录

编选说明.....1

智慧与学术的相生相克(钱文忠).....1

辑一

传统思想文献寻根.....3

古书试新读.....15

世纪末读《书》.....20

上古御前的会议.....33

兵马俑作战.....36

读《西伯戡黎》.....40

《春秋》符号.....43

《春秋》数学·线性思维.....54

重读“崤之战”.....60

《论语》是一部未来派的小说.....63

《论语》“子曰”析.....65

《论语》中的马.....77

《心经》现代一解.....86

《存在与虚无》·《逻辑哲学论》·

《心经》.....102

再阅《楞伽》.....118

辑二

无文的文化.....131

信息场.....147

显文化·隐文化.....168

治“序”·乱“序”.....183

轨内·轨外.....198

新诗·旧俗.....219

从孔夫子到孔乙己.....236

读书·读人·读物.....251

文化三型·中国四学.....258

试破文化之谜.....269

辑三

一梦三千年: 周公.....287

二圣.....292

荒诞颜回传.....295

公孙龙·名家·立体思维.....298

范蠡商鞅: 两套速效经济软件.....321

秦汉历史数学.....339

风流汉武两千年.....363

诸葛亮“家训”.....382

试说武则天.....385

九方子(又名《古今对话录》).....391

三访九方子.....406

秋菊·戴震.....410

孔乙己外传.....417

八俊图引.....427

平行名人传.....432


精彩书摘

  金克木语录(辑录)

  我想从文献中追中国传统思想之根,追到佛“法”的“六经”和孔、老的“道”的“六经”。……莫看枝叶茂盛四方八面,追到根只是一小撮。人人知道的才是根,但是彼此题目不同,作的文章不一样。

  传统是什么?我想指的是从古时一代又一代传到现代的文化之统。这个“统”有种种形式改变,但骨子里还是传下来的“统”,而且不是属于一个人一个人的。

  这类基因,个人有,民族、国家、帮会等比较巩固的集体也有,那就叫作传统。传统比个人基因更难认识,因为心理的、精神的成分更多。好比集体的潜意识,在许多人的行为上表现出来时,大家认为当然,一般不予追究,不以为意。不认识自己传统,仿佛不能直接看见自己的后脑,没有人会大惊小怪。想全面深入分析和理解集体传统很不容易。文献不足,思想难抓,看法各异,方法无定,于是往往是“言人人殊”,对于本身传统只好含糊了事或者争论不休了。

  从符号看到信息,从有文看到无文,从文化中考察民俗心态,这也是对文化继续试探作一点解说。

  不注意无“文”的文化,不重视历时最久范围最大的民俗心态,中国的有“文”的文化是说不清也说不全的。

  过去考察依据的是有文的文化的居多,加上一些考古所得的实物,不大重视无文的文化、大多数人的文化,或者说民俗心态。

  物是书,符号也是书,人也是书,有字和无字的书也都是书,读书真不容易啊!

  历史本身不管功罪、善恶,只认识发生事件的功能、效果。

  历史确实是数学,虽是人所创造,却不知道人的感情爱憎和道德善恶,只按照自己的隐秘公式运行。历史前面挂着从前城隍庙里的一块匾,上写着四个大字:“不由人算。”


  《论语》是一部未来派的小说

  金克木

  《论语》是一部未来派的小说《论语》是一部现代派或后现代派或未来派的小说。虽是两千几百年以前的作品,但恐怕要到公元二千年以后才有可能逐渐被人真正认识。

  我背诵《论语》,是在五岁前后。那时还不到“五四”,陈独秀才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刚刚开始,“批孔”不过是萌芽。从此一别《论语》,直到七十年代初期,不知为什么忽然“批孔”大潮掀起,《论语》又时兴。不过来潮快,退潮也快。到了八十年代才渐渐知道“批孔”只是借招牌,《论语》照旧是《论语》,从世纪初到世纪末,屡经风潮仍安然无恙。

  我过了八十岁才想起这位幼年老友,有了一点再认识: 原来《论语》是小说。

  小说必有人物,英雄或非英雄或反英雄。《论语》里的英雄是超英雄。他们又在往古,又在未来,又存在,又不存在。孔门首席弟子颜回就是一个。

  颜回这样的人物,《论语》里写了很多。不仅有只露一鳞半爪的神龙式人物,还有对话、故事、议论和人物互相穿插,突破时空程序,另有逻辑结构,越想越觉得奥妙无穷。说是小说,也是戏剧,既是文学,又是哲学,还是历史。总之,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想要找什么,它就有什么,而且可以非常现代化,甚至“超前”。开头第一句“学而时习之”的“之”是什么,我至今不知道。下半句是“不亦说乎”,一学习这个“之”,就不会不悦,那是什么?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假如学习而不“说”呢?那就不知道了。

  无力去查书抄书,只在脑袋里回想幼年背诵过的古书,记起来的一些话都不懂了,可是又有些懂了。原来古书可以当作现代新书。想把自己古代化,书就难懂。想把古书古人现代化,那就不难懂。两千年前的,一百年前的,前年去年的,昨天的,古话都可以化做今天或者明天的话。这就是说把文字语言当作可以含有各种意义因而能够传达各种信息的符号,只看你用什么密码本去破译。什么经史子集,禅师或朱熹或王阳明或其他人的什么“语录”都和最早的“语录”《论语》一样,和八八六十四卦形象的“爻辞”解说以及越来越多的直到今天明天的解说一样。这是不是人类文化中的中国特色?不敢说是,也不敢说不是,说不定。
  ……


《中国文化老了吗》 一本深度探索中华文化生命力与创新可能性的读本 在这本深入浅出的著作中,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史学功底,对中国文化这一宏大而复杂的议题进行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剖析。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的陈迹,而是着力于审视中国文化在漫长岁月中如何演变、传承,又如何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与挑战。 聚焦历史长河中的文化脉络: 本书并未回避中国文化中可能被视为“陈旧”或“过时”的面向,但其核心并非是简单地否定或赞美,而是深入探究这些文化元素产生的历史语境、其在不同时代的生命力以及它们如何与时俱进地被重新诠释。作者通过对一系列历史人物的论述,如孔子、老子、秦始皇、唐太宗、宋徽宗、曹雪芹、鲁迅等,展现了他们在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他们思想、艺术、政治实践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走向。这些人物的评述,不是简单的生平事迹回顾,而是对其思想精华、局限性以及在现代语境下的反思。例如,在论述儒家思想时,作者会探讨其作为一种伦理体系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从中汲取智慧以构建更和谐的现代社会。 文化评论的时代视角: 《中国文化老了吗》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回溯,更是一部面向当下与未来的文化评论。作者将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与当代的社会现象、科技发展、全球化趋势紧密结合,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性、创新性与再生性。本书关注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如“和合”精神、集体主义、家国情怀等,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与表达。同时,它也审视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文化如何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作者通过对诸如中国式管理、东方美学、传统节庆的现代转化等现象的评论,呈现了中国文化鲜活的生命力。 多角度的文化审视: 书中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非是僵化的、单一的。作者认为,真正的传统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注入新意、被创造性转化的。它既包含了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经典思想和艺术形式,也包括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悄然流传、与时俱进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本书也对一些被误读或被片面理解的传统文化现象进行了澄清和深入解读。 中华书局的文化担当: 作为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中国文化老了吗》承载着这家百年老店对中国文化的深厚责任感和传承使命。它汇聚了中华书局在文化研究领域的专业积累,以严谨的态度、深刻的见解,致力于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富有活力的中国文化形象。它不仅是学者研究的参考,也是每一个关心中国文化命运的普通读者的思想启迪之源。 阅读价值: 阅读《中国文化老了吗》,将有助于读者: 深化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理解: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深度解读,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和逻辑。 形成批判性思维: 学习如何以现代视角审视传统文化,辨析其价值与局限。 激发文化自信: 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与创新潜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拓展文化视野: 学习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引发对文化未来的思考: 思考中国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文化老了吗》是一次关于中华文化生命力的深度对话,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历史,审视当下,展望未来,共同探寻中国文化在新时代的意义与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读过不少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有些侧重于文学艺术,有些则深入探讨哲学思想。我尤其喜欢那些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来展现文化内涵的作品。这类书籍往往能让我感受到文化的温度,不至于让那些古老的智慧变得晦涩难懂。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想象书中所描绘的场景,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有时候,还会思考,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焕发出新的生机。我希望未来能读到更多这样引人入胜,又能发人深省的书籍,它们能够为我打开更多认识中国文化的窗口。

评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传统”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探讨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身位置的作品很感兴趣。它们不一定是对传统的歌颂,也不一定是全然的否定,而是试图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立联系,分析传统文化的基因如何影响着我们今天的行为和思想。我喜欢那些能够提供一种辩证的视角,既看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也承认其局限性的书籍。这样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为未来找到前进的方向。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打动我的图书,那种能够让我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甚至会改变我看待世界方式的书。有时候,一本关于历史的图书,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人性的探索,对文明演变的思考。我喜欢那些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厚的情感和智慧的作品,它们仿佛是一面镜子,让我能够照见自己,也照见那个宏大的世界。我希望我读到的书籍,能够带领我进行一场思想的旅行,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真理,去体验那些跨越时空的智慧。

评分

对于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探讨,我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泛泛而谈,要么陷入了某种固定的模式。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够真正触及文化核心,并且能够进行深刻剖析的作品。这种剖析,不仅仅是介绍文化现象,更是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探讨其存在的意义,以及在当下社会语境下的价值。我希望作者能够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同时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能够跳出传统的框架,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甚至挑战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提供一些表面的信息。

评分

我最近读到一本关于中国历史人物的著作,它没有像以往那样罗列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着重于从不同的角度,甚至是带着一些批判性的眼光来解读这些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作者仿佛是一位冷静的观察者,他不会轻易地为人物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试图剖析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时代背景的影响,以及他们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解读方式非常新颖,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以为已经定论的历史人物,发现他们身上有着更加复杂和多面的性格。这样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自己不只是在被动接受信息,更是在主动地参与到对历史的思考和讨论中,这种智力上的挑战和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