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內化成我們的性格,決定瞭命運。人的一生,就是在一遍遍輪迴童年的幸或者不幸。童年經曆如木馬程序一般寫進每個人的潛意識,精準控製著人生輪迴。打破輪迴從看見自己和孩子開始。
當“我”足夠清晰,“我愛你”纔可能真實有力。藉由一本書穿越迴自己的童年,也看到孩子的當下,用豐盛的愛款待兒時的自己和身邊的孩子,撫慰那個從不曾離開自己的、躲在陰影裏的小孩。接納並完善自己,教育是一種傳遞,當自己杯滿之後,孩子自然會順著對的方嚮一路蔓延。
尹建莉說“因為李雪的存在,我感到不那麼孤獨”;張德芬說李雪是“敢嚮自己開刀的人,撼動人心”;武誌紅說“在我和李雪的共同讀者中,很多人更喜歡李雪”;讀者說“五體通泰,初嘗自由”,所謂盛譽不過如此。
精打細磨足足一年,封麵由極具童真性情的水墨畫傢林曦繪製,插畫由靈性天成的著名漫畫傢阮筠庭親自操刀,這一條走嚮童年和內心的路要多美有多美。願我們及孩子都沉密神采,元氣淋灕。
任何事物,如果你覺得它美,那麼它一定暗閤瞭某種美的規律。
傢庭教育也一樣,一個孩子從呱呱墜地到健康幸福地長大成人,他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嗬護一定暗閤瞭自然發展的規律。
母嬰關係決定人生的起點。孩子通過內化與父母的情感關係來學習成長,童年的關係模式與長大後的事業、婚戀、養育等,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
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會把心理創傷傳遞給孩子,無論意識上多希望孩子不再受苦,但潛意識總在製造相同的陷阱。
愛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愛孩子,也是愛自己內在“受傷的小孩”。
教育的本質,其實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李雪
專業心理谘詢師,從事心理學研究近十年。創辦“初心心理”,從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詳解母嬰關係對人一生性格、命運的影響。
作為心理學專傢,李雪的獨特之處在於“去臉譜化”,把專業知識性感地錶達齣來,是一種難得的能力。她勇於袒露自己,用輕盈而深刻、溫暖而尖銳的文字,嚮讀者彰顯真相。
讀她的文字,你會痛,也會上癮,因為真相是如此殘忍而迷人。
李雪是少有的人纔,對心理問題,尤其是母嬰關係對個體生命深遠的影響看得透徹無比。當那麼多所謂的學者、專傢打著心理學的招牌鬍說八道時,有李雪這樣的人存在,真是一件令人安慰的事,讓我覺得自己不那麼孤獨。
——尹建莉
李雪的文字有種撼動人心的力量,並且具有療愈的效果。她從自己經曆的痛苦、被忽視的嬰兒期開始,一路分析傢長的種種無意識行為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毫不吝嗇地與大傢分享自己從中獲得的智慧。
——張德芬
在我和李雪共同的讀者當中,有很多人說更喜歡李雪。我由衷地覺得,李雪的文字中閃耀著一種特彆的東西,這種東西就是高智商和高覺知結閤的結果。她的敏感和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在這本書中體現得淋灕盡緻。
——武誌紅
李雪的思考和言論,明確地在反抗傳統教育,維護孩子的利益。我們看到,朝這個方嚮行進,傳統會死去,孩子擺脫傳統的虐待、形成獨立人格和自由心靈的目標指日可待。
——曾奇峰
01 覺察:遇見內在的嬰兒
親密是母嬰關係自然的狀態
孩子夜哭,因為需要你
睡眠訓練,給孩子的一生塗上灰暗底色
延遲滿足能力始於嬰兒期的及時滿足
退行,內在療愈的種子在發芽
02 態度:放下評判,全然看見
不乾擾孩子內在的成長節律
限製是僞造的愛
規則要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礎上
智力發展來自於體驗而非知識
好習慣無法培養,壞習慣隻因匱乏愛
不期望改變
父母的負麵投射創造瞭孩子的負麵現實
孩子與社會的關係就是與父母關係的投影
03關係:童年的溝通模式決定未來的關係模式
不同迴應,帶來不一樣的人生
不評判,隻確認感受
拒絕不等於傷害
孩子間的衝突不會引發創傷,但父母的乾預會
痛苦的中國式傢庭陪伴
父母無需完美,但需誠實
04內在:會痛的不是愛
沒有界限,隻因缺乏愛的能力
孩子不必為父母的錯買單
可以不原諒父母
控製是對孩子的情感勒索
溫和而堅定地“反控製”
傢庭秩序不可錯位
在生命早期,偏執的種子就已種下
輪迴之痛止於覺知
05外在:你配得起更好
真正的富養是內心豐盛流動
認為自己值得,財富就會追隨你
所有關於成功的信念都製約你成功
親密是母嬰關係自然的狀態
嬰兒在齣生的頭兩個月裏處於“正常自閉期”。這個階段的嬰兒對外界的反應很少,基本上隻有吃和睡。因為這時候在嬰兒的感覺裏,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就像還在子宮裏一樣,尚不存在外在的母親。母親的積極關注和陪伴,維持瞭嬰兒的這種“全能自戀”,即“世界與我一體,呼奶喚抱,無所不能”。
在“以嬰兒為中心”的母嬰關係裏,嬰兒自主地微笑,激蕩起母親的喜悅,母親也發自內心地對嬰兒微笑;嬰兒夜半啼哭,母親哪怕在另一個房間也會同時醒來,衝過去撫慰嬰兒。母親以嬰兒的感受為中心,與嬰兒共振,給予積極的關注與迴應。這是動物的本能反應。如果母親自身得到的愛比較少,更偏重頭腦,心靈的感應能力往往就會偏弱,尤其是當頭腦被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占據時,更容易遵循教條而不是心靈。
嬰兒的“全能自戀”得到較充分的滿足後,心智自然嚮前發展,逐漸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開,不僅僅關注自己,也開始關注彆人。愛嚮內灌注滿瞭,自然會流嚮外界。這就是所謂的“主客體分化”。完成這種分化後,嬰兒對世界産生瞭基本的信任,將來不會在遇到挫摺時想要毀滅一切。連環殺人狂、精神分裂癥等嚴重的人格障礙心理疾病,都有“全能自戀”重度受損的心理基礎。
沒有迴應,孩子的世界漆黑一片
哭聲免疫法、哭泣控製法等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 ,破壞嬰兒的“全能自戀”,讓他吃驚地發現“這個世界居然不如我所願,我哭的時候居然得不到及時迴應”。也許母親隻是掐著錶延遲瞭5分鍾迴應,但在尚未形成邏輯性空間思維能力的嬰兒的感覺裏,整個世界開始崩塌,地獄般的煎熬似乎永無盡頭。
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確實會有效,但其效應建立在嬰兒對母親及時迴應自己感到絕望的基礎上。一個生命帶著極大的愛和信任降臨,離開與自己一體的溫暖子宮,如果在生命初的幾年裏體驗到的都是絕望的滋味,那麼他一輩子的生命底色都將孤獨灰暗。3~6歲之間的心理創傷可以通過領悟分析來療愈,而絕望的母嬰關係通常需要持續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心理谘詢,來溫暖生命初的孤獨。這些坑人的育嬰法正在批量地為心理醫生製造著潛在客戶。
如果嬰兒在生命之初對獲得母親及時迴應感到絕望,他未來的人生容易走嚮兩個方嚮:一是非常乖,不敢對世界發齣自己的聲音,難以嚮彆人錶達需要,比如老好人、重度宅男宅女;另一種是無法忍受欲求暫時得不到滿足,經常歇斯底裏、沒有界限地索取。
“強迫一個嬰兒在沒有父母呼吸聲、沒有母親味道的地方睡覺,是以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為由對孩子施加的冷暴力。父母過早地讓孩子一個人睡,並不能使他獨立,反而會讓他産生被遺棄的恐懼感和對親人的依賴感。”法國心理學傢伊莎貝拉·費利奧沙告誡年輕的父母們,“隻有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孩子纔能走嚮獨立。”
很多媽媽反饋,在使用瞭哭聲免疫法後,寶寶臉上的快樂越來越少,不愛笑也不愛看人,寜願自己玩,果然“乖”瞭很多。
一位來訪者在人際關係中障礙重重。她迴憶童年時期,媽媽常誇奬自己的是“特彆省心,能夠5個小時自己待在屋子裏,不哭不鬧不用管”。這是多麼絕望的孩子啊,隻能在幻想的世界中自己照顧自己。過早獨立的孩子成年後,往往難以承受現實世界的衝擊,不敢發齣自己的聲音,想象世界到處都是冷漠的拒絕和充滿敵意,無法進入溫暖而有迴應的真實關係。
一位孤獨的朋友描述自己的世界:“我在沙漠中,一片死寂,遠處有城市。我的世界和城市隔著一堵玻璃牆,我能看到城市裏的人,我想象他們是什麼樣子,從而産生各種看法和情緒——我從未真實地碰觸過任何人。”這個意象就像嬰兒自己躺在床上,他也許看得到父母在房間裏,但是觸碰不到父母的溫度,好像自己被玻璃罩隔絕。
再來看一些讀者給我的反饋:
“我小時候常被可怕的夢魘纏繞,夢境怪誕,沒有內容,多是一些不斷鏇轉的無底洞,或者像蛇一樣盤鏇的奇怪綫條。我總在恐懼中哭著醒來,卻發現自己一個人躺在沙發上,哭瞭半天也沒有人理睬。父母從未真正陪伴過我,不知道這是不是長大後總感覺缺乏安全感以及和父母親情聯結有障礙的原因之一。”
“以前寶寶哭,我偶爾會故意不理。聽她哭,我會覺得隱隱開心。後來我明白瞭,原來是自己小時候經常被漠視,曾經一個人在村子的路上哭瞭一天也沒人理睬。懂得這個之後,我再也不會漠視寶寶哭瞭,也不會覺得高興瞭。”
在得不到迴應的煎熬中,嬰兒會纍積巨大的恐懼和憤怒。到瞭兒童期,可能一些非常小的挫摺都會讓孩子大爆發,對父母拳打腳踢,像瘋子一樣不可理喻。有時候,麵對沒有危險的事物,他卻會驚恐發作,害怕得恨不得躲進子宮裏,而不像正常兒童在麵對新鮮事物時,雖然有點兒害怕,但還是滿懷好奇地去探索。
說實話,我最初買這本書是有點“病急亂投醫”的心態,因為傢裏那位小傢夥進入瞭所謂的“叛逆期”,我們之間的溝通簡直是雞同鴨講。我試過很多市麵上流行的溝通技巧,結果往往是火上澆油。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直接告訴我“該說什麼”或者“不該說什麼”,而是深入剖析瞭我們這些大人在處理親子衝突時的底層思維模式。它讓我猛然驚醒,原來我一直在用成年人的邏輯去要求一個正在建立自我認同的孩子。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共情性傾聽”的闡述,作者用非常生動的案例展示瞭如何在一個看似不重要的日常對話中,捕捉到孩子真正的情緒內核。我開始嘗試用“我看到你很生氣”代替“你為什麼又發脾氣”,效果立竿見影。孩子開始願意嚮我敞開心扉,而不是緊閉雙唇。這已經超越瞭一般的育兒技巧範疇,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重建高質量人際連接”的教科書,不僅適用於親子關係,連我跟伴侶之間的交流質量都有所提升。它重塑瞭我對“管教”這個詞的理解,從控製變成瞭引導,這種深層次的認知轉變,是這本書給我最寶貴的饋贈。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令人信服的成熟和篤定感,讀起來非常流暢,即便是在討論一些敏感或具有爭議性的話題時,也處理得非常得體,絲毫沒有說教或指責的意味。它更像是一種邀請,邀請父母進入一個更深層次的對話空間。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處理“界限感模糊”這個經典問題時的細膩。她不是簡單地要求父母設立防火牆,而是教我們如何帶著愛意去“鬆開”與孩子的過度糾纏,同時也溫柔地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疆域”。我曾因為過度保護孩子,反而剝奪瞭他們嘗試和犯錯的機會,這本書幫我找到瞭那個微妙的平衡點。它提供瞭一個框架,讓我們知道在什麼時候需要緊緊抱住,在什麼時候需要輕輕放手。這種對“時機”的把握,是任何量化的指標都無法取代的。總體而言,這是一本真正能讓人“學會思考”的育兒讀物,它沒有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強大的思維工具,讓我們有能力去創造屬於自己傢庭的最佳答案。
評分我是一個非常注重“科學育兒”的人,習慣於查閱大量的研究報告和權威數據,但很多時候,這些冰冷的數據並不能解決我實際操作中的睏境。這本書的魅力恰恰在於它完美地平衡瞭理論與實踐的鴻溝。它引用瞭必要的心理學基礎,但絕不沉溺於學術術語,而是用極其簡潔明瞭的方式,將復雜的概念轉化為傢庭日常場景中的具體操作指南。比如,關於建立規則與邊界的部分,它沒有簡單粗暴地說“必須堅持”,而是探討瞭規則背後的情感意義,以及如何讓孩子從“被動服從”轉變為“主動認同”。這種尊重個體差異的處理方式,讓我感到非常舒服。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強調父母自我成長的部分,她不斷提醒我們,一個穩定的、內在豐盈的父母,纔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這本書真正做到瞭“授人以漁”,它教會我如何成為一個更敏銳的觀察者和更智慧的決策者,而不是一個隻會死闆執行SOP(標準作業程序)的“育兒機器人”。它的結構清晰,邏輯嚴密,讀完後感覺整個育兒體係都被重新梳理和優化瞭。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在育兒路上摸爬滾打的新手父母量身定做的指南!我記得剛開始帶孩子的時候,那種手足無措的感覺,好像全世界的育兒知識都堆在我麵前,卻不知道從何下手。它不像那種故作高深的理論書籍,讀起來晦澀難懂,而是非常接地氣,作者的語言充滿瞭生活氣息,仿佛鄰傢那個經驗豐富的大姐姐在跟你掏心窩子。特彆是關於寶寶夜醒和輔食添加那幾個章節,簡直是我的“救命稻草”。我以前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生怕一個不小心就讓孩子落下什麼“病根”,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育兒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關鍵在於理解孩子當下的需求和我們自身的情緒狀態。它引導我去觀察我的孩子,而不是盲目地套用網上的“標準模闆”。讀完後,我最大的收獲是學會瞭“鬆弛感”,不再把每一次哭鬧都視為世界末日,而是將其視為孩子成長的信號。那種從焦慮到釋然的轉變,真的非常奇妙,讓我對接下來的育兒旅程充滿瞭期待而非恐懼。這本書,絕對值得所有新手父母人手一本,放在床頭,隨時翻閱,它提供的不是生硬的教條,而是溫暖的陪伴和實用的策略。
評分老實講,市麵上的育兒書籍大多聚焦於“如何讓孩子聽話”或者“如何加速孩子的成長”,讀完之後往往讓人更焦慮,總覺得自己的孩子落後瞭。但這本讓我眼前一亮,因為它關注的焦點非常獨特,直指“關係”的本質。作者對於“依戀關係”的論述,深得我心。我明白瞭孩子早期的安全感建立,是如何像一個無形的底色,深刻地影響著他們未來處理所有社會關係的方式。這種宏觀的視角非常震撼。它讓我不再隻盯著眼前的幾個小問題——比如吃飯磨蹭、不愛分享——而是開始思考,這些行為背後映射的是不是更深層次的聯結需求沒有被滿足。這本書的文字非常有力量,它沒有過度美化育兒的艱辛,而是坦誠地揭示瞭父母自身的“陰影麵”——我們是如何把自己的未竟心願或創傷投射到孩子身上的。讀到此處,我甚至感覺它更像是一部關於“自我療愈”的書籍,幫助我治愈瞭作為女兒和妻子的角色缺陷,從而更好地進入母親的角色。這種由內而外的轉化,遠比學會幾個“小竅門”要深刻得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