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党的十八大重点图书入选2012年国家出版基金和“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2011畅销红书《历年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姊妹篇。深度解析中国共产党成功执政的12个秘密。
如何登上执政
如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
如何处理与参政党的关系
如何依法治国
如何选拔干部
如何发展经济繁荣文化
如何管理社会
内容简介
《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的重点是叙述和分析中国共产党执政六十多年来形成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方略,包括执政地位和执政方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央和地方的政府制度、政党制度和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特别行政区制度、干部管理制度以及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对于每一项制度或方略,《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都想讲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其形成和演变的历史,由此可以了解其历史的合理性或必然性;二是其运行或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作用,由此可以了解其正确性或优越性;三是其存在的不足和中国共产党改进的努力,由此可以了解其未来走向。通过这些,期望增进国内读者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的理解和认同,帮助境外读者对中国的独特制度多几分了解。
作者简介
谢春涛,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沭县。1978年至1988年先后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分别获教育学学士、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1988年起在中共中央党校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出版的《大跃进狂澜》和《庐山风云:1959年庐山会议简史》等专著,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转折中国:1976-1982》、《共各国五十年图史》、《中国简史:从孔夫子到邓小平》(英文版)、《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英文版)等书,发表文章百余篇。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现为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并被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聘为客座教授或特约研究员
精彩书评
★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这是个通常只能用政治和行政术语才能表述的主题。而20万字的本书用平易的语言和丰富的——几乎每页都有的真实而生动的案例,给予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清澈的文体,朴素的风格,令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受益良多。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
★2004年美国人李侃如(Kenneth Liberthal)写了《治理国家》一书,在各政府部门和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这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一书,以与西方学者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中国的政治制度、行政设置、司法体系和运行模式,全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成功治理世界上人口Z多,经济、政治、社会进步程度极不平衡的国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
★美国的国土面积同中国差不多,但只有3亿人口。中国的人口数量是世界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总和,达到13亿之多。治理这样一个人口数量级的发展中国家,同治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显然是不一样的。要了解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样把这样一个国家组织起来,又活跃起来的,你Z好读一读谢春涛教授主编的这本书。
——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
目录
一、如何实现党对国家的领导?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创新思想理论
提出大政方针
改革执政方式
二、如何体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从苏维埃到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的国会”
各级权力机关
代表和体现民意
三、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中国不搞联邦制
“中央要有quan威”
给地方一些自主权
条块治理的“矩阵”难题
四、如何同其他党派合作和协商?
从旧政协到新政协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五、如何解决民族和宗教问题?
从民族自决到民族自治
广泛和全面的自治权利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宗教信仰自由
六、如何完成国家统一?
香港、澳门的回归
基本法和高度自治
《财富》认错:香港根本死不了
对台湾政策会更宽
七、如何实行基层群众自治?
包产到户后的又一创造
村委会组织法的制定和修订
中国农民的“海选”
城市社区的居民自治
八、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从人治到法治
国家如何立法
国家和社会管理法治化
法治国家建设任重道远
九、如何选拔和管理干部?
严格的选任标准
分级分类管理
“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
“有了这一手,共产党一定万岁!”
十、如何使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凭票供应的单一公有制
大碗茶卖出的非公体制
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国企改革:包袱变成顶梁柱
十一、如何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科教兴国战略
文化体制改革
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十二、如何进行社会建设和管理?
“非典”暴露的“短腿”
发展社会事业
真正建立起惠民的社会主义
创新社会管理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
当事人,在工程论证阶段的1986年4月,他在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时,明确提出:“国务院准备成立一个专门的三峡工程论证委员会,在论证的时候将充分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在论证过程中,将随时向人大常委会汇报,Z后还要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1经过多年论证博弈,199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五次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2633人对三峡工程上马与否进行表决。投票结果:赞成票1767票,反对票177票,弃权票664票,未投票25票。赞成票占总数的67.1%,刚过2/3,这样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同时,各级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也体现在“一府两院”(即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都由本级人大产生,向它负责和报告工作,受它监督。所以,现在每年3月份召开一次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都要听取并审议国务院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Z高人民法院和Z高人民检察院所作的工作报告,并作出决议。另外,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重庆直辖市的设立、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规划)纲要的批准等,都必须由全国人大批准通过,以体现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
为使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效地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各项职权,更好地履行Z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设立了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研究、审议和拟定有关议案。专门委员会工作的Z大特点是专业化和经常化。目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设立了九个专门委员会:民族委员会、法律委员会、内务司法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华侨委员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专门委员会不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而停止工作,可以协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经常性工作。这就把常务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更注重常务性、专业性的特点与人大代表更注重广泛性、代表性的特点一一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既汲取了专职化和非专职化的各自有益之处,又弱化了其中的弊端。
监督权是宪法赋予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所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来自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中国监督体系中Z高层次、Z具quan威、Z有法律效力的监督。
围绕监督,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做了不少实际工作。比如,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增长促民生的应对措施,为监督这些措施的实际实施情况,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央政府部分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所展开的专题调研活动。从5月末到8月初三个月时问里,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的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共40多人,分别在五位副委员长的率领下,奔赴到东、中、西部的18个省、区、市,深入到施工工地、田间地头、科研院所、校园医院,在现场进行面对面的调查研究,形成了16个专题调研报告,对中央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显露的问题、存在的毛病、出现的现象,及时进行归纳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10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不仅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当年中央政府投资安排及实施情况的报告,而且听取并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这次专题调研情况的报告。在同一次常委会会议上就一个问题同时听取国务院的专项报告和全国人大的调研报告,尤其是会后还要将审议意见和专题调研报告一并送交国务院研究处理,并要求国务院在第二年4月底前将研究处理情况书面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这在全国人大是头一回。
……
前言/序言
解读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力作
一个国家的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强弱,集中体现在他们的治国理政本领上。因此,当我收到谢春涛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一书的清样稿时,就饶有兴趣地把这本书一口气读完了,并且写下了这样一段评语:“美国的国土面积同中国差不多,但只有3亿人口。中国的人口数量是世界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总和,达到13亿之多。治理这样一个人口数量级的发展中国家,同治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显然是不一样的。要了解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样把这样一个国家组织起来,又活跃起来的,你Z好读一读谢春涛教授主编的这本书。”
去年,《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也是谢春涛领衔的团队编写的,今年这部著作保留了去年那本书直面人们关心的问题讲故事、叙道理的写作特色,同时又有新的特点。
在主题上,这本书更集中地讲一个问题,即“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去年,作者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所犯过的错误及其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分析了这个党为什么能够屡经风险而不败的原因,引人入胜。今年这部著作讲述了一个世界上许多人关心的问题——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包括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进入这场危机设置的“考场”,由于中国共产党考出了一个好成绩,使得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成为大家关心的焦点。这是这本著作能够扣人心弦的主要原因。
在内容上,这本书更集中地讲一个难题,即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制度是怎么设计的。关于治国理政,在历史上有靠暴政治国的,有靠个人魅力治国的,有靠政策或法律治国的,但不管哪一种治国方式都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即制度设计。而要讲清楚一个国家的制度是怎么设计的,不仅要有深厚的历史知识,还要对政治的表象和内在本质有深刻的认识,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题目。让我们惊喜的是,《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一书恰恰是从制度设计这个Z难的角度入手,来阐述这个问题的。全书从中国共产党怎么领导这个国家讲起,讲了12个制度设计方面的问题,尽管有的问题可以讲得更好一些,但作者能够这样去探索,讲得这样通俗易懂,实属不易。
在叙事中,这本书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讲制度和制度设计,尽管很难,但在媒体上我们也能够见到一些文章,这些文章大多集中在讲我们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这部著作,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点做得相当好:一点是,把中国共产党制度设计的历史过程,包括变化过程讲清楚了。因为制度设计既要符合世界进步的潮流,又要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比如我们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在处理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关系问题上,曾经考虑过实行联邦制和民族自决,但在新中国开国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决定建立单一制国家,实行民族自治。这部著作把这样的变化过程讲清楚了。另一点是,把我们制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现在还需要进一步改革的问题讲清楚了。比如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章中,讲了从我们是怎么样从人治到法治的,Z后还讲了我们在法治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指出我们要做到依法治国还任重道远。诸如此类的写法,让人感到可读又信服。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部解读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秘密和执政能力的力作。在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的日子里,我们感谢新世界出版社能够推出这样一部好书,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出版界能够推出更多这样的好书。
《巨轮的航向:国家治理的宏观视角》 这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政党的执政实践,而是深入探讨国家治理本身这一宏大而复杂的议题。它旨在勾勒出一幅全景式的国家治理图谱,从理论基石到实践路径,从历史演进到未来展望,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现代国家如何运转、如何应对挑战的系统性框架。本书的写作出发点,是对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在构建秩序、维护稳定、促进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不懈探索的学术性梳理与反思。 第一部分:治理的理论根基与演变 开篇,本书追溯了国家治理的哲学思想源头。从古希腊的城邦理念、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到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思想、儒家的“德治”与“礼治”,再到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如洛克、卢梭、孟德斯鸠关于分权、契约、主权等核心概念的提出,本书梳理了不同文明、不同时代关于“如何治理”的智慧结晶。这部分强调,任何有效的治理都离不开对人性和社会规律的深刻洞察,也必然受到其所处时代、文化土壤的深刻影响。 随后,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国家治理的理论流派。它详细介绍了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主流政治哲学思潮在国家治理中的不同侧重点和主张。例如,自由主义强调个体权利、市场经济和有限政府;保守主义则关注传统、秩序和社会稳定;社会民主主义则主张政府在调节经济、提供社会福利方面的积极作用。本书不偏不倚地呈现了这些理论的逻辑、优势与局限,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的国家实践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国家治理的多元面貌。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治理理论的“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在信息时代,各国治理经验的交流互鉴日益频繁,但“普适性”的治理模式是否存在?本书认为,成功的国家治理往往是汲取全球智慧、同时也深植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发展阶段的产物。因此,理解一个国家的治理,必须将其置于其独特的历史情境和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 第二部分:国家治理的构成要素与运作机制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国家治理的实际运作层面,将其分解为若干关键构成要素,并解析其内在联系与运作机制。 国家机构的构建与权力分配: 这是国家治理的核心。本书将分析不同类型的政体(如议会制、总统制、混合制)在权力结构、制衡机制上的差异。它会详细阐释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的分离与制约原则,以及这些权力如何相互协作,共同执行法律、制定政策、维护秩序。同时,本书也将探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以及分权治理模式下,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责划分与协调机制。 法律与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法律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本书将回顾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从制定、解释、适用到违法的追责,分析其作为社会行为规范和国家意志体现的根本作用。它会考察不同法律传统(如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治理模式。同时,本书也将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相互支撑,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来保障公民权利、促进公平正义、提升治理效率。 经济政策的制定与调控: 国家治理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本书将分析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从宏观经济调控(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对外贸易政策,到市场监管、产权保护、营商环境优化等。它会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以及国家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在促进经济增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应对经济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公共服务: 现代国家治理承担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责任。本书将深入分析社会政策的范畴,包括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环境保护等领域。它会探讨国家如何通过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化解社会矛盾。同时,本书也将关注社会治理的创新,如公民参与、社区自治、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 外交与国家安全: 在全球化的时代,国家治理不仅关乎国内事务,也需要应对外部挑战。本书将分析国家如何制定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参与国际事务,构建国际合作。同时,它也将探讨国家安全的概念,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以及国家如何构建和维护自身安全体系,应对各种风险和威胁。 第三部分:国家治理的挑战与未来趋势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转向当今世界面临的国家治理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全球化与主权挑战: 全球化浪潮带来了跨国资本流动、信息传播加速,同时也对国家主权、经济独立性、文化认同带来了新的挑战。本书将分析国家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应对跨国犯罪、气候变化、流行病等全球性问题。 技术变革与治理创新: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正在深刻影响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本书将探讨数字治理的兴起,包括电子政务、智慧城市、算法决策等,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提升治理效率、透明度和精准度,但也可能带来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数字鸿沟等新的问题。 社会变迁与治理转型: 人口结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流动性增加,以及日益增长的民众参与意识,都对传统的治理模式提出了要求。本书将分析国家如何应对老龄化、少子化、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如何构建更具弹性和韧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如何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回应民众的多元诉求。 治理的合法性与民主化: 任何治理的有效性最终都取决于其合法性。本书将探讨国家治理的合法性来源,包括法律的正当性、程序的公正性、结果的有效性,以及公民对国家权力的认同。它也会分析不同国家在民主化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如何在维护国家稳定与促进民主参与之间找到平衡点。 可持续发展与代际公平: 面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严峻挑战,本书将强调国家治理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协调。它也将关注代际公平问题,即国家治理如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巨轮的航向:国家治理的宏观视角》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个邀请读者共同思考的智力空间。它旨在通过对国家治理这一核心议题的全面梳理与深入分析,帮助读者理解不同国家治理模式的逻辑,认识国家治理的复杂性与挑战,并启发读者对未来国家治理的可能路径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判断。本书的目标是提供一种理解现代国家运作的宏观视野,无论读者身处何种背景,都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