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精)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行健 编
图书标签:
  • 词典
  • 汉语
  • 语言文字
  • 规范化
  • 参考工具
  • 现代汉语
  • 教学
  • 工具书
  • 字词
  • 精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乐乐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外语教研
ISBN:9787513545624
商品编码:12752314537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精)
  • 作者:李行健
  • 定价:93
  • 出版社:外语教研
  • ISBN号:978751354562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4-06-01
  • 印刷时间:2014-06-01
  • 版次:3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1803

编辑推荐语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是一部以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为主要目的,以收录现代汉语通用词语为主要内容,以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和初高中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型语文工具书。规范和实用是本词典*为鲜明的特色。因为严格执行**语言文字规范,让使用者有所依据、避免混乱;因为贴近中学语文教学,让老师们和同学们觉得好查、好用,在同类词典中*实用。第3版收单字12,000余个,词目72,000余条。在第2版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修订:(一)全面落实《通用规范汉字表》,增补字表有而《现规》未收录的字。这些字大多是人地名姓氏用字、科技名词用字与文言教学用字。(二)解决词典与字表冲突之处。(三)增补近年来已经被社会多数人接受、相对比较稳定的新词新语、新义项、新用法,也增补了词典本应收录但前两版漏缺的一些词语。(四)改正前两版中的错误或不够严密的地方。


沧海遗珠:探寻失落文明的古籍珍藏 引言: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无数文明的辉煌与衰落,都沉淀为案头的典籍。然而,总有一些篇章,因战火、天灾或人为的遗忘,悄然退出了主流的视野,成为“沧海遗珠”。这本厚重的文集,并非聚焦于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而是致力于发掘、整理与阐释那些尘封已久、鲜为人知的古代文献与手稿。它是一次深入地下室、爬梳故纸堆的漫长旅程,旨在重构被忽略的知识谱系,为当代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与无可替代的原始材料。 第一卷:失落的边陲史诗——西域民族志及文献考证 本卷收录了自汉代至唐代,关于河西走廊及更西域地带的非主流官方记录。我们摒弃了传统史书对“蛮夷”的刻板描绘,转而聚焦于敦煌、楼兰等地出土的民间契约、宗教辩文以及私人信札。 章节亮点: 1. 《龟兹王庭财务清册残卷(摹本)》研读: 这批残卷揭示了七世纪龟兹地区复杂的税收结构和手工业分工,其货币兑换率与中原记载存在显著差异,挑战了既有的丝绸之路贸易模式认知。其中提及的“萨迦金本位”制度,为研究古代金融史提供了新的线索。 2. 粟特语悼亡诗析译: 选取了五首保存相对完好的粟特语悼亡诗,这些诗歌以其独特的游牧民族视角和浓烈的个人情感,展现了丝路商旅在异乡的孤独与对故土的思念。其韵律和意象与汉代乐府有明显的交融,却又保持着强烈的异域色彩。 3. “黑城文书”中涉及的农耕技术交汇点: 重点分析了在黑城遗址发现的关于水利设施维护的工匠记录。这些记录详述了如何在极端干旱环境下利用地下水,并首次揭示了某些灌溉工具的构造细节,这些技术可能在后世的农学著作中被完全抹去或归功于其他群体。 第二卷:中古时期地方士人的“私人宇宙”——笔记、日记与家书 传统史学常关注帝王将相,本卷则将目光投向了“默默无闻”的社会中坚力量——那些在地方任职或退隐乡里的士人。他们的记录,如同微观世界的镜头,折射出宏大历史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质感。 章节亮点: 1. 南宋“濂溪学派”外围成员的《晦庵琐录》: 这份笔记并非主流理学大家的著作,而是记录了一位县级儒生与地方豪强、胥吏之间的微妙互动。书中详细记载了宋代基层司法实践中的“人情关卡”,例如如何通过特定礼仪来规避苛捐杂税,以及对地方戏曲、节令风俗的细致描摹。 2. 明初“贬谪诗人”的狱中尺牍: 汇编了数位因政治斗争被贬至岭南的官员家书。这些信件往往是经过多次誊抄、删改的,我们通过比对不同版本,还原了他们对家人的愧疚、对时局的隐晦批评,以及在困境中对儒家“修身齐家”的坚守。尤其是一封提及“闽南海盗活动”的家书中,提供了不同于官方史料的海上贸易摩擦证据。 3. 清代道光年间中医的“经验手札”: 选取了一位行医于江淮水乡的中医师留下的抄本。其中记载了针对地方特有瘟疫(如“水土疫”)的配方和针灸手法,这些民间疗法在当时的官方医书《金匮要略》中并未载明,展现了传统医学的地方适应性。手札中对手部脉象的记录方式极为独特,值得推敲。 第三卷:技术与工艺的“断层线”——宋元以来民间匠作的失传技艺 技术史的研究往往依赖于官方颁布的规制或大师级的传世之作。然而,大量的实用技术却流散于匠人之间,随着行业的衰落而消亡。本卷试图从零散的工匠口述记录、行业公约和专利申请前的草稿中,重建这些“断层线”上的技术细节。 章节亮点: 1. 元代景德镇“釉下彩绘”的辅助颜料配方初探: 通过分析一份描绘某窑口烧制失败品的工匠私房记录,我们推测了在特定温度下,为稳定铜红釉的色泽,匠人可能额外添加了某种稀有的矿物助熔剂。该物质的来源,指向了秦岭深处的一处被遗忘的矿点。 2. 明代徽州木构建筑的“暗榫结构”图解: 摒弃了宏观的结构图,本卷集中展示了二十余张关于梁柱交接处、斗拱节点处的详细剖面图。这些图纸揭示了当时匠人如何利用木材的张力学原理,在不使用金属件的情况下,实现了超乎寻常的抗震能力。其中对木材收缩率的预估,体现了惊人的经验科学。 3. 清代苏绣的“套针晕染法”的步骤还原: 根据一位苏绣世家后人提供的模糊回忆录片段,结合现存受损作品的纤维分析,本卷首次尝试性地还原了清中期利用多层细线叠加,实现色彩渐变的复杂针法。这比现今广为流传的“平绣”技艺要精细得多,也更耗时。 结论:被遗忘的知识价值 本书并非要取代主流学术,而是提供一种“补充性”的历史视野。这些“沧海遗珠”的价值在于,它们避免了官方叙事的修饰和精英阶层的过滤,以最原始的面貌,记录了不同时空下,普通人的挣扎、智慧与创造力。它们是历史的“回声”,提醒我们,知识的传承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无数岔路口共同构成的复杂网络。阅读这些失落的篇章,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一个文明的真正深度与广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收录范围和条目更新速度,体现了其作为“规范”工具书的严肃态度。我习惯性地去查阅了一些近几年网络上高频出现的新词和一些语言学界正在讨论的边缘词汇,发现它的更新速度和准确性都保持在了非常前沿的水准。很多旧版词典面对快速变化的现代汉语语境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收录滞后,或者对新兴词汇的释义过于保守。但这部词典显然投入了大量的语料库研究和专家审校力量。它的释义逻辑极其严密,不仅给出了核心含义,更区分了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甚至对一些有争议的用法也给出了清晰的界定和参考建议,这对于需要精确用词的写作和翻译工作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相比那些只停留在“查了有没有”层面的工具书,它更像是“如何用得更地道、更规范”的语言导师。这种对语言活力的尊重与规范性的坚守的平衡,做得非常到位,让人对它的权威性深信不疑。

评分

我对它排版布局的直观感受是:高效与清晰的完美结合。在工具书中,信息密度和检索效率是衡量优劣的两个核心指标。我试着快速定位一个多音字词条,发现它在版式设计上采用了多种对比手法来优化查找体验。例如,重点词汇的加粗、不同义项间的清晰分隔、以及那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例句,都通过不同的字体或缩进得到了有效区分。我尤其欣赏它对例句的选择,每一个例句都像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黄金样本”,既能准确诠释词义,又天然地带有时代气息,而不是那些陈旧到让人出戏的“古董”句式。在快速翻阅时,眼睛可以毫不费力地在不同信息层级间切换,不会产生视觉疲劳或迷失方向感。这种对用户“阅读路径”的深度洞察,是那些粗制滥造的工具书所无法比拟的,它让查字典从一项略显枯燥的任务,变成了一种流畅、高效的信息获取体验。

评分

作为一名对语言精益求精的使用者,我发现这部词典在处理词源和历史演变信息时,展现出了极强的学术深度,但这部分内容却被处理得非常“克制”和“有度”。它没有将词典变成一本冗长乏味的语言史著作,而是将必要的考证信息,如字形演变、本义追溯,以简洁而精准的方式嵌入到核心释义的下方或侧栏。这种设计极大地满足了那种偶尔需要“深挖一口井”的好奇心,又不至于干扰那些只想快速获得当前用法的读者。例如,当我们查到一个常用词,发现它原来在古代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棒。关键在于,这些“附加值”信息没有喧宾夺主,它们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影响检索速度的累赘。这种对信息层级结构的完美把控,体现了编纂团队对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让这部工具书在权威性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份可读性和探索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血本的精品。封面设计走的是那种沉稳大气的路线,深色底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显得既专业又耐看。尤其是侧边切口处理得非常光滑平整,这细节上的打磨,足见出版社对这部工具书的敬畏之心。我个人对实体书的质感要求比较高,很多工具书为了追求低成本,纸张薄得像蝉翼,一翻就容易折角或破损,但这本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用的纸张厚实挺括,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最小的注音符号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长时间查阅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要知道,字典这种东西是需要长期使用的“工具”,它的物理耐用性直接决定了它的使用寿命和用户体验。很多工具书往往在印刷和装订上敷衍了事,但翻开这本,那种扎实的做工和对细节的执着追求,让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词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工艺品。光是放在书架上,那份沉静的气场就已经足够吸引人驻足了。

评分

这部词典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解释疑难点时的那份“人文关怀”。我们都知道,语言的魅力在于其模糊性和灵活性,但规范工具书的使命又要求它给出明确的界限。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对于那些经常被误用、或者在不同地区(如大陆、港澳台)存在用法差异的词汇,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标准答案,而是会非常耐心地标注出“此用法在特定语境下更为常见”或者“学术界推荐使用X而非Y”这样的提示信息。这种细致入微的区分,避免了使用者在面对复杂语境时的两难境地。它不是一个冰冷的标准制定者,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语言向导,它教会你规则,同时也理解规则背后的复杂性。这使得它在面对专业人士和初学者时,都能提供恰如其分的指导,极大地提升了其作为学习和研究辅助工具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