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精)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行健 編
圖書標籤:
  • 詞典
  • 漢語
  • 語言文字
  • 規範化
  • 參考工具
  • 現代漢語
  • 教學
  • 工具書
  • 字詞
  • 精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樂樂趣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外語教研
ISBN:9787513545624
商品編碼:12752314537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4-06-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精)
  • 作者:李行健
  • 定價:93
  • 齣版社:外語教研
  • ISBN號:9787513545624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4-06-01
  • 印刷時間:2014-06-01
  • 版次:3
  • 印次:1
  • 開本:32開
  • 包裝:精裝
  • 頁數:1803

編輯推薦語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是一部以促進語言文字規範化為主要目的,以收錄現代漢語通用詞語為主要內容,以中等文化程度的讀者和初高中生為主要服務對象的中型語文工具書。規範和實用是本詞典*為鮮明的特色。因為嚴格執行**語言文字規範,讓使用者有所依據、避免混亂;因為貼近中學語文教學,讓老師們和同學們覺得好查、好用,在同類詞典中*實用。第3版收單字12,000餘個,詞目72,000餘條。在第2版的基礎上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麵進行瞭修訂:(一)全麵落實《通用規範漢字錶》,增補字錶有而《現規》未收錄的字。這些字大多是人地名姓氏用字、科技名詞用字與文言教學用字。(二)解決詞典與字錶衝突之處。(三)增補近年來已經被社會多數人接受、相對比較穩定的新詞新語、新義項、新用法,也增補瞭詞典本應收錄但前兩版漏缺的一些詞語。(四)改正前兩版中的錯誤或不夠嚴密的地方。


滄海遺珠:探尋失落文明的古籍珍藏 引言: 曆史的長河滾滾嚮前,無數文明的輝煌與衰落,都沉澱為案頭的典籍。然而,總有一些篇章,因戰火、天災或人為的遺忘,悄然退齣瞭主流的視野,成為“滄海遺珠”。這本厚重的文集,並非聚焦於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而是緻力於發掘、整理與闡釋那些塵封已久、鮮為人知的古代文獻與手稿。它是一次深入地下室、爬梳故紙堆的漫長旅程,旨在重構被忽略的知識譜係,為當代研究提供全新的視角與無可替代的原始材料。 第一捲:失落的邊陲史詩——西域民族誌及文獻考證 本捲收錄瞭自漢代至唐代,關於河西走廊及更西域地帶的非主流官方記錄。我們摒棄瞭傳統史書對“蠻夷”的刻闆描繪,轉而聚焦於敦煌、樓蘭等地齣土的民間契約、宗教辯文以及私人信劄。 章節亮點: 1. 《龜茲王庭財務清冊殘捲(摹本)》研讀: 這批殘捲揭示瞭七世紀龜茲地區復雜的稅收結構和手工業分工,其貨幣兌換率與中原記載存在顯著差異,挑戰瞭既有的絲綢之路貿易模式認知。其中提及的“薩迦金本位”製度,為研究古代金融史提供瞭新的綫索。 2. 粟特語悼亡詩析譯: 選取瞭五首保存相對完好的粟特語悼亡詩,這些詩歌以其獨特的遊牧民族視角和濃烈的個人情感,展現瞭絲路商旅在異鄉的孤獨與對故土的思念。其韻律和意象與漢代樂府有明顯的交融,卻又保持著強烈的異域色彩。 3. “黑城文書”中涉及的農耕技術交匯點: 重點分析瞭在黑城遺址發現的關於水利設施維護的工匠記錄。這些記錄詳述瞭如何在極端乾旱環境下利用地下水,並首次揭示瞭某些灌溉工具的構造細節,這些技術可能在後世的農學著作中被完全抹去或歸功於其他群體。 第二捲:中古時期地方士人的“私人宇宙”——筆記、日記與傢書 傳統史學常關注帝王將相,本捲則將目光投嚮瞭“默默無聞”的社會中堅力量——那些在地方任職或退隱鄉裏的士人。他們的記錄,如同微觀世界的鏡頭,摺射齣宏大曆史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質感。 章節亮點: 1. 南宋“濂溪學派”外圍成員的《晦庵瑣錄》: 這份筆記並非主流理學大傢的著作,而是記錄瞭一位縣級儒生與地方豪強、胥吏之間的微妙互動。書中詳細記載瞭宋代基層司法實踐中的“人情關卡”,例如如何通過特定禮儀來規避苛捐雜稅,以及對地方戲麯、節令風俗的細緻描摹。 2. 明初“貶謫詩人”的獄中尺牘: 匯編瞭數位因政治鬥爭被貶至嶺南的官員傢書。這些信件往往是經過多次謄抄、刪改的,我們通過比對不同版本,還原瞭他們對傢人的愧疚、對時局的隱晦批評,以及在睏境中對儒傢“修身齊傢”的堅守。尤其是一封提及“閩南海盜活動”的傢書中,提供瞭不同於官方史料的海上貿易摩擦證據。 3. 清代道光年間中醫的“經驗手劄”: 選取瞭一位行醫於江淮水鄉的中醫師留下的抄本。其中記載瞭針對地方特有瘟疫(如“水土疫”)的配方和針灸手法,這些民間療法在當時的官方醫書《金匱要略》中並未載明,展現瞭傳統醫學的地方適應性。手劄中對手部脈象的記錄方式極為獨特,值得推敲。 第三捲:技術與工藝的“斷層綫”——宋元以來民間匠作的失傳技藝 技術史的研究往往依賴於官方頒布的規製或大師級的傳世之作。然而,大量的實用技術卻流散於匠人之間,隨著行業的衰落而消亡。本捲試圖從零散的工匠口述記錄、行業公約和專利申請前的草稿中,重建這些“斷層綫”上的技術細節。 章節亮點: 1. 元代景德鎮“釉下彩繪”的輔助顔料配方初探: 通過分析一份描繪某窯口燒製失敗品的工匠私房記錄,我們推測瞭在特定溫度下,為穩定銅紅釉的色澤,匠人可能額外添加瞭某種稀有的礦物助熔劑。該物質的來源,指嚮瞭秦嶺深處的一處被遺忘的礦點。 2. 明代徽州木構建築的“暗榫結構”圖解: 摒棄瞭宏觀的結構圖,本捲集中展示瞭二十餘張關於梁柱交接處、鬥拱節點處的詳細剖麵圖。這些圖紙揭示瞭當時匠人如何利用木材的張力學原理,在不使用金屬件的情況下,實現瞭超乎尋常的抗震能力。其中對木材收縮率的預估,體現瞭驚人的經驗科學。 3. 清代蘇綉的“套針暈染法”的步驟還原: 根據一位蘇綉世傢後人提供的模糊迴憶錄片段,結閤現存受損作品的縴維分析,本捲首次嘗試性地還原瞭清中期利用多層細綫疊加,實現色彩漸變的復雜針法。這比現今廣為流傳的“平綉”技藝要精細得多,也更耗時。 結論:被遺忘的知識價值 本書並非要取代主流學術,而是提供一種“補充性”的曆史視野。這些“滄海遺珠”的價值在於,它們避免瞭官方敘事的修飾和精英階層的過濾,以最原始的麵貌,記錄瞭不同時空下,普通人的掙紮、智慧與創造力。它們是曆史的“迴聲”,提醒我們,知識的傳承並非一條直綫,而是無數岔路口共同構成的復雜網絡。閱讀這些失落的篇章,我們纔能更全麵地理解一個文明的真正深度與廣度。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收錄範圍和條目更新速度,體現瞭其作為“規範”工具書的嚴肅態度。我習慣性地去查閱瞭一些近幾年網絡上高頻齣現的新詞和一些語言學界正在討論的邊緣詞匯,發現它的更新速度和準確性都保持在瞭非常前沿的水準。很多舊版詞典麵對快速變化的現代漢語語境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收錄滯後,或者對新興詞匯的釋義過於保守。但這部詞典顯然投入瞭大量的語料庫研究和專傢審校力量。它的釋義邏輯極其嚴密,不僅給齣瞭核心含義,更區分瞭不同語境下的細微差彆,甚至對一些有爭議的用法也給齣瞭清晰的界定和參考建議,這對於需要精確用詞的寫作和翻譯工作者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相比那些隻停留在“查瞭有沒有”層麵的工具書,它更像是“如何用得更地道、更規範”的語言導師。這種對語言活力的尊重與規範性的堅守的平衡,做得非常到位,讓人對它的權威性深信不疑。

評分

作為一名對語言精益求精的使用者,我發現這部詞典在處理詞源和曆史演變信息時,展現齣瞭極強的學術深度,但這部分內容卻被處理得非常“剋製”和“有度”。它沒有將詞典變成一本冗長乏味的語言史著作,而是將必要的考證信息,如字形演變、本義追溯,以簡潔而精準的方式嵌入到核心釋義的下方或側欄。這種設計極大地滿足瞭那種偶爾需要“深挖一口井”的好奇心,又不至於乾擾那些隻想快速獲得當前用法的讀者。例如,當我們查到一個常用詞,發現它原來在古代有完全不同的含義時,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非常棒。關鍵在於,這些“附加值”信息沒有喧賓奪主,它們是錦上添花,而不是影響檢索速度的纍贅。這種對信息層級結構的完美把控,體現瞭編纂團隊對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讓這部工具書在權威性的基礎上,又增添瞭一份可讀性和探索性。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硬殼精裝,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瞭血本的精品。封麵設計走的是那種沉穩大氣的路綫,深色底調配上燙金的字體,顯得既專業又耐看。尤其是側邊切口處理得非常光滑平整,這細節上的打磨,足見齣版社對這部工具書的敬畏之心。我個人對實體書的質感要求比較高,很多工具書為瞭追求低成本,紙張薄得像蟬翼,一翻就容易摺角或破損,但這本完全沒有這個問題。它用的紙張厚實挺括,油墨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最小的注音符號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長時間查閱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要知道,字典這種東西是需要長期使用的“工具”,它的物理耐用性直接決定瞭它的使用壽命和用戶體驗。很多工具書往往在印刷和裝訂上敷衍瞭事,但翻開這本,那種紮實的做工和對細節的執著追求,讓我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詞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工藝品。光是放在書架上,那份沉靜的氣場就已經足夠吸引人駐足瞭。

評分

我對它排版布局的直觀感受是:高效與清晰的完美結閤。在工具書中,信息密度和檢索效率是衡量優劣的兩個核心指標。我試著快速定位一個多音字詞條,發現它在版式設計上采用瞭多種對比手法來優化查找體驗。例如,重點詞匯的加粗、不同義項間的清晰分隔、以及那些需要特彆注意的例句,都通過不同的字體或縮進得到瞭有效區分。我尤其欣賞它對例句的選擇,每一個例句都像是經過精心挑選的“黃金樣本”,既能準確詮釋詞義,又天然地帶有時代氣息,而不是那些陳舊到讓人齣戲的“古董”句式。在快速翻閱時,眼睛可以毫不費力地在不同信息層級間切換,不會産生視覺疲勞或迷失方嚮感。這種對用戶“閱讀路徑”的深度洞察,是那些粗製濫造的工具書所無法比擬的,它讓查字典從一項略顯枯燥的任務,變成瞭一種流暢、高效的信息獲取體驗。

評分

這部詞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解釋疑難點時的那份“人文關懷”。我們都知道,語言的魅力在於其模糊性和靈活性,但規範工具書的使命又要求它給齣明確的界限。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非常巧妙。對於那些經常被誤用、或者在不同地區(如大陸、港澳颱)存在用法差異的詞匯,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列齣標準答案,而是會非常耐心地標注齣“此用法在特定語境下更為常見”或者“學術界推薦使用X而非Y”這樣的提示信息。這種細緻入微的區分,避免瞭使用者在麵對復雜語境時的兩難境地。它不是一個冰冷的標準製定者,更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語言嚮導,它教會你規則,同時也理解規則背後的復雜性。這使得它在麵對專業人士和初學者時,都能提供恰如其分的指導,極大地提升瞭其作為學習和研究輔助工具的價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