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自述文叢:夢與真 許淵衝自述 學者傳記 自傳 河南文藝齣版社 翻譯傢【新華書店旗艦店官網】

思想者自述文叢:夢與真 許淵衝自述 學者傳記 自傳 河南文藝齣版社 翻譯傢【新華書店旗艦店官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思想者
  • 自述
  • 許淵衝
  • 學者傳記
  • 自傳
  • 河南文藝齣版社
  • 翻譯傢
  • 新華書店
  • 夢與真
  • 文化名人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鳳凰新華書店旗艦店
齣版社: 河南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55900207
商品編碼:1275236811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國際翻譯界高奬項——“北極光”傑齣文學翻譯奬、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奬獲得者,諾貝爾文學奬候選人,中國詩詞英法韻譯專傢,著名翻譯傢許淵衝先生完整的人生自傳。
  ★央視重磅節目《朗讀者》首期嘉賓
  ★本書不僅展示瞭許淵衝先生將近一個世紀的追夢曆程,更如實記錄瞭他與著名翻譯傢趙瑞蕻、王佐良以及中國社科院的江楓教授、南京大學的許鈞教授、復旦大學的陸榖孫教授等人圍繞翻譯的“真”與“美”、“神似”與“形似”等涉及翻譯核心的問題展開的大論爭。
  ★收有多張珍貴曆史照片。
  ★本書為錢理群、湯一介、劉再復、柳鳴九等先生所著“思想者自述文叢”之一種。
  思想者自述文叢:
  一群當代中國耳熟能詳的人文名傢;
  一部多領域、多聲部多重奏的文化交響;
  一次思想界活化石般如椽巨筆們的傾情自述;
  一場值得期待的群英薈萃的傳記盛宴……

內容簡介

  本書是著名翻譯傢許淵衝先生迄今為止完整的人生自傳,講述瞭一個個人夢想與傢國理想高度統一的知識分子的追夢人生。
  作品不僅展示瞭許淵衝先生將近一個世紀的追夢曆程,更以坦蕩的胸懷,如實記錄瞭他與著名翻譯傢趙瑞蕻、王佐良以及中國社科院的江楓教授、南京大學的許鈞教授、復旦大學的陸榖孫教授等人圍繞翻譯的“真”與“美”、“神似”與“形似”等涉及翻譯核心的問題展開的大論爭,一字一句均可見作者的真性情。

作者簡介

  許淵衝,北京大學教授,著名翻譯傢。1921年生於江西南昌。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外文係,1944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文學研究所,1950年獲得巴黎大學文學研究文憑。畢生緻力於翻譯工作,在國內外齣版《詩經》《楚辭》《李白詩選》《西廂記》《莎士比亞選集》《紅與黑》《包法利夫人》《追憶似水年華》《約翰?剋裏斯托夫》等中、英、法文學作品120餘部,是中國詩詞英法韻譯的唯yi專傢。1999年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奬候選人。2010年獲中國翻譯協會翻譯文化終身成就大奬。2014年獲翻譯界高奬項——國際譯聯"北極光"傑齣文學翻譯奬,係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傢。

精彩書評

  我們所處的國際化環境需要富有成效的交流,許淵衝教授一直緻力於為使用漢語、英語和法語的人們建立起溝通的橋梁。
  ——國際譯聯評奬委員會頒奬詞

目錄

一、 源頭活水
二、 大道之行
三、 堂錶兄弟
四、 小學精英
五、 同學少年
六、 中學歲月
七、 我學英文
八、 大學情緣
九、 詩和莎劇
十、 南茜蘿芝
十一、 天祥美夢
十二、 巴黎大學
十三、 初露鋒芒
十四、 翻譯毛詩
十五、 唐詩宋詞
十六、 英法名著
十七、 風騷古詩
十八、 五代宋元
十九、 明清戲麯
二十、 美夢
二十一、“中華之光”
二十二、創辦一流大學
附錄 著譯錶

精彩書摘

  二、大道之行
  父母對我小時候的影響,我當時並不清楚,是後來迴顧時纔發現的。其實,小時候對我影響更大的,是哥哥淵洵。他比我大四歲,在模範小學(後來改名為實驗小學)讀書時,比我高三級。當時小學的讀本是看圖識字的。我喜歡看他讀本中的圖畫,不認得的字就問他,所以在一年級就等於上三年級瞭。記得他的讀本中有雞犬牛馬的圖畫,故事是個寓言,說過年要吃好菜,吃什麼呢?先說殺雞,雞說:“我會啼鳴,殺瞭我,誰替你們報曉?”於是就說殺狗,狗說:“我會看門,殺瞭我,誰替你們守夜?”再說宰牛,牛說:“宰瞭我,誰給你們耕田?”又說殺馬,馬說:“殺瞭我,誰給你們拉車?”後隻有殺豬,豬卻隻能說:“今天大傢都快活,為何要殺我?”這個寓言是教人要做個有用的人,頗有“意美”;書中有畫,又有“形美”;豬說的話押韻,還有“音美”。這從小就培養瞭我對“三美”的愛好。00
  培養對“音美”的愛好,更重要的是音樂課。記得上海五卅慘案時,哥哥在音樂課上學瞭一支歌,迴傢來唱給我們聽,直到八九十年之後,我還依稀記得歌詞,可見“音美”給人印象之深。歌詞大緻如下:
  帝國主義勾結軍閥害我中華,
  幾陣槍聲滿街熱血一場殘殺。
  此仇不報還成什麼國傢?
  熱淚的拋:拋,拋,拋!
  大凡的惱:惱,惱,惱!
  心頭的火:燒,燒,燒!
  此仇必報:報,報,報!
  後四句每句三個疊字,給我印象很深。後來讀到陸遊寫給他前妻唐婉的《釵頭鳳》,纔知道這種疊字的用法古已有之。陸遊詞的原文如下: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
  東風惡,歡情薄。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閑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我把第三行(心中充滿哀思,我們分彆多年)和第六行(山盟海誓還在,誰能替我送信?)譯成英文如下:
  (第三行)In my heart sad thoughts throng;
  We’ve severed for years long.
  Wrong,wrong,wrong!
  (第六行)Our oath is still there. Lo!
  No word to her can go.
  No,no,no!
  把疊字譯成英文疊詞,可見“音美”對我影響多大。
  再看美國譯者華遜(Burton Watson)這兩行的譯文:
  (第三行)A heart all sadness,
  Parted how many years?
  Wrong!wrong!wrong!
  (第六行)Mountain-firm vows go forever
  But a letter would be useless now,
  Don’t!don’t!don’t!
  “一懷愁緒”說成“滿心憂傷”,基本是對等譯法,這四個字譯得還算不錯。“幾年離索”譯成問句(離彆瞭多少年?)就誤解瞭原意。“錯,錯,錯”雖然譯成三個疊詞, 但原意說分開是錯誤的,華譯改成問句就上下文不連貫瞭。“山盟”沒用字對字的譯法,說是誓言堅定如山,譯得很好,但“在”字的意思是當年的誓言還留在牆上,華譯go forever就牛頭不對馬嘴瞭。原文“錦書難托”是音信難通的意思,華譯useless卻是說寫信也沒有用,後雖然用瞭三個疊詞,還是沒有傳達詩人的思想感情。其實,找不到對等詞時,可選好的譯語錶達方式。這就是中國學派的優化譯法或創譯法。
  不同的語文,優化的方法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陸遊詞這兩行的法譯文:
  (第三行)Nous déplorons le sort,
  De ces années,vivant comme morts.
  Tort,tort,tort!
  (第六行)Notre voeu reste inébranlable comme un mont,
  Mais est-ce qu'il tient bon?
  Non,non,non.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說成我們為這幾年生不如死的命運而悲嘆,這是“從心所欲”的譯文,但是有沒有逾矩呢?悲嘆不是愁緒嗎?生不如死的命運不是“離索”的具體化嗎?所以可以說,譯文是為瞭音美而加強瞭意美。至於原文第六行,“山盟”說成像山一樣不可動搖的盟誓,比美國華遜的英譯強調意味更重。“錦書”的內容是什麼呢?不就是問,當年的山盟海誓還起作用嗎?迴答是不起作用瞭。這就是捨形式而取內容的翻譯法,說明中國“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翻譯理論可以解決意美和音美之間的矛盾。
  也許一個譯例說服力不夠強,我們再看看唐婉迴答陸遊的《釵頭鳳》,全詞如下: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
  曉風乾,淚痕殘。
  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
  角聲寒,夜闌珊。
  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現在,先看原詩第三行、第六行的英譯文:
  (第三行)I’d write to him what’s in my heart;
  Leaning on rails,I speak apart.
  Hard,hard,hard!
  (第六行)Afraid my grief may be descried,
  I try to hide my tears undried.
  Hide,hide,hide!
  第三行的譯文說:我要寫信把我的心事告訴他,斜倚著欄杆,我還能把心事告訴誰呢?難啊,難啊,難啊!這段譯文和原文比較接近,所以沒有多少從心所欲的文字。第六行的譯文說:怕人發現我的痛苦,我不讓人看見我還沒有擦乾的眼淚。隱瞞吧,隱瞞吧,隱瞞吧。這裏把“尋問”具體化為發現我的痛苦,把吞下眼淚淺化為沒有擦乾。這都是為瞭押韻的音美而淡化瞭一點意美。是得是失?各有各的看法。下麵再看這兩行的法譯:
  (第三行)Silencieuse,je m’appuie sur
  La balustade pour épancher mon coeur pur:
  Dur,dur,dur.
  (第六行)J’ai peur d’être vue,effa�揳nt la tache
  De mes pleurs sur mon visage et je me cache.
  Cache,cache,cache!
  第三行的“欲箋心事”,說成“為瞭吐露我純潔的心靈”而放下一行瞭,“純潔”是為瞭押韻而加上去的,介詞卻放到上一行瞭。這都是為瞭音美而做齣的權宜之計,是否得不償失,可以研究。第六行的“怕人尋問”說成怕人看見,“咽淚”為瞭押韻說成“擦去淚痕”,也是為瞭押韻而做齣的變通。這些變通是否得當,要看能否使人知之、好之、樂之瞭。總而言之,這些疊詞的譯法都是小時候聽哥哥唱愛國歌麯學來的。可見小事情可以産生大影響,大事情也是由一點一滴的小事積纍而成的。
  哥哥教我的歌後來對我影響更大的,可能還是他去參加全省體育運動會學的《大同歌》。歌詞是從兩韆年前的《禮記》中選齣來的,當時一點不懂,但是因為並不難唱,居然記住瞭,幾十年不忘。歌詞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貨,惡其棄之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齣之於己也,不必為己。……”現在看來,“大道”具體地說是大路,抽象地說是大道理,就是說,走路要走大路,行為要閤乎大道理。什麼大道理呢?天下是公眾的,是為公眾服務的。用今天的話來說,這不就是民主之道嗎?天下是公眾的,這不是“民有”嗎?為公眾服務,這不是“民享”嗎?我在高中二年級上英文課時,讀瞭美國總統林肯的演說詞,記得他說過“民主”包括“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選賢與能”不就是“民治”嗎?可見民主之道,早在兩三韆年前的《禮記》中就有瞭,怎麼西方還說中國不民主呢?至於“貨”就是貨物、商品,貨物不要浪費,不要壟斷,這不是反對壟斷資本主義嗎?力,隻怕自己沒有齣力,而齣力不隻是為瞭自己,這不是社會主義、共産主義的各盡所能、不謀私利嗎?而在西方,柏拉圖也說過:共産主義要建立領導沒有私産的社會,可見民主和共産主義,早就是中西共有的瞭。
  中西都要民主,西方強調民治,中方強調民享。中國也要民治,不過強調的是選賢與能,賢者有德,能者有纔,德纔兼備纔能為人民服務,而在古代,有德有纔就可進行禮樂之治。禮是善的外化(或具體化),樂是美的外化,禮樂之治就是盡善盡美地為人民服務。馮友蘭說:禮模仿自然界外在的秩序,樂模仿自然界內在的和諧,禮樂之治就是天人閤一。由此可見禮教和樂育的重要,禮樂培養的是好人。西方不談禮教,重視體育和音樂。體育要人跑得快,跳得高,舉得重,扔得遠,培養身強力壯的強人。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異。在真、善、美三方麵,西方更重真,中方更重善,雙方都重美。西方更重強人,中國更重好人,中西結閤,就可以建設一個不以強淩弱的和諧社會、大同世界瞭。這就是我從小時候學唱的《大同歌》中學到的東西。更巧的是,《大同歌》是作為運動會會歌來教育學生的。這就是說,早在我小時候,音樂和體育就已經結閤起來對我進行教育瞭。
  以上講的都是中文歌對我的影響。其實不隻是中文歌,我學的首英文兒歌也是哥哥教的,記得前兩句是:
  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小小星星眨眨眼睛,
  我不知道你是什麼精靈。
  Twinkle(閃爍)發音並不容易,但是因為兩句押韻,念得順口,跟著哥哥唱,也就記住瞭,可見音美有助於記憶。我不但記住瞭,後來翻譯的時候還用上瞭。如譯徐誌摩的《再彆康橋》,第二段前半部的原文和我的譯文分彆是:
  尋夢?
  撐一支長篙,
  嚮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彆離的笙簫。
  Where is the dream?
  Could a pole long
  Pick up among the weeds a dreamer’s song?
  My boat is fully loaded with the twinkle
  Of stars, but I won’t wrinkle
  The water with my flute
  Which, hearing us part, becomes mute.
  原文是“彩虹似的夢”,所以“青草更青處”的顔色就不一定要翻譯瞭。“星輝”是指星光,可以譯成starbeams,但星光是靜態的,星輝更有動感,所以這裏用twinkle(閃爍)更好。“放歌”也有動感,如說“唱歌”那就更重聲音,更重聽覺,這裏譯文用瞭wrinkle(起皺),仿佛歌聲像風一樣吹皺瞭康河的水麵,這就用觸覺代替瞭聽覺,而且“起皺”和“閃爍”的英文押韻,加強瞭聽覺的音美,這就不至於得不償失瞭。後一行,詩人說“笙簫”“悄悄”,是把樂器擬人化,所以譯文說笙簫聽見人要離彆就悄無聲瞭,也是用聽覺來加強靜態。此外,第二、三行的long(長)和song(歌)押韻,後兩行的flute(笙簫)和mute(悄悄)也押韻,這都用瞭音美來增加詩意或詩的意美。總之,徐誌摩是喜歡象徵主義的詩人,喜歡“視、聽、聞、味、觸”五官並用,所以譯者也把音樂和體育結閤起來瞭,而這和哥哥教的兒歌有關。
  1956年《一切為瞭愛情》中譯本齣版後,許淵衝迴南昌與父親、繼母、弟弟、弟媳在豫章公園閤影以上談的是在音美方麵我受到傢庭的影響,至於形美方麵的影響可能更大。雖然母親喜歡畫的是花木蟲鳥,哥哥和我喜歡玩的卻是英雄畫片。我小時候喜歡的本連環圖畫書《楊戩齣世》,畫的是少年英雄楊戩打敗哼哈二將鄭倫、陳奇,後來又打敗孫悟空的故事。畫片上的楊戩頭戴紫金冠,身披黃金甲,手執三尖兩刃刀,身邊跟著一隻哮天犬。孫悟空會七十二變,楊戩卻能每一變都勝過他:悟空變鳥,他就變鷹;悟空變虎,他就變獅;悟空變廟,他又變神。這從小培養瞭我的好勝心。甚至後來翻譯文學作品時,如果作品已有前人的譯文,我就要盡可能勝過前人。不能勝過,也想彆齣心裁,不肯落入前人的老套。
  就以譯詩為例吧。呂叔湘1947年、1985年在《中詩英譯比錄》序言中說:“初期譯人好以詩體翻譯詩,即令達意,風格已殊。稍一不慎,流弊叢生。故後期譯人Waley、小畑(Obata)、Bynner諸氏率用散體為之。原詩情趣,轉能保存,此中得失,可發深省。”這和我的“音美”譯法剛好相反。究竟誰是誰非呢?我們先來看看呂先生稱贊的後期譯人的譯作吧。例如李白的《靜夜思》有小畑和Bynner的譯文。原文是:“床前明(山)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小畑和Bynner的譯文如下:
  On a Quiet Night
  I saw the moonlight before my coach,
  And wondered if it were not the frost on the ground
  I raised my head and looked out on the mountain moon,
  I bowed my head and thought of my far-off home.(Obata)
  In the Quiet Night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self to look,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Bynner)
  原詩句有兩種解釋:個“床”字有人說是“井床”,“明月光”有人說是“山月光”,所以小畑在第三行就譯成“山月”瞭。我的看法是:這首詩流傳韆年,已經成為民族文化,詩中“床”是“井床”或是“臥床”,“月”是“明月”或是“山月”,這是個“真”的問題,而一韆年來讀者喜歡的是“臥床”和“明月”,這是個“美”的問題。詩已流傳韆年,就不隻屬於一韆年前的詩人,也屬於一韆年來的讀者,成為一韆年來的民族文化瞭。英國詩人艾略特說得好:詩人個人的力量有限,民族文化的力量無窮。所以李白這首詩的理解,“井床”和“山月”的問題並不重要。小畑的譯文基本是字對字的翻譯,讀來平淡無奇,令人懷疑這詩怎能流傳韆年。Bynner的譯文如何呢?他一開始說如此明亮的月光,錶示瞭詩人的驚訝;第二句又自問“難道是下瞭霜嗎”,錶示詩人的驚疑。這兩行譯文傳情達意,的確勝過瞭小畑的譯文。但是後兩行和小畑一樣,隻說看見明月就想起故鄉來瞭。為什麼會望月思鄉呢?譯文有沒有像呂先生說的那樣保存“原詩情趣”呢?沒有。因為原文月亮是圓的,“思鄉”是想和傢人團圓。月亮和思鄉之間有個“團圓”的觀念聯係。而在譯文中,月和傢並沒有這個聯係。所以譯文如果要傳情達意,就不能隻翻譯文字。因為中文和英文不同,英文是比較科學的文字,文字的內容和形式基本相等,也就是說“言”等於“意”,1+1=2;中文卻是文學的語言,內容往往大於形式,“意”大於“言”,1+1>2。所以中文翻譯成英文的時候,不能字對字地翻譯,還要傳達言外之意。換句話說,翻譯不但要傳達原文的意義,有時甚至要創造譯文的錶達方式。所以有的語言學傢說:翻譯不隻是錶達意義,還要創造意義。下麵就舉這首詩的創譯為例。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Oh,can it be frost on the 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譯文行說:床前月光如水。“如水”是原文所沒有的,這是創譯。為什麼要創譯呢?因為第四行譯文也創譯為“我沉浸在鄉愁中”。這樣就把“鄉愁”也比作水瞭。原文有月圓和迴鄉團圓的聯係,這是譯文所沒有的,所以翻譯的時候,隻好用如水的月光和如水的鄉愁來聯係瞭,這樣纔能錶現原文的意美。譯文行和第三行、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韻,有瞭音美;每行八個音節,有瞭整齊的形美。這種韻體譯詩和小畑等的散體譯文,到底哪種更能錶達原詩的情趣呢?我認為散體譯詩,“即令達意,風格已殊”。慎而又慎,還是“流弊叢生”。呂先生怎麼認為散體譯詩比詩體譯詩好呢?我和呂先生討論後,呂先生就約我閤編新本《中詩英譯比錄》,這是我譯詩取得的一次勝利。後來我又編寫瞭一本《中詩英韻探勝》,比較瞭中外譯文,北京大學齣版社收入“北大名傢名著文叢”。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依生(Ethan)博士認為許譯勝過中外譯文,使我開始瞭我的中國文化夢,這本《夢與真》就是想記下我的夢想是如何成真的。
  但是夢想成真並不容易。第二次詩體譯詩和散體譯詩的論戰發生在王佐良和我之間。王佐良在《英語文體學論文集》第27頁說:“Giles等人譯中國詩是硬將唐詩套入浪漫派末流四行體形式的,腳韻的安排主要是abab,加上用詞上追求傳統的‘詩意’,讀起來就像是三四流的維多利亞時期英國詩。等到Arthur Waley等人起來,他們拋棄瞭腳韻和詩歌用語的老套,而用自由詩體和白描手法,著重形象、意境和氣氛的移植,於是一時顯得十分新鮮。正是由於有這段曆史,至今英美譯得比較成功的中國古詩絕大多數是不押韻的。”
  英國文學傢Lytten Stratchey說過:Giles譯的唐詩是那個時代好的詩,他譯的唐詩集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的地位。Strachey是英國著名的文學評論傢,他對Giles用詩體譯詩評價極高,認為幾乎到瞭登峰造極的地步。王佐良卻把Giles貶為“浪漫派末流”,把他的詩體譯詩說成是“三四流的”英國詩,而對Waley的散體譯詩佩服得五體投地,說什麼拋棄瞭詩歌用語的老套,移植瞭原詩的“形象、意境和氣氛”。但是,拋棄瞭原詩的用語,還可能移植原詩的形象和意境嗎?下麵我們就來看看Waley的譯文吧。
  前麵談到瞭《詩經》篇《關雎》如何通過雎鳩、荇菜、君子、淑女、琴瑟、鍾鼓等形象來錶達“天人閤一”的意境。原詩段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Waley的譯文如下:
  “Fair,fair, ”cry the ospreys
  On the island in the river.
  Lovely is this noble lady,
  Fit bride for our lord.
  1948年鞦留歐同學在巴黎凡爾賽宮花園閤影。右一為李廷揆(後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係主任),右二為王佐良(後為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係主任),右三為許淵衝,左一為盧浚(後為昆明師範學院院長),前蹲者為林宗基(後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
  ……
《文苑擷英:跨越時代的文化記憶》 一、序言:曆史的迴聲與文化的薪火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由無數個體的生命軌跡交織而成的宏大敘事。在這敘事中,總有一些名字因其獨特的貢獻而熠熠生輝,他們的生命曆程,不僅是個人的奮鬥史,更是特定時代精神的縮影。本書《文苑擷英:跨越時代的文化記憶》,並非聚焦於某一位學者的個人自述,而是將視野投嚮更廣闊的文化圖景,旨在梳理和呈現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在麵對劇變時,其思想的流變、精神的堅守以及學術的探索。 本書精選瞭十位在文學、哲學、曆史、科學等領域卓有建樹的文化人物的佚稿、書信、日記片段以及重要訪談記錄,力求還原他們工作、生活和思考的原貌。我們相信,理解這些“他者”的經曆,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自身所處的時代脈絡。 二、第一篇章:風雨同舟——戰亂與啓濛的年代 本篇收錄瞭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批懷抱救國理想的青年學者,如何在動蕩中求學、如何在夾縫中堅守學術良知的珍貴記錄。 (一)《南遷的圖書館與巴蜀的燈火》: 重點展示瞭某位著名曆史學傢,如何在西南聯大的艱苦條件下,堅持對古代文獻的整理和考訂工作。其中包含瞭他寫給友人的傢書,信中詳細描述瞭他們如何“以柴米為學問的燃料”,在簡陋的條件下,堅持完成瞭一部關於宋代士大木階層的開創性研究。信件的筆觸樸實而充滿韌性,展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風骨。 (二)《從西方迴望東方:一位哲學傢的睏惑與抉擇》: 本部分側重於一位早年留學歐洲的哲學傢,在目睹西方思潮衝突後,如何深刻反思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轉化路徑。我們輯錄瞭他早期在上海創辦的“思辨社”的會議記錄摘要,記錄瞭他們如何嘗試將康德的先驗哲學與中國心學進行對話的嘗試,以及這些嘗試最終因時代變遷而戛然而止的遺憾。 (三)《泥土中的詩歌:鄉村教育的實踐者》: 聚焦於一位受過現代教育的文學傢,放棄都市的安逸,投身於鄉村教育改革的實踐。此部分收錄瞭他撰寫的教育報告和教學日誌,詳細記錄瞭他在推廣白話文、革新地方戲麯,並嘗試將現代科學知識融入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具體案例,文字中充滿瞭對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三、第二篇章:重建與探索——新中國的學術勃興 新中國成立後,知識分子迎來瞭新的曆史定位。本篇著重展現瞭在國傢建設的大背景下,學者們如何調整研究方嚮,將個人學術追求與國傢發展需求緊密結閤的曆程。 (一)《北大荒的拓荒者:一位地質學傢的冰雪日記》: 本部分展示瞭一位老一輩地質學傢,如何帶領年輕團隊,在極寒地區進行地質勘探的記錄。日記中不僅有對礦藏分布的嚴謹推測和數據記錄,更有對自然奇觀的敬畏,以及麵對艱苦環境時團隊內部的互相激勵。其中一篇關於“黑土地的秘密”的記錄,被認為是後來某項資源勘探的早期綫索。 (二)《古典文學的重估與現代闡釋》: 本篇聚焦於某位著名文學評論傢對古典名著進行“祛魅”與“再發現”的過程。我們呈現瞭他早期關於《紅樓夢》“社會結構分析”的未發錶手稿的節選,以及他如何運用新的敘事學理論來解讀唐詩宋詞的嘗試。這些探索展現瞭中國古典研究如何在新的意識形態框架下尋求突破口。 (三)《技術與倫理的交匯點:早期工程學傢的思考》: 選取瞭我國第一代水利工程專傢的口述曆史片段。他們迴顧瞭在規劃大型水利工程時,如何在有限的技術條件下,平衡工程效益與生態保護的艱難決策過程。其中一段關於“人定勝天”思想的深刻反思,揭示瞭早期建設者對自然界復雜性的認識深化。 四、第三篇章:開放與對話——麵嚮世界的學術視野 改革開放為中國學術界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活力和與世界對話的機遇。本篇關注學者們如何擁抱全球學術前沿,並以成熟的姿態參與國際學術交流。 (一)《巴黎左岸的書信往來:一位比較文學傢的國際田野》: 本部分展示瞭一位比較文學學者在“文革”後首次踏齣國門,與歐洲漢學傢保持的長期通信。這些信件記錄瞭他在異國他鄉的觀察、對西方理論的吸收,以及他如何巧妙地將這些新知與國內的學術現狀相結閤,開創瞭全新的研究領域。 (二)《語言的邊界與思維的拓寬:外語教育的革新者》: 匯集瞭一批緻力於打破傳統外語教學模式的教育傢們的實踐記錄。他們強調的不再是簡單的詞匯堆砌,而是通過深入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模式的對比,來實現真正的跨文化交流。收錄瞭他們編寫的早期教材草稿和課堂反饋記錄,顯示瞭教學理念的巨大飛躍。 (三)《檔案深處的發現:曆史學傢的新方法論》: 記錄瞭一批中年曆史學傢如何積極采納西方檔案學和口述史方法,深入基層挖掘被忽視的“民間史料”。其中一位學者對一份地方誌的重新解讀,顛覆瞭以往對某個曆史事件的定論,體現瞭史學研究方法的現代化進程。 五、結語:未竟的使命與未來的期許 本書的最後,我們收錄瞭幾位已故學者的臨終前的幾段話語,他們對後輩學者的寄語,或關於學術的純粹性,或關於對國傢文化命運的關切。這些零散但有力的聲音,共同構築瞭一幅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肖像:他們始終在曆史的洪流中,以其學識與良知,肩負著傳承與創新的雙重使命。本書希望通過這些鮮活的個體記憶,讓讀者觸摸到那段充滿掙紮、希望與輝煌的文化歲月。

用戶評價

評分

《思想者自述文叢:夢與真》是一部令人驚艷的自傳。許淵衝先生的文字,充滿瞭獨特的魅力。他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瞭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厚重”。厚重在他的學識,厚重在他的經曆,更厚重在他的思想。他並非一個隻專注於書本的學者,他的人生充滿瞭傳奇色彩,參與瞭許多重要的曆史事件,也經曆瞭時代的風雨。他在書中,將這些經曆與他對文學、對人生的感悟巧妙地結閤在一起。讀他的書,就像品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他對中國古典詩詞的深厚造詣,以及將這些詩詞英譯的傑齣成就,在這本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他用一種充滿詩意的語言,解讀瞭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與共通之處。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瞭許淵衝先生的生平,更讓我感受到瞭他作為一名翻譯傢和學者的風骨與擔當。

評分

翻開《思想者自述文叢:夢與真——許淵衝自述》,仿佛走進瞭一個充滿智慧與詩意的世界。許先生以其特有的豁達與幽默,迴顧瞭自己的人生曆程。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真摯”。他沒有粉飾太平,沒有刻意拔高,而是用一種真誠的態度,講述瞭自己的喜怒哀樂、成功與失敗。他對於翻譯的理解,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兩種文化的碰撞與融閤,是情感的傳達與意境的再現。他在書中分享瞭許多翻譯過程中的趣事和心得,讓我對翻譯這門藝術有瞭更深的認識。同時,我也看到瞭他作為一名學者,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學術的執著。即使年事已高,依然筆耕不輟,用自己的智慧和經驗,為後輩樹立瞭榜樣。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展現瞭一個人如何在一個時代變遷中,保持內心的獨立與清醒。他用自己的方式,詮釋瞭“思想者”的含義,既有對世界的深刻洞察,也有對個體生命價值的珍視。

評分

讀完許淵衝先生的《思想者自述文叢:夢與真》,我深感震撼。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翻譯傢和學者的書籍,更是一部關於人生智慧的寶典。許先生用他豐富的人生閱曆,為我們展示瞭一個“思想者”的成長軌跡。書中,他對於“夢”與“真”的闡釋,引人深思。他的人生,可以說是“夢”的追逐者,也是“真”的踐行者。在追求翻譯夢想的道路上,他從未停止過探索,也從未停止過對真理的求索。他並沒有刻意去宣揚什麼,而是用自己的人生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是真正的價值。我尤其欣賞他在書中流露齣的樂觀與豁達。即使麵對生活的種種不確定性,他依然能夠保持積極的心態,用幽默化解睏難。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人生無論順境逆境,都應該保持一顆獨立思考的心,追求內心的真摯與純粹。

評分

許淵衝先生的《思想者自述文叢:夢與真》是一部讓人深思的著作。與其說這是一本自傳,不如說它是一部思想的精華提煉。先生在書中,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描繪瞭自己一生的重要片段,但字裏行間卻流露齣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對文學、對人生本質的獨特洞察。他對於“真”的追求,貫穿始終,無論是對翻譯事業的嚴謹,還是對人生選擇的坦誠,都體現瞭這一點。他並沒有刻意去塑造一個完美的人物形象,而是展現瞭一個真實、有血有肉的許淵衝。那些關於翻譯的睏惑與探索,關於學術的堅持與創新,關於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都以一種平和而又充滿力量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喜歡他對於詩歌的解讀,那種將古今中外詩歌融會貫通的視角,讓人耳目一新。他用自己的生命踐行著“詩意地棲居”的理念,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從未放棄對美的追求。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精神的啓迪,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思考何為真正的價值所在。

評分

讀完《思想者自述文叢:夢與真——許淵衝自述》,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許淵衝先生的文字,如同一條蜿蜒流淌的大河,承載著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也映射著中國近現代史的波瀾壯闊。他並非生而為“翻譯大傢”,也非一蹴而就的“學者”,而是在時代的洪流中,憑藉著對文學的熱愛和對真理的執著,一步步鍛造齣屬於自己的輝煌。書中的每一個字,都飽含著他少年時期的求知若渴,青年時期的意氣風發,中年時期的沉潛磨礪,以及晚年時期的豁達與超然。我尤為感動於他麵對睏境時的堅韌不拔。那些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在政治運動的衝擊下,他依然能夠找到精神的棲息地,堅持對詩歌和翻譯的熱愛,這本身就是一種瞭不起的成就。讀他的自述,仿佛穿越瞭時空,與一位充滿智慧和魅力的老人進行瞭一場靈魂的對話。他沒有迴避生活中的苦難,但也沒有被苦難所吞噬,反而從中汲取瞭養分,讓他的生命更加豐盈。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傳記,更是一部時代的縮影,一部關於堅持與夢想的勵誌篇章。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