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通检词典(精)

成语通检词典(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占锋 编
图书标签:
  • 成语
  • 词典
  • 语言学习
  • 汉语
  • 工具书
  • 教育
  • 参考书
  • 初中
  • 高中
  • 小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乐乐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2509
商品编码:12817689434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成语通检词典(精)
  • 作者:刘占锋
  • 定价:60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ISBN号:978710109250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3-06-01
  • 印刷时间:2013-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1141
  • 字数:1500千字

《中华诗词鉴赏与探源》 一部深入中华诗歌殿堂的指引之书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单纯的诗词汇编,而是一部集诗歌鉴赏、文化背景梳理、创作技法剖析与文学史脉络梳理于一体的深度探究之作。它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从《诗经》的质朴淳厚到唐诗的辉煌壮丽,再到宋词的婉约清丽与元曲的俚俗灵动,直至近现代诗歌的创新与探索,构建起一个完整、立体的中国古典诗歌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源流溯源——诗歌的摇篮与奠基 一、先秦风骨:《诗经》与楚辞的初啼 本章细致考辨了《诗经》的地域流派(风、雅、颂)及其社会功能,重点分析了其朴素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叠章复沓的艺术手法。我们将深入挖掘“赋、比、兴”三大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案例,揭示其在后世文学中的深远影响。 紧接着,我们将视线投向南方,对屈原及其《楚辞》进行专题研究。不同于北方的中原文化,《楚辞》以其瑰丽的想象力、磅礴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及浓郁的巫祝色彩,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全新的抒情范式。我们不仅会解析《离骚》的结构之宏大与情感之激越,还会探讨“香草美人”意象的文化密码。 二、汉魏风骨:乐府的民间回响与文人的自觉 本卷梳理了汉代乐府民歌的勃兴,探讨了它们如何成为记录社会变迁、反映民生疾苦的“历史的侧影”。从《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到《陌上桑》的女性赞歌,乐府的叙事张力和音乐性被置于核心地位。 随后,进入建安文学时期。曹操父子的“慷慨悲歌”是对乱世的直接回应,其诗风苍凉悲壮,为后来的建安风骨定下了基调。我们还会细致辨析魏晋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士人阶层如何通过山水田园诗和玄学思想的融合,实现精神上的自我解放,这为后世的隐逸文化提供了源头活水。 第二部分:盛唐气象——格律的成熟与意境的巅峰 三、初唐格律的定型:初识格律之美 本部分着重解析了近体诗(格律诗)的形成过程,特别是律诗和绝句的平仄、对仗、粘对等规则的系统化确立。我们将以初唐四杰的作品为例,展示如何在既定的规则框架内,实现句式的工整与气势的磅礴。 四、盛唐气象:浪漫与现实的交响 这是全书的高潮部分,聚焦于唐诗的黄金时代。 李白(诗仙): 探究其浪漫主义源泉,分析其如何将道家思想、游侠精神与天才横溢的想象力融为一体,形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格。重点解读“飞流直下三千尺”这类夸张手法的运用逻辑。 杜甫(诗圣): 深入剖析杜甫的“诗史”地位,探讨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和“沉郁顿挫”的风格是如何通过精湛的炼字和严谨的结构达成的。我们将对比分析“三吏三别”,理解其人道主义情怀。 边塞诗派: 聚焦高适、岑参,研究他们如何将辽阔的边疆景象与个人的抱负、家国的忧患相结合,形成雄浑壮阔的审美体验。 山水田园诗派: 王维与孟浩然的静谧世界,探讨佛教禅宗思想如何渗透到其诗歌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营造中。 第三部分:两宋之变——词的兴盛与文学的转向 五、从格律到音律:宋词的诞生与演变 本书明确区分了诗与词在音乐基础上的本质差异。我们追溯了词从燕乐歌词到文人创作的转变历程,分析了词牌的曲调结构如何限制和激发了作家的创作。 六、宋词群英谱:豪放与婉约的对峙与融合 婉约派的精微: 以柳永的铺叙、李清照的真挚为代表,分析其如何细腻地描摹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以及其对口语化的成功运用。 豪放派的拓展: 苏轼是绕不开的核心人物。我们研究他如何将诗的意境和哲理引入词中,打破了词坛长期以来“以柔为主”的格局,探讨其“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魄。 南宋的延续与创新: 辛弃疾的“以文为词”的探索,陆游的爱国忧思,以及姜夔、周邦彦等词人的格律锤炼,共同构筑了宋词艺术的殿堂。 第四部分:明清与近现代的承续与革新 七、曲的勃兴与诗词的回归 本章分析了元曲(杂剧与散曲)的世俗化倾向,探讨了散曲在语言的通俗性和情感的直白性上如何与古典诗词拉开距离,同时又继承了其抒情脉络。明清时期,诗歌创作虽然在格律上多为对唐宋传统的复古,但在题材上开始关注世情百态,展现出新的社会批判力量。 八、新诗的黎明与探索 本书的终结部分,将目光投向近现代。我们梳理了白话文运动对诗歌形式的冲击,分析了“新月派”对格律的初步尝试,以及“现代派”对自由体诗的解放。探讨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诗人如何吸收西方现代主义元素,同时试图在语言和意象中保留民族的“诗性”与“韵味”。 本书特色: 1. 重在“鉴赏”而非“注释”: 本书的重点在于解析“好在哪里”,而非单纯解释词句含义。每首精选诗篇后都有深入的风格分析和艺术手法点拨。 2. 脉络清晰的文学史观: 每一阶段的文学流派和代表人物,都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考察,揭示其“变”与“不变”的原因。 3. 丰富的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音乐史(词牌的来源)、哲学史(道家、佛学的影响)和政治史(乱世与诗风的关系),力求全面立体地还原诗歌的生命力。 适合读者: 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浓厚兴趣,希望系统学习诗词发展脉络,并提升鉴赏层次的文学爱好者、高校文科学生以及文化研究者。它将是您梳理古典诗学体系,体会中华文化内核的可靠向导。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买这本书的时候,是冲着它那响亮的名字去的,以为它会是一本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所有成语的“百科全书”。然而,当我粗略浏览了一番后,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对常见和经典成语的深度剖析,而非追求数量上的极致。这种取舍在我看来是明智的,毕竟,比起罗列那些生僻到极少有人使用的词条,将重点放在那些真正影响我们日常交流和文化理解的成语上,更能体现一本词典的实用价值。我特别欣赏它在释义部分的处理方式,文字凝练却不失深度,不像是那些为了凑字数而堆砌的空洞解释。它给人的感觉是,作者是真正理解这些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并用一种非常地道且富有韵味的方式将其传达出来。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而不是冷冰冰的资料库。它的重量感和厚度,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时间沉淀下来的学识与底蕴。每一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一种安定的力量,仿佛周遭的喧嚣都暂时远去,只剩下文字的魅力。相比于网络搜索的即时性和碎片化,这种实体书带来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是无可替代的。它鼓励你慢慢阅读、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措辞和深远的意境。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多快地给你一个答案,而在于它能引导你思考这个答案背后的语言逻辑和文化脉络。它是一份承诺,承诺为你提供一个扎实、可靠的汉语言文化基石。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硬壳封面摸起来质感十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有一种珍藏的冲动。油墨印刷的色彩饱满,字体清晰锐利,阅读体验极佳。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具体内容,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在细节上的用心。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对知识严谨的态度,从每一个排版和用纸的选择上都能体现出来。特别是内页的纸张,选用了比较光滑且厚实的材料,即使用久了也不会轻易泛黄或磨损。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摆在书架上展示的艺术品。在如今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能看到这样一本如此注重工艺和细节的实体书,实属难得。它的存在本身,就代表着对知识的尊重。

评分

坦白地说,我购买这类工具书时,最看重的是它在“辨析”上的功力。很多时候,相近的成语在使用上稍有不慎就会产生歧义,甚至会闹出笑话。我希望一本权威的词典能清晰地指出这些细微的差别。虽然还没有时间逐一比对,但从几处我特意去查阅的、容易混淆的词条来看,这本书的处理方式相当高明。它不是简单地并列解释,而是通过对比的方式,明确指出不同成语在情感色彩、适用对象和语境要求上的根本区别。这种深入骨髓的辨析,远比单纯的解释要来得珍贵,它帮助读者真正“掌握”语言的精髓,而不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这体现了编者极高的语言敏感度和专业水准。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说实话,初看之下会让人觉得有些“复古”,但这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没有采用那种现代工具书追求的极简主义设计,反而保留了一种传统字典的厚重感。每一个词条的结构都划分得井井有条,关联信息(比如出处、例句、近义词)都安排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在查找信息时感到混乱或跳跃。尤其是例句部分,挑选得非常巧妙,既能说明成语的实际用法,又展现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微妙变化。对于一个热衷于文字游戏和语言学习的爱好者来说,这种细致入微的编排,简直是进行深入研究的绝佳素材。它让你在查阅的瞬间,不仅仅是获取了一个定义,而是获得了一整套关于这个词的“使用说明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