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 1596-2017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 1596-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粉煤灰
  • 水泥
  • 混凝土
  • GB/T 1596-2017
  • 建筑材料
  • 灰渣
  • 矿物掺合料
  • 标准
  • 测试方法
  • 质量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118058185
商品编码:1307889378
开本:9787118058185
出版时间:2013-09-01

具体描述

定价18.00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本标准规定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的定义和术语、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与批号、运输与储存。
本标准适用于拌制混凝土和砂浆时作为掺合料的粉煤灰及水泥生产中作为活性混合材料的粉煤灰。

 

发布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现代建筑材料力学性能与应用基础 图书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现代建筑材料,特别是结构性基础材料的力学性能、微观结构、耐久性及其在土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原理。全书内容紧密围绕材料的本征特性、先进测试方法以及工程应用中的实际表现展开,旨在为土木工程、材料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高级学生提供一本全面而深入的参考著作。 第一章 结构材料的本构关系与宏观力学行为 本章聚焦于描述材料宏观尺度下应力与应变关系的本构模型。详细讨论了线弹性、弹塑性以及粘弹性材料的本构方程,并重点分析了混凝土和钢材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线。 1.1 材料力学基础回顾:应力、应变的概念、广义胡克定律及其在各向异性材料中的应用。 1.2 本构模型的建立与选择:基于能量原理的弹塑性模型,如Von Mises屈服准则和Mohr-Coulomb破坏准则的深入解析。讨论了如何通过试验数据校准和验证这些模型。 1.3 时间效应与蠕变:重点分析了材料在长期恒定荷载作用下的时间依赖性变形,包括蠕变基础理论、流变模型(如 Burgers 模型)及其在结构长期性能预测中的应用。 14. 疲劳与断裂力学基础:介绍了材料在循环荷载下的疲劳损伤机理,包括S-N曲线的构建与应用。引入了线弹性断裂力学(LEFM)的基本概念,如应力强度因子(K)和断裂韧性($K_{IC}$),为后续章节分析材料的抗裂性能奠定基础。 第二章 胶凝材料的微观结构演化与水化动力学 本章深入探究了硅酸盐水泥基材料从原料到硬化体过程中复杂的化学反应和微观结构形成机制。这部分内容是理解传统混凝土性能的基础。 2.1 硅酸盐水泥的矿物组成:详细介绍波特兰水泥中主要熟料矿物($C_3S, C_2S, C_3A, C_4AF$)的晶体结构、反应活性及其对早期强度的影响。 2.2 水化反应动力学:阐述水泥水化过程的阶段划分,包括初期吸附、溶解-沉淀、以及钙矾石(AFt)和单硫铝酸钙(AFm)等水化产物的生成与转化。利用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XRD)等先进表征手段分析水化产物的比例和空间分布。 2.3 凝胶结构与孔隙网络:讨论水化产物中C-S-H凝胶的纳米级结构特征,包括其密度、层状结构以及水分结合状态。重点分析了孔隙结构(孔径分布、连通性)对材料渗透性、抗冻融能力和电学性能的控制作用。 2.4 替代胶凝材料的化学激活:简要介绍了高炉矿渣、硅灰等潜在活性材料的化学成分特点,以及它们在特定激活条件下参与二次水化反应的机制,强调其对结构致密性的提升作用。 第三章 骨料对高性能结构材料的影响 骨料(粗骨料和细骨料)在结构材料中占据体积的绝大部分,其质量和级配直接决定了复合材料的整体力学性能和工作性。 3.1 骨料的物理与化学特性:讨论了骨料的岩石学分类(如石英岩、玄武岩、石灰岩),以及其对混凝土/砂浆强度的影响,包括颗粒形状、表面粗糙度和吸水率的量化评价。 3.2 级配优化与工作性:深入探讨傅勒曲线、AASHTO标准级配等不同骨料级配模型,及其对拌合物粘聚性、泵送性能和密实度的影响。介绍了骨料堆积密度理论在优化配合比中的应用。 3.3 骨料-基体界面过渡区(ITZ):分析界面过渡区在微裂纹萌生中的关键作用。讨论了ITZ的孔隙率高、强度低的成因,以及通过使用超细粉末材料、外加剂等手段优化ITZ微结构的方法。 3.4 特殊骨料的应用:探讨了轻质骨料(如陶粒、膨胀页岩)和高性能骨料(如高强碎石)在制备轻质混凝土和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中的应用技术与性能特征。 第四章 结构材料的耐久性评估与防护技术 本章集中探讨结构材料在长期服役环境下抵抗侵蚀性介质侵蚀的能力,并介绍了延长结构寿命的防护策略。 4.1 渗透性与传输机理:详细分析了水、氯离子、二氧化碳和硫酸盐等侵蚀性介质在多孔介质中的传输规律。讨论了Fick扩散定律、Nernst-Einstein关系在预测离子侵入深度中的应用。 4.2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测试:重点介绍快速氯离子渗透试验(AASHTO T 277)和电荷加速试验(RCMT)的标准操作规程和结果解读,评估材料抵抗钢筋锈蚀的屏障能力。 4.3 冻融循环损伤与抗硫酸盐侵蚀:分析了冻融循环过程中水体积膨胀导致的内部应力累积和微裂纹扩展。探讨了硫酸盐对水泥石水化产物的侵蚀反应(如生成膨胀性硫铝酸钙)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4.4 材料的电化学行为与锈蚀控制:阐述了钢筋腐蚀的电化学机理,包括动电位扫描(Tafel外推法)的应用。介绍了表面涂层、阴极保护以及使用缓蚀剂等工程防护技术。 第五章 先进复合材料的设计与性能调控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通过添加纤维和高活性掺合料,实现对传统材料性能的突破,迈向高性能化和功能化。 5.1 高强度纤维的增强机理:介绍了钢纤维、聚丙烯纤维、玄武岩纤维等在提高材料抗拉强度、韧性和抗裂性方面的作用。讨论了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取向对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 5.2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制备与特性:详细解析了UHPC的特殊配合比设计(极低的水胶比、高比例的超细粉末),以及其表现出的优异抗压强度(>150 MPa)、极低渗透性和显著韧性。 5.3 自修复与传感功能材料:介绍了将微生物诱导的方解石沉淀技术用于材料微裂纹的自修复研究进展。探讨了嵌入式光纤传感器、压电材料在监测结构健康状态方面的应用潜力。 5.4 多尺度模拟与性能预测:结合计算材料学方法,介绍如何利用有限元法(FEM)和离散元法(DEM)对复杂多相复合材料的力学响应进行多尺度建模和模拟,以指导新型材料的设计。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从基础的本构理论,深入到微观的水化过程,再到实际工程应用中的耐久性问题和前沿复合材料技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现代结构材料工程学知识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爆表!我是一名基层的水泥厂技术员,每天的工作都离不开各种材料的性能分析和质量控制。粉煤灰是我们水泥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掺合料,但长期以来,我对它的理解都比较零散,很多时候都是凭经验来判断。这本书的到来,就像一本“秘籍”一样,系统地梳理了粉煤灰的各项指标以及它们对水泥和混凝土的具体影响。书中对粉煤灰分类、细度、活性以及有害物质含量的要求,都非常具体,并且解释了为什么这些指标如此重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详细列举了不同等级粉煤灰在水泥生产中的应用指导,以及如何根据粉煤灰的特性来调整水泥的生产工艺。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福音!以往,我们在处理粉煤灰时,常常会遇到一些不确定的问题,比如掺量多少合适,掺入后对水泥的凝结时间有何影响等等。这本书提供了清晰的解答,并且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它让我的工作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也让我对自己所负责的粉煤灰质量有了更强的把控能力。这本书绝对是我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水泥生产和混凝土相关工作的同行们。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作为一名对环保和可持续建筑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工业副产品的再利用非常关注,而粉煤灰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这本书深入探讨了粉煤灰在水泥和混凝土中的应用,这不仅关乎到材料本身的性能提升,更直接关系到减少水泥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有效处理工业废弃物。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粉煤灰作为水泥活性掺合料的机理分析,它解释了粉煤灰中的活性氧化硅和氧化铝如何与水泥水化产生的氢氧化钙反应,形成二次水化产物,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和耐久性。这种微观层面的解释,让我对粉煤灰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书中还讨论了粉煤灰对混凝土抗冻融性能、抗硫酸盐侵蚀能力以及降低碱-骨料反应风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些都是在实际工程中至关重要的性能指标。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和科学的视角来理解粉煤灰的价值,让我意识到,通过合理的应用,我们不仅能够获得性能优异的混凝土,更能为环境保护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它的内容让我充满了信心,相信在未来的建筑行业中,粉煤灰的应用前景会更加广阔。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我是一名从事混凝土技术研发的学者,长期以来都在关注新型高性能混凝土的开发。粉煤灰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掺合料,其在提升混凝土性能方面的潜力一直吸引着我。这本书以极其严谨的态度,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地剖析了粉煤灰在水泥和混凝土中的应用。书中关于粉煤灰与水泥水化动力学相互作用的深入探讨,为我理解其对混凝土早期和后期强度的影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粉煤灰微观结构和形貌特征与宏观性能之间关系的分析,这为我们进行材料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此外,书中对粉煤灰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如在高性能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等应用中的表现,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给出了相应的配合比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这些内容对我进行新产品的开发非常有启发。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材料科学的探索之作,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深入地思考粉煤灰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我沉浸其中,不断学习和探索。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一匹黑马!我一直对建筑材料的细微差别很感兴趣,尤其是在混凝土领域,如何通过添加剂来优化性能更是我的关注点。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及时雨一样,精准地解答了我之前的一些困惑。它并没有直接堆砌枯燥的技术术语,而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粉煤灰在水泥和混凝土中的作用。我特别喜欢它对粉煤灰化学成分、物理特性的详细介绍,这为我理解其性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书中关于粉煤灰对混凝土强度、耐久性、抗渗性等关键性能影响的分析,真是太到位了!它不仅仅是告诉我“粉煤灰能提升强度”,而是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能提升强度”,以及在不同配比下,强度提升的幅度和机制。我甚至可以想象到,如果我是一名混凝土工程师,这本书能直接指导我的实际工作,帮助我更科学地进行配合比设计,从而生产出更优质、更经济的混凝土产品。它让我看到了粉煤灰不仅仅是一种工业废料的再利用,更是一种能够为现代建筑工程带来巨大价值的宝贵材料。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都让我印象深刻,可以说是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

评分

这本书的呈现方式让我耳目一新。我是一名对建筑材料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对那些能够让建筑更坚固、更耐久的“秘密”充满了好奇。这本书并没有采用冷冰冰的技术报告形式,而是通过一种比较温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向我介绍粉煤灰这种材料。它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引导我认识粉煤灰的来源、特性,以及它如何在水泥和混凝土中发挥神奇的作用。我非常喜欢书中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一些复杂的化学反应,比如将粉煤灰比作“建筑的骨骼”,将混凝土比作“人体”,这样生动的描述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轻松理解。书中对粉煤灰在改善混凝土工作性、降低水化热、提高耐久性等方面的介绍,让我对混凝土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以前只知道水泥和沙石,现在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一种“绿色”的材料,能够让混凝土变得更强大,同时也对环境更友好。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材料科学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它也可以充满趣味和启发。它让我看到了工业进步背后,材料科学的魅力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