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
39.80元
作者:周德庆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040314045
字数:800000
页码:385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在注意内容新颖、信息密集的同时,还注意做到层次分明、图表简洁、比喻贴切、文笔通顺和叙述有情等方面。此外,各章都写有小结和复习思考题,书末还附有150余个重要微生物学名的发音和参考书目等内容,相信这对学生的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将大有裨益。
内容提要
《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在保持第2版体系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更新,例如原核生物、真核微生物和病毒的分类,亚病毒因子,免疫细胞的应答机理,细胞因子,菌鞭毛的结构,螺旋体的周质鞭毛,以及生物质能源等,以确保教材能与时俱进,紧跟本学科迅速发展的步伐。
全书以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特性和分类进化五大生物学规律为主线,从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讲清概念、阐述规律。内容简明、清晰,基础性与前沿性并重,可读性强。作者自行设计了大量简明、直观、形象的图、表和表解,并在每章后配有思考题和重要名词,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适合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院校本科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绪论 微生物与人类
一、什么是微生物
二、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
三、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四、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五、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本章小结
 重要名词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第一节 细
 一、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
 二、细的群体形态
 第二节 放线菌
 一、放线菌的形态和构造
 二、放线菌的繁殖
 三、放线菌的群体特征
 第三节 蓝细
 第四节 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一、枝原体
 二、立克次氏体
 三、衣原体
 本章小结
 重要名词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第一节 真核微生物概述
 一、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
 二、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三、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
 第二节 酵母菌
 一、酵母菌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酵母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
 三、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四、酵母菌的菌落
 第三节 丝状真菌——霉菌
 一、霉菌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霉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
 三、真菌的孢子
 四、霉菌的菌落
 第四节 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蕈菌
 本章小结
 重要名词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第一节 病毒
 一、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
 二、病毒的分类
 三、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第二节 亚病毒因子
 一、类病毒
 二、拟病毒
 三、卫星病毒
 四、卫星RNA
 五、朊病毒
 第三节 病毒与实践
 一、噬菌体与发酵工业
 二、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
 三、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重要名词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第一节 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
 一、碳源
 二、氮源
 三、能源
 四、生长因子
 五、无机盐
 六、水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一、单纯扩散
 二、促进扩散
 三、主动运送
 四、基团移位
 第四节 培养基
 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二、培养基的种类
 本章小结
 重要名词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一、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二、自养微生物产ATP和产还原力
 第二节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
 一、两用代谢途径
 二、代谢物回补顺序
 第三节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
 一、自养微生物的CO:固定
 二、生物固氮
 三、微生物结构大分子——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四、微生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
 第四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一、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二、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重要名词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一节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一、测生长量
 二、计繁殖数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一、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
 二、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三、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四、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
 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一、温度
 二、氧气
 三、pH
 第四节 微生物培养法概论
 一、实验室培养法
 二、生产实践中培养微生物的装置
 第五节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一、几个基本概念
 二、物理灭因素的代表——高温
 三、化学菌剂、消毒剂和治疗剂
 本章小结
 重要名词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3个经典实验
 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形式
 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一、基因突变
 二、突变与育种
 第三节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一、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第四节 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定义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
 三、基因工程的应用
 第五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一、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二、菌种的保藏
 本章小结
 重要名词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
 资源的开发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二、菌种资源的开发
 第二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问的关系
 一、互生
 二、共生
 三、寄生
 四、拮抗
 五、捕食
 第三节 微生物的地球化学作用
 一、碳素循环
 二、氮素循环
 三、硫素循环与细菌沥滤
 四、磷素循环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一、水体的污染——富营养化
 二、用微生物治理污染
 三、沼气发酵与环境保护
 四、用微生物监测环境污染
 本章小结
 重要名词
 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第一节 传染
 一、传染与传染病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三、传染的种可能结局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
 一、表皮和屏障结构
 二、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三、炎症反应
 四、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菌物质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
 一、免疫器官
 二、免疫细胞及其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三、免疫分子及其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
 第四节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二、抗原、抗体间的主要反应
 三、免疫标记技术
 第五节 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一、人工自动免疫类生物制品
 二、人工被动免疫类生物制品
 本章小结
 重要名词
 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第一节 通用分类单元
 一、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单元
 二、学名
 三、亚种以下的几个分类名词
 第二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一、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
 二、三域学说及其发展
 第三节 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
 一、Bergey氏原核生物分类系统纲要
 二、Ainsworth等人的菌物分类系统纲要
 第四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
 一、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经典方法
 二、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现代方法
 本章小结
 重要名词
 复习思考题
 一、微生物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中的作用
 二、现代微生物学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三、微生物在“生命科学世纪”中的作用
 四、大力开展我国微生物学研究
 五、学好微生物学推动人类进步
结束语 微生物学的展望
附录一 知、技、力、情——提高讲课质量的四要素
附录二 考试心得点滴
索引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周德庆,男,1935年12月生,浙江镇海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曾任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工程系系主任,浙江万里学院生命科学系主任,教育部高校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微生物学教学指导组组长,是我国微生物学教育领域的著名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开设微生物学有关课程10余门,发表科研、教学论文50余篇,著译教材等约40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优秀教材二等奖等家级、部级和上海市奖励8项。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得如同精密设计的导航系统,每一个知识点都像是经过精心规划的站点,指引着我们一步步深入微生物学的广阔天地。我尤其欣赏它在内容组织上的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微生物定义、分类,到后来的代谢、遗传、免疫,再到微生物在环境、医学、工业中的应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种结构安排,不仅能帮助我们建立起系统性的知识框架,更能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不是零散的堆砌。书中对每一个概念的阐述都非常到位,既有宏观的概括,也有微观的细节,并且常常会引导我们思考其背后的机制和原理。例如,在讲解微生物的能量代谢时,作者不仅列出了各种代谢途径,还会深入分析不同途径的优劣势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这让我们对微生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拓展阅读”或“思考题”的设计,这些内容虽然不一定是考试的重点,但却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求知欲和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愿意主动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评分这本《微生物学教程》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座结构精巧、内容丰富的知识殿堂。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在许多细节处体现了对实际应用的关注。例如,在讲解微生物生理代谢时,书中会结合具体的工业发酵过程、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微生物作用等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应用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学以致用”的导向,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目标感,让我意识到微生物学并非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书中对实验操作的描述也相当细致,虽然不是一本实验指导书,但偶尔提及的经典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能让我们对微生物学的研究手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甚至激发我们动手实践的欲望。此外,书中对于一些微生物疾病的介绍,也能够引导我们去关注公共卫生和医学领域,理解微生物在健康与疾病中的双重角色。这种多维度的知识呈现,使得整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个通往微生物学世界的全面指南。
评分这本《微生物学教程》的排版设计堪称一股清流,不同于以往我接触过的许多教材,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体验。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不会让人感到突兀。图文并茂的设计更是点睛之笔,那些精美的显微照片和示意图,不仅仅是内容的补充,更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尤其是关于细菌形态、真菌结构的部分,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即使是初学者也能通过这些图片清晰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文字表述方面,作者的语言风格流畅且富有条理,尽管涉及大量专业术语,但讲解深入浅出,化繁为简,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 overwhelming。遇到一些复杂的内容,书中还会穿插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更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印刷清晰,久读不累,这对于需要长时间学习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从内到外都让人赏心悦目的教材,它在知识的传递和阅读体验的提升上,都做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让人忍不住想翻阅,想深入学习。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学习引导上的周全考虑。它并非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消化和吸收。例如,在每个章节的开头,都会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让我们在开始阅读前就能清楚自己需要掌握的内容。在章节结尾,则会设置相关的习题和讨论点,这些题目设计得非常巧妙,既能检验我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引导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拓展。更重要的是,书中在解释复杂概念时,常常会采用多角度的阐述方式,有时候是图示,有时候是类比,有时候是案例分析,确保不同学习风格的读者都能找到理解的切入点。书中的语言风格也极具亲和力,虽然是学术著作,但并没有过于枯燥的学术腔调,而是力求用最清晰、最生动的方式来传递知识。这种对读者学习过程的细致关怀,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轻松而高效,能够真正地沉浸在微生物学的世界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引领我探索微生物学的奥秘。
评分这本书所呈现的微生物学知识体系,仿佛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科学画卷,每一笔都饱含着严谨与匠心。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在介绍一些关键理论或模型时,是如何引用和梳理历史发展脉络的。它不像一些教材那样直接给出结论,而是会追溯到最初的发现者、实验者,甚至提及那些曾经的争议和修正,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进步的艰辛与伟大。这种对历史纵深的挖掘,使得我们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会是这样”。同时,书中对最新研究进展的关注也让我印象深刻。虽然是一本教程,但它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近年来微生物学领域的一些重要突破和前沿动态,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或者宏基因组学带来的新视角等等。这让我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个学科的活力与前沿性,激发了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憧憬。阅读体验上,书籍的行文风格也恰到好处,既有学术的庄重,又不失启发性,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吸收知识,并对微生物世界产生由衷的好奇与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