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金融学(第四版)(教育部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
:82.00元
作者:黄达,张杰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300236643
字数:
页码:788
版次: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目录
导论 金融学的内容、结构及演进 1
篇 货币、信用与金融
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7
第二章 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 36
第三章 信用、利息与信用形式 67
第四章 金融范畴的形成与发展 99
第二篇 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
第五章 金融中介体系 109
第六章 存款货币银行 144
第七章 中央银行 169
第八章 金融市场 188
第九章 资本市场 226
第十章 金融体系结构 242
第十一章 金融基础设施 265
第三篇 货币均衡与宏观政策
第十二章 利率的决定及作用 281
第十三章 货币需求 297
第十四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318
第十五章 货币供给 344
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364
第十七章 开放经济的均衡 384
第十八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413
第十九章 货币政策 439
第二十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478
第二十一章 开放条件下的政策搭配与协调 508
第四篇 金融运行的微观机制
第二十二章 利率的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 531
第二十三章 资产组合与资产定价 546
第二十四章 资本结构与公治理 570
第二十五章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 589
第五篇 金融发展与稳定机制
第二十六章 货币经济与实际经济 621
第二十七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635
第二十八章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663
第二十九章 金融监管 693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经典的金融学教材,是对当前正在采用的《货币银行学》教材的重大改造和推进。目标是在继续加强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充分反映近年来金融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变革、演进和金融学科建设不断取得的开拓性成果,以满足提高金融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
本次修订在对原有部分内容进行删改与压缩的同时,新增了一些内容,并在结构上进行了适当调整。
新增内容括:章第三节的“数字货币”;第二章节的“特里芬悖论”;第三章第二节的“利息与信用”;第五章第三节的“一行三会”、第四节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附录三的“2013年以来的金融改革”;第九章第五节的“行为金融学”;第十章的第五节“互联网金融”;第二十一章第三节的“美德两难与东亚美元本位”;第二十五章第五节的“商业银行的ROA和ROE”;第二十七章节的“金融化”、“货币化路径的‘倒U’假说”以及第四节“普惠金融”;第二十八章节的“一般均衡信贷链模型”;第二十九章第二节的“英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等。
此外,根据内容需要,将原属第十章第四节的“DD模型”调整至第六章第六节;第十五章第二节的标题改为“经济主体行为与货币供给”,并新增“货币当局与货币供给”,与此同时,将该节有关货币政策的内容调整到第十九章第二节;第二十章的附录二“总供求均衡分析”调整到第十六章;第二十一章的附录二“马歇尔-勒纳条件与J曲线效应”调整到第十七章。这一版*大的变化是在第四篇中新增了第二十四章“资本结构与公治理”。这一章的增补使得教材的微观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整体结构也有所改善。
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与正文相关的内容,本次修订调整和新增了一些“附录”和“专栏”。此外,按照常规对第三版中已有的相关金融事件作了跟踪性扩展,并尽可能用2015年的统计资料更新数据,一些数据的截止日期到2016年10月。
作者介绍
黄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财经委员会委员;第二届、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科规划小组成员;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和中国财政学会、中国价格学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物资流通学会等团体的副会长。
张杰,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长期致力于制度金融学以及中国金融制度与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代表性学术成果有《天圆地方的困惑——中国货币历史文化之总考察》(1993年)、《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1998年)、《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2005年)、《金融分析的制度范式:哲学观及其他》(2013年)以及《流量、储蓄与金融权利》(2016年)等。曾获教育部首届“高校青年教师奖”(1999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青年教师奖”(2000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新世纪人才工程”***人选(2009年)、第八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2年)、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著作奖(2014年)、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首届“金融学杰出教师奖”(2015年)等。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让我一开始就产生了一种“专业”的印象,厚重的纸张,清晰的字体,以及大量的图表和案例。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能够帮助我系统构建金融知识体系的有力工具,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充满挑战。黄达的《金融学》第四版,作为一本享有盛誉的教材,其内容深度毋庸置疑。作者在讲解金融市场的基本原理,例如效率市场假说、资产定价模型等,都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但对我而言,这些理论的抽象性使得理解过程异常艰难。我常常需要一边阅读一边对照着网络上的各种解释,才能勉强弄懂一些核心概念。比如,在阅读关于风险与收益关系的部分时,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理解了夏普比率的计算逻辑以及它在投资组合管理中的意义。而且,书中引用的研究文献和案例分析,虽然具有学术价值,但对于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我来说,理解起来也存在一定的障碍。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知识点非常密集,但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如何有效地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评分我抱着学习和提升的目的选择了这本《货币银行学》,毕竟第六版,听起来应该内容比较新。这本书的内容确实非常扎实,张杰教授对于货币创造过程、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以及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手段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知识点密集,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例如,在讲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时,书中详细列举了利率渠道、信贷渠道、资产价格渠道等多种方式,并对每一种渠道的运作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解释。然而,这些解释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琢磨才能领会其中的精髓。有时候,我会觉得书中某些部分的表述略显晦涩,需要结合大量的背景知识才能完全理解。而且,书中也提及了一些宏观经济学中的复杂理论,例如IS-LM模型、Phillips曲线等,这些内容与货币银行学紧密相连,但如果对宏观经济学本身不熟悉,理解起来也会增加难度。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学术著作,但对于那些希望轻松入门货币银行学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和学习投入。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脑仁疼,翻开第一页就感觉被无数概念的海洋淹没了。作为一名初次接触金融学的学生,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书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黄达的《金融学》第四版,虽说是经典之作,但其理论深度和广度着实让我望而却步。书中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和复杂的经济学原理,对于没有扎实基础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我常常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书籍本身的时间去查阅各种资料、观看教学视频,才能勉强消化其中一小部分内容。例如,在解释宏观经济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时,作者往往会引入大量的模型和图表,这些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天书。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学习金融学。而且,书中引用的案例和数据大多是国外的,这让我感觉与国内的实际情况有些脱节,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尽管我知道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很高,但作为一本教材,其可读性和对初学者的引导性方面,我个人认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理解了其中一部分关于货币供给和利率决定的章节,但后续的内容又一次让我感到迷茫。
评分说实话,当初选择这本《货币银行学》是因为身边很多同学都在用,而且第六版听起来也很新。但读下来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给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准备的“进阶读物”,而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张杰教授的讲解非常深入,尤其是在分析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和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效应时,逻辑严谨,层层递进。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复杂金融体系方面的功力。然而,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货币理论和银行体系只有初步了解的人来说,理解这些深度分析确实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书中对各种金融工具的介绍,比如票据、债券、衍生品等等,都讲解得相当细致,但有时候细致到让人觉得有些“枯燥”。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自己需要反复阅读同一段落,才能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而且,书中也提到了一些前沿的金融科技和数字货币的发展,虽然这些内容很有吸引力,但由于其前沿性和专业性,我的理解也仅停留在表面。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学术深度和内容的权威性,但对于希望快速建立基本概念的读者,可能需要另寻他法。
评分拿到这本《金融学》第四版,我首先是被它厚重的体量和密集的文字所震撼。我知道这代表着知识的丰富,但也意味着阅读的难度。黄达教授的金融学理论体系非常庞大,涵盖了从微观到宏观的方方面面。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对其中关于金融市场结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监管等章节有了初步的认识。书中的讲解逻辑清晰,但概念的引入往往比较快,很多时候需要反复查阅前面的内容,才能理解后面的论述。尤其是在涉及到一些复杂的计量模型和统计分析时,我更是感到力不从心。虽然我尝试着去理解这些内容,但由于数学基础的薄弱,最终也只能浅尝辄止。而且,书中对很多理论的阐述都比较深入,对于我这样初次接触金融领域的人来说,很多名词和概念都是陌生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消化和理解。我感觉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已经具备一定金融学基础,或者想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对于零基础的学习者来说,这本教材的难度系数确实不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