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系统工程手册: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原书第4版 中英对照版)
作者:美国国际系统工程协会;张新国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111561743
字数:
页码:935
版次:4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系统工程手册: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原书第4版中英对照版)》中,建模和仿真已被定义为跨系统生命周期流程的系统工程共性方法,用以实现对系统概念的完整性表达,支持系统需求、设计、分析、验证与确认活动的开展,涉及建模目的、标准、范围、类型、语言等内容。建模与仿真都是用抽象在应对具体,再用形式描述物理,这是建模与仿真的核心。许多模型和仿真实践已被正规化为SE流程,且众多建模语言已成为国际标准,如SysML、UML等,在“基于模型的”背景环境下,支持SE学科的有关方法论、流程、方法和工具已日趋成熟,且在航空航天/防务领域已被证明。
1 系统工程手册的范围
1.1 目的
1.2 适用性
1.3 内容
1.4 格式
1.5 常用术语的定义
2 系统工程概览
2.1 引言
2.2 系统的定义和概念
2.3 一个系统内部的层级结构
2.4 系统之系统的定义
2.5 使能系统
2.6 系统工程的定义
2.7 系统工程的起源和演变
2.8 系统工程的使用和价值
2.9 系统科学与系统思考
2.10 系统工程的领导力
2.11 系统工程职业发展
3 一般生命周期阶段
3.1 引言
3.2 生命周期特性
3.3 生命周期阶段
3.4 生命周期方法
3.5 什么适合你的组织、项目或团队?
3.6 案例研究简介
4 技术流程
4.1 业务或任务分析流程
4.2 利益攸关者需要和需求定义流程
4.3 系统需求定义流程
4.4 架构定义流程
4.5 设计定义流程
4.6 系统分析流程
4.7 实施流程
4.8 综合流程
4.9 验证流程
4.10 转移流程
4.11 确认流程
4.12 运行流程
4.13 维护流程
4.14 处置流程
5 技术管理流程
5.1 项目规划流程
5.2 项目评估和控制流程
5.3 决策管理流程
5.4 风险管理流程
5.5 构型配置管理流程
5.6 信息管理流程
5.7 测度流程
5.8 质量保证流程
6 协议流程
6.1 采办流程
6.2 供应流程
7 组织的项目使能流程
7.1 生命周期模型管理流程
7.2 基础设施管理流程
7.3 项目群管理流程
7.4 人力资源管理流程
7.5 质量管理流程
7.6 知识管理流程
8 系统工程的剪裁流程和应用
8.1 剪裁流程
8.2 特定产品行业或领域应用的剪裁
8.3 用于产品线管理的系统工程应用
8.4 用于服务的系统工程应用
8.5 用于复杂组织体的系统工程应用
8.6 极小型和微型组织体的系统工程的应用
9 跨领域/学科系统工程方法
9.1 建模和仿真
9.2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
9.3 基于功能的系统工程方法
9.4 面向对象的系统工程方法
9.5 原型构建
9.6 接口管理
9.7 综合的产品和流程开发
9.8 精益系统工程
9.9 敏捷系统工程
10 **工程活动
10.1 可承受性/成本效能/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10.2 电磁兼容性
10.3 环境工程/影响分析
10.4 互操作性分析
10.5 后勤工程
10.6 制造及可生产性分析
10.7 质量特性工程
10.8 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
10.9 可恢复性工程
10.10 系统安全性工程
10.11 系统安保性工程
10.12 培训需要分析
10.13 可用性分析/人与系统综合
10.14 价值工程
附录A:参考文献
附录B:首字母缩写词
附录C:术语和定义
附录D:系统工程流程的N2图
附录E:输入/输出描述
附录F:致谢
附录G:意见表
索引
张新国,工学博士,管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CIO,中国航空研究院院长。在中航工业工作30多年,在控制系统工程、复杂系统工程的理论与应用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并在航空工业以架构为中心、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的工业系统转型升级中不断取得新的创新和突破,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在航空工业全面推进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兼任国际系统工程协会(INCOSE)北京(中国)分会主席,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AIAA Associate Fellow。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航天航空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兼职教授。著有《国防装备系统工程中的成熟度理论与应用》(2013年,国防工业出版社)、《新科学管理——面向复杂性的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2013年,机械工业出版社),译有《系统工程手册——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2013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方法论综述》(2014年,机械工业出版社)等书。国际系统工程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Systems Engineering,INCOSE)是一个致力于开发系统工程学科和流程集并提高系统工程师**技能和使命的性非营利会员组织。其宗旨在于推进系统工程在学术界、工业界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促进跨学科、可扩展的方法不断为工程领域提供恰当的系统解决方案,以满足产业和产品具复杂度发展的需求,并且积极推动和协调范围内应用的系统工程的标准。从1990年成立至今,洛克希德·马丁、波音、诺斯洛普·格鲁门等航空航天/防务(A&D;)巨头公司始终是国际系统工程协会的学术、技术和业务发展的强力推手。时至今日,国际系统工程协会已吸纳众多包括国际知名的航空航天和防务领域的公司咨询委员会(CAB)会员以及来自于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个人会员,共同致力于为人类及其生存的星球谋求福祉的跨越的系统工程实践的共享、促进和发展。
我之前参与的项目,常常因为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导致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成本高昂,且容易出现遗漏和误解。《系统工程手册: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原书第4版 中英Proofs)》这本书,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系统工程流程和活动描述,使得不同背景的团队成员能够站在同一个理解的平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度量”和“评估”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在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设定关键绩效指标(KPIs),以及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来评估系统性能和进展。这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如何管理项目,更是关于如何科学地衡量项目的成功与否,并为未来的改进提供数据支持。书中关于“用户体验”和“可交付性”的论述,也让我开始关注系统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实现,更是要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
评分拿到这本《系统工程手册: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原书第4版 中英对照版)》的时候,我正面临一个复杂项目的技术决策瓶颈。我们团队对于如何系统化地梳理和管理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感到迷茫,尤其是在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以及集成测试这几个关键阶段。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及时雨。我翻开它,首先被其结构清晰的目录吸引,它按照系统工程的典型生命周期阶段逐一展开,从概念开发到退役,每个阶段下的活动都详细列举。更重要的是,它并非空泛的理论陈述,而是提供了大量具体的实践指导和案例分析。例如,在需求工程部分,它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需求(业务需求、用户需求、系统需求、接口需求等)如何定义、获取、分析、验证和管理,并通过图表和表格的形式,清晰地展示了需求分解、需求跟踪矩阵等工具的使用方法。这让我和团队能够迅速建立起一套严谨的需求管理体系,避免了项目过程中常见的“需求蔓延”和“需求变更失控”等问题。
评分作为一名在航空航天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系统工程师,我深知系统工程的严谨性和复杂性。我们处理的项目往往涉及成千上万个组件,成百上千的接口,以及跨越数年的开发周期。因此,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工程方法论至关重要。《系统工程手册: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原书第4版 中英对照版)》这本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参考资料,更是一部系统工程领域的“圣经”。它对系统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描述,从概念到退役,都充满了深度和广度。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做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例如,在系统架构设计部分,它详细介绍了不同架构模式的优劣势,以及如何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兼顾非功能性需求(如可靠性、安全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等)的权衡。书中提供的决策矩阵、风险评估方法等工具,都为我们在复杂决策场景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操作指南。
评分对于从事复杂工程项目的设计师来说,《系统工程手册: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原书第4版 中英对照版)》这本书,堪称一座宝库。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系统设计的各个方面,从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再到原型开发和验证。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接口管理”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详细描述了如何定义、控制和验证系统内部及外部接口,这对于确保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至关重要。书中提供的接口控制文档(ICD)模板和接口协调会议的建议,都极具实践指导意义。此外,书中关于“演化性设计”的理念,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设计能够适应未来变化的系统,而不是仅仅满足当前的需求。这本书帮助我建立了一个更长远的视角,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系统的生命周期。
评分在软件开发行业,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项目挑战,从小型应用到大型企业级系统。而《系统工程手册: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原书第4版 中英对照版)》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且详尽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实践系统工程的全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系统”这个概念的深入剖析,它强调了系统的整体性、演进性和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书中对系统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活动进行了细致的分解,例如在验证与确认阶段,它详细介绍了各种测试策略,如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以及如何在不同测试阶段设计测试用例,如何进行测试结果的分析和报告。这对于我们软件团队而言,极大地提升了产品质量,降低了后期维护的成本。此外,书中关于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的论述,也为我们建立规范的开发流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评分我是一名对技术细节充满好奇的工程师,总是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一个系统是如何构建和运作的。《系统工程手册: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原书第4版 中英对照版)》这本书,以其详尽的描述和严谨的逻辑,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对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从需求分析到系统集成,再到维护和退役,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系统集成”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集成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如硬件集成、软件集成、系统集成,以及如何进行集成测试和故障排除。书中提供的集成计划和集成报告的范例,为我们实际操作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技术的实现,更是一个精细的管理和协调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让我每次阅读都能有新的收获。《系统工程手册: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原书第4版 中英对照版)》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入系统工程领域的研究生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启蒙资料。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注重实践的应用。书中大量的图示、表格和流程图,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概念。例如,关于“系统分解”的章节,它提供了多种分解方法,如按功能分解、按物理结构分解、按生命周期阶段分解,并详细说明了每种方法的适用场景和注意事项。这让我能够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分解策略。同时,书中对“可追溯性”重要性的强调,以及如何通过需求跟踪矩阵来建立需求和设计、测试之间的联系,也让我认识到系统工程中“闭环”管理的重要性。
评分作为一名项目经理,我的核心任务是确保项目能够按时、按预算、高质量地完成。在过去的经验中,我深切体会到缺乏一套系统化的方法论所带来的挑战。《系统工程手册: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原书第4版 中英对照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路线图。它详细阐述了系统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关键活动和产出物。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风险管理”的章节,它不仅仅是列举了常见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风险的系统化方法。书中关于“情景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的介绍,让我能够更主动地预见潜在的问题,并提前制定应对策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复杂的系统工程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指南,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项目管理效率。
评分我之前的工作经历主要集中在某个特定的工程领域,对系统工程的整体概念了解不多。直到接触到《系统工程手册: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原书第4版 中英对照版)》这本书,我才真正领略到系统工程的博大精深。这本书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带领读者穿越整个系统生命周期,从最初的模糊构思到最终的系统退役,每个环节都阐述得清晰透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将系统工程视为一个静态的流程,而是强调了其动态性和适应性。书中对“迭代”和“增量”开发模式的论述,以及如何在新信息出现时调整和优化系统设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基线”概念的解释,它如何帮助团队在不同阶段锁定和管理系统状态,从而避免了无休止的修改和混乱。
评分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如何将客户的模糊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技术规格的问题。《系统工程手册:系统生命周期流程和活动指南(原书第4版 中英对照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书中关于“需求工程”的章节,详细介绍了需求获取、分析、规格说明、验证和管理的全过程。我尤其受益于书中关于“用户故事”和“用例”的介绍,它们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并将其转化为系统可理解的语言。此外,书中关于“权衡分析”的讨论,也让我认识到在满足不同需求之间进行有效权衡的重要性。这本书帮助我建立了一个更加以用户为中心的开发思维,并能够更有效地将客户需求转化为高质量的产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