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捲
定價:188.00元
作者:成大先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122260512
字數:
頁碼:
版次:6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共5捲,涵蓋瞭機械常規設計的所有內容。其中捲包括一般設計資料,機械製圖、極限與配閤、形狀和位置公差及錶麵結構,常用機械工程材料,機構,機械産品結構設計;第2捲包括連接與緊固,軸及其連接,軸承,起重運輸機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3捲包括潤滑與密封,彈簧,螺鏇傳動、摩擦輪傳動,帶、鏈傳動,齒輪傳動;第4捲包括多點嚙閤柔性傳動,減速器、變速器,常用電機、電器及電動(液)推杆與升降機,機械振動的控製及利用,機架設計;第5捲包括液壓傳動,液壓控製,氣壓傳動等。
《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是在總結前五版的成功經驗,考慮廣大讀者的使用習慣及對《機械設計手冊》提齣新要求的基礎上進行編寫的。《機械設計手冊》保持瞭前五版的風格、特色和品位:突齣實用性,從機械設計人員的角度考慮,閤理安排內容取捨和編排體係;強調準確性,數據、資料主要來自標準、規範和其他資料,設計方法、公式、參數選用經過長期實踐檢驗,設計舉例來自工程實踐;反映先進性,增加瞭許多適閤我國國情、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采用瞭新標準和規範,廣泛收集瞭具有先進水平並實現標準化的新産品;突齣瞭實用、便查的特點。《機械設計手冊》可作為機械設計人員和有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工具書,也可供高等院校有關專業師生參考使用。
目錄
篇一般設計資料
章常用基礎資料和公式1-3
1常用資料和數據1-3
2法定計量單位和常用單位換算1-13
2.1法定計量單位1-13
2.2常用單位換算1-31
3優先數和優先數係1-39
3.1優先數係(摘自GB/T 321—2005、GB/T 19763—2005)1-39
3.2優先數的應用示例1-42
4數錶與數學公式1-45
4.1數錶1-45
4.2物理科學和技術中使用的數學符號(摘自GB 3102.11—1993)1-47
4.3數學公式1-53
5常用力學公式1-100
5.1運動學、動力學基本公式1-100
5.2材料力學基本公式1-112
5.3接觸應力1-169
5.4動荷應力1-173
5.5厚壁圓筒、等厚圓盤及薄殼中的應力1-177
5.6平闆中的應力1-182
5.7壓杆、梁與殼的穩定性1-190
第2章鑄件設計的工藝性和鑄件
結構要素1-2031鑄造技術發展趨勢及新一代鑄造技術1-203
2常用鑄造金屬的鑄造性和結構特點1-212
3鑄件的結構要素1-217
4鑄造公差(摘自GB/T 6414—1999)1-222
5鑄件設計的一般注意事項(摘自JB/ZQ 4169—2006)1-223
6鑄鐵件(摘自JB/T 5000.4—2007)、鑄鋼件(摘自JB/T 5000.6—2007)、
有色金屬鑄件(摘自JB/T 5000.5—2007)等鑄件通用技術條件1-231
第3章鍛造、衝壓和拉深設計的工藝性及結構要素1-233
1鍛造1-233
1.1金屬材料的可鍛性1-233
1.2鍛造零件的結構要素(摘自GB/T 12361—2003、JB/T 9177—1999)1-234
1.3鍛件設計注意事項1-239
1.4鍛件通用技術條件(碳素鋼和閤金結構鋼)(摘自JB/T 5000.8—2007)1-241
2衝壓1-241
2.1冷衝壓零件推薦用鋼1-241
2.2冷衝壓件的結構要素1-242
2.3衝壓件的尺寸和角度公差、形狀和位置未注公差(摘自GB/T 13914、
13915、13916—2013)、未注公差尺寸的極限偏差(摘自GB/T 15055—2007)1-246
2.4冷擠壓件結構要素1-252
2.5冷衝壓、冷擠壓零件的設計注意事項1-254
3拉深1-257
3.1拉深件的設計及注意事項1-257
3.2無凸緣圓筒形件的拉深(JB/T 6959—2008)1-259
3.3有凸緣圓筒形件的拉深1-2603.4無凸緣橢圓形件的拉深1-262
3.5無凸緣盒形件的拉深1-264
4壓邊(JB/T 6959—2008)1-265
4.1壓邊拉深的條件1-265
4.2壓邊載荷的計算1-266
4.3壓邊方式的選擇1-266
4.4壓機能力的選擇1-266
5模具結構設計(JB/T 6959—2008)1-266
5.1模具的結構形式1-266
5.2模具的圓角半徑1-267
5.3模具間隙的確定1-267
第4章焊接和鉚接設計工藝性1-268
1焊接1-268
1.1金屬常用焊接方法分類、特點及應用1-268
1.2金屬的可焊性1-272
1.3焊接材料及其選擇1-278
1.4焊縫1-352
1.5焊接結構的一般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摘自GB/T 19804—2005)1-392
1.6釺焊1-395
1.7塑料焊接1-408
1.8焊接結構設計注意事項1-409
2鉚接1-415
2.1鉚接設計注意事項1-415
2.2型鋼焊接接頭尺寸、螺栓和鉚釘連接規綫、小彎麯半徑及截切1-416
3焊接件通用技術條件(摘自JB/T 5000.3—2007)1-425
第5章零部件冷加工設計工藝性與結構要素1-427
1金屬材料的切削加工性1-427
2一般標準1-430
3冷加工設計注意事項1-441
4切削加工件通用技術條件(重型機械)(摘自JB/T 5000.9—2007)1-452
第6章熱處理1-455
1鋼鐵熱處理1-455
1.1鐵-碳閤金平衡圖及鋼的結構組織1-455
1.2熱處理方法分類、特點和應用1-457
1.3常用材料的熱處理1-477
1.4如何正確地提齣零件的熱處理要求1-496
1.5熱處理對零件結構設計的要求1-519
2有色金屬熱處理1-529
2.1有色金屬材料熱處理方法及選用1-529
2.2鋁及鋁閤金熱處理1-530
2.3銅及銅閤金熱處理1-533
2.4鈦及鈦閤金熱處理1-534
2.5鎂閤金的熱處理1-535
第7章錶麵技術1-538
1錶麵技術的分類和功能1-538
1.1錶麵技術的含義和分類1-538
1.2錶麵技術的功能1-539
2不同錶麵技術的特點1-542
2.1錶麵技術的特點與應用1-542
2.2各種薄膜氣相沉積技術的特點對比1-550
3機械産品錶麵防護層質量分等分級(JB/T 8595—1997)1-551
3.1技術要求1-552
3.2試驗方法1-553
3.3檢驗規則1-553
3.4試驗結果的判斷及復試要求1-553
4電鍍1-554
5復閤電鍍1-559
6(電)刷鍍1-561
7納米復閤電刷鍍1-565
8熱噴塗1-568
9塑料粉末熱噴塗1-579
10鋼鐵製件粉末鍍鋅(摘自JB/T 5067—1999)1-583
11化學鍍、熱浸鍍、真空鍍膜1-584
12化學轉化膜法(金屬的氧化、磷化和鈍化處理)和金屬著色處理1-585
13噴丸、滾壓和錶麵納米化1-587
14高能束錶麵強化技術1-590
15塗裝1-597
16復閤錶麵技術1-610
16.1以增強耐磨性為主的復閤塗層1-610
16.2以增強耐蝕性為主的復閤塗層1-625
16.3以增強固體潤滑性為主的復閤塗層1-632
16.4以提高疲勞強度等綜閤性能的錶麵復閤塗層1-642
17陶瓷塗層1-643
18錶麵技術的設計選擇1-646
18.1錶麵(復閤錶麵)技術設計選擇的一般原則1-646
18.2塗覆層界麵結閤的類型、原理和特點1-649
18.3鍍層和不同材料相互接觸時的接觸腐蝕等級1-651
18.4鍍層厚度係列及應用範圍1-652
18.5不同金屬及閤金基體材料的鍍覆層的選擇1-658
18.6錶麵處理的錶示方法1-659
19有色金屬錶麵處理1-662
19.1鋁及鋁閤金的氧化與著色1-662
19.2鎂閤金的錶麵處理1-665
第8章裝配工藝性1-668
1裝配類型和方法1-668
2裝配工藝設計注意事項1-668
3轉動件的平衡1-677
3.1基本概念1-677
3.2靜平衡和動平衡的選擇1-678
3.3平衡品質的確定(摘自GB/T 9239.1~9239.2—2006)1-678
3.4轉子許用不平衡量嚮校正平麵的分配(摘自GB/T 9239.1~9239.2—2006)1-680
3.5轉子平衡品質等級在圖樣上的標注方法(參考)1-682
4裝配通用技術條件(摘自JB/T 5000.10—2007)1-683
4.1一般要求1-683
4.2裝配連接方式1-683
4.3典型部件的裝配1-684
4.3.1滾動軸承1-684
4.3.2滑動軸承1-685
4.3.3齒輪與齒輪箱裝配1-687
4.3.4帶和鏈傳動裝配1-687
4.3.5聯軸器裝配1-688
4.3.6製動器、離閤器裝配1-688
4.4平衡試驗及其他1-688
4.5總裝及試車1-689
5配管通用技術條件(摘自JB/T 5000.11—2007)1-689
……
第2篇機械製圖、極限配閤、形狀和位置公差及錶麵結構
章機械製圖2-3
1圖紙幅麵及格式(摘自GB/T 14689—2008)2-3
2標題欄方位、附加符號及投影符號(摘自GB/T 14689—2008)2-4
3標題欄和明細欄(摘自GB/T 10609.1—2008、GB/T 10609.2—2009)2-5
4比例(摘自GB/T 14690—1993)2-5
5字體及其在CAD製圖中的規定(GB/T 14691—1993、GB/T 14665—2012)2-6
6圖綫(摘自GB/T 4457.4—2002)2-9
7剖麵符號(摘自GB/T 4457.5—2013)2-12
8圖樣畫法2-14
8.1視圖(摘自GB/T 17451—1998、GB/T 4458.1—2002)2-14
8.2剖視圖和斷麵圖(摘自GB/T 17452—1998、 GB/T 4458.6—2002)2-20
8.3圖樣畫法的簡化錶示法(摘自GB/T 16675.1—2012)2-27
9裝配圖中零、部件序號及其編排方法(摘自GB/T 4458.2—2003)2-44
10尺寸注法2-44
10.1尺寸注法 (摘自GB/T 4458.4—2003)2-44
10.2尺寸注法的簡化錶示法 (摘自GB/T 16675.2—2012)2-50
11尺寸公差與配閤的標注 (摘自GB/T 4458.5—2003)2-60
11.1公差配閤的一般標準2-60
11.2配製配閤的標注(GB/T 1801—2009)2-61
12圓錐的尺寸和公差注法 (摘自GB/T 15754—1995)2-62
13螺紋及螺紋緊固件錶示法(摘自GB/T 4459.1—1995)2-64
13.1螺紋的錶示方法2-64
13.2螺紋的標記方法2-65
14齒輪、 花鍵錶示法 (摘自GB/T 4459.2—2003、GB/T 4459.3—2000)2-68
15彈簧錶示法 (摘自GB/T 4459.4—2003)2-72
16中心孔錶示法(摘自GB/T 4459.5—1999)2-74
17動密封圈錶示法(摘自GB/T 4459.8~.9—2009)2-75
18滾動軸承錶示法(摘自GB/T 4459.7—1998)2-80
19齒輪、彈簧的圖樣格式2-86
19.1齒輪的圖樣格式(摘自GB/T 4459.2—2003)2-86
19.2彈簧的圖樣格式(摘自GB/T4459.4—2003)2-87
20技術要求的一般內容與給齣方式(摘自JB/T 5054.2—2000)2-88
21常用幾何畫法2-90
22展開圖畫法2-94
第2章極限與配閤2-97
1公差、偏差和配閤的基礎2-97
1.1術語、定義及標法(摘自GB/T 1800.1—2009)2-97
1.2標準公差數值錶(摘自GB/T 1800.1—2009)2-100
2公差與配閤的選擇2-101
2.1基準製的選擇2-101
2.2標準公差等級和公差帶的選擇2-101
2.2.1標準公差等級的選擇2-101
2.2.2公差帶的選擇(摘自GB/T 1801—2009)2-107
2.3配閤的選擇2-109
2.4配閤特性及基本偏差的應用2-109
2.5應用示例2-116
2.6孔與軸的極限偏差數值(摘自GB/T 1800.2—2009)2-117
3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綫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摘自GB/T 1804—2000)2-159
3.1綫性和角度尺寸的一般公差的概念2-159
3.2一般公差的公差等級和極限偏差數值2-159
3.3一般公差的標注2-160
4在高溫或低溫工作條件下裝配間隙的計算2-160
5圓錐公差與配閤2-161
5.1圓錐公差(摘自GB/T 11334—2005)2-161
5.1.1適用範圍2-161
5.1.2術語、定義及圖例2-161
5.1.3圓錐公差的項目和給定方法2-162
5.1.4圓錐公差的數值2-1635.2圓錐配閤(摘自GB/T 12360—2005)2-165
5.2.1適用範圍2-165
5.2.2術語及定義2-165
5.2.3圓錐配閤的一般規定2-167
5.2.4內、外圓錐軸嚮極限偏差的計算2-168
第3章幾何公差2-173
1術語與定義(摘自GB/T 1182—2008、GB/T 4249—2009、GB/T 16671—2009、
GB/T 18780.1—2002、GB/T 17851—2010)2-173
2幾何公差帶的定義、標注和解釋(摘自GB/T 1182—2008)2-178
3幾何公差的符號及其標注(摘自GB/T 1182—2008)2-189
4幾何公差的選擇2-195
5幾何公差的公差值或數係錶及應用舉例2-223
直綫度、平麵度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23
圓度、圓柱度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25
同軸度、對稱度、圓跳動和全跳動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27
平行度、垂直度、傾斜度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29
……
第3篇常用機械工程材料
章黑色金屬材料3-3
1黑色金屬材料的錶示方法3-3
鋼鐵産品牌號中化學元素的符號(摘自GB/T 221—2008)3-3
鋼鐵産品牌號錶示方法舉例(摘自GB/T 221—2008、GB/T 700—2006等)3-5
金屬材料力學性能代號及其含義3-9
2鋼鐵材料的分類及技術條件3-12
2.1一般用鋼3-12
碳素結構鋼(摘自GB/T 700—2006)3-12
優質碳素結構鋼(摘自GB/T 699—1999)和鍛件用碳素結構鋼(摘自GB/T
17107—1997)3-14
低閤金高強度結構鋼(摘自1591—2008)3-20
閤金結構鋼(摘自GB/T 3077—1999)和鍛件用閤金結構鋼(摘自GB/T 17107—
1997)3-22
彈簧鋼及軸承鋼(摘自GB/T 1222—2007、GB/T 18254—2002)3-38
不銹鋼耐熱鋼(摘自GB/T 1220—2007、GB/T 1221—2007)3-41
大型不銹、耐酸、耐熱鋼鍛件的化學成分和力學性能(摘自JB/T 6398—2006)3-56
工具鋼(摘自GB/T 1298—2008、GB/T 1299—2000)3-58
耐候結構鋼(摘自GB/T 4171—2008)3-64
大型軋輥件用鋼(摘自JB/T 6401—1992)3-66
2.2鑄鋼3-68一般工程用鑄造碳鋼件(摘自GB/T 11352—2009)3-68
大型低閤金鋼鑄件(摘自JB/T 6402—2006)3-69
焊接結構用碳素鋼鑄件(摘自GB/T 7659—2010)3-70
一般用途耐熱鋼和閤金鑄件(摘自GB/T 8492—2002)3-71
一般用途耐蝕鋼鑄件(摘自GB/T 2100—2002)3-73
2.3鑄鐵3-76
耐熱鑄鐵件 (摘自GB/T 9437—2009)3-85
高矽耐蝕鑄鐵件(摘自GB/T 8491—2009)3-86
3鋼材3-87
3.1鋼闆3-87
常用鋼闆、鋼帶的標準摘要3-87
熱軋鋼闆和鋼帶(摘自GB/T 709—2006)3-89
冷軋鋼闆和鋼帶(摘自GB/T 708—2006)3-90
鋼闆每平方米麵積理論質量3-91
鍋爐和壓力容器用鋼闆(摘自GB/T 713—2008)3-92
連續熱鍍鋅鋼闆及鋼帶(摘自GB/T 2518—2008)3-94
不銹鋼冷軋、熱鋼闆和鋼帶(摘自GB/T 3280—2007、GB/T 4237—
2007)3-98
耐熱鋼闆和鋼帶(摘自GB/T 4238—2007)3-110花紋鋼闆
(摘自YB/T 4159—2007)3-115
3.2型鋼3-116
熱軋鋼棒、扁鋼的尺寸及理論重量(摘自GB/T 702—2008)3-116
彈簧扁鋼尺寸 (摘自GB/T 1222—2007)3-121
優質結構鋼冷拉鋼材(摘自GB/T 3078—2008)3-122
熱軋型鋼(摘自GB/T 706—2008)熱軋等邊角鋼3-123
熱軋不等邊角鋼3-126
熱軋槽鋼3-129
熱軋工字鋼3-131
熱軋L型鋼3-133
熱軋H型鋼和剖分T型鋼(摘自GB/T 11263—2010)3-133
通用冷彎開口型鋼(摘自GB/T 6723—2008)3-141
結構用冷彎空心型鋼(摘自GB/T 6728—2002)3-149
汽車用冷彎型鋼(摘自GB/T 6726—2008)3-157
起重機鋼軌(摘自YB/T 5055—2005)3-162
重軌(摘自GB 2585—2007)3-163
輕軌(摘自GB/T 11264—2012)3-164
輕軌接頭夾闆(摘自GB/T 11265—1989)3-165
重軌用魚尾闆(摘自GB/T 185—1963、GB/T 184—1963)3-166
3.3鋼管3-167
低壓流體輸送焊接鋼管(摘自GB/T 3091—2008)3-167
焊接鋼管尺寸及單位長度質量(摘自GB/T 21835—2008)3-168
直縫電焊鋼管(摘自GB/T 13793—2008)3-172
流體輸送用不銹鋼焊接鋼管(摘自GB/T 12771—2008)3-173
結構用和流體輸送用不銹鋼無縫鋼管(摘自GB/T 14975—2012、GB/T 14976—2012)3-174
冷拔或冷軋精密無縫鋼管(摘自GB/T 3639—2009)3-179
傳動軸用電焊鋼管(摘自YB/T 5209—2010)3-183
結構用和輸送流體用無縫鋼管(摘自GB/T 8162—2008、GB/T 8163—2008、
YB/T 5035—2010)3-183
無縫鋼管尺寸、質量(摘自GB/T 17395—2008)3-188
不銹鋼無縫鋼管尺寸係列(摘自GB/T 17395—2008)3-194
冷拔異型方形鋼管(D-1)(摘自GB/T 3094—2012)3-196
冷拔異型矩形鋼管(D-2)(摘自
GB/T 3094—2012)3-1983.4鋼絲3-202
一般用途低碳鋼絲(摘自YB/T 5294—2009)3-202
冷拉圓鋼絲、方鋼絲尺寸、質量(摘自GB/T 342—1997)3-203
重要用途低碳鋼絲(摘自YB/T 5032—2006)3-204
優質碳素結構鋼絲(摘自YB/T 5303—2010)3-204
閤金結構鋼絲(摘自YB/T 5301—2010)3-205
重要用途碳素彈簧鋼絲力學性能(摘自YB/T 5311—2010)3-207
油淬火-迴火彈簧鋼絲(摘自GB/T 18983—2003)3-208
4各國(地區)黑色金屬材料牌號近似對照(參考)3-214
4.1各國(地區)結構用鋼鋼號對照3-214
4.2各國(地區)不銹鋼和耐熱鋼鋼號對照3-222
4.3各國(地區)工具鋼鋼號對照3-229
4.4各國硬質閤號對照3-232
4.5各國(地區)鑄鋼鋼號對照3-236
4.6各國(地區)鑄鐵牌號對照3-240
4.7各國(地區)鋼鐵焊接材料型號與牌號對照3-242
第2章有色金屬材料3-247
1鑄造有色閤金3-247
壓鑄銅閤金(摘自GB/T 15116—1994)3-253
鑄造鋁閤金 (摘自GB/T 1173—2013)3-254
壓鑄鋁閤金(摘自GB/T 15115—2009)3-257
鑄造鋅閤金(摘自GB/T 1175—1997)3-258
壓鑄鋅閤金(摘自GB/T 13818—2009)3-258
鑄造軸承閤金(摘自GB/T 1174—1992)3-259
鑄造鎂閤金(摘自GB/T 1177—1991)3-262
2有色金屬加工産品3-263
2.1銅及銅閤金加工産品3-263
銅及銅閤金闆材(摘自GB/T 2040—2008)3-263
銅及銅閤金帶材(摘自GB/T 2059—2008)3-267
銅及黃銅闆的理論質量3-270
銅及銅閤金控製管牌號、狀態、規格和力學性能(摘自GB/T 1527—2006)3-271
銅及銅閤金擠製管(摘自YS/T 662—2007)3-272
銅及銅閤金拉製棒(摘自GB/T 4423—2007)3-273
銅及銅閤金擠製棒(摘自YS/T 649—2007)3-275
銅碲閤金棒(摘自YS/T 648—2007)3-277
常用銅及銅閤金綫材的規格和力學性能
(摘自GB/T 21652—2008)3-278
加工銅材牌號的特性與用途3-287
2.2鉛及鉛閤金加工産品3-291
常用鉛及鉛銻閤金闆、管的化學成分(摘自GB/T 1470—2005、
GB/T 1472—2005)3-291鉛及鉛銻閤金闆規格(摘自
GB/T 1470—2005)3-291
鉛及鉛銻閤金管規格(摘自GB/T 1472—2005)3-292
2.3鋁及鋁閤金加工産品3-294
變形鋁及鋁閤金狀態代號(摘自GB/T 16475—2008)3-294
鋁及鋁閤金闆、帶材牌號、厚度及力學
性能(摘自GB/T 3880.2—2012)3-295
鋁閤金闆材理論質量(參考)3-328
鋁及鋁閤金拉(軋)製無縫管牌號、狀態、
規格及力學性能(摘自GB/T 6893—
2010)3-328
鋁及鋁閤金擠壓棒材牌號、狀態、規格及
力學性能(摘自GB/T 3191—2010)3-330
鋁及鋁閤金花紋闆(摘自GB/T 3618—2006)3-333
花紋闆單位麵積的理論質量(摘自GB/T 3618—2006)3-335
常用冷拉鋁及鋁閤金管規格(摘自GB/T 4436—2012)3-335
常用熱擠壓鋁及鋁閤金管規格(摘自GB/T 4436—2012)3-336
鋁及鋁閤金冷拉正方形、矩形管規格(摘自GB/T 4436—2012)3-336
等邊角鋁型材3-337
不等邊角鋁型材3-340
槽鋁型材3-344
鋁及鋁閤金加工産品的性能特點與用途3-346
2.4鈦及鈦閤金加工産品3-349
鈦及鈦閤金闆材規格及力學性能(摘自GB/T 3621—2007)3-349
鈦及鈦氣金管規格力學性能(摘自GB/T 3624—2010)3-351
加工鈦材的特性與用途3-352
2.5變形鎂及鎂閤金3-353
變形鎂及鎂閤號和化學成分(摘自GB/T 5153—2003)3-353
變形鎂及鎂閤號的命名規則(摘自GB/T 5153—2003)3-354
3各國有色金屬材料牌號近似對照3-354
……
第4篇機構
章機構分析的常用方法4-3
1機構的自由度分析4-3
1.1常用術語的概念4-3
1.2機構的運動簡圖和機動示意圖4-4
1.3機構的自由度分析4-9
1.3.1平麵機構自由度分析4-9
1.3.2單封閉環空間機構自由度的計算4-10
1.3.3多閉環空間機構及開環機構的自由度的計算4-14
1.3.4空間機構自由度計算例題4-14
1.4平麵機構的結構分析4-15
2平麵機構的運動分析4-17
2.1機構的位置和構件上某點的軌跡分析4-18
2.2機構的速度與加速度分析4-18
2.2.1矢量圖解法4-18
2.2.2解析法4-24
2.2.3瞬心法4-24
2.3高副機構的運動分析4-29
2.3.1用高副低代法求解4-29
2.3.2用高副機構直接求解4-30
3平麵機構的受力分析4-32
3.1杆組靜定條件和構件慣性力的計算4-33
3.2運動副中摩擦力的計算4-34
3.3機構的受力分析4-35
3.3.1圖解計算法4-35
3.3.2用速度杠杆法求平衡力Fp4-36
3.3.3機構動態靜力分析的解析法4-36
3.4慣性力的平衡4-38
3.4.1具有不規則形狀的鏇轉構件平衡重力的確定4-39
3.4.2平麵機構的平衡4-39
4單自由度機器的動力分析4-43
4.1機器的運動過程和運動方程式4-43
4.2機器運動方程的求解4-43
4.3機器周期性速度波動的調節和飛輪設計4-43
4.3.1機器主軸的平均角速度ωm與速度不均勻係數δ4-48
4.3.2飛輪設計4-48
4.4機械效率的計算4-50
第2章基本機構的設計4-52
1平麵連杆機構4-52
1.1四杆機構的結構型式4-52
1.2按傳動角設計四杆機構4-52
1.2.1按小傳動角具有大值的條件設計麯柄搖杆機構4-53
1.2.2按小傳動角設計行程速比係數k=1(φ12=180°)的
麯柄搖杆機構4-54
1.2.3按小傳動角具有大值的條件設計偏置麯柄-滑塊機構4-55
1.2.4根據小傳動角設計雙麯柄機構4-55
1.3按照輸入杆與輸齣杆位置關係設計四杆機構4-56
1.3.1幾何法4-56
1.3.2分析法4-60
1.3.3實驗法4-63
1.4按照連杆位置及連杆點位置綜閤鉸鏈四杆機構4-63
1.4.1已知連杆三個位置綜閤鉸鏈四杆機構4-63
1.4.2已知連杆四個位置綜閤鉸鏈四杆機構4-64
1.4.3圓點麯綫及圓心麯綫4-65
1.4.4已知連杆上點的位置綜閤鉸鏈四杆機構4-65
1.4.5軌跡綜閤4-67
1.4.6相當機構及其應用4-70
1.4.7直綫運動機構4-70
2瞬心綫機構及互包絡綫機構4-71
2.1瞬心綫機構的工作特點及設計計算的一般原理4-71
2.2非圓齒輪節綫設計4-73
2.2.1再現一個給定自變量的函數的非圓齒輪節綫設計4-73
2.2.2偏心圓齒輪與非圓齒輪共軛4-75
2.2.3橢圓-卵形齒輪及卵形齒輪傳動4-77
2.3互包絡綫機構的工作特點4-79
2.4互包絡綫機構的設計4-80
3凸輪機構4-83
3.1凸輪機構的術語及一般設計步驟4-83
3.2凸輪機構的基本型式及封閉方式4-85
3.3凸輪機構的壓力角4-88
3.4基圓半徑Rb、圓柱凸輪小半徑Rmin和滾子半徑Rr4-89
3.4.1基圓半徑Rb對凸輪機構的影響4-89
3.4.2確定基圓半徑Rb、Rmin的方法4-89
3.4.3滾子半徑Rr的確定4-92
3.5從動件運動規律及其方程式4-93
3.5.1從動件運動規律4-93
3.5.2基本運動規律的參數麯綫4-95
3.5.3常用組閤運動規律方程式應用4-97
3.6滾子從動件凸輪工作輪廓的設計4-103
3.6.1作圖法4-1033.6.2解析法4-105
3.7平底從動件盤形凸輪工作輪廓的設計4-111
3.8圓弧凸輪工作輪廓的設計4-114
3.8.1單圓弧凸輪(偏心輪)4-114
3.8.2多圓弧凸輪4-114
3.9凸輪及滾子結構、材料、強度、精度、錶麵粗糙度及工作圖4-116
3.9.1凸輪及滾子結構4-116
3.9.2常用材料4-119
3.9.3強度校核及許用應力4-119
3.9.4凸輪精度及錶麵粗糙度4-120
3.9.5凸輪工作圖4-120
4分度凸輪機構4-122
4.1分度凸輪機構的性能及其運動參數4-122
4.2弧麵(滾子齒式)分度凸輪機構4-122
4.2.1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4-122
4.2.2弧麵分度凸輪機構的主要運動參數和幾何尺寸4-124
4.2.3弧麵分度凸輪的工作麯麵設計及其實例計算4-126
4.2.4弧麵分度凸輪機構的動力學計算4-129
4.2.5弧麵分度凸輪機構主要零件的材料、熱處理與技術要求4-131
4.2.6弧麵分度凸輪機構的結構設計要點4-131
4.2.7弧麵分度凸輪機構的主要零部件圖實例4-131
4.2.8弧麵凸輪分度箱4-133
4.3圓柱分度凸輪機構4-135
4.3.1工作原理和主要類型4-135
4.3.2圓柱分度凸輪機構的主要運動參數和幾何尺寸4-135
4.3.3圓柱分度凸輪的工作輪廓設計4-138
4.3.4圓柱分度凸輪機構主要零件的材料、技術要求及結構設計要點4-138
4.3.5圓柱分度凸輪輪廓麯麵展開為平麵矩形時的設計計算4-139
4.4共軛(平行)分度凸輪機構4-140
4.4.1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4-140
4.4.2共軛分度凸輪機構的主要運動參數和幾何尺寸4-140
4.4.3用作圖法繪製凸輪的理論廓綫和工作廓綫4-144
4.4.4共軛盤形分度凸輪機構凸輪廓綫的解析法計算4-145
4.4.5共軛(平行)凸輪分度箱4-147
5棘輪機構、槽輪機構、不完全齒輪機構和針輪機構4-148
5.1棘輪機構4-148
5.1.1常用形式4-148
5.1.2設計要點4-149
5.2槽輪機構4-150
5.2.1工作原理及形式4-150
5.2.2槽輪機構的幾何尺寸和主要運動參數的計算(均布徑嚮槽)4-152
5.2.3槽輪機構的動力性能4-155
5.3不完全齒輪機構4-156
5.3.1基本形式與嚙閤特性4-156
5.3.2設計參數的計算4-158
5.3.3不完全齒輪機構的設計計算公式及工作圖4-161
5.4針輪機構4-163
5.4.1針輪機構的主要類型和特點4-163
5.4.2針輪機構的設計計算4-164
6斜麵機構與螺鏇機構4-165
6.1斜麵機構的特性指標與計算公式4-165
6.2螺鏇機構4-167
6.2.1螺鏇機構的特性指標4-168
6.2.2螺鏇機構傳動型式4-168
6.3參數選擇4-169
7往復油(汽)缸機構的運動設計4-169
7.1參數計算4-169
7.2參數選擇4-170
7.3運動設計4-171
……
第5篇機械産品結構設計
章機械結構設計概念5-3
1機械結構設計的內容、應滿足的要求和基本條件5-3
2機械零件的自由度分析——滿足運動要求的結構設計準則5-4
2.1機械零件的自由度5-4
2.2自由度分析在支承件設計中的應用5-5
2.3自由度分析在連接件設計中的應用5-6
2.4運用自由度方法設計有綜閤運動方式的組閤結構5-7
3機械結構方案設計的技巧5-9
3.1利用形態變換的方法製定結構方案5-9
3.2由機械結構中的相互關係變換製定結構方案5-10
3.3結構方案設計實例5-11
4結構方案的選擇和評價5-13
4.1評價的標準5-13
4.2機械産品的技術經濟評價5-14
4.3改變功能原理設計新結構5-16
4.4采用優化設計方法尋求優方案5-16
第2章提高強度、剛度和延長疲勞壽命的設計準則5-19
1機械結構閤理受力準則5-19
2提高靜強度的結構設計準則5-22
2.1增大截麵係數W或Wk5-22
2.2采用空心軸提高強度或剛度5-22
2.3用拉壓代替彎麯5-23
2.4避免懸臂梁伸齣過長5-24
2.5等強度設計準則5-24
2.6彈性強化和塑性強化準則5-25
3提高疲勞強度的結構設計準則5-25
3.1降低應力集中準則5-26
3.2改善錶麵狀況準則5-29
3.3采用錶麵處理提高疲勞強度準則5-30
3.4降低應力幅準則5-30
4提高接觸強度的設計準則5-31
4.1加大接觸部分的綜閤麯率半徑5-31
4.2以麵接觸代替點綫接觸5-31
4.3閤理采用材料和熱處理5-32
4.4提高抗衝擊強度的結構設計準則5-33
5提高剛度的結構設計準則5-35
5.1選擇彈性模量較高的材料5-35
5.2用拉、壓代替彎麯的準則5-35
5.3閤理布置支持準則5-37
5.4閤理確定肋的形狀和尺寸5-37
5.5用預變形提高剛度減小工作變形準則5-38
5.6提高機械零件接觸麵的接觸剛度準則5-39
……
第7章避免或減少對人損害的
結構設計準則5-881機械結構設計的安全準則5-88
1.1人機隔離準則5-88
1.2避免人體各部位擠壓的小間距(摘自GB/T 12665.3—1997)5-90
1.3避免誤操作造成傷害準則5-91
1.4安全標誌與警告類標誌5-91
2減小機械噪聲的結構設計準則5-92
2.1噪聲的限製值5-92
2.2減小噪聲的設計準則5-93
2.3減小機械零件噪聲的結構設計5-94
第8章綠色設計5-95
1綠色設計及産品綠色設計常用關鍵技術5-95
2綠色設計的材料選擇5-95
3拆卸迴收、快速方便、零件完好率高的産品綠色設計5-96
4節能的綠色産品設計5-97
5綠色設計舉例5-97
6具有創新的兩例5-98
6.1新型非零變位錐齒輪傳動5-98
6.2擺動活齒減速帶輪5-100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拿到《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捲》的時候,心裏還是有點小忐忑的。我不是學機械齣身的,但工作原因,經常需要和機械打交道,有時候聽他們討論一些“強度”、“剛度”、“載荷”之類的術語,感覺自己像個局外人,有點跟不上節奏。這本手冊,就像一本武林秘籍,雖然一開始看起來招式繁多,讓人眼花繚亂,但我相信裏麵一定蘊藏著解決我睏惑的“武功秘籍”。我嘗試著先從“強度分析”和“剛度計算”這兩個我最常聽到的概念入手。手冊中對於材料的力學性能,比如屈服強度、抗拉強度、彈性模量等,都有非常詳細的介紹和數據。我特彆注意到關於“應力集中”的講解,這讓我明白,即使整體材料強度很高,但如果結構設計不當,在局部區域也會産生過高的應力,導緻失效。手冊中提供的各種形狀的應力集中係數圖錶,對我理解這一點非常有幫助。我還學習瞭如何根據受力情況和材料性能,來計算構件的許用應力和許用變形量。雖然我目前還無法直接套用這些公式進行復雜的設計,但至少我對“安全裕度”和“變形控製”有瞭初步的概念。我甚至翻到瞭關於“疲勞設計”的部分,瞭解瞭材料在重復載荷下的壽命預測,這對於一些需要長期運行的機械設備來說,是非常關鍵的。我感覺,這本書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把他一輩子的經驗都濃縮在瞭裏麵,讓我少走瞭很多彎路。
評分《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捲》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硬核”且“實用”。我是一名在航空航天領域從事相關技術工作的技術人員,我們對每一個零件的精度、強度和可靠性都有著極其嚴苛的要求。這本手冊,在我看來,就是我們工作中最不可或缺的“工具箱”。我最常翻閱的是關於“應力分析”和“強度校核”的部分。手冊中詳細介紹瞭各種受力形式下構件的應力狀態,以及如何根據材料的力學性能進行強度計算和許用應力確定。我尤其對“有限元分析(FEA)”在機械設計中的應用進行瞭深入的瞭解。雖然我不是專門從事FEA的工程師,但手冊中關於FEA基本原理和結果解讀的介紹,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評價FEA報告。我還學習瞭關於“疲勞壽命評估”和“斷裂力學”的相關知識,這對於我們理解和預防關鍵零部件的失效至關重要。手冊中還包含瞭很多關於“特種材料”和“先進製造工藝”的內容,例如高溫閤金、復閤材料以及3D打印技術等。這讓我瞭解到,在不斷發展的航空航天領域,對材料和工藝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我甚至看到瞭關於“可靠性工程”和“安全裕度設計”的原則,這讓我明白,在追求高性能的同時,安全性和可靠性始終是第一位的。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總工程師,它為我們提供瞭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
評分拿起《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捲》,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它的“厚重感”和“權威性”。作為一名長期從事機械産品測試和質量控製的工程師,我深知設計環節的重要性,它決定瞭産品的性能、壽命和可靠性。這本手冊,在我眼中,就是機械設計領域的一部“百科全書”,它囊括瞭從基礎理論到具體應用的方方麵麵。我特彆關注瞭關於“可靠性設計”和“失效分析”的章節。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纔能設計齣更加可靠、不易失效的機械産品?手冊中關於“故障模式與影響及危害性分析(FMEA)”的講解,為我提供瞭一個係統性的方法論。它引導我去識彆潛在的設計缺陷,評估其可能造成的後果,並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我甚至學習瞭如何進行“壽命試驗”的設計和數據分析,這對於我今後的産品可靠性測試工作大有啓發。手冊中還涉及瞭大量的“材料科學”內容,包括各種金屬、非金屬材料的性能特點、熱處理方法以及腐蝕與防護。這讓我明白,材料的選擇對於機械設計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例如,在選擇軸的材料時,不僅要考慮其強度,還需要考慮其韌性、耐磨性和抗疲勞性。我嘗試著將書中的一些基本材料性能與我工作中接觸到的材料進行比對,加深瞭對不同材料適用性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優秀的機械設計不僅僅是數學公式的堆砌,更是對材料特性、受力機理以及潛在風險的深刻理解和周全考慮。
評分不得不說,《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捲》這本書,真的是“沉甸甸”的知識。作為一名對機械工程充滿熱情但又非專業齣身的愛好者,我一直希望能夠找到一本權威且係統性的書籍,來幫助我理解那些復雜的機械原理。這本手冊,恰恰滿足瞭我的需求。我從最基礎的“物理量”和“單位”的定義開始,然後逐步深入到“機械製圖”和“基本概念”的理解。我特彆喜歡手冊中關於“受力分析”的講解,它詳細介紹瞭各種外力、內力、力矩的概念,以及如何建立力的平衡方程和運動方程。這讓我明白,任何一個機械係統的運行,都離不開力的作用和平衡。我還學習瞭關於“運動副”和“機構”的分類與分析,瞭解瞭簡單的連杆機構、凸輪機構的運動規律。手冊中提供瞭大量的機構運動簡圖和性能分析,這極大地幫助瞭我對各種機械裝置的結構和功能有瞭直觀的認識。我還關注瞭關於“能量守恒定律”和“效率計算”的章節,這讓我理解瞭機械係統在能量轉換過程中的損耗和優化方嚮。我甚至嘗試去理解一些關於“熱力學”和“流體力學”在機械設計中的應用,這讓我看到瞭機械工程與其他工程學科之間的聯係。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它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層層引導,讓我自己去發現和理解機械世界的奧秘。
評分這本《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捲》對於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扇通往更廣闊機械世界的大門。作為一名剛剛步入工程設計領域的新人,我對許多基礎概念還處於懵懂階段,常常在麵對設計任務時感到無從下手。這本手冊的齣現,無疑給我注入瞭一劑強心針。我特彆喜歡手冊中關於“標準件”的部分,裏麵詳細列舉瞭各種螺紋、鍵、銷、軸承等標準件的尺寸、公差、材料和選用依據。這讓我明白,在實際設計中,並非所有零件都需要從零開始設計,充分利用和正確選用標準件,不僅能提高設計效率,還能保證設計的可靠性和經濟性。手冊中對於“彈簧”的設計與計算也進行瞭深入的闡述,包括各種彈簧的類型、受力特性以及設計公式。這讓我理解瞭彈簧在機械傳動和緩衝減震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根據具體需求來選擇和設計閤適的彈簧。我還關注瞭“緊固件”的部分,瞭解瞭螺栓、螺母、墊圈的種類、規格、強度等級以及連接的可靠性分析。這對於我今後進行機械裝配和結構連接的設計至關重要。手冊中的插圖和錶格非常清晰,將復雜的概念可視化,使得理解過程更加順暢。我曾經在實際工作中遇到過因為螺栓鬆動而導緻的機械故障,現在迴想起來,或許是當時對緊固件的受力分析和預緊力控製不夠重視。我相信,通過學習這本手冊,我能夠避免類似的錯誤,做齣更加安全可靠的設計。
評分拿到《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捲》的時候,我就知道這絕對不是一本“翻翻就完”的書。我是一名剛剛踏入機械製造行業不久的學生,對於很多理論知識都處於一個“知道有這麼迴事,但不知道具體怎麼迴事”的階段。這本手冊,對我來說,就是一座知識的寶庫,等待我去挖掘。我最感興趣的是“機械傳動”的部分,尤其是關於“齒輪傳動”的講解。手冊中詳細介紹瞭各種類型齒輪的結構、嚙閤原理、傳動比的計算以及失效模式。我尤其對“漸開綫齒輪”的設計原理和計算方法進行瞭深入研究。手冊中提供的詳細的幾何尺寸計算公式和設計步驟,讓我能夠理解一個齒輪是如何被“設計”齣來的。我還學習瞭關於“蝸杆蝸輪傳動”和“帶傳動”的知識,瞭解瞭它們各自的特點、適用範圍和設計計算方法。這讓我明白,不同的傳動方式適用於不同的工況,如何選擇閤適的傳動方式,是機械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手冊中還包含瞭很多關於“潤滑”和“維護”的章節,這對於我理解機械設備的長壽命運行至關重要。我甚至看到瞭關於“故障診斷”的內容,這讓我對機械設備齣現問題時如何進行分析和判斷有瞭初步的認識。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教授,它循序漸進地引導我,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構建起一個更加完整的機械知識體係。
評分一本厚重的書,書脊上的燙金字“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捲”散發著知識的沉甸甸的質感,拿到手裏,首先感受到的是它紮實的份量。我一直對機械這個領域充滿好奇,雖然我的專業並非直接相關,但工作中時常會接觸到一些機械結構和設備,這讓我深感基礎知識的重要性。翻開這本手冊,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圖錶和文字,一開始確實讓人有些望而卻步,仿佛置身於一個浩瀚的知識海洋,需要一點點地去探索。我嘗試著從目錄開始梳理,看到瞭諸如“材料力學”、“機械零件設計”、“傳動裝置”等章節,這些都是我曾經在零散的資料中瞥見過的概念,現在它們以係統化的形式呈現在眼前,讓我有瞭更加清晰的認識。我特彆留意瞭關於“彈性力學”的部分,這涉及到物體在受力後的變形和應力分布,對於理解機械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關重要。其中關於應力集中和疲勞強度的論述,讓我對一些看似簡單的設計背後蘊含的復雜計算有瞭初步的瞭解。雖然我目前還無法完全理解所有的推導過程,但手冊中大量的實例和圖解,極大地幫助瞭我將抽象的理論與實際應用聯係起來。例如,在講解軸的設計時,手冊不僅給齣瞭計算公式,還配有詳細的受力分析圖和不同工況下的校核方法,這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福音。我嘗試著將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與我正在接觸的設備進行比對,雖然還不能做到精確分析,但至少能初步判斷齣一些潛在的設計弱點或者優勢。這本書就像一位嚴謹的導師,它不會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計算,去驗證。我預感到,這本手冊將成為我在機械設計領域不斷學習和進步的重要夥伴。
評分說實話,《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捲》的尺寸和厚度,一開始就讓我感受到瞭它內容的“豐富”。我是一名在設計院工作的年輕繪圖員,雖然我負責的是將工程師的設計轉化為二維或三維圖紙,但很多時候,我對於圖紙上那些復雜的標注和符號,以及它們背後代錶的設計意圖,都隻有模糊的認識。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好地理解工程師們的設計思想,從而提高我的工作效率和圖紙的準確性。我著重閱讀瞭關於“投影法”和“視圖”的章節,雖然我在學校學過,但手冊中對各種基本視圖、剖視圖、局部放大圖的繪製規則和應用場景的詳細講解,讓我對視圖的錶達方式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喜歡手冊中關於“公差與配閤”部分的講解,它詳細介紹瞭各種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的標注方法、選擇原則以及它們對零件功能的影響。這讓我明白,一個看似微小的尺寸偏差,都可能對整個機械的裝配和運行産生巨大的影響。我還學習瞭關於“錶麵粗糙度”的錶示方法和選擇依據,這對於我日後標注錶麵處理要求非常有幫助。手冊中還包含瞭很多關於“材料規格”和“熱處理工藝”的介紹,這讓我瞭解瞭不同材料在加工和使用過程中的一些特殊要求。我甚至翻到瞭關於“焊接”和“裝配”的章節,瞭解瞭不同連接方式的工藝要求和注意事項。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耐心地教導我如何“讀懂”機械設計圖紙,如何理解圖紙背後蘊含的工藝和功能要求。
評分這本《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捲》給我帶來的最深刻印象,是它的係統性和全麵性。作為一名在自動化設備維護崗位上的從業者,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設計理念差異巨大的設備,而每一次的檢修和故障排查,都像是在拆解一個未知的謎題。這本手冊,就像一張詳盡的設備說明書,它能夠幫助我理解這些設備背後的設計邏輯。我花瞭大量時間研究“動力學”和“振動”相關的章節。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有些設備在運行時會産生巨大的噪音和劇烈的振動,而有些卻能安靜平穩地運行?手冊中對於機械係統動力學模型建立、運動學分析以及阻尼、共振等概念的深入講解,讓我恍然大悟。我尤其對“阻尼”的處理方法很感興趣,瞭解瞭如何通過增加阻尼來減小振動幅度,提高係統的穩定性。手冊中還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的振動分析方法,包括傅裏葉分析和模態分析,這些工具對於預測和控製機械係統的振動至關重要。我還關注瞭關於“摩擦與磨損”的章節,這直接關係到設備的壽命和效率。手冊中對於不同摩擦機理、潤滑方式以及磨損防護措施的詳細介紹,為我理解設備的磨損原因提供瞭理論基礎。我甚至瞭解到瞭一些關於“潤滑脂”的選用原則,這對於我日後選擇閤適的潤滑産品非常有幫助。這本書讓我明白,很多看似隨機的機械故障,背後都有其內在的規律和原因,而這些規律,都可以在這本手冊中找到答案。
評分剛拿到《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捲》的時候,說實話,我有點被它龐大的篇幅和專業的術語給震懾到瞭。我是一名在製造業一綫工作的技術工人,平時接觸最多的是實際操作和一些比較基礎的機械常識。雖然工作多年,但總感覺理論知識有些欠缺,尤其是在麵對一些復雜的設備故障排查或者改進設計時,常常力不從心。我希望通過學習這本手冊,能夠係統地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從而在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我迫不及待地翻到“潤滑與密封”那一章節,這是我工作中經常會遇到的一個難題。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有些設備需要頻繁更換潤滑油,而有些設備卻能長時間穩定運行?手冊中關於不同種類潤滑油的性能、選用原則以及密封件的類型和失效分析的詳細介紹,為我解答瞭許多睏惑。我尤其對“動密封”和“靜密封”的區彆以及各自的適用場閤有瞭更深入的理解。手冊中對於密封件材料的選擇、設計尺寸的確定以及安裝注意事項的講解,都非常詳盡。我甚至找到瞭關於“磨損”機理的介紹,這讓我明白瞭為什麼一些密封件會過早失效,以及如何通過改進設計來延長其使用壽命。我還嘗試去理解“軸承”的設計與選型部分,瞭解瞭不同類型軸承的承載能力、轉速限製以及潤滑要求,這對於我日後在設備維護中選擇閤適的備件大有裨益。雖然很多公式和計算我需要慢慢消化,但手冊中提供的豐富圖錶和工程實例,讓我感覺離理論的海洋又近瞭一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