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称: |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40问(第三版) |
| 作者: | 本书编写组 |
| 市场价: | 25.00 |
| ISBN号: | 9787517405177 |
| 出版社: | 中国方正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对党的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深刻总结,是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的有力武器,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举措,对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次第三版的修订,结合党的十九大讲话精神和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在原有的40个问答基础上,删除和增加部分问答内容,对原有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对附录中的内容也进行了大幅度替换。本版内容更加丰富,针对性更强,利于广大读者学习和在工作中借鉴。 |
| 目录 | |
| 1.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如何提出来的? 2.如何把握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主要内涵? 3.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 4.为什么说实践“四种形态”彰显了党对腐败“零容忍”的鲜明政治态度? 5.为什么说“四种形态”体现了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法分开? 6.为什么说“四种形态”体现了抓早抓小的理念? 7.为什么说“四种形态”体现了“全面”和“从严”的要求? 8.为什么说“四种形态”体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 9.为什么说“四种形态”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回归? 10.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与“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全面从严治党”是什么关系? 11.如何理解“四种形态”是彼此联系、层层递进的一个整体? 12.如何把握《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实践“四种形态”的关系? 13.运用“四种形态”,如何把握“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这两种重要手段? 14.“四种形态”的提出,是不是意味着反腐败斗争要放缓节奏? 15.实践“四种形态”,意味着纪委的责任轻了吗? 16.实践“四种形态”,仅仅是对纪委的要求吗? 17.运用“四种形态”,如何把握“纪”与“法”的关系? 18.运用“四种形态”,如何把握“惩”与“治”、“标”与“本”的关系? 19.运用“四种形态”,如何把握“经常抓”与“长期抓”的关系? 20.为什么说运用“四种形态”体现了对“树木”与“森林”关系的深刻把握? 21.为什么说实践“四种形态”关键在落实“两个责任”? 22.党组织如何通过落实主体责任,实践好、运用好“四种形态”? 23.“四种形态”适用的具体情形是什么? 24.如何把握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之间的转换条件? 25.如何把握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与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关系? 26.如何把握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与落实《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关系,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27.如何把握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与落实《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的关系? 28.如何把握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与落实《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关系? 29.《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哪些主要要求,为“四种形态”的实践和运用打下了基础? 30.《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哪些主要要求,对于“四种形态”的实践和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31.《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提出了哪些主要要求,为“四种形态”的实践和运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32.如何把“四种形态”的要求落实到监督执纪问责工作中去? 33.如何理解“真正把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运用情况作为检验评价工作的标准”? 34.实践“四种形态”应注意纠正哪些思想认识误区? 35. 2015年以来,推进监督执纪问责、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取得了哪些成效和进展? 36.为什么说通过实践“四种形态”,让基层纪委感到了“存在感”? 37.实践好“四种形态”,纪委应从哪些方面不断改进纪律审查工作? 38.运用“第一种形态”,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应注意解决哪些问题? 39.坚持惩戒与教育相结合,运用“第二种形态”,乡镇纪委应如何体现宽严相济、刚柔兼顾? 40.出现较大规模党员违纪的情况,运用“四种形态”时,是否可以“降调一等”,减少处理的人数? 41.积极运用“第三种形态”,采取“断崖式降级”处理方式,收到了哪些综合效果? 42.实践“四种形态”,加大谈话函询处置领导干部问题线索力度,可以收到哪些好的效果? 43.如何运用“四种形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44.实践好“四种形态”,在监督执纪中应克服哪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45.如何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运用“四种形态”,营造风清气正换届环境? 46.实践“四种形态”,应警示党员干部守住哪些“纪律底线”,正确处理政商关系? 附录 |
坦白讲,一开始我对购买这本书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四种形态”的书籍不在少数。然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40问 (第3版)》却给了我一个不小的惊喜。它没有选择泛泛而谈的理论铺陈,而是聚焦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通过“问”与“答”的结合,将复杂的“四种形态”落到了实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案例的引用,虽然可能不是最惊心动魄的大案要案,但都是我们基层监督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典型场景,读来倍感亲切,也更能引发共鸣。这本书在解释一些模糊概念时,思路非常清晰,比如,它如何区分“失职失责”与“滥用职权”,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采取何种监督执纪措施,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阅读过程中,我不仅解决了平日里的一些困惑,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监督执纪工作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升了我的工作站位和业务能力。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党风廉政建设的干部,我对监督执纪工作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这次阅读《监督执纪“四种形态”40问 (第3版)》,让我看到了这项工作在理念和实践层面的新发展。书中的内容,特别是关于“四种形态”的第四种形态,即“严重违纪涉嫌违法”,其边界的界定以及与前三种形态的有效衔接,是当前监督执纪的重中之重。这本书在这一点上进行了细致的阐述,结合最新的司法解释和党纪条规,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我注意到书中对于如何区分“一般性问题”与“违纪行为”,以及如何在早期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方面,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思路和方法。这对于我们如何在实践中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避免小错酿成大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许多可操作的建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提升监督执纪的政治效果、法纪效果和社会效果。
评分这本书《监督执纪“四种形态”40问 (第3版)》的问答形式,简直太符合我这种喜欢直接解决问题的人了。我买之前就听说过“四种形态”的重要性,但一直觉得书本上的理论有点高高在上,离实际工作有距离。这本书就不一样,它把那些可能让我们在工作中犯迷糊的问题,比如,“干部主动交代问题算不算‘主动投案’?”、“如何把握‘轻微违纪’与‘一般性问题’的界限?”等等,一股脑儿地摆出来,然后给出详细的解答。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一些程序性问题上的严谨,比如,在运用“批评教育”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诫勉谈话”的适用范围和要求是什么?这些细节对于确保执纪执法的公正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手把手地教你,一点点地帮你把心中的疑问解开,让复杂的规定变得清晰明了。
评分这本《监督执纪“四种形态”40问 (第3版)》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虽然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对“四种形态”有一个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如何准确把握和运用这些重要理念,对于基层监督执纪人员来说至关重要。翻开书页,我首先被它清晰的结构所吸引,问题导向的设计,直击了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难点。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多的是对实际案例的剖析,通过问答的形式,将抽象的政策条文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指导,这对于我这样的基层工作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我尤其欣赏它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辨析,比如“咬耳扯袖”和“批评教育”在界定和适用上的区别,还有“诫勉谈话”与“组织处理”的衔接等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接地气,避免了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执纪规则,这使得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愉快,也更能激发思考。
评分老实说,我之前对“四种形态”的理解一直有些模糊,总觉得它是一种相对概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精确运用,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监督执纪“四种形态”40问 (第3版)》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我喜欢它那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设计,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带领读者逐步深入理解“四种形态”的内涵和外延。尤其是书中对一些“模糊地带”的解答,比如如何判断党员干部是否存在“不担当不作为”的问题,以及如何恰当地运用“提醒谈话”和“批评教育”等方式进行纠正,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实际难题。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不仅解答了“是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答了“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框架和行动指南。对于希望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同志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一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