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春,钱穆先生应有关方面之邀,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进行了五次讲演。《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即是先生根据讲义整理而成,分别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得失作出分析评说。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钱穆的专题演讲合 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 、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 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 ,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 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 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 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 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哑书院,任院长,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为止,期间曾获得香港大学、美同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966年移居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思想史》《中国经济史》等。
序
前言
**讲 汉代
一、汉代政府组织
甲、皇室与政府
乙、中央政府的组织
丙、汉代地方政府
丁、中央与地方之关系
二、汉代选举制度
三、汉代经济制度
四、汉代兵役制度
五、汉制得失检讨
第二讲 唐代
一、唐代政府组织
甲、汉唐相权之比较
乙、唐代中央政府三省职权之分配
丙、中央*高机构政事堂
丁、尚书省与六部
戊、唐代地方政府
己、观察使与节度使
二、唐代考试制度
甲、魏晋南北朝时代之九品中正制
乙、唐代之科举
三、唐代经济制度
甲、唐代的租庸调制
乙、唐代账籍制度
丙、唐代的两税制
丁、汉唐经济财政之比较
四、唐代兵役制度
五、唐代制度综述
第三讲 宋代
一、宋代政府组织
甲、宋代中央政府
乙、相权之分割
丙、君权之侵揽
丁、谏垣与政府之水火
戊、宋代地方政府
二、宋代考试制度
三、宋代赋税制度
四、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第四讲 明代
一、明代的政府组织
甲、明代之中央政府
乙、明代内阁制度
丙、明代地方政府
丁、元明以下之省区制度
戊、明代地方之监司官与督抚
己、明清两代之胥吏
二、明代考试制度
甲、进士与翰林院
乙、八股文
三、明代赋税制度
四、明代兵制
第五讲 清代
一、制度与法术
二、清代的部族政权
三、清代部族政权下的政府
甲、清代中央政府
子、清代的军机处
丑、清代的六部尚书
乙、清代地方政府
丙、清代的各禁区
四、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五、清代的统制政策
六、民众的反抗运动
七、变法与革命
总论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历史的独特视角。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刻体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古代政治画卷。他不是简单地叙述史实,而是通过对政治制度的考察,来揭示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精神特质。 我尤其被他对中国政治文化精神的解读所吸引。他认为,中国政治的演变,始终围绕着“政”与“治”的辩证关系展开。一方面,统治者追求权力的集中和稳定,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如何“治”好国家,让人民安居乐业。这种内在的张力,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始终。 他对不同朝代的制度分析,就像是对一个个历史谜题的解答。例如,他如何解释宋朝为何“积贫积弱”,却又在文化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如何分析明朝的内阁制度,以及这种制度如何影响了君主专制的发展?这些问题,在他的笔下得到了非常有说服力的阐释。读完这本书,你才会明白,中国古代的政治,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大呼过瘾的书!钱穆先生的才情和学养,在字里行间展露无遗。他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匠人,将中国古代错综复杂的政治制度,一层一层地剥开,展示其精妙之处,也点明其不足之处。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魅力在于其多维性,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他不仅关注宏观的制度设计,更深入到制度运行中的具体细节。比如,他对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演变,从秦汉的郡县制到隋唐的科举制,再到明清的内阁和军机处,每一个阶段的变迁,都分析得细致入微,并且能将这些制度变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权力结构紧密联系起来。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并没有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价一个制度,而是从“得”与“失”两个角度去考察。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让我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理解历史。他能够看到一个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也能警示其潜在的弊端。读他的书,就像是和一位博学的老友在谈天,他能让你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洞见。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对“政治得失”这个名字还有些顾虑,担心会过于枯燥的政治理论分析。但实际阅读下来,却发现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钱穆先生的文笔非常流畅,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却又不失清晰和深刻。他将复杂的政治制度,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最欣赏的是他对制度与人的关系的阐述。他不仅仅分析制度本身,更重要的是看制度是如何塑造了人,人又是如何在制度中发挥作用的。例如,他对汉代察举制的讨论,就让我看到了制度的初衷和实际执行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以及这些偏差如何影响了官员的选拔和社会的公平。他又会将不同朝代的制度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比如从唐到宋,再到明清,制度的演变趋势,以及这种演变背后的深层原因,都剖析得入木三分。 这本书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反而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去展现。他会指出某些制度的优点,也会毫不避讳地分析其缺点和局限。这种客观而辩证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信服。读完之后,你会觉得对中国古代政治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触及到了更深层的结构和逻辑。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历史认识的全新视角。钱穆先生的文字,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娓娓道来,却又洞察世事,字字珠玑。我一直对历史的宏大叙事感到有些枯燥,总觉得那些朝代更迭、帝王将相的故事离我太过遥远。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却让我看到了历史背后那些鲜活的脉络,那些制度的演变,那些社会思潮的起伏。 他不像一些历史学家那样,一味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剖析每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是如何形成、如何运作,又为何最终走向衰败。他没有把政治看作是统治者之间的权力游戏,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庞大的社会有机体,关注到政治制度对人民生活、社会结构、文化思想方方面面的影响。我尤其喜欢他对不同朝代制度的比较分析,比如唐代的科举制如何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宋代的文官政治如何带来了繁荣但也埋下了隐患,清代的集权制度如何巩固了统治却也压制了活力。这些分析都充满了智慧和启发,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逻辑。 读这本书,你会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和钱穆先生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一次深入的探索。他提出的很多观点,比如“历史是连续的”、“政治是人事的艺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是在简单地评判过去,而是在试图理解过去,并从中汲取智慧,以便更好地认识现在和未来。这本书带来的启迪,远不止于历史知识本身,更多的是一种历史观和哲学观的熏陶。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所带来的思考,远远超出了我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既有认知。钱穆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魅力,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他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分析,不是生硬的理论灌输,而是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叙述。 我非常喜欢他对不同朝代政治文化融合的探讨。他认为,政治制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当时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紧密相连。例如,他如何分析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如何解释唐代“兼容并包”的政治风格,如何揭示宋代“重文轻武”背后的深层原因,都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对于制度的“得”与“失”的评价,也极其到位。他不会简单地赞美或批评,而是会从多个维度去考察一个制度的优劣。这种辩证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客观和公正。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一种理解历史、理解现实的方法。它教会我如何去看待制度的演变,如何去分析社会的发展,如何去思考人生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