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2017年06总第174期书法绘画艺术期刊杂志 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专题

中国书画2017年06总第174期书法绘画艺术期刊杂志 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专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书画
  • 书法
  • 绘画
  • 艺术期刊
  • 杂志
  • 潘天寿
  • 艺术史
  • 中国艺术
  • 文化艺术
  • 纪念专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君心伴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画杂志社
ISBN:9771672232020
商品编码:13677379691

具体描述

中国书画2017年06 总第174期

8开

中国书画杂志社

定价68元

内容简介

周怀民捐赠无锡博物馆古代书画作品

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专题

新见梅  邓石如致黄易信札三通考略

徐悲鸿与新国画体系的建构

郭线庐访谈


《中国书画》2017年6月总第174期,特辑“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是一本深入探讨中国传统艺术精髓,特别是近现代绘画大师潘天寿艺术成就的综合性艺术期刊。本期内容聚焦于潘天寿先生为中国书画艺术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通过专题文章、作品赏析、学术评论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厚的学术造诣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 潘天寿艺术生涯回顾与风格解析 本期专题将深入剖析潘天寿先生波澜壮阔的艺术生涯。从其早期对传统笔墨的研习,到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独立探索,再到形成“以力为美,以形为本”的独特画风,每一步都凝聚着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文章将详细梳理潘天寿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如《映日荷花》、《墨鹰》、《鸟石》等,从构图、色彩、笔墨、意境等多个维度进行细致解读。 构图之巧: 潘天寿的构图常出人意料,打破常规,讲求“不谋而合”的视觉张力。他善于运用大块面的分割,将主体形象置于画面的关键位置,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本期内容会着重分析其在画面经营上的独到之处,例如如何通过留白、虚实对比来营造画面的气势与意境。 笔墨之雄: 潘天寿的笔墨厚重、苍劲,充满力量感。他善于运用“力”来表现物象的内在生命力,而非仅仅描摹其外在形态。本期将探讨其用笔的力度、速度、枯湿浓淡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墨色的丰富层次来塑造物象的体积感和质感。 色彩之辣: 潘天寿的色彩运用大胆、浓烈,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将中国画的传统设色方式与西方绘画的色彩观念相结合,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色彩效果。文章将分析其对撞色、对比色的运用,以及如何用色彩来表达情感和烘托主题。 意境之高: 潘天寿的作品并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创新,更注重表达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和人文精神。他的画作中常常蕴含着刚毅、坚韧、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国文人的气节与担当。本期将深入探讨其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 二、 潘天寿的艺术思想与教育理念 除了艺术创作,潘天寿在艺术理论和教育领域也贡献卓著。他提倡“以书入画”、“以金石入画”等理念,强调绘画应根植于传统,同时又要不断创新。他反对抄袭模仿,鼓励艺术家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 本期将重点呈现潘天寿的艺术论著和教学思想。通过对其教育理念的梳理,可以了解他如何培养学生,如何引导他们传承与发展中国画的优秀传统。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将探讨他关于“继承与创新”、“师古与师心”、“笔墨当随时代”等重要观点,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阐释,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其艺术思想的精髓。 三、 潘天寿与中国美术史的关联 潘天寿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更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他接过“新国画”的旗帜,在动荡的年代,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和理论,为中国画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他与林风眠、齐白石等同时代艺术家的交往与艺术对话,也构成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重要篇章。 本期内容将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潘天寿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文章将分析他如何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吸收外来艺术营养,并将其转化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艺术。同时,也将探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如何在这种背景下,坚持自己的艺术道路,并引领中国画的发展方向。 四、 潘天寿的艺术遗产与传承 潘天寿留下的宝贵艺术遗产,至今仍滋养着一代代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美术馆的珍藏,更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本期将关注潘天寿艺术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以及其作品在当代的传播与影响。 专题文章将采访多位研究潘天寿艺术的专家学者,听取他们对潘天寿艺术价值的最新解读。同时,也将收录部分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体会,他们如何从潘天寿的艺术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通过这些内容,展现潘天寿艺术的生命力与传承的广度。 五、 其他栏目及内容 除了潘天寿专题,本期《中国书画》还将包含其他丰富的内容,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当代名家新作: 关注当下中国书画界的创作动态,展示一批当代艺术家的精品力作,涵盖书法、国画(山水、花鸟、人物等)各个门类。 艺术评论: 邀请资深评论家对当前美术界的现象、展览、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价,引发读者思考。 学术研究: 刊登具有学术价值的书画理论研究文章,探讨中国书画的传承与发展、技法与观念等议题。 展览信息与市场动态: 提供国内外重要的书画展览信息,以及对书画市场行情的分析,帮助读者了解行业前沿。 经典回顾: 偶尔会回顾中国书画史上的重要人物或事件,提供更广阔的艺术视野。 结语 《中国书画》2017年6月总第174期,以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为契机,不仅是一次对这位伟大艺术家的致敬,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精神的深入挖掘与传承。本期内容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丰富的图文资料和深刻的艺术洞见,必将成为广大书画爱好者、研究者和艺术家们案头必备的珍藏。通过阅读本期杂志,读者将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潘天寿先生的艺术成就,感受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博大精深,并从中获得艺术上的启迪与滋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期《中国书画》,潘天寿先生的120周年纪念专题,无疑是其中的亮点。我一直对潘天寿先生的艺术风格情有独钟,尤其欣赏他作品中那种“大气磅礴”、“雄浑刚健”的特点。他的绘画,无论是大幅的山水还是精巧的花鸟,都透露出一种不拘一格、力求创新的精神。我特别希望这本杂志能够刊登一些潘天寿先生的代表作品,并配以权威的专家解读,从构图、线条、色彩、意境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让我们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潘天寿艺术的精髓。此外,我还对潘天寿先生的书法艺术非常感兴趣,他独特的“瘦硬”风格,将汉魏碑学的刚健之气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书法面貌。如果杂志能够在此专题中,多展示潘天寿先生的书法作品,并分析其与绘画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那将是对这位全能艺术家的全面致敬。

评分

这期《中国书画》杂志,单看封面就足够吸引人了——“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专题”,这几个字的分量可不轻。潘天寿先生的名字,在中国书画界如雷贯耳,他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无论是花鸟还是山水,都带着一股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的力量。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关注中国传统艺术的读者来说,能够在一本权威期刊上看到如此隆重的纪念,实在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内页,看看编辑团队为我们精心准备了哪些内容。我特别期待能够看到一些潘天寿先生未曾公开过的手稿、信件,或者是一些学界大家对他艺术生涯的深入解读,甚至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他艺术思想的源泉,比如他深受的教育背景,他与同时代艺术家的交往,亦或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传承。这样一本专题,我想不仅仅是回顾和纪念,更应该是一次对潘天寿艺术精神的再激活,能够启发当代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们,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保持艺术的独立性和民族性。

评分

翻阅这期《中国书画》,关于潘天寿先生120周年的纪念专题,让我对这位艺术巨匠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一直觉得,潘天寿先生的艺术,不仅仅是笔墨的挥洒,更是他人生哲学和人格精神的体现。他的作品中那种不屈不挠、刚正不阿的气概,深深地打动着我。我期待这本杂志能够呈现出潘天寿先生作品背后的故事,例如他创作某些经典作品时的心境,他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以及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我想,通过这些细节的展现,我们可以更立体地理解潘天寿先生的艺术。同时,我也希望杂志能够邀请当代一些在书法、绘画领域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谈谈潘天寿先生的艺术对他们产生的启发,以及他们如何在继承潘天寿先生艺术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当代的艺术探索。这样的对话,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书画艺术的时代发展脉络。

评分

这次收到的《中国书画》杂志,其中关于潘天寿先生的纪念专题,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我一直对潘天寿先生那种“以形写神”的艺术追求深感敬佩,他的画作,尤其是那些写意花鸟,线条粗犷有力,色彩浓烈鲜明,构图大胆且充满张力。我希望这期杂志能够深入剖析他独特的笔墨技法,例如他如何运用“筋骨”般的线条来表现物象的内在生命力,以及他对色彩运用的独到之处,如何通过色彩的对比和烘托来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此外,我还渴望了解潘天寿先生在艺术教育方面的贡献,他曾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对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设影响深远。如果杂志能刊登一些关于他教学理念、教育实践的文献资料,或者采访他当年的学生,听听他们眼中的潘先生,那将会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这不仅仅是对一位艺术大师的致敬,更是对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评分

我对于这期《中国书画》杂志的期待,很大程度上集中在潘天寿先生的120周年纪念专题上。我一直认为,潘天寿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艺术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我希望这期杂志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潘天寿先生的艺术成就,例如,他如何融合中西艺术,如何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及他对中国画“笔墨”精神的独特理解和发展。我还希望看到一些关于潘天寿先生与同期艺术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和艺术争鸣的记载,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中国美术的发展轨迹。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杂志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传承和发扬潘天寿艺术精神的思考,让我们在当下这个多元化的艺术环境中,能够汲取传统艺术的养分,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