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技术规范 基础篇 第二版 彭刚艺 刘雪琴 第2版 广东科技
主 编:彭刚艺,刘雪琴
书 号:9787535958204
开 本:16
页 数:524
字 数:650千字
出版日:2013-3-20
定 价:60.00元
内容简介
《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内容丰富,凡是临床护理所需所及,都纳入本书范围。全书共12个章节,涵盖了189项护理技术(包括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每项护理措施都包含【概述】、【护理目标】、【护理重点步骤】、【护理结局】、【相关链接】、【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等六个部分。前五部分用文字,后一部分用流程图,文字和图表可分别指导不同级别、年资的护士,简单明了、逻辑性强、有针对性。本书还跟踪专业发展前沿,通过【相关链接】,详细介绍了与某项技术相关的**进展,如静脉输液港、声门下吸引、密闭式吸痰等。在内容上,本书采用了近5年国内外**研究和临床应用成果,引用的著作、论文、资料等参考文献,已在每章后列出。
《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第二版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需要,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等特点,既可作为护士岗前培训、护士规范化培训和“三基三严”训练的教材,也是护士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标准、工具书和指南,还是实施护理质量管理,评价护士专业技术能力的依据。
目录预览
第一章 临床护理原则 1
第一节 临床护理基本原则 1
第二节 护理技术操作基本原则 1
第三节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2
第二章 护理评估 3
第一节 护理评估原则 3
第二节 生命体征评估 4
一、体温测量与评估 4
二、皮温测量与评估 7
三、新生儿体温调节与评估 9
四、脉搏测量与评估 11
五、呼吸测量与评估 14
六、无创血压测量与评估 17
七、有创动脉血压测量与评估 20
八、中心静脉压监测与评估 23
第三节 循环功能评估 25
一、心脏泵血效果评估 25
二、循环状况评估 26
三、组织灌注评估 27
第四节 呼吸功能评估 28
一、气道通畅状况评估 28
二、通气功能评估 29
三、换气功能评估 31
第五节 神经功能评估 35
一、瞳孔评估 35
二、意识状态评估 37
三、吞咽状态评估 40
四、神经状态监测与评估 41
第六节 感觉功能评估 43
一、视觉功能评估 43
二、听觉功能评估 45
三、本体感觉评估 46
四、皮肤感觉评估 47
第七节 电解质∕酸碱∕体液平衡评估 48
一、电解质平衡评估 48
二、酸碱平衡评估 50
三、体液平衡评估 51
第八节 进食功能及营养状态评估 54
一、进食功能评估 54
二、消化吸收功能评估 56
三、体重评估 58
四、体质指数(BMI)评估 59
五、血糖监测与评估 61
六、营养状态评估 64
第九节 排泄功能评估 66
一、排便及排便自制力评估 66
二、排尿及排尿自制力评估 68
三、简易膀胱容量和压力测定 70
四、膀胱残余尿量测定 73
五、尿垫试验 75
第十节 皮肤黏膜评估 77
一、皮肤评估 77
二、口腔卫生评估 78
第十一节 自理能力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 81
一、基本生活活动能力(BADL)评估 81
二、辅助生活活动能力(IADL)评估 85
第十二节 心理社会问题评估 87
一、认知能力评估 87
二、焦虑水平评估 89
三、抑郁水平评估 91
四、家庭与居住环境评估 93
参考文献 95
第三章 患者入院/转床(院)/出院/临终/死亡护理 96
第一节 入院 96
第二节 住院场所变更 98
一、转床/转科 98
二、转院 99
第三节 出院 101
第四节 出院后延续护理与长期护理 102
第五节 临终护理 104
第六节 死亡护理 106
参考文献 107
第四章 医学检查与标本采集 108
第一节 住院患者医学检查原则 108
一、住院患者医学检查的一般原则 108
二、标本采集的原则 108
第二节 血液标本采集 109
一、静脉血标本 109
二、动脉血标本 113
三、输(配)血标本 117
四、血培养标本 117
五、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标本 119
六、血药浓度标本 122
第三节 尿标本采集 123
一、尿常规标本 123
二、尿培养标本 127
三、计时尿标本 130
第四节 粪便标本采集 133
一、粪便常规及隐血标本 133
二、粪便培养标本 135
三、寄生虫及虫卵标本 136
第五节 呼吸道培养标本采集 137
一、痰标本 138
二、鼻咽拭标本 141
参考文献 142
第五章 支持生理功能的护理 143
第一节 限制/活动的护理 143
一、卧床护理的基本原则 143
二、身体约束 144
三、安全运送(搬运/运送) 147
四、活动/运动管理 152
第二节 卧位护理 156
一、卧位护理基本原则 156
二、常用卧位护理 156
三、更换卧位的护理 175
第三节 饮食营养护理 182
一、协助患者进食/喂食 182
二、吞咽(摄食)障碍管理 184
三、肠道管喂饮食 186
四、全胃肠外营养 189
五、体重管理 190
第四节 排泄护理 192
一、灌肠术 192
二、腹泻护理 195
三、大便失禁护理 197
四、排便管理 198
五、排便训练 199
六、人工取便术 201
七、肛管排气法 202
八、尿潴留护理 203
九、尿失禁护理 204
十、诱导排尿 205
十一、排尿习惯训练 206
十二、膀胱训练 207
十三、清洁间歇性导尿术 208
第五节 个人卫生/清洁/自理 212
一、口腔护理 212
二、床上擦浴与局部应用霜剂 217
三、头发清洁与床上洗头/梳头 219
四、会阴擦洗与护理 221
五、协助患者更衣 223
六、卧床患者更换床单 225
第六节 舒适护理 227
一、舒适环境管理 227
二、疼痛管理 228
三、睡眠管理 239
参考文献 240
第六章 支持内环境稳定的护理 242
第一节 体温管理 242
一、发热护理 242
二、低体温护理 244
三、体温调节(手术中) 246
第二节 电解质酸碱管理 247
一、电解质管理 247
二、酸碱平衡管理 250
三、体液监测与管理 252
第三节 循环系统管理 254
一、增强心脏泵血功能监测与管理 254
二、心律失常监测与管理 256
三、休克管理 257
四、出血预防与控制 259
五、血栓预防与管理 260
六、高低血容量管理 262
七、心血管系统药物管理 263
第四节 呼吸系统管理 265
一、气道通畅管理 265
二、气道分泌物清除 266
三、协助通气 275
四、氧疗 275
五、人工气道管理 279
六、机械通气管理 288
第五节 神经系统管理 292
一、颅内压监测与管理 292
二、神经系统监测与管理 293
三、脑水肿管理 294
六节 皮肤护理 296
一、皮肤护理原则 296
二、手术切口护理 296
三、伤口护理 297
四、肠造口护理 301
参考文献 303
第七章 给药法 305
第一节 给药原则 305
第二节 安全注射原则 305
第三节 给药途径 306
一、口服给药法 306
二、吸入给药法 308
三、肌内和皮下注射术 310
四、皮内注射术(药物过敏试验) 313
五、静脉注射术 316
六、直肠给药法(肛栓) 318
七、耳内给药法 319
八、眼内给药法 321
九、鼻腔给药法 323
十、阴道给药法 324
第四节 静脉输液术 326
一、外周静脉输液术 326
二、外周静脉导管维护术 331
三、中心静脉输液术 332
四、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术 339
五、注射泵和输液泵的应用 349
六、更换输液袋(瓶) 351
第五节 静脉输血术 352
一、血液领取 352
二、静脉输注全血或红细胞 353
三、静脉输注血小板 355
四、静脉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357
五、静脉输注冷沉淀 358
六、静脉自体输血术 360
参考文献 363
第八章 引流管护理 364
第一节 置管术 364
一、经鼻胃肠道置管术 364
二、导尿术 366
三、更换引流袋(瓶) 370
四、更换胸腔引流瓶(一次性胸腔引流装置) 371
第二节 留置引流护理 373
一、护理原则 373
二、脑室引流护理 374
三、腰椎引流护理 375
四、胃肠引流护理 376
五、“T”形管引流护理 377
六、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379
七、腹腔双套管负压引流护理 380
八、膀胱造瘘引流护理 381
九、尿管引流护理 382
参考文献 384
第九章 冷热疗护理 385
第一节 冷疗 385
一、冷疗原则 385
二、冰袋(囊) 385
三、冰帽 387
四、冰毯 388
五、温水擦浴 389
六、酒精擦浴 390
第二节 热疗 391
一、热疗原则 391
二、热水袋 392
三、烤灯(红外线/曲颈灯) 393
四、坐浴 395
五、湿热敷 396
参考文献 397
第十章 急救护理技术 398
第一节 急救护理原则 398
一、现场急救护理原则 398
二、院内急救护理原则 399
第二节 创伤救护技术 399
一、止血 399
二、包扎 401
三、固定 403
四、搬运 405
第三节 洗胃术 407
一、插胃管洗胃 407
二、催吐 410
三、活性炭吸附 411
四、导泻 413
第四节 心肺复苏术 414
一、成人心肺复苏 414
二、新生儿心肺复苏 417
第五节 气道开放术 419
一、人工气道开放 419
二、口咽通气管或鼻咽通气管置入 420
三、气管插管 421
四、环甲膜穿刺 424
第六节 电除颤术 426
参考文献 427
第十一章 安全护理 428
第一节 患者身份识别 428
一、身份识别原则 428
二、住院患者身份识别 429
三、急诊患者身份识别 429
四、新生儿身份识别 430
五、特殊人群身份识别 430
第二节 患者安全核查 431
一、安全核查原则 431
二、特殊检查安全核查 431
三、放疗、化疗安全核查 431
四、手术安全核查 432
五、交叉配血安全核查 433
六、输血安全核查 433
七、过敏试验安全核查 434
八、多人输液安全核查 434
九、高压氧治疗安全核查 434
第三节 意外预防 434
一、烫伤 434
二、擅自离院 437
三、走失 437
四、自杀 438
第四节 护理安全不良事件预防与处理 439
一、压疮护理 439
二、失禁性皮炎 448
三、医源性皮肤损伤 453
四、跌倒 454
五、药物外渗 456
六、误吸 457
七、非计划拔管 459
参考文献 461
第十二章 医院感染防控技术 462
第一节 手卫生 462
一、洗手 462
二、卫生手消毒 464
三、外科手消毒 465
第二节 无菌技术 467
一、无菌手套使用术 467
二、无菌盘(区域)布置术 469
三、无菌持物钳使用术 470
第三节 标准预防技术 472
一、标准预防原则 472
二、医务人员防护原则 473
三、患者防护原则 474
四、标准预防术 474
第四节 隔离技术 480
一、隔离原则 480
二、隔离要求 481
第五节 消毒灭菌技术 488
一、灭菌技术原则 488
二、消毒技术原则 489
三、消毒、灭菌方法 490
四、消毒液配制 495
第六节 医疗废物分类、放置与处理 497
参考文献 499
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非常注重排版和逻辑结构的人,很多技术手册因为排版混乱而让我望而却步。但《XXXXX》的编排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的章节划分逻辑清晰得令人感动,从宏观到微观的过渡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比如,在讲解一个复杂技术时,它会先用一个简短的“技术概述”定调,然后迅速切入“核心步骤”,每一个步骤都用编号和粗体字明确标识,确保读者在实际操作时能够快速定位所需信息,极大地节省了查阅时间。更妙的是,书中的“疑难点解析”模块,简直是为我们这些经常在实操中遇到突发状况的人量身定做的“救火指南”。它并没有用高深的理论来搪塞过去,而是用最直白的语言,描述了该问题的成因,并提供了多套可行的解决方案供选择。我试着对照书中的描述,在模拟环境中演练了几次,发现书中的每一个操作要点都精准到位,几乎没有冗余信息。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规范”这个听起来很僵硬的词汇,通过精妙的组织,转化成了一套高效、实用的工作流程手册。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量,更是一种心性的沉淀。在阅读《XXXXX》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团队对“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他们似乎在力求将人类在这一技术领域积累的所有智慧和经验,以最可靠、最可复制的方式固化下来。书中许多细节的描绘,细致到令人发指,例如对手术器械的特定角度要求,或者对环境湿度控制的最低标准,这些都是只有在无数次实践中才能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阅读这些内容时,我深感一种责任的重量,它提醒着我,每一次看似例行的操作,背后都关乎着他人的生命与健康。这种对细节的偏执,反而赋予了这本书一种强大的信任背书。它不是空谈理论的学术论文集,而是实打实地指导我们在高压环境下,如何保持稳定、高效和安全的操作水平。对于任何严肃对待自己职业生涯的人来说,这本书不应只是书架上的摆设,而应该是工作台上随时可以翻阅、随时可以信赖的权威指南,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专业信心的来源。
评分天呐,我最近翻阅了那本厚厚的《XXXXX》,简直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本书的内容真是包罗万象,从最基础的理论构建,到那些复杂到令人头皮发麻的实际操作流程,都讲解得详尽入微。我特别喜欢它在概念阐述上的那种严谨态度,每一个术语的出现都不是随意的,背后都有深刻的科学依据支撑。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晦涩的知识点转化为生动易懂的语言。举个例子,书中关于某种常见急症的初步处理步骤,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清单,而是通过设置了几个“假如情景”,引导读者思考下一步的决策,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而且,我注意到书中的配图质量非常高,那些解剖图和流程图清晰到令人赞叹,很多细节即便是多看几遍PPT也未必能捕捉到的,都在图中标注得一清二楚。这本书绝对是那种需要反复咀嚼,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发现的宝典,对于我们这些在临床前沿摸爬滚打的人来说,简直是装备库里最可靠的一件“武器”。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刚踏入这个领域,或者希望巩固基础的同行们,绝对物超所值。
评分说实在的,要一口气读完《XXXXX》这样一本专业性极强的著作,对业余时间有限的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我发现,它具有极佳的“碎片化阅读”潜力。我常常在工作间隙,随机翻开其中的某一页,进行快速的知识点复习。这种随手翻阅的体验非常顺畅,不会因为脱离了前文的上下文而感到迷茫。这归功于作者在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处理得非常巧妙。即便是独立的章节,也能在行文中隐约感受到与其他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我个人认为,对于需要持续学习的我们而言,一本好的参考书不应该只在刚学时有用,更要在职业生涯中持续提供价值。这本书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每次重温,都会发现自己对某个概念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它就像一个知识的“导航仪”,帮助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校准方向,确保每一步操作都符合当前最佳实践的标准。那些在理论学习阶段感到难以理解的深奥概念,通过这本书的详尽解释,仿佛瞬间被点亮了,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是阅读体验中最大的乐趣之一。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XXXXX》时,我内心是抱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市面上的同类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称得上“规范”的凤毛麟角。然而,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其前瞻性和系统性。它不仅仅是在描述“怎么做”,更是在探究“为什么要这样做”。书中对不同操作背后的伦理考量和最新指南的引用都做得非常到位,这体现了编者团队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紧跟时代脉搏的能力。我尤其欣赏它在风险管理和并发症预防这一章节的处理方式,作者并没有避重就轻,而是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潜在的陷阱,并提供了详细的预案和处理流程。这种“把丑话说在前头”的态度,对于培养我们严谨的工作习惯至关重要。翻阅此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与领域内资深专家的深度对话。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习惯操作,明白了许多看似微小的细节,在关键时刻能决定病患的预后。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或许是希望增加更多跨学科协作的案例分析,但瑕不掩瑜,作为一本核心技术的参考书,它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还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还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还好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