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伤寒百证歌 伤寒九十论 伤寒要旨药方
原价:83.00元
作者:王国强 总策划,周仲瑛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35770189
字数:132000
页码:58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医古籍珍本集成简介: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评注古籍文献300种,分为《医经卷》、《伤寒金匮卷》、《温病卷》、《诊断卷》等15个分卷,此次率先推出《伤寒金匮卷》。全套丛书采用珍本古籍原版影印,以保持古籍原貌,真实反映珍本古籍的版本特征,并由中医文献专家撰写导读并进行校勘、注释、点评,不但适合读者深入研读,且具有收藏价值。
伤寒金匮卷简介:
中医古籍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的载体,是中医学术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伤寒金匮类古籍为中医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伤寒杂病论》把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有机的结合起来,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从而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后历代伤寒金匮类著作或注释,或发挥,使仲景学说日臻完善。《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收录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及其注释、发挥类著作三十五种,各书在原版影印的基础上进行校勘、注释、研究和解读。伤寒金匮类古籍的整理出版,对张仲景学说乃至中医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伤寒百证歌》,伤寒著作。五卷。宋 href='baike.baidu./view/437259.htm'>许叔微撰。许氏将《伤寒论》中证候等内容编列为100种,用七言歌诀予以阐析,并引据古典医籍详予注释,加深读者对所论诸证的认识。此非深研《伤寒论》精髓得其蕴义者莫能为。现存元刻本、多种清刻本、石印本及《十万卷楼丛书》本。此次选取的版本为元刻本。
《伤寒九十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案专着,也是最早的一部经方医案专着。作者许叔微,宋代著名医家,也是宋代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传世的研究《伤寒论》著作还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许氏以三阳三阴为总纲,从不同方面对张仲景学术思想进行阐述和发挥,为八纲辨证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该书以清咸丰三年琳琅秘室丛书本为底本,以1936年上海大东书局铅印《中国医学大成》本为主校本,参以195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加以校勘注释而成,为学习和研究《伤寒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读本。
《伤寒要旨药方》:南宋医家李柽,为宣和年间进士,曾于为官之余,据宋本《伤寒论》著成《伤寒要旨药方》一书。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伤寒药方》,是从《伤寒论》中抄录107首方剂,别加白圆子方一首而成;下卷《伤寒要旨》,是从《伤寒论》六经病中抄录172首条文,从“可”与“不可”中抄录10首条文编成。在《伤寒》宋本已宝珠遗落、复刻赵本也寥若晨星的今天,作为对校定宋本有大量实录的《伤寒要旨药方》在《伤寒论》诸本校勘中有着特殊意义。该书初刻于南宋干道七年,此后八百余年未经翻刻,一本单传至今,现藏北京国家图书馆。今以初刻本之影印本——中华再造善本丛书所收本为工作底本进行详慎之校注,实为伤寒学研究者备要之书。
【伤寒金匮卷】书目: 17本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 注解伤寒论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 伤寒补亡论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 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 伤寒论翼 伤寒附翼)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 伤寒论浅注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 金匮玉函经二注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 伤寒百证歌 伤寒九十论 伤寒要旨药方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 伤寒论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 伤寒论纲目 (上、下)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 伤寒明理论 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辩疑 伤寒兼证析义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 伤寒总病论 伤寒发微论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 伤寒溯源集 (上、下)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
目录
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伤寒要旨药方
作者介绍
总主编简介:
周仲瑛
1928年生,江苏省如东县人。国医大师,对中医内科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精湛的临床经验,成绩卓著,饮誉海内外。先后主持省级以上科研课题30项,获科技进步奖1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编写教材、专著27本,其中主编 、副主编18本,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内科学》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特等奖。曾任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南京中医学院院长。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省级中医内科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医)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医药卫生学科组组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授予的全国著名中医(500名)之一。1990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获全国优秀研究生教师称号。
文摘
序言
我对中医理论的理解,长期以来都停留在碎片化的阶段,各种医案和辨证思路在我脑海中是互相打架的。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像一位经验老到的老师傅,耐心地牵着我的手一步步走。它不像某些注释本那样,把大量篇幅用在对每一个词汇进行过度解释,反而是在保持原文精髓的基础上,巧妙地通过章节的递进关系,自然而然地引导读者进入当时的思维框架。比如,它在处理“寒”与“热”的辨析时,并没有直接给出僵硬的定义,而是先展示了某位医家如何从脉象、面色等多个维度去观察“在表”的病理状态,紧接着就引出了下一篇关于“里证”的论述,这种对比式的学习方法,极大地增强了我对病机演变的直观感受。我发现,通过这种系统性的梳理,那些原本看起来高深莫测的理论,竟然变得有迹可循,甚至能在我自己思考某些现代常见病症时,找到一些古人立论的影子。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工具。
评分作为一名常年被失眠困扰的业余研究者,我特别关注古籍中对于“神志病”和“杂病”的论述,因为现代医学常常对此类病症束手无策。这本书里收录的部分篇章,对“少阳病”的变证描述得细致入微,特别是对患者情绪的波动和主观感受的记录,非常具有画面感。有一段描述一位病患因心烦而彻夜难眠,书中用“如坐针毡,如临深渊”来形容,那种精准的文学性描述,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内心,让我意识到古人对病人精神状态的关注程度远超想象。更重要的是,它后续给出的方剂,往往不是一味猛药,而是强调“随证加减”的灵活性。我尝试着去理解其中一两个看似简单的方子背后的君臣佐使,发现即便是基础方,其配伍的精妙之处也在于对病人体质的细微考量。这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不是机械地套用公式,而是充满生命力和个体化的智慧。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集成”类的书籍抱有戒心,总觉得内容会比较芜杂,缺乏重点,像是把几本书简单地缝合在一起。然而,这套《集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显示出极高的专业水准。它没有贪多求全,而是精选了不同流派、不同时代下,对同一病症形成互补观点的经典论述。例如,在探讨“湿证”的处理上,有的强调温燥,有的则主张渗利,书中将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思路并列呈现,并在引言处做了简要的概述,指出这些差异往往源于对地域气候和个体禀赋的侧重不同。这种“存异”的处理方式,比那种强行统一口径的书籍要高明得多。它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阅读,而不是被动接受单一的结论。这对于我们这些渴望真正理解中医精髓的人来说,提供了宝贵的对话空间。它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历史文献,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学术研讨会。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除了理论本身的深度,还在于它为我们重建中医实践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桥梁。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药性描述时的那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很多现代本子在介绍药材时,往往过于美化或过于简化其作用,而这里的记载,则充满了临床的烟火气。比如,对某味常用泻药的描述,书中不仅写了它的主治功效,还细致地标注了“量大则伤津液,脾胃虚寒者慎用”的警示,甚至提到了采摘时节对药效的影响。这种对“度”的把握,对“时机”的强调,是古代医家经验的结晶,是冰冷的文字无法完全传达的。它提醒着每一个使用者,手中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关乎生命的责任。对于想要从“知其方”迈向“知其理,会其变”的读者而言,这种详尽且负责任的记录,是其最宝贵的财富,远胜过任何花哨的现代排版。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实在是太让人惊喜了,我原本以为这种集合了多部经典古籍的厚重之作,在装帧和字体上难免会显得有些刻板和晦涩,但拿到手才发现,出版社真是下了大功夫。内页的纸张选择了略带暖色调的米白色,不仅保护了视力,更增添了一种古朴典雅的韵味,那字体仿若宋体与楷体的完美结合,疏朗有致,即便是初次接触古代医书的人,也能轻松辨识那些繁复的古字。尤其是那些需要对照插图或方剂表格的地方,设计者显然深谙阅读者的痛点,表格的划分清晰明了,重点内容甚至做了细微的加粗处理,这使得我在研读过程中,能够迅速抓住核心要点,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淹没。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阅读体验从一种“任务”变成了一种享受。我花了好几个小时只是单纯地欣赏它的装帧设计,光是封面那种浮雕式的烫金工艺,就足以体现出版方对“珍本”二字的郑重承诺。这样的制作水准,完全可以作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时不时拿出来翻阅,都能品出新的味道,绝对是物超所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