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编著的《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中译本第2版)》使用跨学科的方法,汇集了各个流派、各种研究方法的核心见解,系统评述了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历次大辩论,并在大量引述学术文献的基础上,对各种相互争论的理论家进行了尽量客观、公平的介绍和评析。此外,该书尽可能地向读者展示的是各种理论的思想根源、发展脉络和理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对每一种理论的优劣也作为适应的评估。 该书在我国国际关系学术界中产生了不同于一般学术著作的广泛影响,既是国际关系学引进版教材的开路先锋,也是此类教材中无与伦比的佼佼者。
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编 著的《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中译本第2版) 》是美国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经典教科书,其所涵盖 的国际关系理论的范围和详尽程度是迄今为止任何其 他一本著作都无法比拟的,古典理论、当代理论和冷 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全部囊括其中。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中译本第2版) 》从国际关系的根本问题和国际社会的现实出发,介 绍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各种流派及其哲学的和政治思想 的根源,阐述了它们的理论范式、原理及其内在相互 关系,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和缺陷,总结了国际关 系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发展规律和总体特点,为读 者提供了该领域目前的研究课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阅读本书将有助于国际关系专业人士全面地了解国际 关系理论,深入地认识国际关系原理,准确地分析现 实的国际现象。
詹姆姆·多尔蒂(James E.Dougherty),宾夕法尼亚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圣约瑟夫大学政治学教授,目前教授有关欧盟和中东的课程,也教授有关天主教与西欧的课程。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对外政策研究所、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的对外政策分析研究所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并一度任宾大对外政策研究所所长(1973-1976年),也曾供职于联合国和为美国国务院工作。 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Robert L.Pfaltzgraff,Jr.),宾夕法尼亚大学国际关系硕士、政法学博士和国际商务MBA,现任对外政策分析研究所所长、**安全计划协会主席和塔夫茨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国际安全研究方面的Shelby Cullom Davis讲席教授,并普任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大学George C.Marshall讲席教授、日本东京国防大学教授、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荣誉教授等。
**章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1
导论/1
早期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9
现代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14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17
国际关系的定义与范围/20
传统理论:均势/43
结论/51
注释/53
第二章 从现实主义到新现实主义及新古典现实主义/67
理论基础/67
新现实主义理论/84
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97
注释/102
第三章 系统、结构、行为体和国际关系理论/109
系统和结构/109
结构主义和结构化/111
系统的其他用法/112
国际层次的系统/124
关于极和国际稳定的理论/127
体系结构和稳定/129
国际体系中的地区子系统/140
结论/145
注释/146
第四章 自然、社会和环境背景:构建现实/155
从结构—行为体到建构主义/155
环境因素:20世纪初的研究方法/162
**权力的地理因素/163
马汉、海洋和**权力/165
斯普劳特夫妇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171
空间关系和冲突:近期的研究/179
文明的冲突/183
重新定义边界的含义/184
对环境理论的批判/185
结论/188
注释/189
第五章 早期的冲突和战争理论/196
普遍适用的冲突和战争理论的先决条件/196
冲突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200
个人与国际冲突/201
冲突和社会一体化/202
冲突的种类/203
早期关于战争及其根源的理论/204
民族**时期的哲学理论/210
现代和平主义理论/211
战争主义理论/215
战争主义者和反民主的理论家/219
无政府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者/220
核时代正义战争的规范理论/223
注释/230
第六章 暴力冲突的微观理论/243
当代对动机和战争的研究/243
生物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244
攻击本能论/245
动物行为研究/247
洛伦茨的“种内攻击”说/249
挫折一攻击理论/251
社会化、转移和投射/253
习得攻击与军事训练/256
学习、意象和国际冲突/257
攻击性的疏导与减少/260
其他心理学理论/263
结论:微观理论透视/267
注释/268
第七章 暴力冲突的宏观理论:国际战争/279
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的关系/280
原始社会和其他社会的启示/283
社会理论家们的其他认识/287
革命与战争/290
内战和低烈度冲突的国际化/294
政治科学与战争原因/299
科学的战争研究/303
战争相关因素研究项目和战争的统计分析/306
军备竞赛、同盟与战争/310
**成长与国际暴力/318
权力差距与权力转移/320
实力、风险、预期效用与战争可能性/323
战争周期和长周期理论/328
民主、战争与和平/335
结论/343
注释/344
第八章 威慑理论:军控与战略
稳定/367
历史背景/368
理论争论/374
威慑的困境/377
理性与非理性/380
核威慑与常规防御/391
对威慑的经验研究/395
裁军、军控和威慑/399
冷战的结束/403
冷战后对威慑的反思/407
国际恐怖主义/411
21世纪的威慑/415
结论/422
注释/423
第九章 国际政治经济学/441
重商主义/443
自由主义/444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现实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起/448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依附理论/454
帝国主义理论/458
列宁和冲突理论/460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463
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对帝国主义经济理论的批评/46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自由主义/469
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第三世界/473
对马克思主义者和新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478
作为政治口号的帝国主义/480
依附理论/482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486
石油、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488
南北之争和国际经济新秩序/492
多国公司和政府/498
国际贸易谈判/503
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批判
理论/506
对三种理论范式的回顾/508
全球金融危机/510
结论/512
注释/514
第十章 国际合作与一体化理论/535
合作与国际一体化/535
约瑟夫·奈与新功能主义/545
交往与沟通对安全共同体的意义/549
同盟/563
冷战后的北约/572
一体化理论:概念化和测量问题/574
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的局限性/575
一体化和合作理论的发展/576注释/577
第十一章决策理论:单元层次的行为体及其选择/585
决策分析的性质和起源/585
决策理论的研究方法/586
官僚政治/588
决策者的特点和动机/591
决策过程/592
博弈论和决策/594
作为一种博弈的国际关系/601
阿利森的三个模型/604
斯奈德和戴森的改进/608
决策控制论/610
危机决策/612
危机行为理论/619
对国际危机行为的系统研究/623
心理学和决策/626
对外决策与国内政治/633
结论/634
注释/635
第十二章 国际关系理论:走进新千年/652
当代理论关注的焦点/659
对实质问题的新关注/663
政策制定与国际关系理论/680
关于未来的理论/683
规范理论的作用/686
注释/690
姓名索引/699
主题索引/757
阅读《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中译本第2版)的过程,如同参与一场智识的冒险。它没有预设读者是某个理论的信徒,而是邀请你以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去倾听不同学派的声音,去理解它们各自的逻辑和洞见。我非常喜欢书中对“权力”概念的多种解释。现实主义者将权力视为硬实力,是国家生存的基石;而建构主义者则更关注权力背后的观念和话语,认为权力是社会建构的产物。这种差异让我深刻认识到,同一个现象,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其意义和解释也可能大相径庭。书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不回避理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而是将这些冲突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它鼓励读者去批判性地思考,去审视每个理论的优势和局限。例如,当讨论到国际合作时,自由主义者会强调制度和信任的作用,但现实主义者则会指出,在根本利益冲突面前,制度的约束力是有限的。这种“针锋相对”的讨论,不仅让理论更加鲜活,也促使我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观点修正。它让我意识到,理解国际关系理论,需要的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和批判性的思维,而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这本书正是为培养这样的能力而精心设计的。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作为一名对国际关系理论充满好奇的入门者,我之前被各种高深的学术术语和复杂的模型搞得头晕目眩。偶然间翻到这本《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简直像是找到了救星。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它没有直接灌输给你某个理论有多么“正确”,而是通过呈现不同理论之间的“争论”来引导读者思考。比如,它会先介绍现实主义的宏大叙事,告诉你国家是如何在无政府状态下追求自身利益的,然后紧接着就抛出自由主义的视角,强调合作、制度和国际组织的重要性。读到这里,我开始体会到理论的多元性和解释力的差异。更妙的是,书的语言风格相对平易近人,不像一些纯理论著作那样艰涩难懂。即使是一些核心概念,作者也试图用生活化的例子来辅助说明,让理论的抽象性变得稍微可以理解一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历史事件的引用,比如冷战的起源,它会用现实主义的逻辑来解读,然后又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让你看到同一事件在不同理论框架下的不同面貌。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理解国际关系并非只有一条唯一的路径,而是存在多种解释的可能性,而这些争论本身就构成了国际关系理论的魅力所在。尽管有时候争论的细节会让我想“再详细一点就好了”,但总体来说,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深入探索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趣。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位在学术道路上摸索的晚辈来说,《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中译本第2版)堪称一部“智识地图”。它没有直接给我一份现成的答案,而是展示了一片广阔而充满活力的思想战场。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国际无政府状态”这一核心概念的不同解读方式所吸引。现实主义将其视为国家行为的根本驱动力,而一些批判性理论则质疑这一概念的普遍性,认为它本身就是一种建构。这种对最基本前提的质疑,让我看到了理论的深度和复杂性。同时,本书在梳理不同理论时,并没有割裂它们之间的历史联系,而是强调了它们之间的传承、批判与发展。例如,新现实主义如何回应传统现实主义的不足,新自由主义又如何回应现实主义的挑战,这些都通过引述和对比清晰地呈现出来。这使得我能够理解,理论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不断演进和深化的过程。尽管有时会因为不同理论的论证方式差异太大而感到些许迷茫,但正是这种“迷茫”促使我去更深入地思考,去辨析不同理论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审视和理解国际关系理论的独特视角,让我看到了理论研究的严谨性、多元性和永恒的探索性。
评分读完《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中译本第2版)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立体”的视角来看待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按理论流派来简单罗列,而是巧妙地将不同的理论放置在“争论”的语境中。这使得理论本身不再是孤立的、静态的概念,而是鲜活的、动态的思想碰撞。我记得书中对“进步”这一概念的处理就很有意思。一方面,一些理论(比如自由主义)似乎预设了国际关系会朝着更合作、更文明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现实主义又时刻提醒我们,历史的循环和权力的斗争从未停止。这种张力贯穿全书,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进步”?是制度的完善?是国家利益的调整?还是意识形态的传播?书中的讨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寻找。此外,本书对于一些关键术语的界定和辨析也做得相当到位。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对某个理论感到困惑,是因为对它的核心概念理解不清。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它会在不同的理论语境下,反复强调和解释同一概念的不同含义,例如“权力”在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中的用法就截然不同。这种细致的辨析,对于我这样一个刚刚接触这个领域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帮助。虽然篇幅不小,但读起来并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辩论。
评分老实说,我最初拿到《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中译本第2版)时,对“争论”这两个字并没有太深的体会,以为就是一些观点上的分歧。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发现这里的“争论”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它触及的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根本逻辑和方法论。书里对不同理论的介绍,不仅仅是它们的主张,更是它们是如何“推翻”或“修正”前人的理论的。比如,当自由主义强调国际制度的作用时,现实主义者会质疑制度的独立性,认为它们不过是权力关系的反映。这种“对话”模式,让理论的生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科学性”的讨论。不同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视为“科学”?它们的预测能力如何?如何衡量理论的有效性?这些问题在不同的理论视角下有着截然不同的答案。这让我意识到,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本身也充满了哲学层面的思考。书中的一些篇章,特别是关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辩论,虽然有些挑战性,但却极其引人入胜。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又是如何建构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的。这种对理论背后更深层次的探讨,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的介绍,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国际关系理论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