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
定价50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热液铅锌矿岩石地球化学勘查
第三章斑岩型铜(钼)矿岩石地球化学勘查
第四章矽卡岩型铜矿岩石地球化学勘查
第五章块状硫化物铜多金属矿岩石地球化学勘查
第六章硫铅同位素在地球化学勘查中的应用
第七章成矿元素相态在地球化学勘查中的应用
第八章岩石地球化学勘查程序
第九章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读完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勘查”二字的理解,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找矿定位,而更偏向于一种深层次的地球系统科学探讨。这本书并没有直接提供一个“如何找到富矿”的速成秘籍,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理解矿床形成环境的思维框架。比如,它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解析不同类型热液流体与围岩蚀变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这对于我们评估一个区域的找矿潜力至关重要。那些关于硫化物、氧化物与碳酸盐矿物在特定压力温度条件下的溶解与沉淀平衡的讨论,晦涩但精辟。我注意到作者多次引用了最新的实验室模拟数据,这使得书中的结论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前瞻性。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化学原理,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同行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张详尽的路线图,清晰地指明了未来研究的前沿方向。它强调的“地球化学指纹”概念,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在野外工作中,必须更细致地收集和分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化学指标,因为它们才是揭示深部过程的关键线索。这种强调基础的治学态度,在当前浮躁的勘查风气中,显得尤为可贵。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特点,或许是它对“不确定性”的坦然接受和科学处理。在地质勘探领域,绝对的确定性是稀有的,而作者在阐述热液矿床的演化史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的学术态度,明确指出了不同理论模型之间的证据强度差异。书中对流体包裹体研究成果的引用,尤其精彩,它通过对流体成分、温度、压力的精确测量,反向约束了矿液的来源和迁移路径,这种实验地球化学与现场地质学的高度耦合,是本书区别于一般教材的关键所在。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讨论“深部热液流体”时所用的那些生动的比喻,它将原本抽象的地球物理过程,转化成了读者可以想象的“地下河流”系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本用来速成的书,而是用来沉淀和提升专业素养的基石之作。它要求读者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吸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且扎实的地质成因理解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科普读物,而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地质背景复杂性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例如,在论述斑岩型矿床的成矿过程中,作者没有简单地套用经典模型,而是深入探讨了地壳不同构造单元在岩浆-热液转化效率上的差异。书中穿插的大量野外露头照片和薄片照片,虽然分辨率极高,但其信息密度也相对较大,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岩相学和矿物学知识才能充分解读。我尝试将书中的一些地球化学模型应用于我手头的一个实际项目数据分析中,发现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视角来解释某些异常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给出标准答案,而在于提供一套批判性思考的工具箱。它教会我们如何质疑现有模型,如何根据现场证据修正地球化学的假设。这种引导性的写作风格,使得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场严密的逻辑辩论,步步为营,令人信服。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门槛稍高。但正是这种专业深度,才保证了其在行业内的权威性。我关注到一个细节,作者在讨论地球化学勘查方法的局限性时,表现得非常客观和审慎。他没有夸大任何单一技术的有效性,而是反复强调多地球化学信息源的综合解释策略。比如,对水系沉积物中微量元素在不同粒级上的富集差异分析,作者给出了极其详尽的统计学解释,这对于优化采样方案和降低无效工作量有着实际指导意义。全书的结构布局体现了“从宏观到微观,再回到宏观应用”的清晰脉络。我们先了解热液系统的宏观动力学背景,接着深入到流体与矿物之间的微观化学反应,最后再将这些知识反馈到区域性勘查规划中去。这种结构设计,有效地避免了理论脱离实际的空泛感,使得书中的每一个概念都有明确的勘查指向性。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承载了数十年野外经验和实验室验证的“知识结晶”,价值无法用篇幅简单衡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确实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混合着斑驳的岩石纹理,仿佛在诉说着地壳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装帧的质感很扎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作者对内容严谨性的追求。我翻开目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地球深部热液系统的详尽划分,从高温到低温,从洋中脊到陆内造山带,覆盖面极广。尤其是关于流体演化路径的描述,逻辑性极强,作者似乎投入了大量精力去梳理那些复杂的水岩反应方程式。我个人对地球化学的细节探索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在同位素示踪方面的论述,堪称教科书级别。它不仅仅是罗列数据,更重要的是对这些数据背后的地质意义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让人仿佛能亲手触摸到那些亿万年前岩浆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瞬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矿床形成机制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法,将地球物理的宏观视角与地球化学的微观证据完美地结合起来,构建出一个完整而可信的成矿模型。对于地质专业人士而言,这无疑是一部可以反复研读的工具书,其详实的图表和严谨的公式推导,为现场勘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