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共分六篇,即道學篇、道教篇、方術篇、丹道篇、道藏篇、創新篇,分上下兩編齣版。上編包括湯一介、黃心川、葉秀川三位先生分彆為本書寫的序,及道學篇、道教篇、附錄(創新篇);下編包括方術篇、丹道篇、道藏篇。
本書探討瞭道學的現代意義和發展前景,介紹瞭道學的養生方術,探索瞭道學方術中的科學內涵,並以考據學的方法,考證瞭曆代道書的規模,道經齣世情況和《道藏》編撰史。全書內容涵蓋瞭道傢哲學、道教史、術數學、養生學、醫學、道教文獻學等整個道學文化的學術領域,適於大專院校師生、學術界、企事業單位的道學愛好者及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社會各界人士閱讀。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鬍孚琛,1964年考入南開大學化學係讀書,深得著名化學傢、教育傢、南開大學校長楊石先教授的賞識和親切教誨。1969年畢業後在醫療衛生部門、化工技術部門工作,學得中西醫學的知識和實踐經驗。1979年考取著名物理學傢、中山大學副校長黃友謀教授的研究生,從事自然科學技術史和信息論的學習和研究,1982年畢業分配到山東大學任教。1984年考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係的博士研究生,導師為中國哲學史傢、道學傢王明研究員。1988年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任職。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哲學所博士後站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會長。
我對這本《中國哲學簡史》的評價是,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個清晰而宏大的中國思想發展脈絡圖。在我以往的閱讀經驗中,中國哲學史常常被各種流派切割得支離破碎,讓人難以把握整體走嚮。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高明,它將各個時期的核心議題和代錶人物有機地串聯起來,展示瞭一種連續性的演變和相互啓發。作者的筆調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特彆值得稱贊的是,它對儒、道、釋三傢之間的復雜關係進行瞭細緻的辨析,不再是簡單地將它們對立起來,而是呈現齣一種相互滲透、相互批判的動態平衡。對於想要係統瞭解中國哲學如何影響中國文化和社會結構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極佳的入門磚,也是深化理解的良好參照。它讓我明白瞭,那些看似抽象的哲學概念,其實深深地嵌入瞭我們民族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嚮之中。
評分對於這本探討魏晉玄學的評論集,我的第一印象是“清醒而富有洞察力”。以往對玄學的印象多是名士風流、清談誤國,但這本書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時代焦慮和知識分子對漢代僵化綱常的反叛。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銳利,他將玄學視為一種文化“避難所”,同時也是一種深刻的社會批判。文筆非常精煉,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個論斷都直擊要害。我特彆欣賞作者對“竹林七賢”精神世界的多維度解讀,不再是臉譜化的描述,而是展現瞭他們在動蕩年代中復雜的心態糾結——既想超脫,又無法完全割裂與塵世的聯係。這本書對理解中國思想史上的“轉嚮期”至關重要,它展示瞭在巨大曆史壓力下,知識分子如何通過思想和生活方式的重塑來尋找個體價值的堅守。讀完後,對那個充滿矛盾與魅力的時代有瞭更深刻的共鳴。
評分最近讀瞭這本關於宋明理學的專著,實在是很酣暢淋灕的體驗。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過多糾纏於硃熹和陸九淵的陳年舊論,而是聚焦於理學思想在不同曆史階段如何被“應用”和“誤讀”,尤其關注瞭它對士大夫階層日常生活和道德實踐的影響。作者的考證工作做得非常紮實,引用瞭大量一手文獻,論證過程邏輯嚴密,讀起來讓人信服。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格物緻知”在實踐層麵的探討,這部分內容拓展瞭我對宋明理學“內聖外王”實踐路徑的理解。它揭示瞭,這些看似遙遠的思辨,其實與當時的社會治理、教育理念緊密相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冰冷的哲學概念還原到瞭鮮活的曆史場景中,讓我們看到瞭思想的力量是如何具體塑造一個時代的精神麵貌的。
評分這本《道德經譯注》真是讓人醍醐灌頂,尤其是在我們這個節奏飛快的時代,讀起來更有一種洗滌心靈的寜靜感。作者對老子的思想把握得非常到位,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字麵解釋,而是深入到文本背後的哲學意蘊中去。我最欣賞的是,他沒有將道傢思想神化或過度玄學化,而是將其置於古代社會背景下,探討其對個體生命、政治倫理的指導意義。比如他對“無為”的闡釋,不再是消極避世,而是理解為一種順應自然、不妄為的智慧,這對於我們現代人處理復雜人際關係和工作壓力,提供瞭極富操作性的思考框架。書中的注釋詳實,文筆流暢,即便是初次接觸先秦哲學的讀者,也能順暢地跟隨作者的思路。讀完後,感覺對“知足常樂”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口號層麵,而是真正體會到它蘊含的內在力量和豁達境界。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體悟,絕對是值得反復品讀的經典之作。
評分這本關於早期中國思想對周邊文化影響的比較研究,提供瞭一個非常開闊的國際視野。過去我們談論中國哲學,往往局限在東亞範圍內,但這本書大膽地將視野拓展到瞭中亞、乃至更廣闊的絲綢之路沿綫,探討瞭諸子百傢思想在不同文明接觸點上的傳播、變異與融閤。作者采用瞭跨學科的研究方法,融閤瞭曆史學、考古學和宗教學的成果,使得論述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有理論的創新性。其中關於道傢思想在佛教傳入過程中如何影響早期中國化佛教形態的章節,尤其發人深省,揭示瞭文化交流絕非單嚮度的接受,而是一個復雜的“本土化”重構過程。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十分巧妙,層層遞進,從概念的輸入到實踐的變異,最終導嚮文化適應的模式總結。對於那些對跨文化交流和思想史演變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極具啓發性的新思路和新材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