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地震勘探原理(第3版)》是为石油物探专业编写的《地震勘探原理》、《地震勘探应用数学》、《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方法》和《地震勘探仪器》等一套教材之一,是为石油物探专业讲授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而编写的。全书共九章,讲授时数为180学时。根据上述几门地震勘探课程的分工,本书只选择了有关地震波运动学、动力学,野外工作方法和资料解释方面的基本内容,并根据我国石油物探的现状,以讨论反射波法为主。在内容选择上,着重对基本概念、原理的阐述;在章节的编排上,主要从初学者易于接受的教学上的考虑出发。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油气勘探方法
1.1.1 油气勘探程序
1.1.2 油气勘探方法概述
1.1.3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特点
1.2 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1.2.1 地震勘探的方法原理
1.2.2 地震勘探的环节
1.3 地球物理勘探的发展史
1.3.1 国外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的发展简况
1.3.2 国内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的发展简况
1.4 地震勘探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1.4.1 主要地震技术回顾
1.4.2 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1.4.3 21世纪地震勘探技术发展趋势的主要特点
第2章 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2.1 几何地震学基本概念
2.1.1 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2.1.2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2.1.3 地震波的类型
2.2 常速单界面的反射波特征及数学表达式
2.2.1 水平反射面和正常时差
2.2.2 倾斜反射面和倾角时差
2.2.3 时距曲面与时间场
2.3 变速多界面的反射波特征及数学表达式
2.3.1 速度垂向变化的地质模型
2.3.2 水平层状介质中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2.3.3 连续介质中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2.4 地震折射波运动学
2.4.1 折射波的产生条件
2.4.2 一个水平界面情况下折射波的时距曲线
2.4.3 水平层状介质的折射波时距曲线
2.5 透射波和反射波的垂直时距曲线
2.5.1 水平层状介质的透射波垂直时距曲线
2.5.2 下行波垂直时距曲线
2.5.3 上行波垂直时距曲线
第3章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3.1 野外工作概述
3.1.1 陆地施工简况
3.1.2 海上施工简况
3.2 野外观测系统
3.2.1 地震测线的布设
3.2.2 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
3.3 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
3.3.1 地震波的激发
3.3.2 地震波的接收
3.4 低(降)速带测定与静校正
3.4.1 低速带的存在及其影响
3.4.2 低速带测定的基本方法
3.4.3 静校正
3.5 地震组合法
3.5.1 组合检波的方法原理
3.5.2 简单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
3.5.3 组合的统计效应
3.5.4 组合的其他效应
3.5.5 组合参数的确定
3.5.6 其他组合方式
3.6 多次覆盖技术
3.6.1 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
3.6.2 多次反射波的特点
3.6.3 多次叠加特性分析
3.6.4 影响叠加效果的因素分析
第4章 地震波速度
4.1 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分析
4.1.1 与岩石弹性常数的关系
4.1.2 与岩性的关系
4.1.3 与密度的关系
4.1.4 与地质年代和构造历史的关系
4.1.5 与埋藏深度的关系
4.1.6 与孔隙度和流体性质的关系
4.1.7 与频率和温度的关系
4.1.8 沉积岩中速度分布的一般规律
4.2 各种地震波速度的概念
4.2.1 平均速度
4.2.2 均方根速度
4.2.3 等效速度
4.2.4 叠加速度
4.2.5 层速度
4.3 地震波速度的测定方法
4.3.1 实验室测定方法
4.3.2 时距曲线分析方法
4.3.3 井孔测定方法
4.3.4 速度谱分析方法
4.3.5 速度反演方法
4.4 各种地震波速度间的转换关系
4.4.1 平均速度与均方根速度的关系
4.4.2 叠加速度与均方根速度的关系
4.4.3 均方根速度与层速度的关系
第5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5.1 地震剖面的特点
5.1.1 地震记录的形成
5.1.2 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标志
5.1.3 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主要特点
5.2 复杂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5.2.1 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5.2.2 地震绕射波与广义绕射
5.3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5.3.1 分辨率的定义与分辨率极限
5.3.2 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
5.3.3 提高分辨率的途径
5.4 反射界面真正空间位置的确定
5.4.1 水平叠加剖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5.4.2 三个角度和三个深度的定义与相互关系
5.4.3 地震偏移处理
第6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6.1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6.1.1 基本内容
6.1.2 解释工作流程
6.1.3 层位标定
6.1.4 二维地震剖面解释方法
6.1.5 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
6.2 断层解释
6.2.1 断层的地质特征
6.2.2 断层的地震特征
6.2.3 断层要素的确定
6.3 相干体技术
6.3.1 相干体的方法原理
6.3.2 相干体的提取
6.3.3 相干体的主要算法
6.3.4 相干体技术在构造解释中的应用
6.4 特殊地质现象解释
6.4.1 不整合
6.4.2 超覆、退覆和尖灭
6.4.3 逆牵引构造
6.4.4 古潜山
6.4.5 火山岩体
6.4.6 盐丘与礁体
6.4.7 冲断带(推覆体)
6.5 构造图的绘制
6.5.1 构造图层位的选择
6.5.2 构造图的精度
6.5.3 构造图的规格和要求
6.5.4 构造图的绘制
6.5.5 构造图的解释
6.5.6 由等t0构造图绘制真深度构造图
第7章 地震波动力学理论概述
7.1 建立波动方程的主要步骤
7.1.1 应力和应变分析
7.1.2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7.1.3 弹性体的运动平衡方程式
7.1.4 波动方程
7.1.5 纵波方程和横波方程
7.2 波动方程的求解
7.2.1 一维齐次波动方程的平面波解及其物理意义
7.2.2 齐次波动方程的球面波解及其物理意义
7.2.3 弹性波在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与透射
7.2.4 垂直入射情况
7.3 实际介质中的地震波
7.3.1 黏弹性介质中的地震波
7.3.2 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地震波
7.3.3 非均匀介质中的地震波
7.4 波动地震学与几何地震学的关系
7.4.1 几何地震学的基本方程——时间特征方程
7.4.2 从波动方程向时间特征方程的过渡
第8章 地震资料的岩性解释
8.1 地震波速度资料的利用
8.1.1 理论基础
8.1.2 利用速度信息划分岩性
8.1.3 利用vP/vs划分岩性
8.1.4 利用速度资料估算砂岩百分含量
8.1.5 利用速度资料预测地层压力
8.1.6 利用速度信息研究岩性的反演方法
8.2 厚层反射振幅信息的利用
8.2.1 振幅信息在岩性解释和油气检测中的重要性
8.2.2 影响振幅的各种因素
8.2.3 亮点技术方法原理
8.2.4 AVO技术
8.3 薄层反射振幅信息的利用
8.3.1 薄层的定义、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8.3.2 薄层的类型及主要特征
8.3.3 利用薄层反射振幅信息估计薄层厚度
8.4 地震属性分析及其应用
8.4.1 地震属性分析的基本内容
8.4.2 地震属性的分析方法与属性描述
8.4.3 地震属性在岩性解释中的应用
第9章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9.1 三维地震勘探概述
9.1.1 二维地震勘探存在的问题
9.1.2 三维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9.1.3 三维地震勘探的优越性
9.2 三维地震资料的采集
9.2.1 三维地震资料采集的基本要求
9.2.2 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设计
9.2.3 三维地震数据采集参数的选择
9.2.4 三维地震数据采集的质量控制
9.3 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流程
9.3.1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目标
9.3.2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
9.3.3 处理模块说明
9.4 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
9.4.1 三维地震资料的显示技术
9.4.2 三维数据体的解释方法
9.4.3 三维地震资料的交互解释
9.5 三维地震技术的发展趋势
9.5.1 三维资料的连片处理
9.5.2 大面积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
9.5.3 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9.5.4 三维可视化技术
习题
参考文献
编后语
地震勘探原理 陆基孟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科学与自然 书籍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