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1局 潘亭宇(满汉) VS Master(AlphaGo) / 1
第二局 张紫良(燕归来) VS Master(AlphaGo) / 7
第三局 Master(AlphaGo) VS 丁世雄(圣人) / 13
第四局 谢尔豪(卧虎) VS Master(AlphaGo) / 19
第五局 Master(AlphaGo) VS 於之莹(无痕) / 27
第六局 Master(AlphaGo) VS 李翔宇(翱翔) / 35
第七局 Master(AlphaGo)VS 乔智健(重逢时) / 41
第八局 韩一洲(三齐王) VS Master(AlphaGo) / 47
第九局 Master(AlphaGo) VS 孟泰龄(愿我能) / 53
第十局 孟泰龄(愿我能)VS Master(AlphaGo) / 67
在线试读:
2016年12月29日,弈城网和野狐网惊现神秘9P高手——Master,其在网络连续击溃了中日韩顶职业棋手。一时间人心惶惶,大家纷纷猜测难道这是复出的AlphaGo?不久后消息得到证实。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CEO哈萨比斯在推特上公示: Master就是升级版的AlphaGo。而在此时,Master已经在弈城、野狐两大围棋对弈平台连续击败世界围棋顶职业棋手60人。这一事件立刻震动棋坛内外:人类棋手要玩完了?
随后,媒体和职业棋手纷纷围绕这60盘棋展开研究,力求通过分析找出Master的过人之处和目前还不够完善的地方,也试图为人类棋手挽回更多的尊严。
我作为和Master对局次数第二多的棋手(韩国棋手朴廷桓和Master下了五盘,我下了四盘),有很多关于棋上的内容想和各位好好分享。尤其是我与Master的第1盘棋,也就是60盘棋中的第九盘。中间曾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以至于后来我一度以为自己有一瞬间在棋盘上领先于Master,叫我白白兴奋了好几天。
目前的世界围棋第1人柯洁九段,尝试了与Master进行纠缠战斗,结果力量被完全压制住了。韩国围棋第1人朴廷桓做到了半目负于Master,但前提是Master在小官子阶段不停亏损,而纵观全盘朴廷桓并无机会。
经过对比分析,均衡型棋手陈耀烨也许是实力与Master差距*小的一位。他擅长打持久战,和对手慢慢收官。也许这样的风格不易造成过早阵亡或是大输赢吧。
有人担心AlphaGo的崛起会使得围棋这项古老的运动魅力大减。然而事实却是,人机大战的话题遍布新闻媒体甚至娱乐节目。因为“人机大战”,全世界涌现出了大批的围棋关注者,他们以前或许并不知道围棋是什么。
也有人担心AlphaGo的强大会使得职业棋手们信心大挫。但作为职业棋手中的一员,我竟欣喜地发现AlphaGo带给我的却是继续提高棋艺的希望和开拓思维的可能性。我十分相信AlphaGo为围棋带来的改变更多是积极的。
希望这本书能够很好地陪伴大家一同欣赏Master的60次强势进击。谢谢!
孟泰龄
2017年5月
内容介绍:
2016年12月29日至2017年1月4日,谷歌研制的人工智能围棋软件AlphaGo在弈城和野狐两大围棋网站先后与世界*顶的围棋高手下了60盘快棋,人类无一胜绩,彻底颠覆了人类的围棋观。《围棋TV》知名主播、职业棋手孟泰龄逐一将这60局棋进行了解析,以旁观者和当局者的视角解读AlphaGo的行棋风格和围棋思维模式,以期让读者从中得到新的启示。
作者介绍:
2010年“LG杯”世界围棋棋王战四强,2012年第四届“衢州烂柯杯”冠军。自2013年8月在弈招围棋(原围棋TV)担任当家男主播,定期为棋友带来大赛直播解说,诙谐又不失专业的风格受到棋友的广泛好评。同时在围棋TV网推出《自战解说》《五佳瞬间》等栏目,开棋界先河。
翻开书本的扉页,一股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让我几乎屏住了呼吸。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体育竞技报道,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极限”的探寻史。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是如何平衡专业性和普及性的。围棋的专业术语,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往往是巨大的阅读障碍。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那些深奥的“手筋”、“定式”转化为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博弈之道”。比如,Master下的某一步棋,它所蕴含的“非人”的效率和预判,是如何用日常的语言去传达那种令人拍案叫绝的“神之一手”的震撼感的?更深层次来说,这本书应该能揭示出,当计算能力达到一个临界点后,人类引以为傲的“创造力”和“灵感”是否真的会被取代。我甚至希望看到一些富有争议性的讨论,比如,当机器的胜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时,那剩下的百分之一的“变数”究竟来源于哪里?是人类的运气,还是算法中尚未被挖掘出的“盲区”?如果这本书能够就这些问题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而不是流于表面地赞美技术,那它的价值无疑将超越围棋界本身,成为探讨未来人机关系的重要文本。
评分读完介绍,我立刻联想到以往关于围棋的经典著作,那些充满了东方哲学韵味的文字。我希望这本关于“人机大战”的新书,能够在此基础上,注入一种现代的、更具未来感的叙事风格。那种感觉应该是,你一边读着古老的棋理,一边又被尖端的科技概念所震撼。尤其是在描述柯洁面对机器时的心态变化,我认为这是全书的灵魂所在。他作为人类智慧的顶尖代表,其心路历程必然是复杂多变的。从最初的轻视,到中盘的警惕,再到末盘的无奈与最终的释然,这个转变过程如何被精准地捕捉和呈现?我更感兴趣的是,当柯洁说出“我已经尽力了”或类似的感叹时,那种“尽力”的边界在哪里?这个边界是物理层面的计算极限,还是人类精神意志的极限?如果书中能提供详细的访谈录或日记摘录,来展现这种极限被不断试探和重塑的过程,那将是一次极富启发性的阅读体验。它将引导我们思考,在未来,人类“努力”的定义是否也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评分从装帧的质感到文字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对“经典”应有的敬意,这让我对内容更添一份期待。我最想看到的,是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片段。任何伟大的对决背后,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比如,在某场关键的对弈前夜,那些顶尖棋手们是如何备战的?他们是否也曾像普通人一样感到迷茫、焦虑,甚至彻夜难眠?阿尔法狗的出现,无疑是对整个围棋界的“现有秩序”的一次猛烈冲击。那么,这种冲击在棋院内部,在棋手群体之间,究竟引发了怎样的地震和反思?是抵触、是学习,还是某种集体的自我怀疑?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到那个“圈子”的内部,挖掘出那些藏在棋盘阴影下的情感波动。这种对“人”的细致入微的刻画,远比单纯的技术复盘来得动人。毕竟,我们阅读历史,往往不是为了看事件本身,而是为了理解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的人物,他们是如何做出抉择、承受后果的。这本书若能成功地捕捉到这份人性的温度,它就不仅仅是记录了一场比赛,而是定格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侧影。
评分我对本书的另一个主要关注点在于其“推荐者”的身份——柯洁。他的推荐,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背书,意味着书中内容必然触及到了他对人工智能最真实、最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期待书中能有大量的篇幅,不仅仅是复盘棋局,而是深入探讨“学习”的方法论。阿尔法狗是通过海量自我对弈实现飞跃的,而人类的进步往往依赖于师承、灵感和顿悟。那么,当人类面对一个“完美”的学习模型时,我们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路径?这本书是否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范式”的思考框架?我希望作者能从柯洁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从一个看似无法战胜的对手身上,汲取营养,并最终实现自我超越。这种超越,不应是机械地模仿机器的下法,而是在理解机器逻辑的基础上,反向挖掘出人类独有的、机器尚未掌握的“道”与“势”。这本书若能将这种“以战促学,以败求胜”的智慧提炼出来,那它对所有从事知识密集型工作的人来说,都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行动指南,远超围棋范畴的价值便得以彰显。
评分这本《我眼中的Master 阿尔法狗套装 柯洁推荐 围棋人机大战》的封面对我有着一种奇异的吸引力,它仿佛预示着一场跨越物种的智慧碰撞。我一直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抱有复杂的情感,既惊叹于其飞速的迭代,又隐约感到一丝对人类独特性被挑战的焦虑。因此,我对书中是否深入探讨了这种哲学层面的冲击非常期待。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算法的堆砌,而是作者如何将人与机器的对弈,升华为一场关于“思考”本质的深刻对话。例如,书中是否能够捕捉到柯洁在面对强大对手时,那种近乎孤注一掷的心理挣扎?这种挣扎,是机器的逻辑推演所无法体会的“人性光辉”的体现吗?我猜想,作者一定是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整理那些惊心动魄的棋局细节,但更吸引我的,是棋局背后的心路历程。如果能有足够的篇幅去描绘那些被计算机分析得枯燥乏味的对局中,人类棋手如何凭借直觉、气势乃至“不服输”的本能去布局和应对,那才真正称得上是一部精彩的纪实文学,而不仅仅是一本围棋复盘集。这本书的重量,应当在于它能否成功地架设起“硅基智慧”与“碳基灵性”之间的桥梁,让我们这些局外人也能感受到那份震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