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池州府志(全五册)

[康熙]池州府志(全五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康熙
  • 池州府志
  • 地方志
  • 清代
  • 历史
  • 地理
  • 方志
  • 安徽
  • 池州
  • 古籍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鉴文化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
ISBN:9787501374825
商品编码:14810622676

具体描述

图书简介[  -  ]  
 
康熙《池州府志》,清马世永纂修,李月章续修,康熙五十年(1711)刊刻、乾隆五年(1740)重修,共四函二十册,前有魏学诚、曹曰瑛、马世永序。虽然历史上十多次修纂《池州府志》,但都不及康熙辛卯本收录之丰,考据之精。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康熙刻本国内收藏有四家,其中只有天津图书馆拥有全帙。乾隆五年重修刻本,目前收藏者仅二处,一是国家图书馆,一是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今据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本影印,由庄华锋教授整理并撰写详细前言,卷末附录《赋役全书·池州府所属六县》,供广大专家参考。

池州府志:一部包罗万象的府州风物志 《池州府志》,这部巨著,以其浩瀚的篇幅和严谨的体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立体、多元的池州。它不仅仅是一部地方志,更是一部集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社会、民俗于一体的百科全书,是研究池州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此志全五册,内容之详尽,考证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堪称地方志中的典范。 卷一:疆域沿革与地理概貌 卷一开篇,便从宏观的视角切入,详细梳理了池州府的建置沿革。从最早的古老称谓,到历朝历代的行政区划变迁,直至明清时期的府州设置,层层递进,脉络清晰。这部分内容不仅交代了池州府的行政归属和地理范围,更折射出中国历代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行政管理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学价值。 紧随其后的是对池州府地理环境的细致描绘。全书的地理部分,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逐一列举了府境内的山川、河流、湖泊、土壤、气候等自然要素。对境内各主要山脉的山势走向、峰峦高低、岩石矿藏,以及长江、青弋江等主要河流的水系分布、流向、河床特点、水文状况,都有详尽的记载。特别是对九华山等著名山脉的描绘,不仅记录了其地理特征,也隐约流露出对这些自然奇观的崇敬之情。湖泊方面,对青阳县内的龙池、九华山下的地藏泉等,亦有详细的考述。土壤质地、气候特征,诸如四季冷暖、雨量分布、风向风速等,也以数据和观测为基础,力求真实准确。这些地理信息的梳理,为理解池州的生态环境、农业发展、交通便利性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卷二:人文风物与历史名人 卷二则将目光转向了人文领域,开始呈现池州府独具特色的历史与文化。本卷以“建置”为引,深入探究了池州的建置历史,从最早的郡县设置,到明清时期的行政层级,每一项都力求考证准确,并辅以相关的史料记载。 “人物”部分是本卷的重头戏,堪称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物画卷。这里收录了历代在池州任职、生活、或与池州有着重要联系的名人志士。从历史上的官吏、文人墨客,到对地方发展做出贡献的杰出人士,都被一一载入史册。对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功绩德行、文学艺术成就等,都进行了生动详实的记述。其中不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大家,他们的经历与池州紧密相连,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尽的文化底蕴。例如,对李白、杜牧等曾经游历或居留池州的文豪的记载,详细阐述了他们在池州的足迹,以及他们在这里创作的诗篇,这些诗篇往往成为描绘池州山水风情的绝佳注脚。此外,对历代为官清廉、造福一方的父母官,以及在地方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乡贤,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记录。 “学校”和“科举”部分,则展现了池州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历史。对历代兴办的各类学校,从官学到书院,其设立时间、规模、教学内容、师资力量等都有详细介绍。科举制度下的应试教育,以及池州学子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的成就,也被一一列举。这部分内容,不仅反映了池州古代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平,也揭示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卷三:经济民生与物质文化 卷三将焦点移至池州府的经济生活和物质文化层面,深入剖析了府州的产业发展、财富积累和社会民生。 “赋役”部分,详细记录了历代池州府的赋税制度、征收方式、税目税率等。这对于了解古代国家的财政收入、地方经济状况以及民众的经济负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田赋、口赋到各种杂税,无不体现了古代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 “户口”部分,则以详尽的数据呈现了池州府各县的人口数量、户籍分布、人口增长等情况。人口是社会的基础,人口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战乱饥荒等因素息息相关。这份户籍资料,为研究池州古代的人口变迁规律和人口结构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田赋”与“漕运”是卷三中的重要经济内容。“田赋”部分,对池州府的土地制度、耕作方式、农作物产量、地价涨跌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漕运”则重点介绍了池州作为长江沿岸的重要港口,在古代漕运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粮食物资的转运、航运的管理、沿途的码头设施等。这不仅体现了池州的经济区位优势,也展现了古代国家通过漕运维持物资流通和政权运转的宏观调控能力。 “钱法”与“物价”部分,则直接触及了池州府的货币流通和市场经济。“钱法”介绍了历代在池州府通行的货币种类、铸造、流通和管理情况。“物价”则详细记录了府内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从粮食、布匹到日用杂货,其价格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供需关系、市场波动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 “仓储”与“水利”部分,则从宏观调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展现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仓储方面,对官仓、义仓等储粮机构的设置、管理、收支等进行了记载,这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对灾荒具有重要意义。“水利”则着重介绍了池州府境内历代修建的水利工程,如堤防、水库、灌溉渠道等,以及这些工程在防洪、兴利、灌溉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这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智慧和能力。 卷四:社会生活与民俗风情 卷四将笔触延伸至池州府的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市井百态图。 “风俗”部分,可谓是本卷的灵魂所在。这里收录了池州府内各县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婚丧嫁娶的礼仪、节日庆典的习俗、以及各种民间信仰和禁忌。这些风俗不仅体现了当地民众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智慧,也折射出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之间的文化差异。无论是日常的衣食住行,还是重要的生命节点,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艺文”部分,则聚焦于池州府的文学艺术发展。详细记载了历代池州籍的文人墨客及其创作的诗词歌赋、散文游记等。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感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同时,也对池州的书法、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进行了介绍,展现了池州作为文化之乡的魅力。 “祀典”部分,则阐述了池州府境内各类祭祀活动。包括对天地、神祇、祖先的祭祀,以及地方性神明的崇拜。这些祭祀活动往往与当地的生产生活、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反映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职官”部分,虽然在卷二人物中已有提及,但在此处可能更侧重于府州层面的官制设置、官员的职责、以及他们的任免升降等。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系、官僚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物产”方面,除了在卷三已经涉及的农产品和经济作物,此处可能更加侧重于池州府特有的矿产资源、林业资源、水产资源等,以及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例如,九华山的药材、丰富的竹木资源、以及长江流域的渔业等,都可能在其中得到详尽的描述。 卷五:灾害与祥瑞、古迹与祠墓 卷五将目光投向了池州府在自然灾害与祥瑞现象中的历史记录,以及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与祠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记录。 “灾祥”部分,详细记录了池州府历代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地震、瘟疫、风暴等,以及这些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同时,也收录了祥瑞的记载,如甘露降、五谷丰登、圣人出等,这些记载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和期盼。 “古迹”部分,是卷五中极具吸引力的组成部分。这里对池州府境内著名的古建筑、古遗址、历史遗迹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从古寺庙、古塔、古城墙,到古代的书院、桥梁、摩崖石刻,都力求考证其年代、规模、建造背景、历史意义等。例如,对九华山上的古刹、以及青阳县的崇山峻岭中的遗迹,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些古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池州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瑰宝。 “祠墓”部分,则记录了池州府境内重要的祠堂和墓葬。祠堂多为纪念先贤、祭祀祖先而建,其建筑风格、规模、以及其中供奉的人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墓葬”部分,则记录了历代重要人物的墓地,对其墓葬的地理位置、规模、墓碑铭文等进行考述。这些祠墓的记载,为我们研究池州的历史家族、宗族制度、以及社会名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总结 《池州府志》以其严谨的史学态度、宏大的叙事格局、精细的考证方法,将池州府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社会、民俗等方方面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和呈现。这部五卷本的巨著,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部了解池州府的权威性读物,更是一部展现中国地方志编纂艺术的杰出范例。其丰富的史料价值、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使其成为后人研究地方历史、传承地方文化、弘扬地方精神的宝贵财富。阅读《池州府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段悠久的历史之中,感受池州府曾经的辉煌与变迁。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康熙池州府志》的初几册,心中激荡,感叹前人治水之勤勉,修志之严谨。那厚重的卷帙,沉淀着历史的痕迹,仿佛能听到古人的低语。从山川形胜的描摹,到街巷民俗的记述,无不细致入微。尤其在关于池州府地理风貌的篇章,作者们倾注了极大的心力,对每一处山脉、河流、湖泊都做了详尽的勘定和描述,甚至连一些如今已消失的古迹、古道,也都在书中留下了宝贵的踪迹。这对于研究池州府数百年来的地貌变迁,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我曾尝试根据书中的描述,比对现今的地图,很多地方的名称和走向都已不复当年,这让我不禁对时光的流逝感到一阵怅然。然而,正是这种对比,更凸显了《府志》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志,更是一部历史的缩影,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感受那片土地的脉动。书中所述的物产,如茶叶、铜矿等,也让我对池州府的经济面貌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水利的记载颇感兴趣,古人如何筑堤、如何引水灌溉,这些智慧的结晶,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评分

在拜读《康熙池州府志》的第四册时,我被书中关于灾害与救济的篇章深深地震撼了。这里详细记录了历年来池州府经历的旱灾、水灾、蝗灾以及疫病等自然和社会性灾害,以及当时的官方应对措施和民间自救行动。这些记载,无不展现了古人与自然抗争的艰辛,以及他们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对水患的记载,对于河流的整治、堤坝的修建、以及蓄洪分洪的策略,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这让我看到了古人在面对严峻的自然挑战时,是如何运用当时的科技和经验来减轻灾害的影响。同时,书中也记录了许多关于賑灾、施粥、以及医疗救助的措施,这些都反映了当时政府和民间在应对灾荒时的努力和人道关怀。读到这些章节,我不仅对池州府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人类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渺小与伟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让我们能够回顾历史,反思灾害应对的经验教训,并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

初次翻阅《康熙池州府志》的第二卷,便被其宏大的叙事和精细的笔触所吸引。这卷主要聚焦于池州府的建置沿革、官制职守以及人物传记。看着那些历代官员的名字和他们的政绩,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为官者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对于池州府行政区划的变迁,书中有着清晰的脉络梳理,从最初的建制到后来的整合与调整,每一步都反映了当时中央政府的管理策略以及地方实际情况。我尤其关注那些在书中被浓墨重彩描绘的杰出人物,他们的生平事迹,他们的功过是非,都为我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有些官员的清廉勤政,令人肃然起敬;有些则因种种原因,留下了令人扼腕的遗憾。这些人物传记,不仅仅是对个体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风气、价值取向的一种折射。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的记载,也显得尤为珍贵,它们为我们理解池州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提供了重要的佐证。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深感这部《府志》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池州府历史的绝佳窗口,它所包含的丰富信息,足以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

《康熙池州府志》的第三册,着实让我领略到了古人对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致观察和记录。本册所涵盖的内容,如风俗习惯、礼仪制度、教育文化等方面,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书中对于池州府各地不同的婚丧嫁娶习俗的描述,生动而形象,让我得以想象出当年人们的生活场景。那些关于节日庆典的记载,更是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飘散的节庆香气。尤其让我着迷的是关于当地教育的篇章,对书院的建立、学子的培养、以及科举制度的运行都有详尽的介绍。这让我看到了古人对知识的重视,以及他们为传承文明所付出的努力。书中还提到了许多民间技艺和艺术形式,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和保护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读到这些内容时,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感叹古人的生活智慧和文化传承的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史料,更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化百科全书,让我对池州府这个地方,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

《康熙池州府志》的第五册,如同最后的乐章,为整部巨著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册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池州府的经济、物产、以及工艺方面,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书中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如稻谷、小麦的种植,以及经济作物的栽培,都有详尽的描述,让我得以了解那个时代池州府的农业生产状况。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关于物产的记载,例如池州府盛产的茶叶、铜矿、以及其他特色产品,这些都勾勒出了池州府在当时的经济版图中的重要地位。书中对这些物产的开采、加工、以及贸易的描述,也让我看到了古人精湛的工艺和商业头脑。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提到的各种生产工具和技术,虽然有些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但它们所代表的智慧和创造力,依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读完这最后的一册,我感觉自己仿佛在池州府这片土地上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旅行,从山川地理到人文历史,从风俗习惯到经济物产,都留下了我探索的足迹。这部《府志》无疑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它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无尽的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