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曆代瓷器收藏鑒賞
作者:陳士龍 瀋泓 著
齣版社:中華工商聯閤齣版社
ISBN:9787515814353
齣版日期:2015年10月
規格:16開精裝 全2冊
定價:360元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本書對於提升審美情趣的幫助,遠超我的預期。很多鑒賞類的書籍側重於技術分析,難免顯得有些冰冷。然而,這套書的作者顯然對中國傳統藝術有著深厚的熱愛。在描述清代粉彩瓷的畫麵布局時,他居然能聯想到清代文人畫的構圖特點,將瓷器上的山水花鳥提升到瞭一個更廣闊的藝術批評層麵。這種跨界的解讀,讓原本可能感到枯燥的器物細節變得生動有趣。我甚至開始反思,我們收藏一件瓷器,究竟是在收藏它的曆史價值、技術價值,還是它所承載的那個時代人們對美的追求?這本書成功地將“物”與“人”、“技”與“藝”結閤起來,引導讀者去感受那些泥土和火焰下蘊含的文化溫度。它教會的不僅僅是“看門道”,更是“品格調”。
評分翻閱到關於明代永樂甜白釉的那一章節時,我簡直被作者的專業知識所摺服。他沒有簡單地贊美甜白釉的“白”,而是深入剖析瞭其“白”背後的製瓷邏輯——對原料的極緻純淨要求和對燒製氣氛的精準控製。他引用瞭大量的文獻記載,並結閤現代考古發現,詳細對比瞭永樂甜白與早期白釉的區彆,特彆是針對一些容易混淆的仿品,提齣瞭具體的辨識要點。我尤其欣賞他對於“氣泡”和“橘皮紋”等細節的描述,那些隻有長期泡在文物堆裏的人纔能察覺到的微妙特徵,都被他用非常直白的語言闡述瞭齣來。讀完這一部分,我立刻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感覺自己對如何判斷一件器物的時代特徵,有瞭一個更紮實的理論基礎。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此,它提供的不是泛泛而談的常識,而是真正能指導實踐的“乾貨”和“內行話”。
評分我把這本書拿給我一位資深的古董朋友看,他平時對市麵上那些良莠不齊的鑒賞資料頗有微詞,但看過這套書後,他難得地給齣瞭很高的評價。他特彆提到,這本書在對不同時期官窯與民窯關係的處理上非常中肯。很多資料要麼過度神化官窯,要麼一味貶低民窯,而這套書則客觀地分析瞭民窯在技術創新和市場活力方麵對官窯産生的推動作用,以及二者之間復雜的人纔流動。這使得我對陶瓷史的認識更加立體和全麵,不再是簡單的“好”與“壞”的二元對立。特彆是關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鎮的生産細節描述,那種嚴密的數據支持和對不同皇帝審美取嚮變化的剖析,嚴謹得讓人信服。總而言之,這是一套經得起時間考驗、能反復研讀的重量級著作,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中國陶瓷藝術的人來說,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寶藏。
評分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來瀏覽這本書的目錄和前幾章的介紹,不得不說,作者在梳理中國陶瓷史脈絡上的功力深厚得令人敬佩。他沒有采取那種枯燥的年代羅列方式,而是巧妙地將不同時期、不同窯口的風格流變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非常清晰的曆史圖景。比如,他從早期印紋陶開始講起,一直講到明清官窯的巔峰,中間對宋代五大名窯的區分描述得尤其到位。他不僅描述瞭汝窯那種“雨過天青雲破處”的微妙色澤,還深入分析瞭定窯和景德鎮在技術上的競爭與融閤。最難得的是,作者的文字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韻味。他會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來描述那些晦澀的燒製工藝,讓即便是初涉此道的讀者也能很快抓住重點,而不是被一堆術語繞暈。這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鑒賞的門檻,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實在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裏就感覺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用料紮實,絕非那種輕飄飄的廉價印刷品。我特意選瞭那個精裝版本,封麵設計古樸典雅,那種深沉的藍色調配上燙金的紋飾,讓人聯想到故宮博物院裏那些珍藏的寶貝。內頁的紙張質感也非常棒,厚實細膩,即便是長時間翻閱,也不會覺得刺眼。更讓我驚喜的是,那些高清彩圖的印刷質量,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享受!那些曆代名瓷的釉色、紋飾,甚至是細微的開片,都能被清晰地還原齣來,色彩飽滿卻不失真。很多時候,看圖片就能感受到那種溫潤如玉的觸感,這對於我們這些隔著屏幕欣賞古董的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體驗。要知道,很多瓷器鑒賞的細節,比如釉麵的光澤變化、胎體的細膩程度,都是通過視覺細節來捕捉的,這套書在這方麵做得極為齣色,看得齣齣版方在製作環節上是下瞭血本的,絕對是值得收藏的一套“硬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