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历代瓷器收藏鉴赏
作者:陈士龙 沈泓 著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ISBN:9787515814353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
规格:16开精装 全2册
定价:360元
翻阅到关于明代永乐甜白釉的那一章节时,我简直被作者的专业知识所折服。他没有简单地赞美甜白釉的“白”,而是深入剖析了其“白”背后的制瓷逻辑——对原料的极致纯净要求和对烧制气氛的精准控制。他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记载,并结合现代考古发现,详细对比了永乐甜白与早期白釉的区别,特别是针对一些容易混淆的仿品,提出了具体的辨识要点。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气泡”和“橘皮纹”等细节的描述,那些只有长期泡在文物堆里的人才能察觉到的微妙特征,都被他用非常直白的语言阐述了出来。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感觉自己对如何判断一件器物的时代特征,有了一个更扎实的理论基础。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此,它提供的不是泛泛而谈的常识,而是真正能指导实践的“干货”和“内行话”。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来浏览这本书的目录和前几章的介绍,不得不说,作者在梳理中国陶瓷史脉络上的功力深厚得令人敬佩。他没有采取那种枯燥的年代罗列方式,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风格流变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历史图景。比如,他从早期印纹陶开始讲起,一直讲到明清官窑的巅峰,中间对宋代五大名窑的区分描述得尤其到位。他不仅描述了汝窑那种“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微妙色泽,还深入分析了定窑和景德镇在技术上的竞争与融合。最难得的是,作者的文字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韵味。他会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来描述那些晦涩的烧制工艺,让即便是初涉此道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而不是被一堆术语绕晕。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鉴赏的门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用料扎实,绝非那种轻飘飘的廉价印刷品。我特意选了那个精装版本,封面设计古朴典雅,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纹饰,让人联想到故宫博物院里那些珍藏的宝贝。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棒,厚实细腻,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刺眼。更让我惊喜的是,那些高清彩图的印刷质量,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那些历代名瓷的釉色、纹饰,甚至是细微的开片,都能被清晰地还原出来,色彩饱满却不失真。很多时候,看图片就能感受到那种温润如玉的触感,这对于我们这些隔着屏幕欣赏古董的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体验。要知道,很多瓷器鉴赏的细节,比如釉面的光泽变化、胎体的细腻程度,都是通过视觉细节来捕捉的,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环节上是下了血本的,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套“硬货”。
评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对于提升审美情趣的帮助,远超我的预期。很多鉴赏类的书籍侧重于技术分析,难免显得有些冰冷。然而,这套书的作者显然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深厚的热爱。在描述清代粉彩瓷的画面布局时,他居然能联想到清代文人画的构图特点,将瓷器上的山水花鸟提升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艺术批评层面。这种跨界的解读,让原本可能感到枯燥的器物细节变得生动有趣。我甚至开始反思,我们收藏一件瓷器,究竟是在收藏它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还是它所承载的那个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这本书成功地将“物”与“人”、“技”与“艺”结合起来,引导读者去感受那些泥土和火焰下蕴含的文化温度。它教会的不仅仅是“看门道”,更是“品格调”。
评分我把这本书拿给我一位资深的古董朋友看,他平时对市面上那些良莠不齐的鉴赏资料颇有微词,但看过这套书后,他难得地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他特别提到,这本书在对不同时期官窑与民窑关系的处理上非常中肯。很多资料要么过度神化官窑,要么一味贬低民窑,而这套书则客观地分析了民窑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活力方面对官窑产生的推动作用,以及二者之间复杂的人才流动。这使得我对陶瓷史的认识更加立体和全面,不再是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特别是关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的生产细节描述,那种严密的数据支持和对不同皇帝审美取向变化的剖析,严谨得让人信服。总而言之,这是一套经得起时间考验、能反复研读的重量级著作,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陶瓷艺术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