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 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 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混凝土
  • 配合比设计
  • 建筑工程
  • 建筑标准
  • 规范
  • JGJ55-2011
  • 普通混凝土
  • 施工
  • 材料
  • 质量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电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1
ISBN:1
商品编码:1524785303

具体描述

JGJ 55-201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标准编号】 JGJ 55-2011
【标准名称】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英文名称】 specification for mix proportion design of ordinary concrete
【出版单位】 建筑工业出版社
【ICS 分类】 91.100.30
【代替标准】 JGJ 55-2000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归口单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定额研究所
【起 草 人】 丁 威 冷发光 艾永祥 赵顺增 韦庆东 肖保怀 王 元 张秀芳 钟安鑫 李章建
【起草单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发布日期】 2011年4月22日
【实施日期】 2011年12月1日
【出版日期】 2011年7月

 

 

 

内容简介 

为规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达到经济合理,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一般构筑物所采用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目 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规定
4 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5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5.1 水胶比
5.2 用水量和外加剂用量
5.3 胶凝材料、矿物掺合料和水泥用量
5.4 砂率
5.5 粗、细骨料用量
6 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
6.1 试配
6.2 配合比的调整与确定
7 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
7.1 抗渗混凝土
7.2 抗冻混凝土
7.3 高强混凝土
7.4 泵送混凝土
7.5 大体积混凝土
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手册 本书聚焦于现代建筑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领域,旨在为建筑工程师、结构设计师、施工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实用的技术参考资料。内容涵盖了从结构设计理论到现场施工实践的各个环节,强调最新规范标准在工程中的应用和先进技术手段的融合。 第一部分:结构设计基础与理论深化 本部分旨在巩固读者对结构工程基本原理的理解,并引入更前沿的设计方法。 第一章 结构荷载的确定与分析: 详细阐述了各类荷载(恒载、活载、风荷载、雪荷载、地震作用)的取值原则、组合方法及其在不同结构类型(如高层建筑、桥梁、特殊结构)中的应用。重点解析了我国现行结构设计规范中关于荷载参数的最新修订内容及其对设计结果的影响。同时,介绍了基于概率论的可靠性理论在荷载分析中的应用,以及动态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分析方法。 第二章 结构材料性能与本构关系: 深入探讨了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钢材、砌体、木材等主要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长期变形特性及耐久性。对于混凝土材料,详细分析了不同强度等级、不同配合比(不涉及具体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包括抗压、抗拉、抗剪强度及弹性模量。对于钢材,探讨了屈服与极限状态下的本构关系模型,以及温度、腐蚀等环境因素对材料性能的劣化效应。特别补充了新型高性能材料(如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高强钢筋)的应用潜力与设计考量。 第三章 结构极限状态设计理论: 系统阐述了基于概率论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详细讲解了强度极限状态和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原则与计算流程。内容涵盖了构件承载力设计(弯曲、剪切、轴压、扭转)、稳定性分析(整体失稳与局部失稳)、以及抗裂和抗挠度验算的技术要点。对比分析了不同设计规范体系(如极限状态设计法与工作应力法)的差异与适用范围。 第四章 结构分析的高级方法: 重点介绍并教授如何应用数值分析方法解决复杂结构问题。内容包括有限元理论在结构分析中的基础应用、几何非线性分析(P-Delta效应)、材料非线性分析(塑性铰的建立)以及动力响应分析(模态分析、反应谱分析、时程分析)。详细讲解了在主流结构分析软件中建立精确结构模型、施加荷载、定义边界条件及正确解读输出结果的技巧。 第二部分:结构构件设计与构造详图 本部分侧重于将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工程构件设计,强调构造措施的科学性和可施工性。 第五章 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 涵盖梁、板、柱、剪力墙、基础等标准构件的详细设计流程。对于梁、板,侧重于配筋的合理布置与抗剪承载力的校核;对于柱、墙,重点讨论轴压、偏心受压的配筋构造要求与抗震承载力的保证。预应力混凝土部分,深入讲解了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的施加方式、应力松弛计算、预应力有效应力损失的确定及锚具构造设计。 第六章 钢结构与组合结构设计: 介绍钢结构设计的基本规范和关键环节。包括梁、柱的截面选择、连接设计(焊缝与螺栓连接的强度与刚度验算)、稳定验算(局部稳定、整体稳定)。组合结构部分,探讨了钢-混凝土组合梁、组合墙的设计理论与构造要点,着重于界面连接的可靠性设计。 第七章 基础设计与地基处理: 阐述了浅基础(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和深基础(桩基础)的设计原理。重点讲解了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不均匀沉降的控制,以及桩基的承载力试验与荷载传递机制。对于复杂地质条件,介绍了注浆加固、高压喷射灌浆等岩土工程处理技术在提升地基性能中的应用。 第八章 抗震设计与减隔震技术: 依据最新抗震规范,详细阐述了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下结构抗震等级的确定、规则与不规则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重点讲解了抗震竖向支撑体系的设置、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基本原则。同时,系统介绍了隔震技术(如铅芯橡胶支座、叠层橡胶支座)和消能减震技术(如粘滞阻尼器、屈服型耗能支撑)的选型、布置原则及相应的结构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施工技术、质量控制与工程实践 本部分将设计成果转化为现场可实施的工程,关注施工工艺的优化和质量的保证。 第九章 施工组织与现场管理: 探讨了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中的关键管理要素,包括施工进度计划的制定、资源配置优化、以及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的组织管理。重点解析了大型复杂结构(如深基坑、超高模板支撑体系)的专项施工方案编制要点。 第十章节 结构施工工艺与技术控制: 详细描述了主要结构工程的先进施工技术。涵盖了混凝土浇筑的温控、养护技术、泵送方案;钢结构安装中的高精度定位、吊装技术;以及复杂节点(如转换层、伸臂桁架)的施工控制要点。着重阐述了新型模板和脚手架体系的安全技术要求。 第十一章 结构工程质量检测与验收: 规范化介绍了结构工程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原材料进场检验、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点(如钢筋绑扎验收、混凝土试块留取与强度评定)。重点介绍了无损检测技术(如回弹法、超声波透射法、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在结构工程质量评估中的应用与判断标准。 第十二章 结构健康监测与既有结构评估: 引入结构健康监测(SHM)的概念,介绍传感器技术在实时监测结构应力、应变、位移方面的应用。对于既有结构的评估,详细阐述了基于规范的结构安全性、适用性及耐久性评定流程,以及在结构加固设计中应遵循的性能化设计思路与技术选择。 本书内容紧密围绕国家现行工程建设标准和行业先进经验,力求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实用性之间取得最佳平衡,是工程技术人员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充满了专业术语,但同时又保持了相当的可读性。作者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也尽量避免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表达方式。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但一旦你对混凝土材料有了一定的了解,就会发现这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某些关键章节,作者会通过对比不同方法、不同条件下的设计结果,来强调某个特定参数的重要性,这种“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理解能力。同时,书中大量的引用和参考,也为我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路径。

评分

这本书在排版上非常用心,每一页都充实但不拥挤,留白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喜欢的是,书中为每一个重要的术语都提供了清晰的定义,这对于我这种需要经常查阅技术资料的人来说,大大节省了时间。而且,作者在内容组织上,非常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的过渡非常自然,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断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份精心编写的指南,它能够引导读者循序渐进地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精髓,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非常有条理,仿佛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知识之旅。它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应用层面,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块精心打磨的基石,为后续内容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解释每一个概念时,都会结合实际工程中的常见问题,这让理论知识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我们的实际工作紧密相连。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发现一些之前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清晰的解答。它不仅教授了“怎么做”,更重要的是阐述了“为什么这么做”,这种深度解析让我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封面上那种深邃的蓝色,搭配白色的字样,给人一种专业、权威的感觉。拿在手里,厚度适中,翻阅起来不会觉得笨重。书页的纸质也相当不错,摸起来有质感,印刷清晰,字迹工整,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我最喜欢的是它的排版方式,章节划分很明确,小标题也很精炼,一下子就能抓住重点。而且,书中穿插了一些图表和示例,这些可视化元素对于理解抽象的理论非常有帮助。特别是那些公式推导的部分,如果有清晰的图示辅助,立刻就能豁然开朗。我个人对工程类的书籍要求比较高,不仅要内容严谨,也要在阅读体验上有所提升,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让人愿意花时间去深入研读。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技术规范,不仅仅是罗列条条框框,更重要的是能够引领读者去理解背后的原理和逻辑。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参数和数值,而是层层递进地解释了为何需要这些参数,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编写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力求将复杂的概念用最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尤其是一些关键的计算步骤,作者都给出了详细的推导过程,并附带了一些实际案例的分析,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应用这些规程的人来说,实在是太有价值了。它让我明白,这不仅仅是一本手册,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指导我如何进行科学、高效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