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亚文化读本
原价:52.00元
作者:陶东风,胡疆锋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301181690
字数:535000
页码:4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形形色色、惊世骇俗的亚文化形成了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奇观,为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带来了难以抵挡的冲击和活力,也构成了解读的困境。
本读本编译了亚文化研究史上几乎所有的重要论著,囊括了亚文化研究史的三个主要阶段(芝加哥学派、伯明翰学派和后伯明翰时期)的经典篇目。既重视宏观理论,也关注个案研究;既关注西方理论,也顾及中国现象。能够为我们理解和阐释当代亚文化(特别是青年亚文化)提供——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目录
前 言
一 亚文化的一般理论
亚文化的一般理论
局外人:越轨社会学研究
大众文化中的亚文化和反文化
亚文化冲突和工人阶级社区
阶级意识与世代意识
青年文化的政治
二 青年亚文化与风格
嬉皮士:一次美国的“运动”
摩登族的风格
无赖青年:一种政治复兴
足球流氓和光头仔
“哥们’:一种反学校文化
聆听朋克
涂鸦的风格:创造一个不同的世界
三 女性、种族与亚文化
《杰姬》:一种未成年少女的意识形态
女性特质文化:对于浪漫的再反思
生存的策略:黑人音乐和白人亚文化
流散、乌托邦和资本主义批判
“后亚文化’经济中的“种族”与阶级
四 后亚文化理论与中国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与媒介
亚文化资本的社会逻辑
麻烦的符号
亚文化理论的趣味革新:为一种新的模式创造空间
全球性地下文化札记:亚文化和全球化
互联网亚文化与对抗的政治学
迪厅“超文化”:中国迪厅对异域之性的消费
大众传媒与青少年次文化:油脂群探索
逃离的行动:一种非角色型的青年亚文化
后记
作者介绍
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化研究》丛刊主编。
胡疆锋,首都师范大学院副教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略带复古的插画风格,色彩运用既大胆又和谐,让我一眼就觉得它与众不同。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很好,不是那种光滑得有点廉价的类型,而是带着一点点粗粝的质感,翻阅起来很有分量。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就被作者的开篇所吸引。他没有直接切入所谓的“核心”,而是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叙事方式,讲述了自己与某个亚文化群体初次接触时的种种懵懂和好奇。那种描写,仿佛把我带回了自己第一次接触某个新鲜事物时的情景,充满了探索的未知感和些微的忐忑。作者的语言非常有画面感,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他描绘的那些场景,听到那些独特的音乐,甚至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某种气味。他对于细节的捕捉力非常惊人,即使是一些极其细微的肢体语言,或是某个不经意的词汇,都能被他放大,然后从中解读出丰富的意义。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身边一直存在着无数的可能性,只是我们太过习惯于既定的轨道,而忽略了那些可能在暗处悄悄生长的,别样的精彩。作者没有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审视或评判,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好奇的、甚至是带着点崇拜的心情去观察,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舒服,没有丝毫的压迫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不同”并非“错误”。作者以一种非常温和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引导读者去理解那些与主流文化不同,但同样充满生命力和意义的亚文化。他没有使用任何刻板的论调,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展现了亚文化群体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个青年亚文化群体如何通过艺术创作来对抗社会压力的那一章。他详细地阐述了他们使用的各种艺术形式,从街头涂鸦到独立音乐,再到原创的服装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力量和创意。更重要的是,作者不仅仅是在展示这些艺术形式,更是在解读这些艺术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态度。他让我们看到,这些亚文化群体并非只是简单的模仿者,而是积极的创造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定义和表达自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应该用单一的、僵化的标准去衡量所有人的生活方式,而应该学会去欣赏和尊重那些不同的声音和选择。它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书,让我们看到,即使在不同的光谱中,也能闪耀出独特的光芒。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好书,能够让你在读完之后,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认知,甚至对周围的世界产生全新的看法。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之前从未深入了解过的世界,并且让我意识到,这个世界的丰富性和多元性远超我的想象。作者在描述某个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时,不仅仅停留在表象,而是深入到了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和情感驱动。他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某个群体独特的社交礼仪,或者他们看待某些社会议题时的特殊视角。这些例子都非常具体,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趣味性。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这些亚文化群体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同理心。他不会简单地给他们贴上标签,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他们的经历,以及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这样一种与主流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理解,让我觉得不再将这些群体视为“异类”,而是认识到他们也是社会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是他们选择了另一条更加个性化的道路。这本书让我明白,多样性并非一定是冲突的根源,反而可以成为一种宝贵的财富,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揭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社会现象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期待。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一些我之前只在新闻报道或者网络碎片中接触到的群体,变得鲜活起来。作者对于他们生活细节的描写,可谓是入木三分。无论是他们聚集的场所,他们喜欢的音乐类型,还是他们之间交流的语言和手势,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个群体如何在社会边缘地带寻找认同感的部分。他没有回避这个过程中的艰辛,但更着重于描绘他们从中获得的归属感和力量。这让我看到了,即使在不被主流社会所理解的情况下,人们依然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且在那里获得支持和成长。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是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作者深入挖掘了导致这些亚文化群体形成的社会、经济以及心理层面的原因,这使得整本书的思想深度大大提升。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一些社会现象的角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更加能够理解不同群体背后的动机和诉求。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巧妙,一点也不像一本“教材”那样刻板。作者在推进故事和阐述观点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听一个老朋友在分享他的见闻,他会时不时地插入一些幽默的段子,或者是一些发人深省的思考,让你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能引发更深层次的联想。其中有一段关于某个特定亚文化群体如何通过非传统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的描写,让我印象极其深刻。作者没有回避这个群体可能面临的误解和争议,而是坦诚地展示了他们在坚持自我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可能经历的挣扎。这种真实感,使得整个叙述更加具有说服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个体自由选择的尊重。他反复强调,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去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即使这种选择与大多数人不同。这种对个体价值的肯定,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启示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亚文化的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拥抱多元、理解差异、尊重个性的思想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