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思行文丛:演讲卷(3)

文化遗产·思行文丛:演讲卷(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单霁翔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遗产
  • 思行文丛
  • 演讲
  • 文化
  • 教育
  • 学术
  • 中国文化
  • 思想
  • 文集
  • 名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8454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940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字数:3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过去的10年,是中国文化遗产事业面临考验的10年。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文化遗产保护处于最危险、最紧迫、最关键的历史阶段。面对一片片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幢幢文物建筑被强行拆除、一座座古代墓葬被野蛮盗掘、一处处考古遗址被蚕食侵占,文物工作者心如刀绞。
  过去的10年,是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科学发展的10年。全国文物系统始终坚持文物工作方针,将文物法制建设、摸清文物家底、文物人才培养、文物安全保障,确定为重点抓好的四项基础工作,看作是给文物工作钉上的“四个桩”,不断努力加以夯实,为文化遗产事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文化遗产·思行文丛:演讲卷(3)》仅仅是笔者在国家文物局工作的总结,是在近十年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思考与行动的真实写照,是心灵随笔、情感记录与亲身经历。

作者简介

  单霁翔,1954年7月出生,1980-1984年赴日本留学,从事关于历史性城市保护规划研究-回国后历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房山区区委书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为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获工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3月,获美国规划协会“规划事业杰出人物奖”、出版《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等多部专著,并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

内页插图

目录

写在前面
2011年
在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保护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在郑州商城遗址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商丘文物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纪念国际友谊博物馆建馆30周年座谈会上的致辞
在黄石工业遗产保护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第31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在曹操高陵保护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安阳殷墟遗址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荐项目征求意见会议上的讲话
在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会上的讲话
在国家文物局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合作加强湖南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框架协议》签署仪式上的讲话
在国家文物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合作加强山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上的讲话
在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
在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现场办公会上的讲话
在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在海南省人民政府咨询顾问委员会2011年年会上的发言
在洛阳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上的讲话
在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在全国政协古都古城遗址保护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古建筑丛书”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
在与秘鲁共和国文化部签署谅解备忘录仪式上的讲话
在“5·12”汶川地震灾后文化文物恢复重建成果展开幕式上的讲话
在纪念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成立40周年展览开幕式上的讲话
在云居寺文化景区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在中国清代铁香炉及汉白玉底座捐赠仪式上的讲话
在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2011年国际博物馆日沈阳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的讲话
在“辽河寻根文明溯源——中华文明起源展”开幕式上的致辞
在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合作加强山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上的讲话
在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第三届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颁奖仪式上的讲话
在2011年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的讲话
在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奠基仪式上的讲话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成果展开幕式上的讲话
在第四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颁奖仪式上的讲话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惠山老街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在“中原文明华夏之光——中华文明起源展”暨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壁画珍品馆开幕式上的讲话
在武汉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上的谈话
在“永恒的艺术——徐悲鸿绘画作品展”开幕式上的讲话
在《国家文物局重庆市人民政府合作加强重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上的讲话
在甘肃省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开工仪式上的讲话
在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
文化遗产保护调研考察一览(国内部分)
文化遗产保护调研考察一览(国外部分)

精彩书摘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多次接收了被香港警方和海关返还的非法贩运至香港的内地流失文物,特区政府对内地文物被盗窃、盗掘的情况十分关注,对其中许多文物非法流人香港、或经香港流入国际市场的情况相当了解,也一直努力采取进一步措施避免使香港成为内地文物非法流向的目的地。1999年,香港特区政府将查获非法走私的中国内地文物137箱,移交给国家有关部门。其中有文物2209件,古钱币47公斤、17286枚,恐龙蛋化石125枚,其他石雕7箱、13件。2003年,在香港警方协助下,公安部门从香港成功追回了河北承德外八庙管理处被盗窃、走私的文物49件。此外,我们还了解到,特区政府海关将举办中国文物辨识培训班,届时将邀请广东文物进出境鉴定站的专家赴港协助教学。国家文物局高度赞赏特区政府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所采取的切实行动。今后,国家文物局愿意在这方面为特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更多的支持。
  长期以来,内地文化遗产因非法盗窃、盗掘和非法走私遭受到极大破坏,一直采取包括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努力更好地保护内地的文化遗产。近年来,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并为之做出了诸多努力,取得了不少成果,制订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和职业道德。我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UNIDROIT)1995年《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的签署国,一直支持开展相关工作。西方国家在此方面也在不断改变看法和做法,包括英国、法国、美国在内的世界主要文物流向国,先后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并根据公约与有关国家签署保护文化遗产的双边协定或谅解备忘录,对流入境内的文物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要求文物经营者和博物馆在收购文物时确认文物的合法来源等。
  在中美谅解备忘录协商期间,美国曾不断向我施压,要求我将港澳两地文物流通经营纳入监管。尽管我一直向美方解释“一国两制”政策,但是未获得美方完全理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国际会议上,许多国家也对两地对流入文物采取的政策表示质疑。在各国不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主要西方国家也开始加入并履行相关国际公约,通过制定法规和职业道德等措施加强文物流通监管的背景下,特区政府相关部门应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香港文物市场健康发展的大局出发,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监管,以不断改善香港在此领域的国际形象,有利于香港的可持续发展。
  ……

前言/序言


文化遗产·思行文丛:演讲卷(3) 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感悟历史的脉搏,激发时代的活力。 《文化遗产·思行文丛:演讲卷(3)》集结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精彩演讲,它们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的思想者与实践者,共同聚焦于“文化遗产”这一宏大而深刻的主题。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文化遗产进行流水账式的介绍,也不是一套枯燥的学术论文集。相反,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火花,它们如何被点燃,如何被传递,又如何激励着一代代人去思考、去行动,去守护、去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 本书的“演讲卷”并非旨在提供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也不是要总结出某个固定的结论。它所呈现的是一种动态的、鲜活的思考过程。每一篇演讲都是一次情感的抒发,一次理性的探讨,一次对过往的追溯,一次对未来的展望。它们如同一次次振奋人心的集结号,邀请读者参与到一场关于文化遗产的深度对话之中。 为什么选择“演讲”的形式? 演讲,作为一种古老而充满力量的传播方式,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它承载着演讲者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洞察和饱满的热情。在现场的氛围中,思想的碰撞更容易产生共鸣,情感的传递更能触动人心。本书精选的演讲,正是希望通过这种直接而有力的方式,将那些关于文化遗产的深刻见解,那些对文明传承的殷切期盼,那些对当下现实的理性反思,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每一位读者。 本书将带您领略什么? 历史的回响与当下的反思: 您将听到历史学家如何从浩瀚的史书中挖掘出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勾勒出文明发展的壮丽图景,并从中提炼出警示与启示;您将听到艺术家如何用他们的作品和言语,阐释文化遗产在当代的生命力,以及它们如何激发新的创作灵感;您将听到社会学者如何剖析文化遗产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遗产保护的现实挑战与伦理困境。 多元的视角与独立的思考: 本书汇聚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专业领域的智慧。有对东方古老文明的深情回望,也有对西方现代观念的犀利审视;有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也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这些演讲者不拘泥于单一的视角,他们以独立的思考,审视着文化遗产的多重维度,挑战着陈旧的观念,开拓着新的视野。 传承的使命与创新的力量: 文化遗产并非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活生生的、需要不断被理解和激活的宝藏。本书中的演讲者们,将带领您思考如何将祖先的智慧融入现代生活,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何让古老的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您将了解到,真正的文化遗产传承,不仅仅是“守旧”,更是“开新”。 行动的呼唤与未来的展望: 思想的深度最终将导向行动的力量。本书中的许多演讲,都蕴含着强烈的行动呼唤。它们可能呼吁我们关注身边被忽视的文化角落,可能鼓励我们参与到遗产保护的实践中,可能启迪我们用更具创造力的方式去传播和推广文化。这些演讲将点燃您的热情,激发您的责任感,让您看到自己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 本书适合哪些读者? 对文化遗产充满好奇与热爱的读者: 无论您是历史爱好者,还是艺术鉴赏家,抑或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求知者,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精神世界的大门。 渴望拓宽视野、深化思考的读者: 本书中的演讲不仅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发思考。它们将挑战您的固有认知,激发您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您对文化、历史、文明以及当下社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关心文化传承、肩负时代使命的读者: 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如何处理好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本书将为您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并践行文化传承的使命。 寻求启发与动力的演讲者、教育者、文化工作者: 本书中的演讲本身就是极佳的范本,无论是其思想的深度、内容的广度,还是表达的艺术性,都足以成为各位在各自领域内学习、借鉴、汲取灵感的源泉。 《文化遗产·思行文丛:演讲卷(3)》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却引领您走向更深邃的探索;它不罗列冰冷的事实,却描绘出鲜活的思想图景。翻开这本书,您将不仅仅是阅读,更是在倾听,是在感悟,是在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一同在这场思想的旅程中,发现文化遗产的魅力,感受思行的力量,共同为守护与传承人类文明的瑰宝贡献我们的智慧与热情。

用户评价

评分

《文化遗产·思行文丛:演讲卷(3)》这个书名,就如同给我开启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也通往未来可能性的门。我一直坚信,文化遗产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有多么古老,抑或是多么精美,而在于它如何与我们的现在对话,又将如何启迪我们的未来。“思行”二字,精准地把握了这一核心——它强调的是在深刻的思考之上,更要勇敢地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这让我对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在这里能够看到那些充满智慧的思考,更希望能从中汲取到那些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而“演讲卷”这个形式,则赋予了这本书一种独特的生命力。演讲,往往饱含着演讲者最真切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洞见,它能够跨越文字的屏障,直接触及读者的内心,引发共鸣,甚至激发行动的火花。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听到关于如何将古老的传统技艺融入现代设计,关于如何用创新的方式讲述历史故事,关于如何让那些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以及那些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具文化自信和活力的社会。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文化遗产·思行文丛:演讲卷(3)》瞬间吸引了我。我一直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思行文丛”这个名字本身就透着一股扎实的学养和实践的温度,预示着这本书不会是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有深度思考,有切实行动的结晶。“演讲卷”则表明了其内容的形式,我非常喜欢通过演讲来理解复杂的议题,因为好的演讲者能够将深奥的道理讲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演讲往往饱含着演讲者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刻的见解。第三卷,这意味着它承载着前两卷的思想积淀,必将更加成熟和精彩。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听到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专家学者们,他们关于文化遗产的独到见解,关于如何守护这些宝贵的财富,以及如何让它们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是关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是关于国家层面的宏观战略,还是民间 grassroots 的生动实践?是关于传统技艺的记录与推广,还是历史记忆的挖掘与阐释?我怀揣着无数的好奇,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汲取灵感,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演讲,更深切地理解文化遗产在我们生命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评分

当我的目光落在《文化遗产·思行文丛:演讲卷(3)》这个书名上时,一股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我一直认为,文化遗产不仅仅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古董,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脉,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思行”二字,精准地抓住了核心——思考与行动的结合。这意味着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我非常关注那些能够将深刻的思考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案例,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遗产才能真正地“活”起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并被下一代所珍视。而“演讲卷”的设定,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演讲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表达方式,它能够将复杂的概念以一种更加直观、更富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容易触动听众的心灵。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听到不同角度的声音,或许是关于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复兴,或许是关于城市记忆的留存与发展,或许是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挑战。我希望这些演讲能够启发我,让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为守护文化遗产贡献一份力量,哪怕只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努力,也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评分

《文化遗产·思行文丛:演讲卷(3)》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与时代精神交汇的窗口。我一直觉得,文化遗产的讨论,不应该是停留在象牙塔里的学术研究,而应该是一种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思行”。“思行”二字,恰恰点明了本书的特质——它鼓励我们深入思考,更重要的是,付诸行动。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如何让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的遗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新的生命力,这是我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而“演讲卷”的形式,让我预感到这本书将充满激情与力量。演讲者们的声音,他们的思考,他们的实践,将通过文字的力量,直抵人心,引发共鸣。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听到那些关于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智慧,关于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活化传统文化,关于如何激发公众参与的热情,以及那些在具体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鼓舞,一种行动的号召。

评分

当我看到《文化遗产·思行文丛:演讲卷(3)》这个书名时,内心不禁泛起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我一直认为,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思行”这两个字,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的探讨,而是更注重将思考落实到行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我非常欣赏这种务实而富有远见的态度,因为只有付诸实践,文化遗产才能真正地“活”过来,才能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而“演讲卷”这个形式,更是我一直以来钟爱的。演讲是一种充满感染力的艺术,它能够将复杂的思想以一种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容易触动人的情感,引发深刻的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在这本书中,听到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的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关于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们的宝贵遗产,关于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甚至激发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和行动。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精神的启迪,一种行动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