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吴松弟编著的《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共分成9卷,除靠前卷为《绪论和概况》之外,其他8卷都是分区域的论述。区域各卷在内容上大致可分成两大板块:一个板块是各区域近代经济变迁的背景、空间过程和内容,将探讨经济变迁空间展开的动力、过程和主要表现;另一个板块是各区域近代经济地理的简略面貌,将探讨产业部门的地理分布、区域经济的特点,以及影响区域经济的主要因素。 吴松弟 主编 著作 吴松弟,浙江泰顺人,1954年生。1986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留历史地理研究所任教,199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0年升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国历史经济地理、*国人口史和区域经济史。先后出版六卷本《*国移民史》之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和第四卷(辽宋金元时期)、六卷本《*国人口史》之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以及《无所不在的伟力——地理环境与*国政治》、《南宋人口史》、《两唐书地理志汇释》、《“上帝”让温州人发财——温州创业文化启示录》等个人专著14部,并主编《港口-腹地和*国现代化空间进程》、《*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国现代化》等著作,发表论文130余篇。曾在英、美、等作为一名对历史文献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对这本书的“绪论”部分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它不仅仅是为后续章节做铺垫,更是一次关于学术探索的宣言。作者在绪论中,对“中国近代经济地理”这一研究领域的界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让我意识到,研究经济地理并非仅仅是罗列地理要素,更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理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动态的、复杂的互动关系。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绪论中对研究方法的细致探讨。他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将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融入经济地理研究的必要性。这种开放性的学术视野,让我看到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作者对史料的运用也进行了说明,预示着后续章节将是基于严谨的史料分析,而非空泛的理论推演。这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了解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全国概况”所呈现出的宏大视野所吸引。虽然书名中包含了“绪论”,但我迫不及待地想先一窥作者笔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全貌。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地理描述,而是将地理要素与经济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了一幅生动而立体的近代中国经济图景。作者巧妙地从地域视角出发,对全国各地的经济特征进行了概括性的描绘,让我得以初步了解不同区域在自然禀赋、资源分布、交通便利程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尤其惊叹于作者的叙事能力。他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堆砌事实,而是通过精炼的语言,勾勒出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脉络和特点。例如,关于沿海地区的经济活力,书中可能就提到了港口贸易的优势,以及外国资本的渗透如何催生了近代工业的兴起;而内陆地区,则可能聚焦于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及近代化进程相对缓慢的原因。这种由点及面、由宏观到微观的分析方法,让我能够迅速建立起对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整体认识,也为我后续深入研究某个特定地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的一扇新窗口!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感到好奇,尤其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期,各个地区又是如何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孕育出独特的经济面貌。这本书的“绪论”部分,虽然没有直接进入具体的案例分析,但它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研究框架。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经济地理学在研究近代中国时所具有的独特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多学科的视角来解读这个复杂的命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近代”这一时间节点的界定,以及它与中国传统经济地理格局之间既传承又变革的关系的梳理。 绪论部分对于研究方法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书中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为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扎实的史料来支撑经济地理的推断。这种严谨的研究态度,让我对后续章节的深入分析充满了信心。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构建这个研究体系时,付出的巨大心血。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的迷人世界。读完这部分,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庞大的经济地理版图在眼前徐徐展开,而这本书,就是解锁这幅版图的金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绪论”部分,为我理解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大量的研究成果,而是首先为我们建立了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和学术视野。我尤其欣赏他对“中国近代经济地理”这一概念的界定,以及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深入阐释。他强调了地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肯定了社会经济因素的能动性,这种辩证的观点让我觉得研究更加立体和全面。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在绪论中对历史文献的运用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并且提出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必要性。这表明,本书并非是简单的地理知识堆砌,而是基于严谨的学术研究,并且融合了经济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理论。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后续章节的深入研究充满了期待。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解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的钥匙,并且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信心。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全国概况”部分印象深刻,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的绝佳切入点。作者没有止步于对某个地区或某项经济活动的孤立研究,而是从整体的视角出发,为我们勾勒出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版图。我特别赞赏作者在概况中对不同区域经济特征的提炼和总结。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各个地区独特的地理禀赋,例如河流、山脉、海岸线、气候条件等,并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塑造了当地的经济活动,例如农业类型、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 书中关于区域差异性的论述,让我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可能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沿海与内陆、江南与北方等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模式上的显著差异。这种对比性的叙述,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多元化、区域化的特点。读完这部分,我仿佛能够站在高处,俯瞰整个近代中国,清晰地辨识出那些经济活动的脉络和地理空间的联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