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林语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中国人”这个身份。林语堂先生的文字,有着一种独特的魔力,他能在看似寻常的生活琐事中,挖掘出深刻的文化内涵。我特别被他对于中国人“和”与“忍”的阐释所吸引。我们常常被教导要“敢于斗争”,但林语堂先生却告诉我们,很多时候,不争,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对长久和谐的追求。这种“忍”,并非软弱,而是对复杂人际关系的洞察,是对大局的考量。他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人如何在微妙的社交环境中,运用智慧来化解冲突,维持关系。读到这里,我才明白,很多时候,我们那些看似“不明智”的妥协,其实是“吾国与吾民”特有生存智慧的体现。他的笔调温和,却字字珠玑,总能在不经意间点醒我。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身上有哪些特质是源于我的民族文化,我又该如何去理解和传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走向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和文化认同。
评分手捧这本《吾国与吾民》,总能涌起一股久违的、对自身文化根源的探寻冲动。它不像教科书那样严肃刻板,反而像是一位老朋友在闲聊,却句句珠玑。林语堂先生的语言风格真是绝了,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鞭辟入里。他对于中国人“矛盾”性格的描绘,让我忍不住会心一笑,因为我常常能在自己和身边人身上看到那种又讲原则又爱变通,又渴望自由又依赖集体的情况。这种“矛盾”并非缺陷,而是复杂人性的真实写照。他写到中国人对“人情”的重视,那种微妙的、不成文的规则,构成了社会运转的润滑剂,也常常让人感到束缚。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他没有批判,只是客观地陈述,然后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去反思。我尤其喜欢他对中国人“乐天”精神的解读,那种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找到一丝慰藉和乐趣的能力,真是让人敬佩。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承载着某种历史和文化基因的存在。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激发我去思考,去连接,去感受。每次阅读,都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我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珍视这份属于“吾国与吾民”的独特精神。
评分每次拿起这本《吾国与吾民》,都感觉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辈促膝而谈,他用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将关于“我们”的深刻洞见娓娓道来。林语堂先生笔下的中国人,既有着与众不同的幽默感,又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宿命感”。他描绘的中国人,能在极小的空间里找到生活的乐趣,能在最窘迫的情况下保持一份超然。这种“乐天知命”的哲学,让我深思。我一直以为“积极进取”才是唯一值得推崇的生活态度,但林语堂先生却让我看到,在顺境中懂得享受,在逆境中学会安然,也是一种同样宝贵的品质。他对中国人“人情”的解读,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我们所说的“人情”,不仅仅是人情世故,更是一种情感的链接,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这种情感的纽带,维系着社会的运转,也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他的文字,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平等地探讨,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照镜子,看到了自己身上那些熟悉又陌生的特质,也让我更加理解了身边的人,以及这个国家之所以是这个国家的原因。
评分这本《吾国与吾民》真的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对国家、民族的种种模糊认知。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但具体“中国”是什么,我却说不清。林语堂先生的文字,却以一种非常平实、又带着幽默的方式,一点点剥开“中国”的面纱。他没有讲大道理,而是从生活细节入手,从人情世故出发,从中国人的日常言行中提炼出“中国性”的内核。读到关于中国人“和”的精神时,我深有感触,原来我们在社交中极力避免冲突,并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智慧,一种为了长久和谐而进行的妥协与包容。他对于中国人“中庸”的解读,也颠覆了我之前认为的“折中主义”的负面印象,而是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审慎和对平衡的追求。这种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让我觉得他不是在“教导”我,而是在和我一起“探讨”。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好像和一位长者在促膝长谈,他温和地指出我的盲点,又让我看到自己身上那些不自觉的闪光点。虽然书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和时代印记我未必能完全体会,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国人性格的理解,却穿越了时空,直击人心。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相处方式,思考我在群体中的角色,以及作为“中国”的一份子,我该如何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份文化。
评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关于“我们是谁”的漫长对话。林语堂先生以他特有的洞察力,将中国人身上那些难以言喻的特质,以一种温润、又不失犀利的方式展现出来。我最受触动的是他对中国人“人情”与“理性”之间复杂关系的剖析。我们既追求效率和逻辑,又无法割舍那份深厚的人际情感。这种“情”与“理”的拉扯,塑造了中国社会独特的运作方式。他用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说明了中国人如何在规则与变通之间游走,如何在维护表面和谐的同时,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自己过去的许多行为,都有了某种解释。那种看似“不讲道理”的妥协,那种“宁可吃亏也不愿伤和气”的做法,原来都是“吾国与吾民”特有智慧的体现。林语堂先生的文字,像一股清泉,涤荡了我心中对自身文化的一些偏见和误解。他让我认识到,那些我们可能认为是缺点的东西,在更广阔的视角下,或许正是我们民族生命力的体现。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也让我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