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港版 藏傳佛教藝術(第二版) 劉勵中 三聯書店 宗教佛教艺术 精装

【中商原版】港版 藏傳佛教藝術(第二版) 劉勵中 三聯書店 宗教佛教艺术 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藏传佛教艺术
  • 佛教艺术
  • 宗教艺术
  • 港版书籍
  • 中商原版
  • 三联書店
  • 刘励中
  • 精装本
  • 艺术史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34105
商品编码:1586488656

具体描述

《藏傳佛教藝術(第二版)》


作者:劉勵中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34105

分類:藝術及音樂 > 佛教藝術 > 其他

出版日期:2015年02月

語言版本:中文(繁)

頁數:360 頁

版次:第 1 版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版於1987年,先後譯成藏文、英文、法文等多種文字在世界範圍內發行,並奪得海內外多項大獎:

1986-87年度香港印製書籍獎-中文書籍組

1986-87年度香港印製書籍獎-中文書籍獎

1988年美國紐約 Art Direction 雜誌藝術設計獎

1989年度香港印製大獎-書籍印刷組銀獎(英文版)

1980-1990首届中國美術圖書獎


本書自出版以來,好評如潮,是次再版,經典重現,以資讀者。


藏傳佛教自成一系,它不但是佛教的重要支派,而且是瞭解,西藏和青海文化、歷史的鑰匙。

劉勵中先生在青海生活近三十年,原為青海新聞圖片社攝影記者,對藏傳佛教素有研究。長年以來,他克服種種困難,冒著生命危險,遍訪青海、西藏所有寺廟,並將之一一攝入鏡頭。

其後,更蒙班禪大師惠賜手諭,批准深入各寺院取景,因而很多秘藏之珍,特別是稍後因故損毀的一些壁畫,也一一收入鏡底,得以傳世。

本畫冊是劉氏從他攝得的五千多張照片中精選出近頻六百七十幀彩照,再配以大量的文字資料編輯而成。

畫冊分圖版和文字兩大部分。圖片分以五輯:(一)建築、(二)雕塑、(三)繪畫、(四)文物、(五)其他。各輯均有導言,各圖皆附說明,主要寺廟還有扼要的文字介紹。

全書逾十一萬字,除劉勵中作主要執筆外,並有李志武的《藏傳佛教源流概說》和黃顥《北京地區與藏傳佛教有關的文物》等專文,同時附有"藏傳佛寺分佈圖"、"藏傳佛寺一覽表"和達賴、班禪、藏王的世系表。

本畫冊是現今介紹藏傳佛教藝術全面的鉅構,它不但適合愛好佛教的人士研讀,更是研究藏族文化歷史的書籍;由於內容豐富多采,兼收建築,雕塑、繪畫、工藝等方面的,珍貴資料,對文化、藝術的愛好者來說,它也是很可寶貴的參考讀物。


作者簡介

劉勵中

原籍河北省灤縣,於1938年在湖南省湘潭市出生。

1960年,畢業於青海省師範學院中文系新聞專修科。同期參加當時的攝影家鄭景康舉辦的新聞攝影訓練班。畢業後,在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工作。

1965年,調任《青海日報》記者,專職新聞攝影。

1972年,調往青海省文化工作站從事攝影創作,獲老攝影師祁成祥的指導。其間,多幅作品入選“全國攝影藝術展覽”和“全國人像攝影藝術展覽”。

1977年,調到青海省新聞圖片社工作。在這期間開始構思編攝一本全面介紹藏傳佛教藝術的大型畫冊,並出版完成了青海省境內有關寺院的拍攝工作。

1981年,調入青海省博物館籌備處工作。不久,獲班禪大師惠賜親筆手諭,並得到國家文物局文物處的批示及上級的支持,遍訪西藏、甘肅等地的寺院,後再1983年完成了《藏傳佛教藝術》的拍攝工作。

著作:

《塔爾寺》(合編),文物出版社,1982年。

《近距攝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名为《千年之境:东方宗教艺术的流变与交融》,旨在探讨除您提到的那本特定书籍之外的、更广泛的东方宗教艺术主题。 --- 千年之境:东方宗教艺术的流变与交融 作者: 孙怀德 著 出版社: 华夏文史出版社 装帧: 典藏精装 页数: 880页(含大量高清彩图与手绘线描) 定价: RMB 398.00 --- 内容提要 《千年之境:东方宗教艺术的流变与交融》并非聚焦于单一宗教流派的艺术史梳理,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剖析了自公元前数世纪至近现代以来,印度教、耆那教、道教、神道教等多元东方宗教艺术体系的独立发展脉络,以及它们在丝绸之路沿线、东南亚岛屿和东亚大陆之间相互影响、碰撞与融合的复杂过程。 本书旨在打破传统上将东方宗教艺术割裂研究的壁垒,通过对图像学、建筑形制、仪式用品以及哲学思想在视觉载体上的体现进行交叉比对,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东方精神美学图谱。全书共分七大部分,近百万字,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风格,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探寻不同文明在面对“神圣”与“永恒”时所做出的艺术回应。 核心章节概述 第一部:创世之初:印度次大陆的多元叙事(约公元前500年 – 公元400年)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印度教、耆那教和早期佛教在艺术母题上的分化与共通之处。我们详细分析了摩揭陀(Magadha)地区早期的岩石雕刻艺术,特别是那些尚未完全定型、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本生故事”浮雕。书中特别辟出一章,深入探讨了耆那教“立像”的特征——如何通过极度的克制与苦修的姿态,来体现其核心的“非暴力”(Ahimsa)教义,并将其与同期婆罗门教神祇的世俗化描绘进行对比。对印度教三相神(Brahma, Vishnu, Shiva)图像学的早期演变,着重于其地方神祇融合的过程,而非后世成熟体系的定论。 第二部:丝路上的交汇:中亚的艺术变奏(约公元1世纪 – 8世纪) 此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探讨了艺术如何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我们不侧重于已有的佛教艺术研究,而是将目光投向粟特(Sogdian)地区的宗教器物与壁画残片。重点剖析了在贸易路线中,波斯萨珊王朝的纹章、希腊化艺术的叙事手法如何巧妙地融入了本地对“护法神”的描绘中。书中首次系统整理了若干未被充分研究的袄教(Zoroastrianism)遗迹中的“火焰祭坛”样式,并推测其对唐代寺庙供奉仪式的潜在影响。 第三部:神道之源:日本古代信仰形态的图示(奈良至平安前期) 本章聚焦于日本本土信仰的艺术表达。我们细致梳理了神道教中“依り代”(Yorishiro,神灵降临的凭依物)的演变,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如巨石、古树)如何逐渐转化为具象化的神像或神画。书中详细对比了奈良时代受唐风影响极深的佛教寺庙与同期本土神社建筑的结构差异,强调了神道教艺术中“空”与“洁净”的美学原则如何抵抗外来艺术的“繁复”。特别关注了《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记载的神话场景,如何在平安时代的“和样化”绘画中被重新诠释。 第四部:道家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视觉隐喻(唐宋时期) 本节深入研究了道教艺术在宋代以来的成熟与世俗化进程。与传统的佛像雕塑不同,道教的“神仙图”和“斋醮科仪”艺术展现出极强的民间性和生活化特征。我们详细解析了“三清”与“四御”的服饰、仪态上的细微区别,探讨了道教审美如何从早期的追求“炼丹得道”的神秘感,转向对山水、云雾、长寿等自然元素的歌颂。书中收录了若干宋代道观壁画中罕见的“城隍图”局部,揭示了民间信仰体系中“阴曹地府”的视觉构建。 第五部:建筑语言的对话:结构与象征的转换 本章以建筑艺术为切入点,对比了印度教神庙(Vimana)的层叠结构、佛教石窟的空间布局(以犍陀罗和敦煌为例),以及道教宫观的轴线布局。重点分析了“曼陀罗”(Mandala)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形态异化:它如何在印度教中转化为对宇宙秩序的精确几何表达,又如何在道教建筑中转化为对“九宫八卦”的空间应用,从而体现了艺术形式背后的世界观差异。 第六部:仪式、器物与日常的张力 本部分探讨了宗教艺术在非祭祀场合的渗透。我们考察了印度的铜像铸造技术(如失蜡法)如何被东南亚(如吴哥王朝)采纳并加以改造,以塑造其独特的湿婆神和毗湿奴神像。同时,书中详细分析了道教斋醮法器(如法铃、法剑)的材质选择与象征意义,以及这些器物如何反映了古代工匠对宇宙五行学说的理解。与西方中世纪的宗教艺术不同,东方宗教的器物艺术往往更注重“功用性”与“媒介性”的结合。 第七部:现代的回响:传统的重塑与身份的再定义 最后一部分回顾了近现代以来,这些古老艺术体系所面临的挑战。在全球化和现代性的冲击下,东方宗教艺术如何被重新发掘、研究,并被赋予新的文化身份符号。本章探讨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对神道艺术的“国家化”改造,以及当代印度教复兴运动中对传统雕塑技艺的“复古”实践。 学术价值与特色 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和对“边缘”艺术的关注。作者孙怀德教授并非简单罗列各地的经典作品,而是致力于揭示隐藏在不同艺术风格背后的共通的哲学母题——如“轮回”、“净化”、“天人合一”——以及不同文化是如何使用独特的艺术语言来表达这些抽象概念的。 全书配有大量首次在中文学术著作中引用的海外博物馆藏品高清图版和作者亲赴现场绘制的建筑测绘图,确保了资料的翔实与直观性。 《千年之境》是献给所有对东方文明、宗教学、建筑史及艺术史感兴趣的读者的一部重要参考书,它提供了一个多维视角,去理解横跨数千年、数万里土地的东方精神世界的视觉表达。它不仅是艺术鉴赏的指南,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追求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作为一本深入的学术性著作,它在学术严谨性上做得非常到位。从引用的文献和术语的使用来看,作者显然是花费了大量心血进行考证和梳理的。尽管我无法核对每一个细节,但那种对准确性的执着是能从行文中感受到的。例如,在讨论特定法器或法相的命名时,作者常常会给出不同语境下的翻译和解释,这对于需要进行严谨研究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参考。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专业度,这在当前很多“泛艺术普及”类书籍中是比较难得的品质。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放在案头,随时准备查阅和对照的工具书,而非仅仅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它建立了一个可靠的知识基准线,让读者在后续的探索中能有处可循,不至于被网络上的零散、碎片化的信息所误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确实是没得说,精装版拿在手里很有分量,三联书店的出品向来让人放心,那种对细节的打磨,从封面烫金的纹理到内页的印刷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艺术类书籍的敬畏。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沉稳的色调,虽然内容是关于佛教艺术的,但整体设计却非常现代和雅致,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摆设。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那种厚重的历史感和匠人精神,感觉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进行一次触摸和体验。尤其是一些大尺寸的图片展示,色彩还原得非常到位,让人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那些古老雕塑和唐卡上颜料的质地与光泽,这是很多普通影印本无法比拟的体验。虽然我对藏传佛教的了解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但仅仅是欣赏这些精美的图像,就已经觉得物超所值了,它无疑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高品质的视觉盛宴。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藏传佛教艺术,往往与地域的隔绝和信仰的虔诚紧密相连,而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这种物理和心理上的距离。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风格的比较分析,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艺术是如何在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时,既保持核心的宗教精神,又不断自我革新的。我尤其关注到书中对“变异”和“融合”的讨论,这让我思考,即便是最固守传统的艺术形式,也从未停止过与外部世界的微妙互动。这种动态的历史观,使得原本静态的、冰冷的艺术品突然间“活”了起来,它们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生生的历史记录者。读完后,对西藏乃至更广泛的喜马拉雅文化圈的艺术生命力,有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敬意的认识。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被引导进入深层思考的状态。它不仅仅罗列了“这是什么佛”、“那是哪个寺庙的壁画”,而是深入探讨了艺术形式背后的哲学意涵和社会功能。比如,书中对坛城(Mandala)的结构和象征意义的解读,就远超出了单纯的几何图形描述,而是将其置于宇宙观和修行次第中去理解,让人茅塞顿开。这种深度的挖掘,需要作者对相关文化和历史有极其扎实的功底,并且能够用简洁而富有洞察力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于我这样习惯于从世俗角度看艺术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得以窥见艺术作为宗教载体时所承载的无形信息。每一次阅读,都会因为自己对某一概念理解的加深,而重新审视之前看过的图片,感觉这本书的价值是累积性的,越读越有味道。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一场视觉上的禅修之旅。它不像那种教科书式的堆砌资料,而是非常注重图文之间的呼吸感和留白处理。作者在叙述复杂的教义和艺术演变脉络时,总能巧妙地穿插高质量的插图,这些图片不仅仅是配角,更是叙事的主体之一。你可以在一页上看到一尊精美的佛像的局部特写,下一页马上就是相关的历史背景介绍,这种跳跃感很流畅,不会让人感到信息过载。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造像风格对比时所下的功夫,那些细微的造型差异和手印变化,在清晰的对比图例下变得一目了然,极大地帮助了非专业读者建立起清晰的认知框架。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艺术风格演变的人来说,这种组织方式是极其友好的,它引导你去看细节,去比较,而不是囫囵吞枣地接受结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