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食物的描绘,汪曾祺老先生可谓是大家。他写起家常菜肴,总能让人口水直流,垂涎欲滴。但他的厉害之处,并不在于用多么华丽的辞藻去形容一道菜,而在于他能够将食物的制作过程、背后蕴含的人情味,以及吃食时的那种纯粹的快乐,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写一道简单的炒青菜,你会知道它为何要用滚油爆炒,为何要加一点蒜末,而这一点点蒜末,又能给这道菜带来怎样的升华。他写一道家乡的特色小吃,你会了解到它从何而来,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又是怎样被一代代传承下来。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写出食物所承载的那份情感,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吃,在他那里,早已超越了生理的需求,而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连接人与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读他的美食文章,你会发现,原来最朴实无华的食物,也能蕴含着如此丰富而动人的故事。
评分最近读到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园林的文章,脑海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他笔下的景物,常常带着一种婉约而灵动的气息,仿佛是从山水画中走出来一般。他对自然景致的描绘,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铺陈,而是选取最能传达神韵的几笔,便能勾勒出跃然纸上的意境。比如他写江南的水乡,墨色的屋顶,斑驳的石板路,还有那蜿蜒的小河,细雨蒙蒙中,总让人产生一种“吴侬软语”般的柔情。又比如他写北方的荒原,那种辽阔与苍茫,带着一种粗犷而原始的美感,却又不失细腻的情感。他似乎特别善于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将它们凝固在文字里,成为永恒的风景。读他的文章,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些美好的场景之中,能感受到风的气息,听到鸟的鸣叫,闻到花的芬芳。他对于细节的观察,也总是那么到位,一片落叶,一抹晚霞,都能在他笔下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种对景物的热爱,以及由此生发的细腻描摹,让他的文章充满了艺术的美感,也让人对生活本身多了一份热爱与珍惜。
评分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有一种独特的“人间烟火气”,但又不同于那种市井的喧嚣,而是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寻常百姓,他们的生活也许平凡,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丰富与深度。他善于捕捉那些人物身上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他们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你仿佛能看到那个在街角默默抽着旱烟的老人,能听到那个在集市上热情叫卖的小贩,也能感受到那个在自家院子里忙碌操持的妇人。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的善良、勤劳、坚韧,以及偶尔流露出的幽默与智慧,都构成了这幅人间百态图中最亮丽的色彩。他对于人物的刻画,从来不带评判,只是静静地观察,然后用文字还原,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这种不动声色的描写,反而更能触动人心,让我们在这些平凡的人物身上,看到生活的韧性与美好。
评分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总有一种让人熨帖的魔力。每次翻开,仿佛都能闻到空气里弥漫着某种温和的、属于旧时光的味道。不是那种刻意的怀旧,而是自然而然流露出的生活质感。他写故乡,写食物,写寻常百姓,写那些细微末节的日常,却能把它们写得那么有滋味,那么生动。读他的文章,就像是走进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没有浓墨重彩,却处处是意境。他的文字,像是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越发醇厚,回甘无穷。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乡间的长者,还是异域的友人,都带着一种朴拙而真实的生命力,他们或憨厚,或灵巧,或忧郁,或乐观,都活泼泼地展现在纸页上,仿佛你也能听到他们的笑语,感受到他们的呼吸。有时候,我会想,这是怎样一种洞察世事的心境,才能将平凡生活写出如此不凡的韵味?或许,正是因为他懂得“自得其乐”的真谛,所以才能在字里行间,将这份闲适与从容传递给每一个读者。他的散文,从来不追求惊心动魄的情节,也不卖弄深奥的哲理,它就是那样静静地流淌着,像一条温润的小溪,滋养着你的心田,让你在阅读中,也能找到那份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评分阅读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受。他的语言,洗练、准确、干净,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却能精准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意境。他似乎有一种天生的直觉,知道如何用最恰当的词语,去描绘最细微的感受。他的文字,就像一件精致的素色旗袍,虽然没有华丽的图案,但其剪裁的得体,面料的质感,都散发着一种低调而隽永的美。他写生活,写情感,写风景,从来不矫揉造作,也不故作深沉,只是用一种平和、淡定的语气,娓娓道来。这种“不动声色”的写作风格,反而更能打动人心,因为你从中读到的是一种真实的生命体验,一种对生活深刻的理解。在喧嚣的现代社会,读到这样质朴而动人的文字,就像是给疲惫的心灵做了一次SPA,让人感到放松、慰藉,并重新审视生活本身的美好与价值。
评分“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对画,对文学,都如此。”“我曾戏称自己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大致差不离。”“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汪曾祺
评分然而,它在展示美与健康的人性的同时,也常常对人性的丑恶发出深沉的叹喟。 《钓人的孩子》反映的是货币使人变魔鬼,《珠子灯》揭示的是封建贞操观念的零落,《职业》写的是失去童年的“童年”和人世多辛苦,《陈小手》更揭示了封建主义、男权专制的残暴。当然,作者也无意掩饰我们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弱质。《异秉》中对市井平民沿袭为常的僵硬刻板生活,于生无望而求助于“异秉”的猥琐心理,也进行了不无调侃的讽刺:《八千岁》中米店老板的心理自我调节也颇似阿Q。
评分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
评分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
评分再啰嗦一句,关于引用:钱钟书之类的引用和汪曾祺之类的引用的差别:就像是一位追自己喜欢的女生两种方法:第一种高级一点,就是高谈阔论,高屋建瓴,高冷致意,觉得看不上他,应该是自己没品位;低俗一点,就是背笑话背古诗,让人觉得徒增歉意,如果不挤出个笑脸,不露出点惊颜;后者,就是什么也不说,笑着陪着,偶尔说那么一两句贴心话,就迅速占领了全部阵地;表现力差一点,也就是默默无闻型,勤能补拙型,走狗屎运的话,偶尔也会赢得黄蓉之类的欢心。
评分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
评分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
评分对于自卑、平庸、麻木的心理状态,作者都有所针砭,但毕竟同情与悲悯要多于批判。因为在作者看来,今天写过去的事,需要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所以即使在《八月骄阳》中写老舍之死时,也只是将一腔愤懑深藏在凄清和冷寂中。除净火气、感伤,达到恬静、淡泊,可说是汪曾祺小说的主要风格,也是他自己饶有特色的“抒情现实主义的心理基础”。但也诚如林斤澜所说:“‘除净火气’,也可能除净了‘血气’。除净了‘感伤’,也可能除净了‘创伤’。”
评分他不是钱钟书那类,满纸的引用,读起来让人觉得学海无涯,苦海无岸;他是那种,看起来很舒服,忍不住在沙发上陷进去,觉得堕落也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