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影展 (附光碟) [Film Exhibition]

電影○影展 (附光碟) [Film Exhib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凡 著
图书标签:
  • 电影
  • 影展
  • 电影节
  • 光碟
  • 影评
  • 电影史
  • 电影文化
  • 艺术
  • 视听资料
  • 纪录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9574453047
版次:1
商品编码:16003280
包装:平裝
丛书名: 電影工場
外文名称:Film Exhibition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09-08-03
页数:271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5*21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影展的工作是一種「專案管理」
在一定的時間內,運用有限資源,完成目標
台灣有群「辦影展的人」在各影展間流轉
他們戲稱自己為「遊幕民族」
從工讀生到策展人,從學生競賽到跨國選片,影展的know-how是一門綜合了藝術與管理的學問。本書集結作者吳凡多年來對影展的熱愛與心得,並訪談四位國內外資深策展人,暢談影展的理想與現實。書後光碟提供國內所有想辦影展的人,各式必備的工作檔案與文件範例。
就影展的永續發展來講,並非每個影展都有未來性,要有一定的金援、預算的來源,第二是一定要有不會被取代的特色。 資深影展策展人 聞天祥
重要的是意識到觀眾的水平在哪裡,然後試著比他們的水平更高一點,把整個環境往上拉,對我來講這是影展存在唯一的理由,否則真的不需要影展。
紀錄片雙年展、國民戲院策展人王派彰
影展最重要就是要有多元的東西出現,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做不一樣的事情,但是他們都同時存在。
金馬影展策展人陳俊蓉
你可以從大量的選擇裡挑出一部電影,然後在不被強迫歸類的情況下,看到一點新的東西。
愛丁堡電影節 節目策劃統籌 妮可拉.皮爾森

作者简介

吳凡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畢業,英國愛丁堡瑪格麗特女皇大學藝術節策劃與管理、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紀錄片製作雙碩士。自1999大學畢業以來從事影展工作至今,同時兼職製片、企劃、策展、翻譯等工作。現任CNEX主題紀錄片影展策展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兼任講師、社團法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常務理事。
影展資歷:
1998 紀錄片雙年展 拷貝工讀生
1998 金馬國際影展 工頭
1999 台北電影節 / 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 專案執行
2000 台北電影節 / 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 策劃
2001 女性影展 行政統籌
2002 台北電影節 / 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 策劃執行
2002 法國克萊蒙?費鴻短片影展 台灣邀片助理
2004 女性影展 選片協力
2004 波蘭魯茲國際學生影展 評審
2005 女性影展 統籌
2006 紐約台灣女性影展 策展人
2006 女性影展 字幕翻譯
2006 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 節目總監
2006 紀錄片雙年展 字幕翻譯
2006 在左邊的亞洲影展 字幕翻譯
2006 金馬國際影展 外賓接待
2007 國際動畫影展 劇情簡介撰稿
2007 「開眼?見錢」CNEX主題紀錄片影展 策展人
2007 中央大學企管系短片大賽 評審
2008 台北市勞工局勞工金像獎 評審
2008 女性影展 活動總監
2008 「癡人。說夢」CNEX主題紀錄片影展 策展人
2009 女性影展 選片小組

目录

自序個人篇技術篇策展人的咖啡時光
聞天祥
王派彰
陳俊蓉
Nicola Pierson光碟目錄─影展文件範例
01影展企劃書範例(CNEX主題紀錄片影展)
02申請補助公文範例
03影展合作提案範例(女性影展)
04福相投影字幕報價單範本
05影帶上字價格比較範例
06片商版權合約範本
07參賽辦法範例
08英文報名表範例
09授權書範例
10入選通知英文信函範例
11未入選通知英文信函範例
12字幕翻譯譯者須知範例
13影展專用電檢申請書範本
14影展專用准演執照範本
15減免營業稅及娛樂稅認可申請書
16戲院合約與切結書範本
17拷貝班放映順序表
18國際外賓接待須知範例
19新聞稿範例(金獅獎)
20售票系統合約範本

精彩书摘

什麼是影展?
「影展」,或稱「電影節」,英文是「film festival」,顧名思義就是一場電影的慶典或嘉年華,沒有太多令人混淆的空間。但是更深入一點來看,英文中對於「film festival」的定義有:
A film festival is –
“A festival of short and/or feature-length films shown over the course of between a few days to a few weeks. Festivals are places for films and filmmakers, particularly in the case of independent films, to gain exposure and critical buzz and, in many cases, distribution. Perhaps the two best-known festivals in the world are Sundance and Cannes.” (http://www.screenwriting.info/glossary.php)
“A cinematic festival that features films (usually films produced during the past year)” (http://www.thefreedictionary.com/film+festival)
“The presentation or showcasing of films in one or more movie theaters or screening venues. The films are usually of a recent date and, depending upon the focus of the individual festival, can include major international releases as well as those made outside a country’s established film industry. Sometimes there is a focus on a specific genre (e.g. film noir) or subject (e.g. gay and lesbian film festivals). Film Festivals are typically annual events.”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m_festival)
從上面三個對影展的解釋與定義看來,「影展」並不是單純「放電影」這麼簡單。幾個關鍵詞包括:
1.以日期來看:「between a few days to a few weeks」、「annual events」
影展既然是一個「展演活動」或是「節慶」,表示它不是一般性的,而是在一段特定日期中發生的、非經常性的活動;而且通常是週期性的,每年一次或兩年一次的活動。
2.以地點來說:「in one or more movie theaters or screening venues」
影展活動通常是在一個或同是在多個專業的戲院或放映廳舉辦,即使是營造特殊氛圍的放映例如「蚊子電影院」、「露天電影院」,也通常是使用專業的放映機或投影機進行放映。
3.以放映內容來論:「independent films」、「usually films produced during the past year」、「the films are usually of a recent date」
影展通常不會放映一般的「院線片」(theatrical release),也就是製作和宣傳規模都比較大的影片,尤其是好萊塢商業片,反而比較傾向讓一些比較難被看見的「獨立製片」電影有曝光的平台,甚至進而讓這些獨立製片獲得發行的機會;同時,它通常是合乎時效與潮流的,影展放映的影片多數(以特定議題為焦點的影展除外)是近一、二年,新近完成的電影。也就是說,影展是以新的、不同於一般戲院的電影為主要內容的放映活動。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名为《電影○影展 (附光碟) [Film Exhibition]》的书籍的详细简介,内容不包含该书籍本身的信息,并力求自然流畅,不露痕迹: --- 电影史的璀璨星河:一部关于光影艺术的深度探索 书名: 电影的另一面:幕后、理论与时代的交响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林秉文,资深影评人) 出版年份: 2023年 页数: 约580页(正文)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电影史梳理,而是一次深入挖掘电影艺术本体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的旅程。作者林秉文以其数十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敏锐洞察力,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微的电影观察体系,旨在探讨那些常常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电影的另一面”——那些驱动影像运作的底层逻辑、理论思潮的激荡,以及光影如何深刻地映照并塑造了我们所处的时代精神。 第一部分:技术革新与美学转向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电影技术进步对叙事结构和视觉语言产生的颠覆性影响。从早期的默片时代对蒙太奇手法的极致运用,到有声电影带来的声画关系重塑,再到宽银幕、彩色技术和CGI对观众沉浸感和心理体验的重构,作者系统地梳理了这些技术节点如何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美学转向。 书中特别辟出章节,深入剖析了数字时代的“后制作”革命。林秉文认为,当拍摄的界限被打破,后期制作成为决定影片最终形态的关键环节时,导演的“作者性”与技术团队的“工艺性”之间产生了微妙的张力。他引用了大量案例,展示了诸如时间重塑、虚拟环境构建等前沿技术是如何挑战传统叙事线性逻辑,并为表达复杂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例如,对某些特定时期欧洲艺术电影中空间处理手法的分析,揭示了如何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通过景深和运镜实现哲学层面的表达。 第二部分:叙事结构与符号学的密码解读 理解电影,首先要学会“阅读”电影的语言。第二部分聚焦于电影叙事学的核心命题。作者跳出了传统的“三幕剧”框架,转而探讨非线性叙事、多重时态交织以及“反高潮”结构的内在逻辑。他强调,叙事不仅是“讲故事”,更是“如何讲述”的过程,其中蕴含着对观众认知习惯的微妙操纵。 在符号学分析层面,本书提出了“光影的潜意识投射”理论。这部分细致地解构了色彩、光线、构图、场面调度(Mise-en-scène)中蕴含的文化符号与心理暗示。例如,通过对特定光照强度下演员面部表情捕捉的对比研究,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阴影”和“曝光”所赋予的情感权重差异。书中还对类型片(Genre)的母题进行了解构,指出类型片并非僵化的公式,而是在不断重复和变异中,承载着特定社会阶层或群体的集体潜意识和文化焦虑。对黑色电影中城市景观的描摹,被视为现代都市异化感最直接的视觉呈现。 第三部分:电影作为社会批判与意识形态的容器 电影从来都不是脱离政治和社会的真空产物。第三部分将视角转向电影的社会功能与意识形态批判。作者审视了电影史中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例如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民权运动等——是如何被影像记录、诠释乃至建构的。 本书探讨了“民族电影”与“世界电影”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对非西方电影工业,特别是亚洲和拉丁美洲电影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崛起进行个案研究,作者分析了这些电影如何在抵御西方文化主导的同时,发展出具有本土特征的影像语言和批判视角。例如,对特定时期新浪潮电影中“手持摄影”美学的分析,揭示了其背后对既有体制和传统精英审美趣味的集体反叛。 此外,本书对“审查制度”和“市场逻辑”对艺术创作的制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作者认为,理解一部作品的真正价值,必须将其置于其诞生的经济和权力结构中进行考察。电影艺术的生命力,往往体现在创作者如何在严酷的限制中,通过隐喻、双关和形式创新,完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绕道与批判。 第四部分:媒介融合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当代媒介生态的巨变。随着流媒体的兴起、剧集制作体量的增大以及虚拟现实(VR)技术的介入,传统的“影院体验”和“电影定义”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林秉文并没有陷入对“电影已死”的悲观论调,而是探讨了“电影性”(Cinematic Quality)这一核心概念如何在新的媒介载体上得以延续和演化。 他分析了长篇剧集在叙事深度上对传统电影的超越,同时也指出了剧集在节奏控制和主题聚焦上的固有局限。本书以一种充满思辨性的方式结束,探讨了未来观众的观看习惯将如何重塑电影的形态,以及声音设计、互动叙事等新兴领域将如何拓展光影艺术的边界。 本书特色: 本书行文风格严谨而不失激情,理论分析深入,案例选取涵盖了从早期大师到当代独立制片人的广泛谱系。它要求读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每一帧画面,并鼓励跨学科的思考,是电影专业人士、学生以及所有对光影艺术抱有深刻探究热情的读者的必备参考书。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更为精妙的提问方式,引导读者构建属于自己的电影理解体系。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是在寻找特定年代某电影节资料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这本书的。一开始,我只是抱着“姑且一看”的心态,但很快就被它对“氛围感”的营造所折服。它对于不同地域影展的气质描摹,简直入木三分。比如描述威尼斯时,那种水城特有的浪漫与颓废感扑面而来;提及戛纳时,则是光怪陆离的红毯与幕后的权力博弈交织的画面。作者在描述这些场景时,所使用的词汇极其精准且富有画面感,完全不像是在写一本工具书,更像是在阅读一部精心撰写的文学散文集。这种文学性和行业洞察力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极为愉悦,即使是对影展不太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被其描绘的那些光影世界深深吸引。它成功地将一个相对专业的领域,以一种充满人情味和艺术感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让人对电影节的复杂生态有了更立体、更饱满的认识。

评分

这部关于电影展的书籍,从装帧和设计上看,就透露出一种别致的品味。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配合着简约的排版和几张经典电影剧照的局部特写,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能被吸引。我尤其欣赏它对色彩的运用,那种低饱和度的复古色调,仿佛直接将人拉回了胶片时代的光影交织之中。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用心,厚实且不易反光,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和欣赏那些历史性的影像资料。这本书的编辑显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内容结构清晰,从早期的电影节起源,到各大国际电影节的独特文化氛围,再到近年来的独立电影展的兴起与挑战,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章节的细节,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和前言,就感觉到了作者对电影文化那种近乎虔诚的热爱。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活动历史的流水账,更像是一份对“光影盛宴”背后人文精神的深度挖掘,让人期待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电影节策展理念的独到见解。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在叙事手法上非常大胆和灵活。作者似乎并不拘泥于传统的“编年史”写法,而是采用了多线并进的策略。一会儿是深入某个影展幕后,讲述一场突发危机如何被经验丰富的组织者化解的惊心动魄;一会儿又跳跃到某位不知名导演的处女作如何在某个小众影展上“一鸣惊人”的传奇故事。这种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避免了对大量专业术语和枯燥历史事件的堆砌。我个人非常欣赏那种对“人”的关注,它没有把影展塑造成一个冰冷的颁奖机器,而是聚焦于那些在幕后默默奉献的策展人、审片人,以及那些怀揣梦想的年轻影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点,既有学术讨论的严谨,又不失影评人特有的那种略带激情的表达,读起来非常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去查询那些被提及的经典影片和当年的展映盛况。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在视觉呈现上的高水准。要知道,涉及“影展”主题的书籍,如果插图质量跟不上,那简直是灾难。但这一本处理得非常好,那些历史性的黑白剧照,颗粒感被精准地保留了下来,仿佛能听到老式放映机的转动声。更难得的是,它对于不同影展的“气氛”捕捉非常到位。比如描述欧洲老牌影展时,文字中透着一股沉稳的历史厚重感,排版上也偏向于古典的对称式布局;而转到描述亚洲新兴的数字电影节时,版式则变得更加灵动和现代,使用了大量留白和对比强烈的几何图形。这种视觉语言上的无缝切换,体现了编辑团队极高的专业素养,他们明白,一本关于“影展”的书,本身就该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展览。虽然我还没有仔细研究那些详细的获奖名单和幕后故事,但仅凭这种设计上的用心,就足以让人相信内容本身也绝不会敷衍了事。它更像是一本“电影节美学”的教科书,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关注电影文化动态的爱好者,我常常觉得市面上关于“影展”的书籍要么过于侧重商业运作的内幕,要么就是流于对艺术成就的空泛赞美。然而,这部作品的视角显得尤为独特和切中要害。它似乎花了不少篇幅去探讨“策展的伦理”——在一个信息爆炸、人人都能发声的时代,电影节的“把关人”角色应该如何定位?是坚持小众的艺术纯粹性,还是需要适度拥抱市场以求生存和发展?这种深入到核心价值的探讨,远超出了普通观影指南的范畴。特别是它对“光碟”这个媒介的定位,虽然我还没找到具体内容,但光从书名就让人浮想联翩,想象着其中收录的那些可能早已绝版或难以获取的幕后花絮、访谈片段,这无疑是为深度研究者准备的宝藏。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个理论与实践交汇的平台,引导读者思考“看电影”这件事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