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一輩子的感恩小故事

感動一輩子的感恩小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峰 著
图书标签:
  • 感恩
  • 故事
  • 励志
  • 情感
  • 人生
  • 正能量
  • 亲子
  • 成长
  • 温暖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地
ISBN:9789866113321
版次:1
商品编码:16028715
包装:平裝
丛书名: TOUCH
出版时间:2011-12-01
页数:222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感恩是如同涓涓湧泉的無私回報,是一句春雨滋潤人心般的感謝話語,也是一種心靈環保。心存感恩,我們才能用積極、樂觀、健康的心態,以動力與勇氣面對人生中種種挫折。60個感恩小故事,60則分享,讓滿滿的愛,感動你一輩子……
石油大王約翰·D·洛克斐勒還是孩子時,一天晚上,他把一張摺好的紙條偷偷的放在還沒有收拾好的餐桌上。當他媽媽回來收拾餐桌時,看到這張小紙條,上面寫著:
約翰的明細表:
拿報紙三美分,拿牛奶兩美分,倒垃圾兩美分,擦地板兩美分,小費一美分,媽媽一共應付給約翰:十美分
媽媽讀完以後,只是笑了笑。
第二天一早,約翰在餐桌上驚喜的發現在早餐盤旁邊放著十美分。
小約翰看到錢,眼睛頓時一亮,趕緊把錢塞進口袋裡。這時,他看到旁邊還有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
媽媽的明細表:
懷孕十個月免費,餵奶兩年免費,生病時照顧他免費,盡心教育他免費,買新衣服、球鞋和玩具免費,一日三餐免費,漂亮的房間免費,約翰一共應付給媽媽:○美分
小約翰望著這張帳單,說不出話來。幾分鐘後,他站起來,從口袋裡掏出十美分,悄悄放回桌子上,而媽媽的明細表則被他貼在房間的牆上。媽媽用這張明細表告訴約翰一個道理:錢不能衡量一切,特別是「愛」。
多年以後,約翰成為一代石油鉅子,富可敵國的他卻沒有變成一個任意揮霍的富翁,而是致力於建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會──洛克斐勒基金會,秉持「造福全世界人類」的宗旨,捐款五億美元,慈善事業遍布世界各地,人們尊稱他為最偉大的慈善家。
【感動分享】愛是無價的。我們要懂得感謝、回報親人的愛,並進而將愛分享出去,造福他人。
《感動一輩子的感恩小故事》特色
1.六十則短篇小故事,是「晨讀10分鐘」運動最佳讀物,可讓喜歡看故事的小朋友輕鬆閱讀,加強國語文能力。
2.透過一則則動人的感恩小故事,帶領讀者學會珍惜眼前擁有的一切,懂得體貼、回報他人,散播愛心。
3.鼓勵讀者以積極、樂觀、健康的心態,去面對人生中種種挫折與不幸。

作者简介

沈峰,男,1986年生。
行銷企畫專業科班出身,曾為專業廣告人,現為自由撰稿人。
在校期間即為為雜誌撰稿,已發表多篇小說、評論,以及經管類、廣告類專業文章。
著有:《感動一輩子的美德小故事》、《感動一輩子的愛心小故事》(福地出版)。

目录

第1章 希望的雨露
1、無價的帳單
2、得到加倍的愛
3、買來的回報
4、出乎意料的選擇
5、價值十萬的鄰居
6、珍貴的記憶
7、守墓青年的建議
8、五美元的單車
9、最後的遺言

第2章 治癒的良藥
1、用善良治療絕望
2、遭遇「意外」的好心
3、給最需要的孩子
4、感動法院的愛心
5、珍貴的金勳章
6、兩個人的旅行
7、孩子城
8、愛的囚徒
9、幸福鎮一百號
10、多活一年

第3章 無私的清泉
1、不能就這樣走開
2、滿分的答案
3、血是不賣的
4、皇帝報恩
5、愛的延續
6、真正的英雄
7、只為一個微笑
8、仁愛季節
9、上帝的回報

第4章 不塌的古橋
1、總統代筆的信
2、愛的謊言
3、穿越十三年的球帽
4、裝不下爸爸的盒子
5、愛在細微處
6、無形的愛
7、失而復得的愛心
8、愛不是施捨
9、從沒關上的門
10、愛的約定

第5章 感恩的力量
1、一封短箋
2、愛的力量
3、寬容是一種拯救
4、種出一片樹林
5、陌生孩子的鼓舞
6、被愛喚出的人性
7、失明的幸運
8、愛的支撐

第6章 遼闊的天空
1、真正的館長
2、我們都願意愛他
3、愛的鎖鏈
4、隱藏在欺騙裡的愛意
5、討來的火車票
6、另一個父親
7、大雁的孩子
8、黑色的天使
9、讓羚羊先走
10、拯救德國大兵

前言/序言


书籍名称:《星空下的足迹:一段关于探索与成长的旅程》 内容简介 《星空下的足迹》并非一部讲述情感共鸣或生命感悟的著作,而是一部融合了硬核科幻设定、哲学思辨与人类极限探索的史诗级作品。它带领读者踏上了一段横跨数代人的星际航行,深入探讨了文明的本质、科技的边界,以及人类在宇宙尺度下面临的终极选择。 第一部分:启航与迷失——“希望方舟”的初创时代 故事始于公元2342年,地球资源枯竭的阴影笼罩着人类最后的聚居地。为了延续文明的火种,人类启动了“希望方舟”计划——一艘搭载了数百万休眠公民、由人工智能“奥德赛”控制的巨型殖民飞船,目标是遥远的宜居行星“新伊甸”。 本书的第一卷,聚焦于“希望方舟”启航后的第一个世纪。这一时期的核心主题是系统稳定与初始危机。飞船的动力系统——一种基于零点能提取技术的“普朗克引擎”,在一次未知的空间湍流中遭遇了第一次重大故障。休眠舱的保护系统开始瓦解,第一批被唤醒的工程师和生物学家,在狭窄、冰冷的船体内部,必须在人工智能的冷酷逻辑与人性的脆弱之间找到平衡。 作者以极具画面感的笔触,描绘了“方舟”内部的亚文化群体的形成:以“守旧者”为代表的,坚信地球的文化和历史是唯一的指南;以及以“革新派”为代表的,主张为了生存必须抛弃旧有认知,甚至修改“奥德赛”核心代码的激进分子。冲突的焦点在于对“休眠技术”的伦理界定:当生命被冻结成数据,人类的定义是否也随之改变?第一部分高潮迭起,以一场关于飞船能源分配的内部政变收尾,最终导致“希望方舟”偏离了既定航线,进入了一片未被星图标记的“幽暗星域”。 第二部分:幽暗星域的异种文明与认知重构 偏离航线后的五十年,是“希望方舟”上生存环境最恶劣的时期。资源极度匮乏,休眠技术几近崩溃。然而,正是这次“迷航”,将人类置于了一次无法预料的接触之中。 他们遭遇了“织网者”——一种并非基于碳基生命,而是以量子纠缠态存在的智慧集群。织网者生活在一种高维度的信息场域中,它们的“交流”方式是直接植入意识流。这种接触对人类的认知结构造成了毁灭性的冲击。许多船员因无法处理超乎理解的信息量而陷入永久性痴呆,但少数精英则开始学习“解读”织网者的存在方式。 本书的第二卷深入探讨了信息鸿沟与感官的局限性。通过主角群——特别是语言学家艾莉丝和理论物理学家卡尔——的视角,读者得以体验人类如何试图用三维世界的物理定律去理解一个十一维度的文明。 卡尔发现,织网者并非想要侵略,它们只是在进行一种宏大的“数据收集”活动,而人类的飞船恰好闯入了它们的“数据集”中。为了换取生存必需的能量和导航信息,人类必须向织网者“贡献”有价值的认知模型——即人类对时间、个体意识和死亡的理解。这一过程极其痛苦,它要求人类彻底解构自己的哲学基础。作者在此部分引入了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对拓扑学概念的精彩运用,使得这场星际博弈充满了智力上的张力。 第三部分:时间悖论与文明的迭代 在织网者的指引下,“希望方舟”最终驶出了幽暗星域,抵达了预定目标——新伊甸行星的轨道。然而,经过近两百年的旅程和技术迭代,等待他们的并非一个完整的“新伊甸”,而是一个被其他更古老、更强大的文明遗弃的、充斥着失控科技废墟的“中转站”。 第三部分的核心是“进步的代价”与“循环的悖论”。人类发现,他们原计划殖民的行星,早已被一个名为“先行者”的文明改造得面目全非。先行者的技术先进到足以操控局部时空,但他们却在达到绝对完美后选择了集体“数据化退隐”,留下了无数危险的、自我修复的系统。 主角群体面临的终极挑战是:他们是应该利用残留的技术,重建一个与地球文明相似的“社会”,还是接受科技已经超越了人类伦理驾驭能力的现实,选择一条全新的进化路径?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主角团队试图重启“先行者”的中央时空稳定器时。他们意外触及了一段历史记录,揭示了“先行者”毁灭的原因——并非外敌,而是因为他们过于高效地解决了所有生存问题,导致文明失去了“驱动力”,最终在无尽的完美中自我消亡。 尾声:遗忘与重塑 《星空下的足迹》的结局是开放而深远的。主角团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他们没有选择重建一个完整的地球式社会,而是将“希望方舟”的核心知识库进行高度浓缩和加密,植入到新生代的孩子体内(一种生物信息集成技术),然后自愿选择进入深度休眠,将飞船的控制权完全交给一个新一代的、受“织网者”和“先行者”残余代码共同影响的、更具适应性的AI系统。 他们留下的最后信息不是对故土的怀念,而是对未来探索者的警示:真正的生存不是对过去的复制,而是对未知风险的持续拥抱。 飞船化为一艘无人驾驶的“知识信标”,在新伊甸的轨道上缓缓旋转,等待着下一个纪元的到来。 本书通过严谨的科学推演和宏大的叙事结构,探讨了技术乌托邦的幻灭、生命形态的多样性,以及人类文明在浩瀚宇宙中,必须不断自我超越的沉重命题。它是一部献给所有对科学边界、哲学思辨和宇宙探索抱有敬畏之心的读者的硬科幻杰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一开始对这类主题的书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容易落入俗套。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设。它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很多时候,故事的叙述者并不是那个被帮助的人,而是那个无意中看到这一切的旁观者,甚至有时候,叙述的焦点会聚焦在那个“给予者”的内心挣扎或自我和解上。这种多角度的切换,使得故事的层次感极其丰富,避免了单纯的“感恩教育”的乏味感。我最欣赏的是,作者从未把“感恩”这件事描绘成一种单向的、被动的接受,而是把它塑造成一种动态的、相互成就的关系。受助者因这份恩情而更加努力地生活,而施助者也因为自己的善意而找到了存在的价值。这种相互滋养的感觉,让人读起来非常舒服,充满了生命力。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在一边的书,我会把它放在床头,时不时翻阅几页,每次都有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温暖、治愈,但绝不是那种空洞的口号式灌输。它更像是一个老朋友,在你疲惫的时候,轻轻拍了拍你的肩膀,用最真诚的语气告诉你:“你看,生活其实也没那么糟。”每一个篇章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不会让人感到拖沓,也不会因为太短促而意犹未尽。叙事的手法非常高明,常常是通过一个小小的物件,或是一句不经意的对话,就把一个复杂的情感内核展现出来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那些“施予者”时的笔法,他们往往是如此的谦逊和低调,仿佛他们所做的只是举手之劳,但对接受者而言,却是一场及时的雨。读完后,我立刻就想去联系几个许久未曾联系的朋友,哪怕只是问候一句“最近好吗?”这种行动上的冲动,正说明了这本书的感染力所在。它没有宏大的主题,但它在微观层面构建了一个完整而充满善意的世界,让人心甘情愿地沉浸其中,暂时忘却外界的喧嚣。

评分

我买这本书其实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但读完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我关心的人。这本书最了不起的一点在于,它成功地将“小我”的感动,升华到了“大我”的共鸣。书中的许多场景,可能发生在任何一座城市、任何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正是这种极度的“普遍性”,才让读者能轻易地代入。我很少读到能如此精准捕捉到那种“被看见”的温暖的故事。它不是那种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瞬间的、转瞬即逝的善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共情阈值”都被提高了,对世界的细微之处变得更加敏感和敏锐。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你什么是感恩,而在于它让你重新激活了心中那份对美好事物最原始的感知力。这是一次非常充实、令人心满意足的精神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有舒缓的慢板,也有激昂的高潮,但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和谐共存。我注意到作者在章节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不是那种生硬的“下一个故事”,而是通过某种意象的重叠或情感的延续,将不同的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一种整体的氛围。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流畅性和沉浸感。特别是中间有几个关于“理解”的故事,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和释怀有了更深的体会。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冷漠”,其实只是对方深陷泥潭的无力表现。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温和的解读视角,让我们学会用更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他人的不完美。它不是教你如何去“感谢”,而是让你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接纳”,感恩是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而非刻意为之的勉强。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简直是太细腻了,每一个故事都像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在脑海中徐徐展开。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微妙的情感波动,那种不经意的眼神交流,都被捕捉得淋漓尽致。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刚才读到的那句话,感受那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它不是那种大起大落、惊心动魄的故事,而是生活中最真实的片段,却因为作者的笔触而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那些平凡的相遇,那些不期而至的帮助,都让人对生活充满了敬畏和感激。我发现自己读完一个故事后,会不自觉地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试图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美好。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说教都有力量。不得不说,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恰到好处,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鲜活。这本书就像一杯醇厚的茶,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长回甘。强烈推荐给所有渴望从琐碎日常中寻找诗意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