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照記

對照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愛玲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文化
  • 比較文學
  • 中國古典文學
  • 思想史
  • 學術著作
  • 傳統文化
  • 文獻
  • 研究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皇冠文化齣版有限公司
ISBN:9789573326526
版次:1
商品編碼:1600754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張愛玲典藏
齣版時間:2010-04-19
頁數:208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4.8*21.0 cm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除瞭「驚豔」,似乎沒有適當的形容詞可以概括她的散文風格。--【逢甲大學中文係教授】張瑞芬◎完整呈現張愛玲傳奇一生的華麗與蒼涼,絕無僅有的圖文對照集!◎特別收錄:張愛玲未完成的遊記〈異鄉記〉首度公開! 本書收錄一九九○年代張愛玲晚年的散文作品,這段時期她的作品較少,以〈對照記〉為代錶。
〈對照記〉是張愛玲挑選齣自己與親友的照片,並配上文字說明,是她寫作生涯中唯一的自傳體圖文集,最末並加收一張拿報紙的近照錶示自己還活著,讓我們感受到這位幾乎被讀者「神化」的纔女幽默親近的一麵。而這些性格也顯露在她其餘的小品中,像〈憶《西風》〉裡形容得獎這件事像一隻神經死瞭的蛀牙、〈編輯之癢〉提及編輯「手癢」的毛病似乎比「七年之癢」還更普遍……俏皮語隨手拈來,但絲毫不減其獨特的韻味,反覆閱讀,每每有新的感動與想像,也難怪張愛玲的文字永遠能讓我們沉吟低迴、留連忘返!

作者簡介

張愛玲
本名張煐,一九二○年生於上海。二十歲時便以一係列小說令文壇為之驚豔。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為故事場景,在荒涼的氛圍中鋪張男女的感情糾葛以及時代的繁華和傾頹。有人說張愛玲是當代的曹雪芹,文學評論權威夏誌清教授更將她的作品與魯迅、茅盾等大師等量齊觀,而日後許多作傢都不諱言受到「張派」文風的深刻影響。張愛玲晚年獨居美國洛杉磯,深居簡齣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秘色彩,但研究張愛玲的風潮從未止息,並不斷有知名導演取材其作品,近年李安改拍〈色,戒〉,更是轟動各界的代錶佳作。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她的友人依照她的遺願,在她生日那天將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結束瞭她傳奇的一生。

精彩書摘

異鄉記

動身的前一天,我到錢莊裏去賣金子。一進門,一個小房間,地麵比馬路上低不瞭幾寸,可是已經像個地窖似的,陰慘慘的。櫃颱上銅闌乾後坐著兩個十六七歲的小夥計,每人聽一架電話,老是「唔,唔,哦,哦」地,帶著極其滿意的神情接受行情消息。極強烈的枱燈一天到晚開著,燈光正照在臉上,兩人都是飽滿的圓臉,蝌蚪式的小眼睛,斜披著一綹子頭髮,身穿明藍布罩袍,略帶揚州口音,但已經有瞭標準上海人的修養。燈光裏的小動物,生活在一種人造的夜裏;在巨額的金錢裏沉浸著,浸得透裏透,而撈不到一點好處。使我想起一種蜜餞乳鼠,封在蜜裏的,小眼睛閉成一線,笑迷迷的很快樂的臉相。
我坐在一張圓凳上等拿錢,坐瞭半天。房間那頭有兩個人在方桌上點交一大捆鈔票。一個打雜的在旁觀看,在陰影裏反剪著手立著,穿著短打,矮矮的個子,麵上沒有錶情,很像童話裏拱立的田鼠或野兔。看到這許多鈔票,而他一點也不打算伸手去拿,沒有一點衝動的錶示--我不由的感到我們這文明社會真是可驚的東西,龐大複雜得怕人。
換瞭錢,我在迴傢的路上買瞭氈鞋、牙膏、餅乾、奶粉、凍瘡藥。腳上的凍瘡已到將破未破的最尷尬的時期,同時又還患著重傷風咳嗽,但我還是決定跟閔先生結伴一同走瞭。到傢已經夜裏八點鐘,纍極瞭,發起寒熱來瞭,吃瞭晚飯還得洗澡,理箱子,但是也不好意思叫二姨幫忙,因為整個地這件事是二姨不贊成的。
我忙齣忙進,雙方都覺得很窘。特為給我做的一碗肉絲炒蛋,吃到嘴裏也油膩膩的,有一種異樣的感覺。
我把二姨的鬧鐘藉瞭來,天不亮就起身,臨走,到二姨房裏去瞭一趟,二姨被我吵得一夜沒睡好,但因為是特殊情形,朦朧中依舊很耐煩地問瞭一聲:「你要什麼?」我說:「我把鐘送迴來。」二姨不言語瞭。這時候門鈴響起來,是閔先生來接瞭。立刻是一派兵荒馬亂的景象,阿媽與閔先生幫著我提瞭行李,匆匆齣門。不料樓梯上電燈總門關掉瞭,一齣去頓時眼前墨黑,三人扶牆摸壁,前呼後應,不怕相失,隻怕相撞,因為彼此都是客客氣氣,不大熟的。在那黑桶似的大樓裏,一層一層轉下來,越著急越走得慢,我簡直不能相信這公寓是我住過多少年的。
齣差汽車開到車站,天還隻有一點濛濛亮,像個鋼盔。這世界便如一個疲倦的小兵似的,在鋼盔底下盹著瞭,又冷又不舒服。車站外麵排列著露宿軋票的人們的舖蓋,篾蓆,難民似的一群,太分明地彷彿代錶一些什麼--一個階級?一個時代?巨大的車站本來就像俄國現代舞颱上的那種象徵派的偉大佈景。我從來沒大旅行過;在我,火車站始終是個非常離奇的所在,縱然沒有安娜.凱列妮娜臥軌自殺,總之是有許多生離死別,最嚴重的事情在這裏發生。而搭火車又總是在早晨五六點鐘,這種非人的時間。灰色水門汀的大場地,兵工廠似的森嚴。屋樑上高棲著兩盞小黃燈,如同寒縮的小鳥,歛著翅膀。黎明中,一條條餐風宿露遠道來的火車,在那裏嘶嘯著。任何人身處到其間都不免有點倉皇罷--總好像有什麼東西忘瞭帶來。
腳夫呢,好像新官上任,必須在最短期間找括到一筆錢,然後準備交卸。不過,他們的任期比官還要短,所以更需要心狠手辣。我見瞭他們真怕。有一個挑夫催促閔先生快去買票,遲瞭沒處坐。閔先生擠到那邊去瞭,他便嚮我笑道:「你們老闆人老實得很。」我坐在行李捲上,抬起頭來嚮他笑瞭一笑。當我是閔先生的妻子,給閔先生聽見瞭也不知作何感想,我是這樣的臃腫可憎,穿著特別加厚的藍布棉袍,裹著深青絨線圍巾,大概很像一個信教的老闆娘。
賣票處的小窗戶上麵鑲著個圓形掛鐘。我看閔先生很容易地買瞭票迴來,也同買電影票差不多。等到上火車的時候,我又看見一個摩登少婦嬌怯怯的攀著車門跨上來,寬博的花呢大衣下麵露齣纖瘦的腳踝,更加使人覺得這不過是去野餐。我開始懊悔,不該打扮得像這個樣子--又不是逃難。
火車在曉霧裏慢慢開齣上海,經過一些洋鐵棚與鉛皮頂的房子,都也分不齣是房屋還是貨車,一切都彷彿是隨時可以開走的。在上海邊緣的一個小鎮上停瞭一會,有一個敞頂的小火車裝瞭一車兵也停在那裏。他們在吃大餅油條,每人捏著兩副,清晨的寒氣把手凍得拙拙的,不大好拿。穿著不閤身的大灰棉襖,他們一個個都像油條揣在大餅裏。人雖瘦,臉上卻都是紅撲撲的,也不知是健康的象徵還是凍齣來的。有一個中年的,瘦長颳骨臉的兵,忽然從口袋裏抽齣一條花紗帕子,抖開來,是個時髦女人的包頭,飄飄拂拂的。他賣弄地用來醒瞭醒鼻子,又往身邊一揣。那些新入伍的少年人都在那裏努力吃著,唯恐來不及,有幾個兵油子便滿不在乎,隻管擎著油條東指西顧說笑,隻是隔著一層車窗,聽不見一點聲音。看他們嘻嘻哈哈像中學生似的,卻在灰色的兵車上露齣半身,我看著很難過。
中國人的旅行永遠屬於野餐性質,一路吃過去,到一站有一站的特產,蘭花豆腐乾、醬麻雀、粽子。饒這樣,近門口立著的一對男女還在那裏幽幽地,迴味無窮地談到吃。那窈窕的長三型的女人歪著頭問:「你猜我今天早上吃瞭些什麼?」男人道:「是甜的還是鹹的?」女人想瞭一想道:「淡的。」男人道:「這倒難猜瞭!可是稀飯?」女人搖頭抿著嘴笑。男人道:「淡的……蓮心粥末是甜的,火腿粥末是鹹的--」女人道:「告訴你不是稀飯呀!」男人道:「這倒猜不齣瞭。」旁聽的眾人都帶著鄙夷的微笑,大概覺得他們太無聊,同時卻又豎著耳朵聽著。一個冠生園的人托著一盤蛋糕擠齣擠進販賣,經過一個黃衣兵士身邊卻有點膽寒,挨挨蹭蹭的。
查票的上來瞭。這兵士沒有買票,他是個腫眼泡長長臉的瘦子,用很侉的北方話發起脾氣來瞭。查票的是個四川人,非常矮,蟹殼臉上罩著黑框六角大眼鏡,腰闆畢挺地穿著一身製服,代錶抗建時期的新中國,公事公辦,和他理論得青筋直爆。兵士漸漸的反倒息瞭怒,變得嫵媚起來,將他的一番苦情娓娓地敘與旁邊人聽。齣差費不夠,他哪來這些錢貼呢?他又嚮查票的央道:「大傢都是為公傢服務……」無奈這查票的執意不肯通融,兩人磨得舌敝唇焦,軍人終於花瞭六百塊錢補瞭一張三等票。等查票的一走開,他便罵罵咧咧起來:「媽的!到杭州--揍!到杭州是俺們的天下瞭,揍這小子!」我信以為真,低聲問閔先生道:「那查票的不知道曉得不曉得呢?到瞭杭州要吃他們的虧瞭。」閔先生笑道:「哪裏,他也不過說說罷瞭。」那兵士兀自有闆有眼地喃喃唸著:「媽的--到杭州!」又道:「他媽的都是這樣!兄弟們上大世界看戲--不叫看。不叫看哪:搬人,一架機關鎗,啛爾庫嗤一掃!媽的叫看不叫看?--叫看!」他笑瞭。
半路上有一處停得最久。許多村姑拿瞭粽子來賣,又不敢過來,隻在月颱上和小姊妹交頭接耳推推搡搡,趁人一個眼不見,便在月颱邊上一坐,將肥大的屁股一轉,溜到底下的火車道上來。可是很容易受驚,纔下來又爬上去瞭。都穿著格子布短襖,不停地扭頭,甩辮子,撇嘴,竟活像銀幕上假天真的村姑,我看瞭非常詫異。
火車裏望齣去,一路的景緻永遠是那一個樣子--墳堆、水車;停棺材的黑瓦小白房子,低低的伏在田隴裏,像狗屋。不盡的青黃的田疇,上麵是淡藍的天幕。那一種窒息的空曠--如果這時候突然下瞭火車,簡直要覺得走頭無路。
多數的車站彷彿除瞭個地名之外便一無所有,一個簡單化的小石牌樓張開手臂指著鼕的荒田,說道:「嘉潯,」可是並不見有個「嘉潯」在哪裏。牌樓旁邊有時有兩隻青石條櫈,有時有一隻黃狗徜徉不去。小牌樓立定在淡淡的陽光裏,看著腳下自己的影子的消長。我想起五四以來文章裏一直常有的:市鎮上的男孩子在外埠讀書,放假迴來,以及難得迴鄉下一次看看老婆孩子的中年人……經過那麼許多感情的渲染,彷彿到處都應當留著一些「夢痕」。然而什麼都沒有。

中午到瞭杭州,閔先生押著一挑行李,帶著他的小舅子和我來到他一個熟識的蔡醫生處投宿。蔡醫生的太太也是習護士的,兩人都在醫院裏未迴。女傭招呼著先把行李搬瞭進來,他們傢正在開飯,連忙添筷子,還又亂著揩枱抹凳。蔡醫生的一個十四五歲的兒子穿著學生製服,剃著陸軍頭,生得鼻正口方,陪著我們吃瞭粗糲的午飯,飯裏斑斑點點滿是穀子與沙石。隻有那麼一個年青的微麻的女傭,胖胖的,忙得紅頭漲臉,卻總是笑吟吟的。我對於這份人傢不由得肅然起敬。
請女傭帶我到解手的地方,原來就在樓梯底下一個陰暗的角落裏,放著一隻高腳馬桶。我伸手鉗起那黑膩膩的木蓋,勉強使自己坐下去,正好麵對著廚房,全然沒有一點掩護。風颼颼的,此地就是過道,人來人往,我也不確定是不是應當對他們點頭微笑。
閔先生把我安插在這裏,他們郎舅倆另去找別的地方過夜瞭。蔡傢又到瞭一批遠客,是從隣縣避難來的,拖兒帶女,網籃裏倒扣著猩紅灑花洋磁臉盆,網籃柄上掖著潮濕的毛巾。我自己有兩件行李堆在一張白漆長凳上--那顯然是醫院裏的傢俱,具有這一對業醫的夫婦的特殊空氣。我便在長凳上坐下,伏在箱籠上打瞌�鍘C悅院�糊一覺醒來,已經是黃昏瞭,房間裏還是行裝甫卸的樣子,卸得遍地都是。一個少婦坐在個包裹上餵奶。玻璃窗上鑲著盤花鐵闌乾,窗口的天光裏映齣兩個少女長長的身影,都是棉袍穿得圓滾滾的,兩人朝同一個方嚮站著,馴良地聽著個男子高談闊論分析時局。這地方和上海的衖堂房子一點也沒有什麼兩樣,我需要特別提醒我自己我是在杭州瞭。
有個瘦小的婦人走齣走進,兩手插在黑絲絨大衣袋裏,堆著兩肩亂頭髮,焦黃的三角臉,倒掛著一雙三角眼。她望望我,微笑著,似乎有詢問的意思。但是我忽然變成瞭英國人,彷彿不介紹就絕對不能通話的;當下隻嚮她含糊地微笑著。錯過瞭解釋的機會,蔡太太從此不理會我瞭,我纔又自悔失禮。好容易等到閔先生來瞭,給我介紹說:「這是瀋太太,」講好瞭讓她在這裏耽擱兩天,和蔡太太一床睡,蔡先生可以住在醫院裏。蔡太太雖然一口答應瞭,麵色不大好看。我完全同情她。本來太豈有此理瞭。
蔡太太睡的是個不很大的雙人床。我帶著童養媳的心情,小心地把自己的一床棉被摺齣極窄的一個被筒,隻夠我側身睡在裏麵,手與腿都要伸得畢直,而且不能翻身,因為就在床的邊緣上。舖好瞭床,我就和衣睡下瞭,因為胃裏不消化,頭痛腦漲。女傭興匆匆上樓,把電燈拍地一開,叫道:「師母,吃飯!」我說我人不舒服,不吃飯瞭,她就又蹬蹬蹬下樓去瞭。在電燈的照射下,更可以覺得那一房傢俱是女主人最心愛的--過瞭時的摩登立體傢俱,三閤闆,漆得蠟黃,好像是光滑的手工紙糊的,漿糊塌得太多的地方略有點凸凹不平。
衣櫉上的大穿衣鏡亮的如同香煙聽頭上拆下來的洋鐵皮,整個地像小孩子製的手工。樓上靜極瞭,可以聽見樓下碗盞叮噹,吃瞭飯便嘩啦啦洗牌,叉起麻將來。我在床上聽著,就像是小時候傢裏請客叉麻將的聲音。小時候難得有時因為病瞭或是鬧脾氣瞭,不吃晚飯就睡覺,總覺得非常委麯。我這時候躺在床上,也並沒有思前想後,就自悽悽惶惶的。我知道我再哭也不會有人聽見的,所以放聲大哭瞭,可是一麵哭一麵豎著耳朵聽著可有人上樓來,我隨時可以停止的。
我把嘴閤在枕頭上,問著:「拉尼,你就在不遠麼?我是不是離你近瞭些呢,拉尼?」我是一直線地嚮著他,像火箭射齣去,在黑夜裏奔嚮月亮;可是黑夜這樣長,半路上簡直不知道是不是已經上瞭路。我又抬起頭來細看電燈下的小房間--這地方是他也到過的麼?能不能在空氣裏體會到……但是--就光是這樣的黯淡!
生命是像我從前的老女傭,我叫她找一樣東西,她總要慢條廝理從大抽屜裏取齣一個花格子小手巾包,去掉瞭別針,打開來輕輕掀著看瞭一遍,照舊包好,放還原處,又拿齣個白竹布包,用一條元色舊鞋口滾條捆上的,打開來看過沒有,又收起來;把所有的包裹都檢查點一過,她自己也皺起瞭眉毛說:「咦?」然而,若不是有我在旁邊著急,她決不會不耐煩的,她對這些東西是這樣的親切--全是她收的,她找不到就誰都不要想找得到。
蔡傢也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布包,即使隻包著一些破布條子,也顯然很為生命所重視,收得齊齊整整的。蔡太太每天早晨九點鐘在充滿瞭陽光的寢室裏梳洗完畢,把藍布罩衫肩上的頭皮屑劈劈拍拍一陣撣,就上醫院去瞭,她的大衣她留著在傢裏穿。她要到夜飯前後方纔迴傢,有時候晚上湊個兩圈麻將,否則她一天最快樂的時候是臨睡之前在床上颳辣鬆脆地吃上一大包榧子或麻花。她的兒子上學迴來便在樓梯口一個小書房裏攻書,女傭常常誇說他們少爺在學校裏功課非常好。
那女傭雖然害痧眼斷送瞭一隻眼睛,還是有一種少女美,胖嘟嘟的,總穿著件稀皺的小花點子舊白布短衫。那衣裳黏在她身上像饅頭上的一層皮,尤其像饅頭底上濕�血訓鈉ぃ�印齣蒸籠槓子的凸凹。我猜她隻有十八九歲,她笑瞭起來,說:「哪裏?二十八瞭!」尾聲裏有一點幽怨。然而總是興興頭頭的,天不亮起來生煤爐,一天到晚隻看見她高高舉起水壺,沖滿那匝著一道紅邊的籐殼大熱水瓶;隨時有客人來到,總有飯菜端上來,至不濟也有青菜下麵。吃瞭一頓又一頓,一次次用油抹布揩拭油膩的桌麵。大傢齊心戮力過日子,也不知都是為瞭誰。
下午,我倚在窗颱上,望見隣傢的天井,也是和這邊一樣的,高牆四麵圍定的一小塊地方。有兩個圓頭圓腦的小女孩坐在大門口青石門檻上頑耍。鼕天,都穿得袍兒套兒的,兩扇黑漆闆門開著,珊瑚紅的舊春聯上映著一角斜陽。那情形使人想起丁玲描寫的她自己的童年。寫過這一類的迴憶的大概也不止丁玲一個,這樣的情景彷彿生成就是迴憶的資料。我呆呆的看著,覺得這真是「即是當時已惘然」瞭。
閔先生來瞭,我們在蔡傢客堂裏坐地。有一對穿得極破爛的老夫婦,不知道是男主人還是女主人的親戚,來到他們傢,雖然早已過瞭吃飯的時候,主人又不在傢,傭人卻很體諒,立即搬上飯來。老兩口子對坐在斜陽裏,碗筷發齣輕微的叮噹。一鍋剩飯,裝在鵝頭高柄紅漆飯桶裏,熱氣騰騰的,不知為什麼使我想起「黃粱初熟」。這兩個同夢的人,一覺醒來,早已忘瞭夢的內容,隻是靜靜地吃著飯,吃得非常香甜。飯盛得結結實實的,一碗飯就像一隻拳頭打在肚子上。
那老頭子吃完飯,在這裏無事可做,徜徉瞭一會,就走瞭。
有琵琶聲,漸漸往這邊來瞭,遠迢迢叮呀咚地,在橫一條豎一條許多白粉牆的衖堂裏玲瓏地穿齣穿進。閔先生說是算命的瞎子彈的。自古至今想必總有許多女人被這聲音觸動瞭心弦,不由得就撩起圍裙暗暗數著口袋裏的錢,想著可要把瞎子叫進來問問,雖然明知道自己的命不好。
我聽瞭半晌,忍不住說:「真好聽極瞭!我從來沒聽見過。」閔先生便笑著說:「要不要把他叫進來?他算起命來是邊彈邊唱的。」
女傭把那瞎子先生一引引瞭進來,我一看見便很驚異,那人的麵貌打扮竟和我們的一個蘇幫裁縫一般無二。大約也是他們的職業關係,都是在女太太們手中討生活的,必須要文質彬彬,小心翼翼。肌肉一條條往下拖著的「獅子臉,」麵色青黃。由於極度的忍耐,總帶著酸溜溜的微笑。女傭把一張椅子掇到門邊,說道:「先生,坐!」他像說書人似地捏著喉嚨應道:「噢噢!噢噢!」扶著椅背坐下瞭。
閔先生將他自己的八字報給他聽,他對閔先生有點摸不齣是什麼路道,因此特別留瞭點神,輕攏慢撚彈唱起來。我悄悄的問閔先生說得可靈不靈,閔先生笑而不答。算命的也有點不得勁,唱唱,歇歇,顯然對他有所期待。他隻是偏過頭去剔牙齒,冷淡地發瞭句話:「唔。你講下去。」算命的疑心自己通盤皆錯,索性把心一橫,不去管他,自把絃子緊瞭一緊,帶著蠅蠅的鼻音,唱道:「算得你年交十八春……」一年一年算下去,閔先生始終沒有半點錶示,使算命的自以為一定謅得一點邊也沒有--這我覺得很殘酷,尤其是事後他告訴我說是算得實在很準的。大約這就是內地的大爺派頭。
他付錢之前說:「有沒有什麼好聽點的麯子彈一隻聽聽?」算命的彈瞭一隻「毛毛雨」。雖然是在琵琶上,聽瞭半闕也就可以確定是「毛毛雨」瞭。
那老媽媽本來在旁邊聽著他給閔先生算命的,聽上癮來瞭,他正要走,又把他叫住瞭。她顯然是給瞎子算慣瞭命的,她和他促膝坐著,一麵聽著,一麵不住的點頭,說「唔,唔,」彷彿一切皆不齣她所料。被稱為「老太太」她非常受用。她穿著淡藍破棉襖,紅眼邊,白頭髮,臉上卻總是笑嘻嘻的,大概因為做慣瞭窮親戚的緣故,一天到晚都得做齣愉快的樣子。
算命的告訴她:「老太太,你就吃虧在心太直,受人欺……」這是他們的套語,可以用在每一個女人身上的,不管她怎樣奸刁,說她「心直口快,吃人的虧」她總認為非常切閤的。這老媽媽果然點頭不迭,用鼓勵的口吻說:「唔,唔……」釘眼望著他,他又唱上一段。她便又追問道:「那麼,到底歸根結局是怎樣的呢?」我不由得倒抽瞭口涼氣,想道:「一個七八十歲的人,好像她這時候的貧窮睏苦都還是不算數的--她還另有一個歸根結局哩!」
那算命的被她逼迫不過,也微微嘆瞭口氣,強打精神答道:「歸根結局倒還是好的呢!」推算齣來,她有一個兒子可靠,而這兒子是好的。我想總不會太好,要不然也不會讓她落到這樣的地步。然而那老媽媽隻是點頭,說:「唔,唔。……你再講呢!」那算命的乾笑瞭一聲,答道:「老太太,再講倒也沒有什麼講的瞭呢!」我覺得這句話非常刺心,我替那老媽媽感到羞赧,同時看這算命先生和老太太們纏慣瞭的無可奈何的憔悴的臉色,也著實可憐。
閔先生的小舅子從來沒到過杭州,要多玩幾天。我跟著他們一同去遊湖。走齣來,經過衖堂,杭州的衖堂房子不知為什麼有那樣一種不祥之感--在淡淡的陰天下,黑瓦白房子無盡的行列,傢傢關閉著黑色的門。
衖堂外麵有個小河溝。淡綠的大柳樹底下,幾個女人穿著黑蒼蒼的衣服,在墨黑的汙水裏浣衣。一張現成的風景畫,但是有點骯髒,濕膩膩的,像是有種「奇人」用舌頭蘸瞭墨畫齣來的。
來到湖邊,閔先生的舅子先叫好瞭一隻船,在那裏等著,船上的一張籐桌上也照例放著四色零食:榧子、花生、乾癟的小橘子和一種極壞的紙包咖啡糖。也像鼕天的西湖十景,每樣都有在那裏,就是不好。
船劃到平湖鞦月--或者是三潭印月--看上去彷彿是新鏟齣來的一個土坡子,可能是兆豐公園裏割下來的一斜條土地。上麵一排排生著小小的樹,一律都嚮水邊歪著。正中一座似廟非廟的房屋,硃紅柱子。船靠瞭岸,閔先生他們立刻隱沒在硃紅柱子的迴廊裏,大約是去小便。我站在渡頭上,簡直覺得我們普天之下為什麼偏要到這樣的一個地方來。
此後又到瞭一個地方,如果剛纔是平湖鞦月,那麼現在就是三潭印月瞭。這一次閔先生的舅子從船立起身的時候,給座位上一粒釘絆住瞭,把他簇新的黃卡其空軍袴子撕破瞭一塊。閔先生代他連呼心痛不置,他雖然豪氣縱橫地不甚理會,從此遊興頓減,哪裏也不想去瞭,一味埋頭吃榧子,吃得橫眉豎目的。
小船劃到外湖的寬闊處,湖上起瞭一層白霧,漸漸濃瞭。難得看見一兩隻船,隻是一個影子,在白霧裏像個黑螞蟻,兩隻槳便是螞蟻腳,船在波中的倒影卻又看得很清楚,好像另有個黑蟻倒過來蠕蠕爬著。天地間就隻有一倒一順這幾個小小的螞蟻。自己身邊卻有那酥柔的水聲,偶而「嘓」地一響,彷彿它有塊糖含在嘴裏,隔半天咽上一口溶液。我第一次感到西湖的柔媚,有一種體貼入微的姬妾式的溫柔,略帶著點小傢氣,不是叫人覺得難以消受的。中國士大夫兩韆年來的綺夢就在這裏瞭。霧濛濛的,天與水相偎相倚,如同兩個小姊妹薰香敷粉齣來見客,兩人挨得緊緊的,隻為瞭遮蔽自己。在這一片迷茫中,卻有一隻遊船上開著話匣子,吱吱呀呀刺耳地唱起流行歌來。在這個地方,古時候有過多少韻事發生,至今還纏綿不休的西湖上,這電影歌麯聽上去簡直粗俗到極點,然而也並無不閤,反倒使這幅圖畫更凸齣瞭。
我們在館子裏吃瞭晚飯,先送我迴傢。經過杭州唯一的一條大馬路,倒真是寬闊得使人詫異,空蕩蕩的望不到頭。這不聚氣的地方是再也繁華不起來的,霓虹燈電燈都成瞭放射到黑洞洞的天空裏的煙火花炮,好像眼看著就要紛紛消滅瞭。我很注意地看櫥窗裏強烈的燈光照齣的綉花鞋,其實也不過是上海最通行的幾個樣子,黑緞子鞋頭單綉一朵雪青蟹爪菊,或是個醬紅圓壽字,綠色太極圖。看到這些熟悉的東西,我不禁對上海有咫尺天涯之感瞭。
隨後漸漸走入黑暗的小街小巷,一腳高一腳低,迴到蔡傢。樓上有一桌牌,閔先生他們就在樓下坐瞭一會,我倒瞭兩杯開水上來,我自己也捧瞭一杯開水,坐在昏黃的燈光下。我對他們並沒有多少友誼,他們對我也不見得有好感,可是這時候我看見他們總覺得有一種依戀。
在蔡傢住瞭三四天,動身的前夜,我把行李整理好瞭,早早上床睡瞭,蔡太太在我身邊兀自擁被坐著,和打地舖的親戚們聊天,吃宵夜,忽然有人打門,女傭問:「什麼人?」答道:「我!」蔡太太她們還在那裏猜度不知是誰這時候跑瞭來,我早已聽齣來是閔先生。閔先生帶瞭兩蒲包糖菓來送給蔡太太,因為這兩天多有打攪。兩人客氣瞭一會,蔡太太就在枕上打開蒲包,拈瞭些齣來嚐嚐。閔先生笑著說:「明天要走瞭。
……要走瞭,下次來一定陪蔡太太打牌。--瀋太太已經睡瞭麼?」我麵朝裏躺著。聽到閔先生的聲音,彷彿見瞭親人似的,一喜一悲,我一直算是睡著瞭沒作聲,可是沿著枕頭滴下眼淚來瞭。

《山河故人吟》 —— 一部穿越時空的傢族史詩與時代浮沉錄 引言:塵封的往事與不滅的薪火 《山河故人吟》並非一部單一敘事的小說,而是一部恢弘的、跨越近三個世紀的傢族編年史。它以一個古老江南望族——瀋氏——的興衰榮辱為主綫,以傢族成員之間復雜糾葛的情感糾葛、對故土的堅守與背離,以及在曆史洪流中的抉擇與沉浮為骨架,描摹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采用傳統的綫性敘事,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編排的“文獻碎片”——私人信劄、日記殘頁、地方誌的記載、口述曆史的訪談記錄,乃至一幅幅模糊的老照片上的批注——將瀋氏傢族的命運徐徐展開。讀者將如同曆史的考古學傢,拼湊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士紳階層以及普通民眾的真實麵貌。 第一部:槳聲燈影裏的舊夢(清末至民國初年) 故事的起點,是清朝末年,江南水鄉蘇杭一帶。瀋氏傢族的奠基人瀋太傅,一位恪守儒傢禮教的飽學之士,在傢族中擁有絕對的權威。他代錶著舊時代的餘暉,對即將到來的變革抱持著警惕與不解。 這一部分著重描繪瞭瀋傢在傳統體製下的繁榮與暗流湧動。太傅的兩位嫡孫,瀋鴻儒與瀋緻遠,構成瞭鮮明的對比。 瀋鴻儒:秉性溫和,熱衷於詩詞歌賦與園林藝術,試圖在變革中尋找“中庸之道”,堅守舊有的文化審美。他的愛情故事,與一位齣身青樓卻飽讀詩書的戲麯名伶虞婉清交織在一起,充滿瞭古典的悲劇色彩與對禮教的無聲抗議。 瀋緻遠:早年留學海外,思想激進,是傢族中最早接觸“新學”的一人。他渴望以現代科學與政治理念改造傢族,卻因此與祖父産生不可調和的矛盾。他投身於早期的革命活動,其身份的隱秘與危險性,為傢族埋下瞭第一重禍根。 這一部充滿瞭對舊式生活美學的細緻描摹:古籍的墨香、園林中的太湖石、漕運的喧囂,以及在風雨欲來之際,大傢族內部關於“變”與“不變”的激烈辯論。 第二部:烽火颱上的抉擇(軍閥混戰與抗日戰爭時期) 隨著時代的巨輪滾滾嚮前,瀋傢開始麵臨真正的生存考驗。緻遠在政治上的掙紮,鴻儒在文化上的堅守,都受到瞭時局的嚴酷檢驗。 這一階段的核心衝突圍繞著“傢國”的取捨展開。瀋傢在北伐戰爭期間,因其深厚的財力與曆史聲望,成為瞭各方勢力拉攏的對象。 文化遺産的流散:鴻儒傾盡心力保護傢族收藏的古籍珍品,但在戰亂中,這些珍寶的命運變得飄忽不定。其中有一捲失傳已久的宋版《水經注》,其下落成為瞭貫穿全書的“尋物綫索”。 隱秘的聯絡:緻遠在地下工作中扮演瞭關鍵角色,他利用傢族的商業網絡作為掩護,傳遞重要情報。他與一位身份復雜的女情報人員蘇眉之間,發展齣一段建立在共同信仰與生死考驗上的復雜情感。 在南京淪陷前後,瀋傢成員被分散到祖國的不同角落。他們不再是安逸的士紳,而是必須在炮火中尋找方嚮的逃亡者。本書細膩地刻畫瞭知識分子在極度睏境下,如何用精神的力量支撐肉體的生存。 第三部:廢墟上的重建與記憶的重負(解放後至改革開放初期) 戰爭結束後,瀋傢曆經劫難,元氣大傷。幸存者們試圖在新的政治和社會秩序下重建生活。這一部分更側重於“身份的消解”與“記憶的傳承”。 第三代成員登場,他們是“新中國”的産兒,對祖輩的輝煌與掙紮知之甚少,或者說,他們必須學習如何“遺忘”那段曆史。 瀋靜鞦:緻遠的女兒,一位堅韌而務實的女性。她在特殊的年代裏,以極大的毅力保護瞭傢中尚存的幾位老僕和幼小的傢族成員。她必須隱藏自己的“齣身”,在工廠或學校中扮演“普通勞動者”。 瀋光霽:鴻儒的侄孫,一位對曆史充滿好奇心的青年。他無意中發現瞭祖父遺留的大量書信和日記,這些私人記錄首次揭示瞭瀋傢在曆史關鍵時刻的真實想法,挑戰瞭他從小接受的官方敘事。 本書的高潮之一,是瀋光霽在改革開放初期,試圖前往海外尋訪一位失聯多年的老親戚,也渴望追查那捲《水經注》的下落。這次尋訪,不僅是地域上的跨越,更是對傢族曆史認知的一次徹底的“清算”與“和解”。 尾聲:故人不再,薪火相傳 小說最終停留在當代,瀋傢的後人散居世界各地,但他們通過定期的傢族聚會,共同維護著一個名為“山河故園”的虛擬檔案庫。 《山河故人吟》的基調是深沉的懷舊,但絕非感傷的哀嘆。它探討的是:在巨大的曆史碾壓下,個體的情感、對美的追求、對知識的珍視,以及對血脈的責任,如何以潛移默化的方式,穿透時間與政治的藩籬,最終塑造齣一個傢族的靈魂。 主題思想: 本書旨在通過瀋氏傢族的命運,探討在劇烈社會變革時期,文化傳承的脆弱性與頑強生命力;知識分子在忠誠與生存之間的艱難權衡;以及“傢國”概念在個人記憶中的不斷重塑與定義。它是一部關於“記住什麼”與“選擇遺忘什麼”的深刻思辨之作。 --- 《山河故人吟》以其繁復的結構、多聲部的敘事,以及對民國至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細緻入微的描摹,為讀者提供瞭理解一個特定時代知識階層精神世界的獨特窗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感到十分驚喜的書。在閱讀之前,我並沒有對它抱有特彆的期待,但它卻給瞭我遠超預期的收獲。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語言駕馭能力極強,但又不會顯得過於炫技。相反,他用一種簡潔而有力的語言,描繪齣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書中對於人性的洞察,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他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摹,細緻入微,入木三分,仿佛能夠直接觸碰到人物靈魂深處的柔軟。我發現自己經常會在閱讀過程中,因為書中某個情節或者某句話而停下來,陷入長久的思考。這本書不提供廉價的慰藉,也不給人虛幻的希望,它隻是真實地呈現生活,呈現那些溫暖與失落,那些堅持與放棄。它讓我明白,人生本就是一場充滿矛盾的旅程,而接受這些矛盾,或許纔是成長的關鍵。它不是一本“快餐式”的書籍,需要你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纔能領略其中的深邃。讀完之後,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充實感,仿佛在精神世界裏進行瞭一次深刻的洗禮。

評分

《對照記》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不以情節取勝,也不以哲理說教,而是通過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視角,緩緩鋪陳開來。我欣賞作者的真誠,他毫不掩飾地展現瞭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這種坦率讓我覺得非常親近。書中的一些段落,像是在與我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雖然沒有直接的互動,卻能感受到一種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智慧。他能從最平凡的事物中挖掘齣不平凡的意義,讓我在閱讀時,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細節,在作者的筆下,似乎都煥發齣瞭新的光彩。這本書的節奏很慢,但卻不枯燥。它仿佛是一首悠揚的樂麯,讓你沉浸其中,細細品味每一個音符。讀完之後,我感到一種平靜,一種對生活更深的理解和接納。它沒有給我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我去思考,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這種開放式的閱讀體驗,讓我覺得非常有價值,也讓我對作者的纔華贊嘆不已。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安靜而深刻的力量。它沒有激昂的口號,也沒有振聾發聵的呐喊,卻能在字裏行間,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作者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緩緩流淌,滋潤著我乾涸的心靈。我尤其欣賞他對於情感的描繪,那種剋製而又深沉的情感錶達,讓我感到一種久違的真實。他沒有刻意渲染悲傷,也沒有誇大喜悅,隻是平靜地講述,卻能將那些細微的情感變化,展現得淋灕盡緻。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思考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溫暖與善意。它讓我意識到,有時候,最偉大的力量,就蘊藏在最平凡的日常之中。它不是一本能夠讓你瞬間改變的書,但它卻能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你對生活的看法,對世界的認知。讀完之後,我感到一種寜靜,一種對生活更深的理解和熱愛。它讓我明白,即使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我們依然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力量。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久久不能平靜的書,雖然我還沒有完全讀完,但每一次翻開,總能帶來新的震撼。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精湛的魔術師,用文字編織齣一張張看似尋常卻蘊含深意的網。他對於細節的捕捉,堪稱一絕。那些對光影的描摹,對聲音的刻畫,對人物神態的捕捉,都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我常常在閱讀時,感覺自己就像是置身於書中那個特定的時空,與書中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書中展現的許多場景,都勾勒齣一種時代特有的印記,卻又超越瞭時空的限製,傳遞齣永恒的人性共通點。我喜歡這種不落俗套的敘事方式,它沒有刻意去迎閤讀者的喜好,而是忠實地呈現齣作者內心深處的思考與感悟。有時,一句看似平淡的話語,卻能引發我長久的沉思。這種力量,不是來自於強烈的衝擊,而是來自於細水長流的滲透。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與周遭世界的聯係,思考我所處的時代,以及我自身在其中的位置。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深處的隱秘角落,也讓我看到更多未曾察覺的可能性。

評分

這次偶然翻開一本封麵樸實無華的書,名為《對照記》,起初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然而,隨著一頁一頁的翻閱,我逐漸被書中滲透齣的獨特韻味所吸引。書中的文字並非那種華麗辭藻堆砌的風格,反而更像是一位老友在娓娓道來,帶著歲月的沉澱和生活的智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繪事物時那種細膩入微的觀察力,仿佛能透過文字看到彼時彼地的場景,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氣息。那些不經意間流露齣的情感,像是淡淡的憂傷,又或是會心一笑的釋然,都恰到好處地觸動瞭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往的經曆,那些被遺忘的片段,那些曾經的睏惑與堅持,都在書中找到瞭某種隱秘的共鳴。這本書的語言有一種魔力,它不強迫你接受什麼,隻是靜靜地展示,然後讓你自己去體會,去感受,去連接。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在讀完一段後停下來,久久地望著窗外,思緒隨著文字的餘韻飄蕩。它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驚心動魄的轉摺,卻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讓你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不凡的意義。

評分

一直在京東買書,正版,價廉物美!

評分

竪版,紙張不錯,整體看起來很好

評分

皇冠版張愛玲典藏這套書將散落的張氏散文集中到三本冊子,對照記是第三本,前半本的張氏老照片,觀之唏噓

評分

快遞速度很快

評分

一直在京東買書,正版,價廉物美!

評分

活動價入手,慢慢湊齊一套。

評分

包裝很安全,喜歡皇冠齣版社齣的張愛玲的書。

評分

平裝,印製清晰,有照片。多年前就買過陸版的對照記,但,實話實說,確實趕不上這個颱版,張愛玲的全集一直是皇冠的拳頭産品,一直在用心做,不比有些陸社,財字當頭!

評分

紙質質感很好,封麵設計唯美,印刷精美,上冊缺貨,隻買到下冊,等到上冊再細細讀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